百論疏卷上

關燈
釋吉藏撰 釋舍罪福品第一 此論玄義已入大科。

    今釋品名開為六意。

    明品偈第一。

    釋偈義第二。

    辦多少第三。

    釋相生第四。

    釋品名第五。

    簡舍破第六。

    此論梵本有于百偈。

    肇師雲。

    後五十偈于此土無益。

    故阙而不傳。

    依其本名猶稱百也。

    問今所存者為是前之五十。

    為是後之五十。

    為擇其精要取五十耶。

    答肇公既雲後五十偈于此土無益。

    故知今之所翻是前五十矣。

    問前之五十明義為不盡。

    答始舍罪福終辨破空邪無不破正無不顯。

    則義無不備也。

    釋偈義第二。

    總談設教凡有三門。

    一但有長行無有偈頌。

    如大品之類。

    二但有偈頌無有長行。

    如法句之流。

    三具存二說。

    如法華經等。

    在經既爾。

    論亦例之。

    一但有偈無有長行。

    如中論也。

    二但長行無有偈頌。

    即是斯文。

    三具二種。

    如十二門論。

    問何故經論辨此三耶。

    答蓋是适化不同應機而作。

    故龍樹十住毗婆沙雲。

    或有樂長行。

    或有樂偈頌。

    或有樂雜說莊嚴章句者。

    所好各不同。

    我随而不舍。

    問斯論既是長行。

    何故雲論有百偈從偈立名。

    答偈有二種。

    一者通偈二者别偈。

    言别偈者。

    謂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皆以四句而成。

    目之為偈。

    謂别偈也。

    二者通偈謂首盧偈。

    釋道安雲。

    蓋是胡人數經法也。

    莫問長行與偈但令三十二字滿即便名偈。

    謂通偈也。

    中論十二門即是别偈。

    斯論謂通偈也。

    婆沙列四種偈。

    一者以八字為一句。

    三十二字為一偈。

    此是結偈法。

    名阿莬吒闡提。

    是經論數法。

    亦是計書寫數法。

    二者或六字為句名初偈。

    三者二十六字為句者是後偈。

    此偈名摩羅。

    四者減六字為句。

    此偈名周利荼。

    今謂四種中百論偈是最初偈也。

    所言偈者。

    外國稱為祇夜亦雲竭夜。

    今略其煩故但雲偈。

    此土翻之句也頌也。

    有人言。

    偈是此門之名。

    訓之為竭。

    以其明義竭盡故稱為偈。

    辨多小第三。

    什師雲。

    論凡二十品。

    品各五偈。

    故合有百偈。

    問觀此論文長短不定。

    初舍罪福将及半卷。

    一異等章唯有數紙。

    若品各五偈則并應百六十字。

    雲何少多不同。

    答據彼梵文。

    提婆本論則品各四偈字無少多。

    而今有長短者凡有三義。

    一者天親注論有其少多。

    難解者則廣釋。

    易見者則略明。

    故文成豐約也。

    二者注論之人觀品形勢。

    若起盡難明則義生問答鈎瑣蟬聯。

    故品則長。

    若始末易明直釋而已。

    在文則短。

    三者羅什翻論詳察機宜。

    有益者則廣翻。

    無利者則略譯。

    是以品文有其長短。

    諸講匠不體斯意故謬釋紛綸。

    相生第四。

    言十品者。

    一舍罪福。

    二破神。

    三破一。

    四破異。

    五破情。

    六破塵。

    七破因。

    中有果。

    八破因中無果。

    九破常。

    十破空。

    問斯論十品何因緣故初舍罪福。

    答九十六術但知起罪感彼三塗。

    未悟著福回流六趣。

    今欲示其出要之津。

    是故建篇明舍罪福。

    舍罪福則義無不員。

    但外道不受三空而立有神我。

    故第二破神。

    神義不立舉法來救。

    但一異為萬化大宗。

    宜前破洗。

    故有破一異二品。

    一異理隐容可應無。

    情塵顯現必當是有。

    仍複破之。

    故有情塵二品。

    外雲。

    若無情塵則壞因果。

    因果不壞則情塵不無。

    故次因中有果無果二品。

