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論疏卷上
關燈
小
中
大
歎釋法寶。
今以五番釋之。
一者前明無上照世辨法寶之體。
今歎法寶之用。
此之體用餘人所無。
唯佛能說。
故雲諸佛世尊之所說。
二者無上照世謂生善也。
今明滅惡。
滅惡生善餘人所無。
唯佛能說。
故舉人證成。
三者照世法謂實相般若。
由實相故能生正觀。
故名照世也。
能淨瑕穢者歎觀智波若。
正觀既生故能滅戲論。
諸佛所說者歎文字波若。
非但波若有三種。
法寶亦唯此三。
謂境智教也。
四者前标無上照世二義。
此下以二句釋之。
能淨瑕穢釋前照世。
諸佛所說釋前無上。
以能說之人既是世尊故所說之法名為無上。
五者為譏外道。
外道是邪見之法。
不能除物垢。
故不能淨于瑕穢。
故不名照世人。
非世尊所說不名無上。
問淨瑕穢止戲論此有何異。
答宋代道憑法師釋此論之元首也。
瑤公等并探用為疏。
其人雲。
歎法寶即是論舍罪福品。
無上照世此是能舍。
謂無相智也。
淨瑕穢謂舍罪也。
取相之福名為戲論。
止戲論即舍福也。
大品雲。
淨修十善業道無諸瑕穢。
故知淨瑕穢即舍罪。
以此論初品雲。
舍名心不著。
故知著福即是戲論。
又瑕是嗔。
穢即是貪。
戲論為癡。
歎此法寶能滅三毒。
又淨瑕穢就喻說門歎。
重者為穢。
輕者為瑕。
止戲論就法說門歎。
戲論有二。
一者愛論。
二者見論。
如中論法品說。
并及下第三次敬僧寶。
然歸敬三寶凡有三意。
敬佛則标三号三德為廣也。
敬法則二号二德為中也。
敬僧則一号一德為略。
可互類也。
然頂禮之言遍敬三寶。
但作偈歸歎。
令辭章巧妙故敬佛稱為頂禮。
敬法為亦禮。
敬僧雲并及。
八輩者。
上辨能禮之容儀。
今出所禮之人也。
四果四向名為八輩。
初但是向非果。
後但是果而非向。
中間三人亦向亦果。
故雜心雲。
以有五事故說有八人名。
前後事各一。
中間則有三。
然數論及十八部異釋雲亦并非正意。
今但約虛妄重輕就觀解明昧。
故無階級中作階級說。
不如數論所定執。
問今大乘之論。
雲何及敬聲聞僧耶。
答八輩通于小大不偏局聲聞。
故龍樹釋三乘共十地明。
聲聞菩薩相配釋之。
故知八輩亦通大小。
問聲聞八輩其文易明。
菩薩八輩請陳其相。
答将智度論釋三乘共地配之亦可知矣。
外曰下第二诤三寶之真僞。
三番問答。
次第相生。
即為六意。
第一外曰領偈定尊。
第二内曰驚問反質。
第三外曰出疑呵内。
第四内曰對邪顯正。
第五外曰叙德齊内。
第六内曰懸非指後。
總談諸論凡有二種。
一稱問答。
二名次标内外兩曰。
稱問答者。
賓主則定。
問則賓。
答便為主。
内外兩曰者。
為顯此論賓主不定。
或提婆升座外道擊揚。
或外道立宗而提婆論義。
今标内外兩曰則顯更互為賓主。
又餘論多對同學故稱問答。
今對異學。
宜名内外。
問斯論既互為賓主。
誰前升座。
答如前所明。
提婆前登高座稱三寶第一也。
問有幾種外耶。
答略明二種。
一自樹外即僧佉之流。
二學内成外即迷大小乘教者也。
偈言世尊之所說者。
此領上諸佛世尊之所說也。
何等是世尊者正定尊也。
八百年時所宗非一。
是故生問。
又論主前以半偈譏彼外人。
明向法寶之妙唯是佛說餘人所無。
外還領之即以譏于内。
是故緻問。
又外道雖知提婆敬佛以為世尊。
但論義之方必須前定也。
内曰汝何故生如是疑者。
第二驚問反質。
凡定有四意。
一理不應問。
所以然者。
天無兩日土無二王。
三千世界唯有一佛。
若問何等日照何等為尊。
理不應問也。
二呵外人不領前旨。
我前雲諸佛世尊之所說。
已稱佛為世尊。
何得複問是何等尊。
三者欲引出外人令彼廣述師宗為内破本。
四者令其難勢萎折故反質之。
故于四種答中用反質答也。
外曰下第三出疑呵内即二。
前出疑次呵内。
出疑之中前總後别。
總出疑者。
酬前四問。
汝言理不應問者。
今明道理應問。
所以然者。
九十六種各稱天無兩日。
唯我為尊。
二者汝言不領前旨。
此亦不然。
諸師既各稱世尊。
亦各自樹為佛。
佛者覺也。
故涅槃雲。
六師雲。
一切世間不知見覺。
唯我師一人獨知見覺。
豈非佛耶。
三者汝若引我令廣述師宗為汝破本。
汝上已列三寶亦應為我破本。
四者汝前反質令難舉萎折者。
若無道理難可令萎折。
既是有理之疑。
得汝反質轉更顯明。
有人言下第二别出疑事。
又分為二。
初明天為世尊。
次辨人為世尊。
所以初天次人者凡有二義。
一天勝人劣以為次第。
二久劫以來已有于天故天前出。
從此劫初始有于人故後列人。
所以但列人天者。
凡稱世尊不出人天故。
舉人天總攝一切。
又外道不知有天中之天是于世尊。
故但列人天。
問中論智度論皆列此天與今何異。
答若約人明者。
中百二論皆是注論人列。
智度論是龍樹自列。
就義明者。
中論所列舉人。
為明法義。
所以明法者。
論主申佛八不無生。
序諸外道有二種謬。
一者不知因緣生義。
二者不知本自無生。
是故佛與外道為诤于法之是非故列彼二天。
智度論及此論為诤人真僞。
所以列之。
問中論何故前列自在後列韋紐。
今前列韋紐後列自在。
答此之二天即是本迹。
中論前本後迹。
即是以本垂迹。
百論前迹後本。
以迹顯本。
所以然者。
中論為明生義。
生為法本故前明于本。
此論不為明本但明人尊。
夫立人尊要須前示于迹後明于本。
佛身亦然。
問智度論何故列三。
今但列二。
答中論已明。
一者梵天還在韋紐齊内。
列韋紐則攝彼天。
二者外道有二身三身之義。
智度論具辨三身。
此中但明于二。
猶如佛法中或有三身或明于二身。
别有提婆論雲。
韋紐名那羅延天。
從齊生蓮華。
蓮華生梵天。
梵天為衆生祖。
從梵天口生婆羅門。
臂生刹利。
脅生毗舍。
腳生首陀。
大地是其戒場。
一切衆生于此場上殺生祀天皆生彼天。
摩醯首羅者提婆論雲。
六道衆生天地之物。
皆是自在天身。
故自在天略明三身。
一自在身。
二那羅延身。
三梵天身。
自在天身總有八分。
虛空為頭。
日月為眼。
地是身。
河海為尿。
山丘為糞。
風為命。
一切火為熱氣。
一切衆生是身内蟲。
迦毗羅者第二次列三仙以為世尊。
迦毗羅此雲黃頭仙亦雲金頭。
頭有金色故以名之。
金七十論雲。
迦毗羅此雲赤色仙。
劫初時從空而出。
自然有四德。
一法二智慧三離欲四自在。
總此四法以成其身。
如内法佛具常樂等四德。
此四法是覺谛攝。
故覺有八分。
四即法等四分。
次不淨覺翻此四分也。
所言法者。
外國名摩耶尼。
此雲法相。
法相有五。
一無嗔恚。
二恭敬歸依。
三内外清淨。
四鹹少飲食。
五不放逸。
又有五法。
一不殺。
二不盜。
三梵行。
四實語。
五無谄曲。
故名法也。
二者智慧有二種。
一外智二内智。
外智者謂六種論。
一式叉論。
二毗伽羅論。
三劫波論。
四樹提論。
五闡陀論。
六尼祿多論。
知此六論名為外智。
内智者謂三德自性我及異智。
次中間得解脫故名為智。
第三離欲者有二種。
一外。
則是财物因緣外德。
二内。
離煩惱等名為解脫也。
所言自在者有八種。
一能作鄰虛細身。
二輕微極妙心神無礙。
三者遍滿虛空。
四者得如意禅定。
五者得三世帝主。
六者随用一切塵一時能用。
七者不計屬他。
八者去住自在無礙。
具此四德以成己身也。
迦毗羅見世間沉沒盲闇起大悲心。
咄哉生死在盲闇中。
遍觀世間見一婆羅門姓阿修利。
千年一祀天。
而迦毗羅在虛空中不現其身。
唯其見赤色語阿修利。
汝戲耶。
答雲戲。
如是至千年已複來。
過第三千年方語雲。
汝能修道以。
不答雲能。
即為說三苦。
一内苦謂風熱淡等。
從臍下是為風處。
從臍上至心名熱處。
從心已上名為淡處。
八分醫方能治此苦。
二外苦謂虎狼等。
三天苦謂風雨等。
時婆羅門即便信受如說修行。
因說二十五谛。
度脫為弟子。
從是已來有迦毗羅。
故名世尊。
優樓迦此雲鸺鹠仙亦雲鸺角仙亦雲臭胡仙。
此人釋迦未興八百年前已出世。
而白日造論夜半遊行。
欲供養之當于夜半營辨飲食。
仍與眷屬來受供養。
所說之經名衛世師。
有十萬偈明于六谛。
因中無果神覺異。
義以斯為宗。
勒沙婆者此雲苦行仙。
其人計身有苦樂二分。
若現世并受苦盡而樂法自出。
所說之經名尼健子有十萬偈。
如方便心論雲。
有五智六障四濁以為經宗。
五智者謂聞智思智自覺智慧智義智。
六障者。
一不見障。
二苦受障。
三愚癡障。
四命障。
五姓障。
六名障。
四濁者。
一嗔二慢三貪四谄也。
而明因中亦有果亦無果。
亦一亦異以為經宗。
故名世尊。
等仙人者。
外道九十六種。
略舉前之五師等取諸異計也。
此之三師并是釋迦未興盛行天竺。
釋迦出時但值十八一切智人。
釋此不同。
興皇法師雲。
初六人從聞慧生。
即阿蘭迦蘭等。
中六人從思慧生。
即尼健子若提子等。
後六人從修慧生。
謂須跋陀等。
什師雲。
六師有三部。
大同小異皆以苦行為本。
初六誦四韋陀。
中六人稱一切智。
即是六師。
後六得五神通。
詳此意猶是十八人。
初是聞慧。
次是思慧。
後是修慧也。
六師者。
一富蘭那迦葉。
迦葉姓也。
富蘭那從母得名。
其人計斷。
謂無君臣父子因果之義。
二末伽梨俱舍梨子。
俱舍梨子從母立名。
末伽梨是字。
其人計一切法自然為宗。
三删阇夜毗羅[仁-二+(尼-屍+ㄕ)]子。
毗羅[仁-二+(尼-屍+ㄕ)]子是母。
從母立名。
删阇夜是字。
其人計道不須修。
經八萬劫自然而得。
如轉縷丸于高山縷盡則止。
四阿耆多翅舍欽婆羅。
阿耆多是字。
欽婆羅粗弊衣名。
其人計身有苦樂二分現受苦盡樂法自出。
第五迦羅鸠馱迦旃延。
迦旃延姓也。
迦羅鸠馱是其母名。
其人計亦有亦無應物起見。
他問有耶答雲有。
他問無耶答雲無。
第六尼揵陀若提子。
若提子從母作名。