    自上已來并破無常。

    五種常法獨未除之。

    故須破常。

    常與無常皆是有法。

    有法被破則堕于空。

    故次破空也。

    釋品名第五。

    罪以摧拆為義。

    造不善業感彼三塗。

    得于苦報摧拆行人。

    目之為罪。

    福是富饒為義。

    起于善業招人天樂果。

    故稱為福。

    舍者入實相觀心無所依。

    故稱為舍。

    問罪招苦報可得雲舍。

    福感樂果雲何亦棄。

    答罪住時苦。

    福滅時苦。

    以二時并苦故宜須雙棄。

    問罪福為是因名為是果稱。

    答罪福是因而受果稱。

    所以然者。

    就果彰罪福其義則顯。

    故舍義方成。

    如罪報是苦故不應起罪。

    福報滅苦不應著福。

    以果既有過患故宜應舍因。

    因受果名意在于此。

    問福滅時苦。

    雲何得依福舍罪。

    答福有二時成兩舍義。

    福報生時樂故依之舍罪。

    福報滅時苦故依空以舍福也。

    問罪若可舍故不造罪者。

    福既可舍亦應不修福耶。

    答有所得心而起罪福者。

    菩薩從初發心皆不起也。

    今為始行之人入道次第。

    三義論之。

    罪但舍不取。

    空無相但取不舍。

    福則亦取亦舍。

    為欲依福舍罪故須修福。

    為欲入空是以舍之。

    問經雲取舍是斷常戲論。

    今雲何明取舍義耶。

    答今明舍者非取舍之舍。

    下雲舍名心不著。

    以無得無依故名為舍。

    即是舍除取舍故名為舍。

    又為對衆生兩取故明二舍。

    兩取病若除則無所舍。

    問既罪福二舍亦應邪正兩除。

    雲何破邪而申于正。

    答若以罪為邪以福為正。

    即是邪正兩舍。

    但今明二取堕二邊故名之為邪。

    兩舍是中道名之為正。

    故非類也。

    問舍罪福為何等人。

    答為始行人則依福舍罪。

    為久行人則依空舍福。

    此二人攝一切人盡。

    故為二人明二教也。

    又外道有二。

    一者起有見。

    二起無見。

    修善舍惡破于無見。

    罪福俱棄破于有見。

    即是非有非無中道之義。

    故明兩舍。

    又為凡夫明兩舍。

    為二乘辨罪福。

    以凡夫著有故有六道罪福。

    今明罪福性空不應著有。

    二乘滞空。

    證空之時不能即知罪福宛然。

    故明雖畢竟空而罪福宛然。

    兩舍即是波若。

    罪福即為方便。

    欲令一切凡夫二乘具波若方便故明兩舍。

    即是法華度五百由旬義也。

    又佛法有二。

    一世間教二出世法。

    若明五戒招人十善感天故誡惡勸善此世間教也。

    若明法尚應舍何況非法故依彼三空舍于二善得三乘聖道謂出世教也。

    今明舍罪謂世間教。

    次明舍福辨出世教。

    故建篇。

    兩舍則總攝五乘。

    良以外道邪言障五乘教。

    故偏破邪言遍申佛教。

    又佛法有二。

    一小乘教二大乘法。

    舍惡修善棄生死而取涅槃謂小乘教也。

    無惡可舍無善可取。

    涅槃非寂靜生死不雜亂謂大乘教也。

    故明此兩舍則攝大小乘。

    以外道雙障世出世教故論主雙破雙申。

    又智度論雲。

    無生法忍有二種障。

    一殺盜等名為粗障。

    二取舍心行于施戒稱為細障。

    今明舍罪則除其粗。

    次明舍福以息其細。

    粗細既泯則無生觀現前。

    三世佛菩薩出世大意令離二障得無生也。

    又佛法有二谛。

    為世谛故明依福舍罪。

    為第一義則依空舍福。

    以諸佛說法常依二谛。

    今欲破邪迷申乎二谛。

    故建言兩舍。

    亦總破衆迷總申衆教。

    提婆一期出世如佛不異也。

    又言舍者蓋是中道之異名佛性之别目。

    如涅槃雲。

    明與無明愚者謂二。

    智者了建知其無二。

    無二之性即是實性。

    實性者諸中道佛性也。

    又雲。

    十善十惡亦複如是。

    故知明于兩舍即辨中道佛性。

    淨名不二法門品明罪福無二為入不二法門。

    故知兩舍猶是正觀之異名不二之殊稱也。

    又欲對小乘取舍之論今建章明兩舍之論。