尼健陀是出家總号。
其人計業決定得報。
今雖修道不能中斷也。
汝何以獨言下第二次明呵内。
内曰下第四舉德顯人。
自上已來直辨人尊。
從此已去舉法成人。
人無貴賤。
道在則尊故也。
佛具二義故獨稱尊。
一者内德知于實相。
二者外德巧說随緣。
内知實相即是波若。
外能巧說所謂慈悲。
又内知實相即是實慧。
外能巧說名為方便。
又内知實相名為自覺。
外巧說法名為覺他。
自覺覺他故名為佛獨名世尊。
即酬上二難。
一以獨佛為尊故汝生疑為過。
二者以獨佛為尊故我言無過。
外曰下第五舉德齊内。
就文為二。
第一正舉德成人第二呵責論主。
初又二。
前總舉德成人。
次别明三寶化世。
初明諸師亦具内外二德則同為世尊。
汝不應言獨佛是也。
如迦毗羅下第二廣明三寶化世。
此中凡列十師。
一迦毗羅三寶行世。
三優樓迦三寶行世。
三勒沙婆三寶行世。
第四師以自餓為道。
第五師以投淵求聖。
第六師以赴火為道。
第七自墜高岩求道。
第八以寂默為道。
第九以常立為道。
第十以持牛戒為道。
前之三師廣列經法以三寶行化。
後之七師直辨苦行而已。
迦毗羅謂佛寶。
弟子謂僧寶。
僧佉經謂法寶也。
僧佉此雲制數論。
明一切法不出二十五谛。
故一切法攝入二十五谛中名為制數論。
說諸善法總相别相者。
一雲。
在家出家同受五戒名為總相。
而在家外道許有開通。
如遇難無全身故為行道故。
除牛餘者得殺。
如為全身。
急難除金餘者得盜。
于淫戒中除制婦善知識妻童女餘者得開。
如不飲酒戒若至寒鄉天祀中得開一瀝兩瀝。
如不妄語戒若遇急難亦得開道。
名為别相。
又總萬法為大有。
是為總相。
瓶衣不同名為别相。
知此總别二法名為總别相。
智稱為善法。
如佛一切智為總相。
一切種智為别相也。
二十五谛者。
此論智度論金七十論涅槃經阇提首那及俱舍論此五處并解釋之。
今略和會序其綱要。
所言冥谛者。
舊雲。
外道修禅得五神通。
前後各知八萬劫内事。
自八萬劫外不能了知。
故雲冥。
智度論雲。
覺谛者。
此是中陰識。
外道思惟。
此識為從因緣得。
為不從因緣。
若從因緣。
因緣是何物耶。
若不從者。
那得此識。
既思惟不能了知。
便計此識從前冥漠處生。
故稱冥谛。
亦名世性。
一切世間以此冥谛為其本性。
覺谛者。
中陰識即是覺谛。
以中陰識微弱異于木石之性故稱為覺。
我心者惑心。
稍粗持于我相故名我心。
即佛法識支。
以識支是染污識外道謂為我心。
從我心生五微塵者。
五微塵即為五谛。
我心既粗則外有五塵應之。
于佛法即是名色支。
外道不達謂從我心生五微塵。
從五塵生五大者。
五大即為五谛。
塵細大粗故從塵生大。
地具五塵。
水有四除香。
火具三塵除香味。
風具二唯有聲觸。
空唯有聲。
外道雲。
地藉塵多。
是故無力最在其上。
空藉塵小。
是故有力最在其下。
此就成世界五輪判之。
成内身亦爾。
從五大生十一根者。
大是因。
根是果。
故從大生根。
于佛法義即是六入支已去也。
外道不達謂從大成根。
十一根者。
謂眼耳鼻舌身意手腳及大小二道及心平等根。
故雲十一根。
眼等五種名為知根。
謂能有所覺知。
手腳等名五業根。
業是作用之名。
謂此五能有所造作。
心平等根有二種釋。
一雲。
實是心識之心而稱平等者。
眼等五根各緣一塵。
心識能遍緣五。
故雲平等。
二雲。
詺肉芙蓉心以為平等。
以其處一身之中故雲平等。
釋五大成五根不同。
一雲遍造。
是優樓迦義。
二雲遍造。
遍造者。
五大成眼根火大偏多。
色是火家求那。
眼還見色。
五大成耳根空大偏多。
聲是空家求那故耳還聞聲。
五大成鼻根地大偏多。
香是地家求那故鼻還聞香。
五大成舌根水大偏多。
味是水家求那故舌還知味。
五大成身根風大偏多。
觸是風家求那故身還覺觸。
次偏造是迦毗羅義。
以色成火大。
火大成眼根。
眼根還見色。
聲塵成空大。
空大成耳根。
耳根還聞聲。
香塵成地大。
地大成鼻根。
鼻根還聞香。
味塵成水大。
水大成舌根。
舌根還知味。
觸塵成風大。
風大成身根。
故身還覺觸。
五知根勝故各用一大而成。
五業根劣故具五大而成。
心平等根有二釋。
若是肉心具五大所成。
心識之心非大所造。
撿迦毗羅論。
是心識之心以能分别故也。
問僧佉計十一根。
衛世師計幾根。
答婆沙雲。
但計五根。
尼乾子計内外物有命根。
故不斷生草不飲冷水。
複有外道計百二十根。
謂兩眼兩耳兩鼻孔舌身意命為十。
信等五根五受根合二十。
六道各二十故百二十也。
及神為主名二十五谛。
次迦毗羅論明二十五谛者。
一者自性。
或名勝因。
以能為餘谛作因故。
或名冥。
難知曉故。
亦名衆生性。
能成諸物故。
第二生大者。
或名覺或名相等也。
次從大生慢。
慢或名炎熾等。
次慢生五塵。
五塵生十六法。
謂五大五知根五作業根手腳及男女随取一及取大遺。
大遺者棄于糞故也。
并及知者。