    小乘明取舍則是生滅教。

    故法華雲。

    分别說諸法五衆之生滅。

    申小乘生滅經即小乘生滅論。

    大乘是無生滅經。

    故雲為諸菩薩說十二因緣不生滅。

    申無生滅經即是無生滅論。

    故中論發旨唱不生不滅。

    此論命初标于兩舍。

    故知為簡異小乘取舍論明大乘兩舍論也。

    問舍有幾種。

    答略明有二。

    一者為始學之人明于漸舍。

    故初則依福舍罪後則依空舍福。

    如波若四攝品雲。

    菩薩見衆生起于空倒。

    欲令其悟于倒空。

    故漸漸拔之。

    初于悭法拔出令行布施。

    次于施拔之教令持戒。

    次于戒拔之令修禅。

    乃至于二乘地拔出令住大乘。

    此漸舍也。

    次為大福德深種善根人發旨即明頓舍。

    謂從初發心即習不二正觀。

    故不悭不施名為檀那。

    乃至不智不愚目為波若。

     百論疏卷之上(上畢) 百論疏卷上之餘 釋吉藏撰 問罪福有幾種。

    答泛論罪福凡有六種。

    一者外道内有邪見故外殺生祀天。

    蓋是以罪為福判入罪門。

    若不殺布施十善之法稱之為福。

    二者凡夫為三有修善名之為罪。

    二乘所行出離三界謂之為福。

    三者二乘所行目之為罪。

    菩薩所行稱之為福。

    故涅槃雲。

    求二乘者名為不善。

    求大乘者名之為善。

    四者大乘之中行有所得名之為罪。

    無所得者目之為福。

    五者得無得二稱之為罪。

    了達不二名之為福。

    六者二與不二生心動念。

    一豪依著悉是乖道。

    故名之為罪。

    若非二不二無所依著。

    則是符理。

    稱之為福。

    問此六階罪福悉舍不耶。

    答一往前之五階就罪中自開福罪。

    是故舍之。

    後之一義既符會正道。

    不明舍也。

    又此之六義猶涉名言緣觀未寂。

    故宜并須舍。

    問竺道生雲。

    善不受報一向鐘佛。

    成實師雲。

    一念之善有于二義。

    一者報因感人天之果。

    二者習因相生得佛。

    今雲舍福為同此二義。

    為異彼兩師。

    答今所明者有二種善。

    一有所得二無所得。

    此之二善具有受報不受報義。

    若有所得善不動不出。

    但受有所得報不受無所得報。

    無所得善能動能出。

    不受有所得報而受無所得報也。

    問若有所得之善不受無得報者。

    何得法華明一念善根皆成佛道。

    答有得之善是無得初門。

    因人天善根值佛菩薩。

    破有得心習無得觀。

    方乃成佛。

    非起有得之善而成佛也。

    問實有三性。

    何故但舍罪福。

    答罪福是業能感生死。

    宜應舍之。

    無記不爾故不須舍。

    又如大衆部等明唯有善惡無有無記。

    故但明舍罪福也。

    簡舍破第六。

    論雖十品立名有二。

    初品雲舍。

    九品名破。

    通而言之。

    即破為舍即舍名破。

    故後文雲。

    如是舍我名得解脫。

    故知破猶舍矣。

    而立舍破二名者。

    罪福報應理不可差故不得雲破。

    但起惡報感三塗。

    著福不免生死。

    以明其過是故稱舍。

    外道橫計常遍之神一異等法二谛不攝。

    但無而謂有。

    宜須洗之。

    故後章名破。

    又斯論雖有十品。

    破邪顯正為其大宗。

    舍罪福品申如來漸舍之教。

    謂顯正也。

    自破神已下破諸外道橫存人法。

    即破邪也。

    義宗唯二故立名但兩。

    問若爾則前章不破邪。

    後段不顯正。

    答初門顯正正顯則邪破。

    後門破邪邪破便正顯。

    但義有傍正故開破顯二章。

    又初門申正破邪。

    謂對緣假。

    後就邪。

    即就緣假。

    又初門中假正破邪名為對緣。

    後門借邪破邪亦是對緣。

    故百論多用對緣。

    中論多用就緣也。

    此論二卷文有十品。

    古舊但明百偈蟬聯十章鈎鎖偈偈顯道章章破邪。

    故不别科文。

    斯實妙得論意深見聖心也。

    但天親釋破空品大明此論凡有三門。

    初舍罪福。