知者即是我亦名總禦。
故為二十五。
迦毗羅論問言。
雲何分别本性反異及知者。
答偈雲。
本性非變異。
大等亦本反。
十六但反異。
知者非本反。
本性者。
能生一切不從他生故稱本性。
本性能生大等。
是故偈本名不從他生。
是故非反異。
覺與我心五塵此七亦本亦反異。
大從本性生故反異。
能生我慢故名本。
我慢從本大生故反異。
能生五塵故名本。
塵從慢生故反異。
能生五大及諸根故秤本。
聲塵生空及耳根故名本。
乃至香生地及鼻根。
如是七亦反異。
十六但反異者。
五大五作根五知根及心。
此十六但從他生不能生他。
故但反異。
知者非本非反異。
知者是我。
我以知為體。
我不從他生又不能生他。
故非本非反異。
問五大生十一根。
五大何故非本。
答詳彼義。
直明五塵生五大及十一根。
不複明五大生十一根。
是故五大不名為本。
問世性生大等果者。
為世性中有果。
為無果。
為非有非無。
答金七十論破二家義立因中有果。
一破勒沙婆因中非有非無。
若非有則是無。
若非無則是有。
是有無相違不得一處立。
如人死生不俱他。
二破衛世師因中無果。
凡有五義不成。
一者無不可作故。
如沙中無油終不可取沙作油。
如世性中有大等。
從世性生大等也。
二必須取因者。
如求酪取乳不取水也。
故知乳有酪性。
故世性中有大等也。
三一切不生故者。
若因中無果。
則應一物中生一切物。
而實不爾。
故知有果也。
四能作所作故。
如陶師是能作故取土作瓶。
不取草等作瓶。
故知因中有果。
故世性能作大等果。
則世性中有大等也。
五各随因有果故。
如麥還生麥等。
若因中無果則因果不相似。
以此五事故破衛世師無立因中有果也。
問世性與大等何異。
答略明九異。
一者因非因異。
世性但是因。
十六法但是果。
大慢五塵此七亦因亦果。
從世性生故是果。
能生他故為因。
二常無常異。
世性是常大等無常。
故五大沒歸五塵。
五塵沒歸慢。
慢沒歸大。
大沒歸世性。
世性則常也。
三一多異。
世性唯是一。
多人所共故。
大慢等則多。
人不同故也。
四遍不遍異。
世性與我遍一切處。
大等則不遍也。
五有事不有事異。
大等申縮往還生死。
世性則不爾也。
六沒不沒異。
大等諸物沒歸世性中。
世性則不可沒。
世性無有流轉沒也。
七有形無形異。
世性無形。
大等有形故有異。
八依他不依他異。
如十六物依五塵。
乃至大依世性。
世性無所依。
九從他不從他異。
大等從世性生。
故依世性不得自在。
而世性無所依也。
問世性與大九種不同。
複有同義不。
答除世性及我餘二十三法皆有三。
一樂二苦三癡闇。
則知世性中亦有三性也。
是名同義。
問相生有二。
一轉反生。
如乳作酪。
二不轉反生。
如母生子。
世性生大等。
是何生耶。
答是轉反相生也。
問世性是一。
雲何生二十三異法耶。
答如天雨是一至地反成種種味。
彼亦爾也。
問世性為自能生。
為共他生。
答世性與我和合共生大等。
餘不盡者如金七十論具釋。
次俱舍論與此大同。
但初三雲一喜樂二憂苦三癡。
餘者并同。
詳此三。
非是别數。
猶屬二十四谛攝故。
上已論之竟也。
涅槃經阇提首那與此有三異。
一雲。
男女二根此應取男根有二。
女根亦二耳。
不爾略舉其一。
則大遺可知也。
二者二十一法。
根本有三。
謂黑染粗。
黑即無明。
染是愛。
粗為嗔。
釋此三有二。
一雲。
此三屬覺谛攝。
非二十五數。
二依金七十論。
此三猶是上苦樂暗耳。
則屬二十四谛中故非别數也。
三者涅槃經不數我者。
當是略故也。
問有人言。
神伏為冥。
神起為覺。
是事雲何。
答若爾則無二十五谛。
今言冥者。
都是二十四谛之本故名世間本性。
二十四谛都由冥有也。
淨覺分者。
舊雲覺有二種。
一垢二淨。
淨中有四。
一者福德。
謂殺生祀天。
二者智慧。
謂二十五谛智。
三者不著。
謂四禅。
四者自在。
謂五通。
不淨覺中亦四。
翻上四也。
謂罪癡著欲不自在。
今為明善法但舉淨不舉不淨。
故雲分也。
依金七十論。
覺谛有八分。
則四分名為喜。
四分為癡暗。
喜四分者如上釋。
迦毗羅論中其已出竟。
翻此四分即是癡暗也。
優樓迦弟子下第二師亦三寶化世。
優樓迦佛寶。
弟子僧寶。
衛世師經為法寶。
衛世師此雲異勝論。
異于僧法故秤為異。
明義自在破他令懷故秤為勝。
今言六谛者。
一陀羅骠。
秤為主谛亦雲所依谛。
謂地水火風空時方神意。
此九法為一切物主故雲主谛。
又解。
一切法悉有依主。
故破神品雲。
黑是求那。
疊是陀羅骠。
破異品雲。
瓶是陀羅骠。
一是求那。
故知依主通于萬法。
二者求那。
此雲依谛。
有二十一法。
謂一異合離數量好醜八也。
次有苦樂憎愛愚智勤堕亦八也。
次有五塵即色聲香味觸也。
以五塵依地水火風空五主谛也。
苦樂愚智等以神意二主谛。
餘八通依。
三者羯摩帝。
此雲作谛。
謂舉下屈申有所造作也。