    中則破神。

    後洗一切法。

    所以分此三者。

    初示始學之方明生道次第故前舍罪福。

    但神為衆累之主故次破之。

    法為障道之根故後方洗也。

    既是聖者自開。

    宜應頂受。

    但此三唯撮提婆之中心。

    猶未領一部之始末。

    故今更裁之分為三段。

    初頂禮佛足終竟是皆邪見。

    将欲顯正破邪故敬贊三寶請威靈加護。

    發起論端為緣起分。

    二從外白佛說何等善法竟破空品來。

    與外道交言論義。

    顯正破邪明于論體。

    三從外曰若如是破有何等利。

    明論義既竟外道理屈辭窮回邪入正請求利益為論餘勢。

    三文各二。

    初文二者。

    一敬贊三寶請威靈加護發起論端。

    二與外道交言诤三寶真僞。

    次文二者。

    初舍罪福序如來漸舍教門辨于顯正。

    破神品已去洗外道人法明乎破邪。

    後文二者。

    初明利益。

    次辨益相。

    釋歸敬開五門。

    一明歸敬意。

    二明歸敬不同。

    三辨歸敬時節。

    四明論所歸敬。

    五明歸敬次第。

    一明歸敬意。

    問論初何故歸敬三寶。

    答凡有十義。

    一者欲簡經論不同。

    佛所說經初明六事。

    弟子作論首敬三寶。

    二者今欲如實破邪如實顯正。

    欲請威靈加護。

    故敬三寶。

    三者推功有在。

    顯無自樹之失。

    四者初明三寶欲發起後代令于論生信。

    五者為欲翻邪令識歸宗有地。

    六者顯示三寶最為吉祥。

    初标吉祥即吉祥論矣。

    七者為欲發起論端破邪顯正。

    八者欲代外阿漚在初故以三寶居首。

    九者為欲益物。

    如雜心雲開示衆生佛法僧念故敬三寶。

    十為報恩。

    由三寶得解。

    今造論申明即報恩也。

    二明衆論歸敬廣略有五。

    一者廣說凡明五事。

    一者敬佛。

    二者敬法。

    三者敬僧。

    四者敬說經之主。

    如智度論初贊三寶。

    次别敬經主之人。

    五造論意。

    二者有四。

    初敬三寶。

    次明造論意。

    三者但敬三寶。

    即如此論。

    四者敬二。

    如地論但敬人法。

    人法者敬三寶不盡。

    作人法名則總談一切。

    五者唯敬于佛。

    如地持論也。

    此論但敬三寶者。

    為欲翻邪令識歸依之地亦遍請加護。

    既非釋經故不别敬經主。

    既是當時往複亦無造論之意。

    三明歸敬時節。

    問提婆何時有此歸敬耶。

    答提婆初在王廷擊于論鼓。

    八方論士一時雲集。

    故先登高座立于三寶。

    謂一切諸聖中佛聖最第一。

    一切諸法中佛法最第一。

    一切諸衆中佛僧最第一。

    若能屈我此言斬首相謝。

    破邪已後還于閑林撰以為論。

    方有此歸敬也。

    四明所歸敬。

    問此論為敬一體三寶為敬别體耶。

    答為此一問故提婆出興。

    所以然者。

    僧佉計一。

    衛世師執異。

    既稱外道。

    今存一異。

    甯是内人。

    故不應問也。

    問外道計邪一異。

    三寶為正一異。

    豈可同口而言并皆破斥耶。

    答雖稱邪正不同而同是一異。

    一異同故則同是邪。

    所以同破。

    問若三寶一異并皆破者。

    衆生何所依歸。

    答必謂有人能歸有三寶所歸名為有見。

    乃是歸有非歸佛也。

    謂有三可歸即是三見。

    所以經雲。

    佛見法見及以僧見乃至我人衆生斷常等。

    見皆可一類也。

    問若爾應無能歸所歸。

    答若言無三可歸。

    則是歸無。

    複是無見。

    亦有亦無非有非無非三不三皆是諸見。

    非歸三也。

    所以然者。

    歸三本令息見。

    今遂于歸生見。

    豈是歸耶。

    問若爾今雲何歸三寶耶。

    答此論言而無當破而不執。

    若能蕭焉無寄。

    事不失真。

    即是識三。

    名歸三矣。

    問若三寶非一異者。

    昔何故說三今說一耶。

    答無名相中為衆生故說于一異。