四者三摩若帝。
此雲總相谛。
謂總萬法為一大有等。
五毗屍沙谛。
此雲别相谛。
謂瓶衣不同也。
六三摩婆夜谛。
此雲無障礙谛。
如一柱色香遍有而不相障。
問一切物皆具六谛也。
答具。
今略舉内外二物。
瓶為主塵依之。
即依主二谛。
瓶為他所作。
即是作谛。
瓶有總别。
瓶上五塵不相障礙。
即餘三谛也。
身為主二法依之。
一諸塵二心數。
身有所作身具總别。
身上諸塵不相障礙。
即不相障也。
俱舍論雲。
地臘脾此雲物也
今以五番釋之。
一者前明無上照世辨法寶之體。
今歎法寶之用。
此之體用餘人所無。
唯佛能說。
故雲諸佛世尊之所說。
二者無上照世謂生善也。
今明滅惡。
滅惡生善餘人所無。
唯佛能說。
故舉人證成。
三者照世法謂實相般若。
由實相故能生正觀。
故名照世也。
能淨瑕穢者歎觀智波若。
正觀既生故能滅戲論。
諸佛所說者歎文字波若。
非但波若有三種。
法寶亦唯此三。
謂境智教也。
四者前标無上照世二義。
此下以二句釋之。
能淨瑕穢釋前照世。
諸佛所說釋前無上。
以能說之人既是世尊故所說之法名為無上。
五者為譏外道。
外道是邪見之法。
不能除物垢。
故不能淨于瑕穢。
故不名照世人。
非世尊所說不名無上。
問淨瑕穢止戲論此有何異。
答宋代道憑法師釋此論之元首也。
瑤公等并探用為疏。
其人雲。
歎法寶即是論舍罪福品。
無上照世此是能舍。
謂無相智也。
淨瑕穢謂舍罪也。
取相之福名為戲論。
止戲論即舍福也。
大品雲。
淨修十善業道無諸瑕穢。
故知淨瑕穢即舍罪。
以此論初品雲。
舍名心不著。
故知著福即是戲論。
又瑕是嗔。
穢即是貪。
戲論為癡。
歎此法寶能滅三毒。
又淨瑕穢就喻說門歎。
重者為穢。
輕者為瑕。
止戲論就法說門歎。
戲論有二。
一者愛論。
二者見論。
如中論法品說。
并及下第三次敬僧寶。
然歸敬三寶凡有三意。
敬佛則标三号三德為廣也。
敬法則二号二德為中也。
敬僧則一号一德為略。
可互類也。
然頂禮之言遍敬三寶。
但作偈歸歎。
令辭章巧妙故敬佛稱為頂禮。
敬法為亦禮。
敬僧雲并及。
八輩者。
上辨能禮之容儀。
今出所禮之人也。
四果四向名為八輩。
初但是向非果。
後但是果而非向。
中間三人亦向亦果。
故雜心雲。
以有五事故說有八人名。
前後事各一。
中間則有三。
然數論及十八部異釋雲亦并非正意。
今但約虛妄重輕就觀解明昧。
故無階級中作階級說。
不如數論所定執。
問今大乘之論。
雲何及敬聲聞僧耶。
答八輩通于小大不偏局聲聞。
故龍樹釋三乘共十地明。
聲聞菩薩相配釋之。
故知八輩亦通大小。
問聲聞八輩其文易明。
菩薩八輩請陳其相。
答将智度論釋三乘共地配之亦可知矣。
外曰下第二诤三寶之真僞。
三番問答。
次第相生。
即為六意。
第一外曰領偈定尊。
第二内曰驚問反質。
第三外曰出疑呵内。
第四内曰對邪顯正。
第五外曰叙德齊内。
第六内曰懸非指後。
總談諸論凡有二種。
一稱問答。
二名次标内外兩曰。
稱問答者。
賓主則定。
問則賓。
答便為主。
内外兩曰者。
為顯此論賓主不定。
或提婆升座外道擊揚。
或外道立宗而提婆論義。
今标内外兩曰則顯更互為賓主。
又餘論多對同學故稱問答。
今對異學。
宜名内外。
問斯論既互為賓主。
誰前升座。
答如前所明。
提婆前登高座稱三寶第一也。
問有幾種外耶。
答略明二種。
一自樹外即僧佉之流。
二學内成外即迷大小乘教者也。
偈言世尊之所說者。
此領上諸佛世尊之所說也。
何等是世尊者正定尊也。
八百年時所宗非一。
是故生問。
又論主前以半偈譏彼外人。
明向法寶之妙唯是佛說餘人所無。
外還領之即以譏于内。
是故緻問。
又外道雖知提婆敬佛以為世尊。
但論義之方必須前定也。
内曰汝何故生如是疑者。
第二驚問反質。
凡定有四意。
一理不應問。
所以然者。
天無兩日土無二王。
三千世界唯有一佛。
若問何等日照何等為尊。
理不應問也。
二呵外人不領前旨。
我前雲諸佛世尊之所說。
已稱佛為世尊。
何得複問是何等尊。
三者欲引出外人令彼廣述師宗為内破本。
四者令其難勢萎折故反質之。
故于四種答中用反質答也。
外曰下第三出疑呵内即二。
前出疑次呵内。
出疑之中前總後别。
總出疑者。
酬前四問。
汝言理不應問者。
今明道理應問。
所以然者。
九十六種各稱天無兩日。
唯我為尊。
二者汝言不領前旨。
此亦不然。
諸師既各稱世尊。
亦各自樹為佛。
佛者覺也。
故涅槃雲。
六師雲。
一切世間不知見覺。
唯我師一人獨知見覺。
豈非佛耶。
三者汝若引我令廣述師宗為汝破本。
汝上已列三寶亦應為我破本。
四者汝前反質令難舉萎折者。
若無道理難可令萎折。
既是有理之疑。
得汝反質轉更顯明。
有人言下第二别出疑事。
又分為二。
初明天為世尊。
次辨人為世尊。
所以初天次人者凡有二義。
一天勝人劣以為次第。
二久劫以來已有于天故天前出。