    昔為破外道邪三故說三異。

    今為破内學三異故明不異。

    欲令内異不異悟非異非不異無言之道耳。

    問今說一佛指何為一耶。

    答大意而言。

    道既無二三寶體甯異耶。

    今正因一道清淨故名為一。

    但此一道随處目之。

    若依涅槃義。

    則三寶皆以涅槃為體。

    是以經雲。

    菩薩思惟。

    雲何三事與我一體。

    佛自釋言。

    我說三事即涅槃故名一體。

    若依佛性義。

    則三寶皆以佛性為體。

    所以經雲。

    如是三歸性即是我之性。

    若就真谛明三寶。

    三寶今同用真谛為體。

    是以經雲。

    若能觀三寶常住同真谛。

    若就常義明三寶。

    同用常為體。

    是故經雲。

    我亦不說佛法衆僧無有差别。

    唯說常住無差别耳。

    若依淨名入不二法門明三寶。

    皆無為相與虛空等。

    即以無為為體。

    此皆随義說之無相違背。

    問經雲名一義異名異義異。

    何者是一體異體耶。

    答同一常名而有三義。

    謂一體三寶也。

    名義俱異此是異體三寶也。

    問已知一異俱是假名。

    今論何所歸耶。

    答考而言之。

    實不歸于一異。

    據方便用。

    一異雙歸。

    欲申正三破彼邪三。

    故歸于異三。

    今因異三悟于無異。

    故歸不異三。

    問雙歸一體異體。

    應雙是大小乘論。

    答今正以雙含一異乃是大乘。

    又雖明大小意。

    正明大故是大乘。

    又一體為實異體為權。

    如法華是大乘經。

    具有權實。

    今是大乘論。

    亦具有權實。

    問佛昔破外道邪三。

    既是異體。

    提婆亦破外道邪三申于正三。

    甯一體耶。

    答佛昔依小乘破故辨小三。

    今依大破故辨大三。

    又若言同破外道邪三同明異體三者。

    涅槃經亦破外道。

    可明異體三耶。

    三寶義中自當委說。

    問異體三有幾種。

    答略明有二。

    一翻邪三明于正三。

    二治病三。

    一切衆生皆是病人。

    佛為良醫法為妙藥僧看病人。

    故衆生病愈。

    五釋三寶次第者。

    就歸三寶即為三别。

    但三寶次第有三。

    一修行次第。

    前法次僧後佛。

    以前有所行之法。

    次修行未滿為僧。

    行滿具足名佛。

    二應迹次第。

    前僧次佛後法。

    初厭世出家名僧。

    行行已滿成佛。

    得佛竟方轉法輪故有法。

    三化儀次第。

    前明成佛次明說法後方有僧。

    今依化儀次第故敬贊三寶。

    就敬佛之中為二。

    一總标能禮之儀容所禮之尊貴。

    二别歎佛德釋成敬贊。

    頂禮者此标能禮之儀容也。

    禮有三種。

    一者下禮。

    所謂揖也。

    二者中禮。

    四支著地頂不戴足。

    三者上禮。

    一身之中頭尊足卑。

    今以己之尊禮彼之卑。

    蓋是敬情之至。

    故是上禮。

    又有三禮。

    一形禮而心不禮。

    如調達禮佛。

    外形雖禮内欲毀傷。

    二心禮而形不禮。

    如善吉端坐觀佛法身佛歎名真禮佛。

    三形心俱禮。

    即是提婆形有府仰名為形禮。

    達尊卑不二即心禮也。

    問今雲何禮佛。

    答雖有府仰而實無屈申。

    即生四智稱順佛心。

    如雖有府仰而實無屈申即如來智。

    雖無屈申而有府仰即佛智。

    任運現前為自然智。

    不從師得為無師智。

    作此禮者非唯是禮佛。

    亦即是佛。

    以四智名佛。

    既生四智。

    甯非佛耶。

    禮佛既爾。

    六根運用皆然。

    則恒入佛知見是三世佛之本意也。

    佛哀世尊者。

    此标所禮之尊号。

    所以标此三号凡有三種。

    一略說。

    謂如來應供正遍知。

    多依梵語呼之。

    二處中說。

    即是十号。

    多以此土之名也。

    三無量号。

    如智度論明十号外複有諸号。

    謂度彼岸等。

    亦如華嚴名号品說。

    今此中但标三号者凡有二義。

    一者攝德略周。

    佛名為覺。

    所謂智慧。

    哀是慈悲。

    謂功德也。

    福慧既具故為物所尊。

    略舉此三則德号修攝。

    二者标佛。

    此則攝十号。

    哀與世尊則十号外無量号也。

    故智度論列于十号始自如來終竟于佛。

    故知舉佛則攝十号。

    哀與世尊則十号外無量号也。

    問何故舉佛攝十号耶。

    答一欲舉終攝始。

    二佛号無三寶之初。

    餘号不爾。

    三佛為智慧。

    哀為功德。

    欲下對大哀稱歎福慧俱備。

    問何故偏以哀為福對上慧耶。

    答佛是波若。

    哀為大悲。

    波若不著有。

    以超凡故。

    大悲不染空。

    以越聖故。

    為六道之父三聖之尊。

    是以偏舉也。

    又今欲破邪顯正。

    請如來大悲哀愍威靈加護。

    三者八百年時諸外道等沒邪見海甚可哀傷。

    亦願加護使回邪入正也。

    于無量劫下第二稱歎佛德釋上三号。

    今就此文八義釋之。

    第一直歎佛德。

    初句歎大悲外被。

    次句美結習内除。

    以具内外二德故天龍鹹敬。

    二者初句歎功德業。

    次結習内除歎智慧業。

    以福慧既圓為世所尊故天龍鹹敬。

    三者一一句中皆歎因果。

    上辨大哀歎果地功德。

    于無量劫能拔物苦歎因中功德也。

    煩惱已盡歎因中智斷。

    習亦除歎果地智斷。

    以功德智慧因果既圓為物所尊故天龍鹹敬。

    四者歎佛三德釋上三号。

    于無量劫能拔物苦者釋上哀号。

    結習已除釋上佛号。

    天龍鹹敬釋世尊号。

    五者為異外道。

    外道不能荷物苦故無有大哀。

    具有結習不得稱佛。

    尚尊于釋梵。

    豈為釋梵所尊。

    故無世尊号。

    六者能拔物苦異二乘無有慈悲。

    結習并除異彼菩薩餘殘煩惱。

    故智度論雲。

    為菩薩時斷煩惱。

    得佛時除習氣。

    故知明習已除異于菩薩。

    天龍鹹敬異于外道。

    七者此文鈎瑣次第相釋。

    初歎佛大悲能拔物苦者。

    衆生所患唯畏于苦。

    故初歎佛能救之。

    若自有患何能拔他。

    故歎結習内除自無有患能拔物苦。

    故以後釋前。

    内自無患外能濟他。

    此可崇重。

    故明天龍鹹敬。

    八者初拔物苦明能拔他果患。

    結習内除自無因累。

    自無因累即知無果累。

    拔他苦果即斷物苦因。

    自他因果患累都亡甚可尊重。

    故天龍鹹敬。

    亦禮無上下第二敬法寶亦開為二。

    初标能禮之儀容所禮之尊法。

    次兩句歎釋法寶。

    亦禮者禮佛于前。

    今次敬法故雲亦禮也。

    然敬三寶凡有三種。

    一者敬而不歎。

    二歎而不敬。

    三亦敬亦歎。

    即是提婆也。

    無上照世法者出所禮之法也。

    言無上者。

    一切九十六術經書記論既是邪說稱為有上。

    佛法正說名為無上。

    就佛法内人天是世間教名為有上。

    三乘出世之法名為無上。

    就出世中二乘是方便法名為有上。

    大乘之法名為無上。

    若依攝論明三乘義。

    一者小乘。

    二者大乘。

    三者一乘。

    一乘最勝名為無上。

    餘之二種稱為有上。

    一乘之内有因有果。

    因行未極名為有上。

    果德究竟名為無上。

    所言照世者。

    中道實相能生正觀明照世間故雲照世。

    又照世者。

    由法寶能示邪正及以權實故名照世也。

    前明無上法寶之體。

    次雲照世。

    法寶之用。

    所言法者即此實相體。

    可揩摸故名為法。

    問法寶有幾種。

    答數論師雲有四種法寶。

    一境界法。

    二無為果。

    三善業。

    四文字。

    智度論五十卷解發趣品雲。

    法有三種。

    一者無上法所謂涅槃。

    二涅槃方便謂八聖道。

    三者一切善語謂八萬法藏十二部經也。

    能淨瑕穢止戲論者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