從此劫初始有于人故後列人。
所以但列人天者。
凡稱世尊不出人天故。
舉人天總攝一切。
又外道不知有天中之天是于世尊。
故但列人天。
問中論智度論皆列此天與今何異。
答若約人明者。
中百二論皆是注論人列。
智度論是龍樹自列。
就義明者。
中論所列舉人。
為明法義。
所以明法者。
論主申佛八不無生。
序諸外道有二種謬。
一者不知因緣生義。
二者不知本自無生。
是故佛與外道為诤于法之是非故列彼二天。
智度論及此論為诤人真僞。
所以列之。
問中論何故前列自在後列韋紐。
今前列韋紐後列自在。
答此之二天即是本迹。
中論前本後迹。
即是以本垂迹。
百論前迹後本。
以迹顯本。
所以然者。
中論為明生義。
生為法本故前明于本。
此論不為明本但明人尊。
夫立人尊要須前示于迹後明于本。
佛身亦然。
問智度論何故列三。
今但列二。
答中論已明。
一者梵天還在韋紐齊内。
列韋紐則攝彼天。
二者外道有二身三身之義。
智度論具辨三身。
此中但明于二。
猶如佛法中或有三身或明于二身。
别有提婆論雲。
韋紐名那羅延天。
從齊生蓮華。
蓮華生梵天。
梵天為衆生祖。
從梵天口生婆羅門。
臂生刹利。
脅生毗舍。
腳生首陀。
大地是其戒場。
一切衆生于此場上殺生祀天皆生彼天。
摩醯首羅者提婆論雲。
六道衆生天地之物。
皆是自在天身。
故自在天略明三身。
一自在身。
二那羅延身。
三梵天身。
自在天身總有八分。
虛空為頭。
日月為眼。
地是身。
河海為尿。
山丘為糞。
風為命。
一切火為熱氣。
一切衆生是身内蟲。
迦毗羅者第二次列三仙以為世尊。
迦毗羅此雲黃頭仙亦雲金頭。
頭有金色故以名之。
金七十論雲。
迦毗羅此雲赤色仙。
劫初時從空而出。
自然有四德。
一法二智慧三離欲四自在。
總此四法以成其身。
如内法佛具常樂等四德。
此四法是覺谛攝。
故覺有八分。
四即法等四分。
次不淨覺翻此四分也。
所言法者。
外國名摩耶尼。
此雲法相。
法相有五。
一無嗔恚。
二恭敬歸依。
三内外清淨。
四鹹少飲食。
五不放逸。
又有五法。
一不殺。
二不盜。
三梵行。
四實語。
五無谄曲。
故名法也。
二者智慧有二種。
一外智二内智。
外智者謂六種論。
一式叉論。
二毗伽羅論。
三劫波論。
四樹提論。
五闡陀論。
六尼祿多論。
知此六論名為外智。
内智者謂三德自性我及異智。
次中間得解脫故名為智。
第三離欲者有二種。
一外。
則是财物因緣外德。
二内。
離煩惱等名為解脫也。
所言自在者有八種。
一能作鄰虛細身。
二輕微極妙心神無礙。
三者遍滿虛空。
四者得如意禅定。
五者得三世帝主。
六者随用一切塵一時能用。
七者不計屬他。
八者去住自在無礙。
具此四德以成己身也。
迦毗羅見世間沉沒盲闇起大悲心。
咄哉生死在盲闇中。
遍觀世間見一婆羅門姓阿修利。
千年一祀天。
而迦毗羅在虛空中不現其身。
唯其見赤色語阿修利。
汝戲耶。
答雲戲。
如是至千年已複來。
過第三千年方語雲。
汝能修道以。
不答雲能。
即為說三苦。
一内苦謂風熱淡等。
從臍下是為風處。
從臍上至心名熱處。
從心已上名為淡處。
八分醫方能治此苦。
二外苦謂虎狼等。
三天苦謂風雨等。
時婆羅門即便信受如說修行。
因說二十五谛。
度脫為弟子。
從是已來有迦毗羅。
故名世尊。
優樓迦此雲鸺鹠仙亦雲鸺角仙亦雲臭胡仙。
此人釋迦未興八百年前已出世。
而白日造論夜半遊行。
欲供養之當于夜半營辨飲食。
仍與眷屬來受供養。
所說之經名衛世師。
有十萬偈明于六谛。
因中無果神覺異。
義以斯為宗。
勒沙婆者此雲苦行仙。
其人計身有苦樂二分。
若現世并受苦盡而樂法自出。
所說之經名尼健子有十萬偈。
如方便心論雲。
有五智六障四濁以為經宗。
五智者謂聞智思智自覺智慧智義智。
六障者。
一不見障。
二苦受障。
三愚癡障。
四命障。
五姓障。
六名障。
四濁者。
一嗔二慢三貪四谄也。
而明因中亦有果亦無果。
亦一亦異以為經宗。
故名世尊。
等仙人者。
外道九十六種。
略舉前之五師等取諸異計也。
此之三師并是釋迦未興盛行天竺。
釋迦出時但值十八一切智人。
釋此不同。
興皇法師雲。
初六人從聞慧生。
即阿蘭迦蘭等。
中六人從思慧生。
即尼健子若提子等。
後六人從修慧生。
謂須跋陀等。
什師雲。
六師有三部。
大同小異皆以苦行為本。
初六誦四韋陀。
中六人稱一切智。
即是六師。
後六得五神通。
詳此意猶是十八人。
初是聞慧。
次是思慧。
後是修慧也。
六師者。
一富蘭那迦葉。
迦葉姓也。
富蘭那從母得名。
其人計斷。
謂無君臣父子因果之義。
二末伽梨俱舍梨子。
俱舍梨子從母立名。
末伽梨是字。
其人計一切法自然為宗。
三删阇夜毗羅[仁-二+(尼-屍+ㄕ)]子。
毗羅[仁-二+(尼-屍+ㄕ)]子是母。
從母立名。
删阇夜是字。
其人計道不須修。
經八萬劫自然而得。
如轉縷丸于高山縷盡則止。
四阿耆多翅舍欽婆羅。
阿耆多是字。
欽婆羅粗弊衣名。
其人計身有苦樂二分現受苦盡樂法自出。
第五迦羅鸠馱迦旃延。
迦旃延姓也。
迦羅鸠馱是其母名。
其人計亦有亦無應物起見。
他問有耶答雲有。
他問無耶答雲無。
第六尼揵陀若提子。
若提子從母作名。
尼健陀是出家總号。
其人計業決定得報。
今雖修道不能中斷也。
汝何以獨言下第二次明呵内。
内曰下第四舉德顯人。
自上已來直辨人尊。
從此已去舉法成人。
人無貴賤。
道在則尊故也。
佛具二義故獨稱尊。
一者内德知于實相。
二者外德巧說随緣。
内知實相即是波若。
外能巧說所謂慈悲。
又内知實相即是實慧。
外能巧說名為方便。
又内知實相名為自覺。
外巧說法名為覺他。
自覺覺他故名為佛獨名世尊。
即酬上二難。
一以獨佛為尊故汝生疑為過。
二者以獨佛為尊故我言無過。
外曰下第五舉德齊内。
就文為二。
第一正舉德成人第二呵責論主。
初又二。
前總舉德成人。
次别明三寶化世。
初明諸師亦具内外二德則同為世尊。
汝不應言獨佛是也。
如迦毗羅下第二廣明三寶化世。
此中凡列十師。
一迦毗羅三寶行世。
三優樓迦三寶行世。
三勒沙婆三寶行世。
第四師以自餓為道。
第五師以投淵求聖。
第六師以赴火為道。
第七自墜高岩求道。
第八以寂默為道。
第九以常立為道。
第十以持牛戒為道。
前之三師廣列經法以三寶行化。
後之七師直辨苦行而已。
迦毗羅謂佛寶。
弟子謂僧寶。
僧佉經謂法寶也。
僧佉此雲制數論。
明一切法不出二十五谛。
故一切法攝入二十五谛中名為制數論。
說諸善法總相别相者。
一雲。
在家出家同受五戒名為總相。
而在家外道許有開通。
如遇難無全身故為行道故。
除牛餘者得殺。
如為全身。
急難除金餘者得盜。
于淫戒中除制婦善知識妻童女餘者得開。
如不飲酒戒若至寒鄉天祀中得開一瀝兩瀝。
如不妄語戒若遇急難亦得開道。
名為别相。
又總萬法為大有。
是為總相。
瓶衣不同名為别相。
知此總别二法名為總别相。
智稱為善法。
如佛一切智為總相。
一切種智為别相也。
二十五谛者。
此論智度論金七十論涅槃經阇提首那及俱舍論此五處并解釋之。
今略和會序其綱要。
所言冥谛者。
舊雲。
外道修禅得五神通。
前後各知八萬劫内事。
自八萬劫外不能了知。
故雲冥。
智度論雲。
覺谛者。
此是中陰識。
外道思惟。
此識為從因緣得。
為不從因緣。
若從因緣。
因緣是何物耶。
若不從者。
那得此識。
既思惟不能了知。
便計此識從前冥漠處生。
故稱冥谛。
亦名世性。
一切世間以此冥谛為其本性。
覺谛者。
中陰識即是覺谛。
以中陰識微弱異于木石之性故稱為覺。
我心者惑心。
稍粗持于我相故名我心。
即佛法識支。
以識支是染污識外道謂為我心。
從我心生五微塵者。
五微塵即為五谛。
我心既粗則外有五塵應之。
于佛法即是名色支。
外道不達謂從我心生五微塵。
從五塵生五大者。
五大即為五谛。
塵細大粗故從塵生大。
地具五塵。
水有四除香。
火具三塵除香味。
風具二唯有聲觸。
空唯有聲。
外道雲。
地藉塵多。
是故無力最在其上。
空藉塵小。
是故有力最在其下。
此就成世界五輪判之。
成内身亦爾。
從五大生十一根者。
大是因。
根是果。
故從大生根。
于佛法義即是六入支已去也。
外道不達謂從大成根。
十一根者。
謂眼耳鼻舌身意手腳及大小二道及心平等根。
故雲十一根。
眼等五種名為知根。
謂能有所覺知。
手腳等名五業根。
業是作用之名。
謂此五能有所造作。
心平等根有二種釋。
一雲。
實是心識之心而稱平等者。
眼等五根各緣一塵。
心識能遍緣五。
故雲平等。
二雲。
詺肉芙蓉心以為平等。
以其處一身之中故雲平等。
釋五大成五根不同。
一雲遍造。
是優樓迦義。
二雲遍造。
遍造者。
五大成眼根火大偏多。
色是火家求那。
眼還見色。
五大成耳根空大偏多。
聲是空家求那故耳還聞聲。
五大成鼻根地大偏多。
香是地家求那故鼻還聞香。
五大成舌根水大偏多。
味是水家求那故舌還知味。
五大成身根風大偏多。
觸是風家求那故身還覺觸。
次偏造是迦毗羅義。
以色成火大。
火大成眼根。
眼根還見色。
聲塵成空大。
空大成耳根。
耳根還聞聲。
香塵成地大。
地大成鼻根。
鼻根還聞香。
味塵成水大。
水大成舌根。
舌根還知味。
觸塵成風大。
風大成身根。
故身還覺觸。
五知根勝故各用一大而成。
五業根劣故具五大而成。
心平等根有二釋。
若是肉心具五大所成。
心識之心非大所造。
撿迦毗羅論。
是心識之心以能分别故也。
問僧佉計十一根。
衛世師計幾根。
答婆沙雲。
但計五根。
尼乾子計内外物有命根。
故不斷生草不飲冷水。
複有外道計百二十根。
謂兩眼兩耳兩鼻孔舌身意命為十。
信等五根五受根合二十。
六道各二十故百二十也。
及神為主名二十五谛。
次迦毗羅論明二十五谛者。
一者自性。
或名勝因。
以能為餘谛作因故。
或名冥。
難知曉故。
亦名衆生性。
能成諸物故。
第二生大者。
或名覺或名相等也。
次從大生慢。
慢或名炎熾等。
次慢生五塵。
五塵生十六法。
謂五大五知根五作業根手腳及男女随取一及取大遺。
大遺者棄于糞故也。
并及知者。
知者即是我亦名總禦。
故為二十五。
迦毗羅論問言。
雲何分别本性反異及知者。
答偈雲。
本性非變異。
大等亦本反。
十六但反異。
知者非本反。
本性者。
能生一切不從他生故稱本性。
本性能生大等。
是故偈本名不從他生。
是故非反異。
覺與我心五塵此七亦本亦反異。
大從本性生故反異。
能生我慢故名本。
我慢從本大生故反異。
能生五塵故名本。
塵從慢生故反異。
能生五大及諸根故秤本。
聲塵生空及耳根故名本。
乃至香生地及鼻根。
如是七亦反異。
十六但反異者。
五大五作根五知根及心。
此十六但從他生不能生他。
故但反異。
知者非本非反異。
知者是我。
我以知為體。
我不從他生又不能生他。
故非本非反異。
問五大生十一根。
五大何故非本。
答詳彼義。
直明五塵生五大及十一根。
不複明五大生十一根。
是故五大不名為本。
問世性生大等果者。
為世性中有果。
為無果。
為非有非無。
答金七十論破二家義立因中有果。
一破勒沙婆因中非有非無。
若非有則是無。
若非無則是有。
是有無相違不得一處立。
如人死生不俱他。
二破衛世師因中無果。
凡有五義不成。
一者無不可作故。
如沙中無油終不可取沙作油。
如世性中有大等。
從世性生大等也。
二必須取因者。
如求酪取乳不取水也。
故知乳有酪性。
故世性中有大等也。
三一切不生故者。
若因中無果。
則應一物中生一切物。
而實不爾。
故知有果也。
四能作所作故。
如陶師是能作故取土作瓶。
不取草等作瓶。
故知因中有果。
故世性能作大等果。
則世性中有大等也。
五各随因有果故。
如麥還生麥等。
若因中無果則因果不相似。
以此五事故破衛世師無立因中有果也。
問世性與大等何異。
答略明九異。
一者因非因異。
世性但是因。
十六法但是果。
大慢五塵此七亦因亦果。
從世性生故是果。
能生他故為因。
二常無常異。
世性是常大等無常。
故五大沒歸五塵。
五塵沒歸慢。
慢沒歸大。
大沒歸世性。
世性則常也。
三一多異。
世性唯是一。
多人所共故。
大慢等則多。
人不同故也。
四遍不遍異。
世性與我遍一切處。
大等則不遍也。
五有事不有事異。
大等申縮往還生死。
世性則不爾也。
六沒不沒異。
大等諸物沒歸世性中。
世性則不可沒。
世性無有流轉沒也。
七有形無形異。
世性無形。
大等有形故有異。
八依他不依他異。
如十六物依五塵。
乃至大依世性。
世性無所依。
九從他不從他異。
大等從世性生。
故依世性不得自在。
而世性無所依也。
問世性與大九種不同。
複有同義不。
答除世性及我餘二十三法皆有三。
一樂二苦三癡闇。
則知世性中亦有三性也。
是名同義。
問相生有二。
一轉反生。
如乳作酪。
二不轉反生。
如母生子。
世性生大等。
是何生耶。
答是轉反相生也。
問世性是一。
雲何生二十三異法耶。
答如天雨是一至地反成種種味。
彼亦爾也。
問世性為自能生。
為共他生。
答世性與我和合共生大等。
餘不盡者如金七十論具釋。
次俱舍論與此大同。
但初三雲一喜樂二憂苦三癡。
餘者并同。
詳此三。
非是别數。
猶屬二十四谛攝故。
上已論之竟也。
涅槃經阇提首那與此有三異。
一雲。
男女二根此應取男根有二。
女根亦二耳。
不爾略舉其一。
則大遺可知也。
二者二十一法。
根本有三。
謂黑染粗。
黑即無明。
染是愛。
粗為嗔。
釋此三有二。
一雲。
此三屬覺谛攝。
非二十五數。
二依金七十論。
此三猶是上苦樂暗耳。
則屬二十四谛中故非别數也。
三者涅槃經不數我者。
當是略故也。
問有人言。
神伏為冥。
神起為覺。
是事雲何。
答若爾則無二十五谛。
今言冥者。
都是二十四谛之本故名世間本性。
二十四谛都由冥有也。
淨覺分者。
舊雲覺有二種。
一垢二淨。
淨中有四。
一者福德。
謂殺生祀天。
二者智慧。
謂二十五谛智。
三者不著。
謂四禅。
四者自在。
謂五通。
不淨覺中亦四。
翻上四也。
謂罪癡著欲不自在。
今為明善法但舉淨不舉不淨。
故雲分也。
依金七十論。
覺谛有八分。
則四分名為喜。
四分為癡暗。
喜四分者如上釋。
迦毗羅論中其已出竟。
翻此四分即是癡暗也。
優樓迦弟子下第二師亦三寶化世。
優樓迦佛寶。
弟子僧寶。
衛世師經為法寶。
衛世師此雲異勝論。
異于僧法故秤為異。
明義自在破他令懷故秤為勝。
今言六谛者。
一陀羅骠。
秤為主谛亦雲所依谛。
謂地水火風空時方神意。
此九法為一切物主故雲主谛。
又解。
一切法悉有依主。
故破神品雲。
黑是求那。
疊是陀羅骠。
破異品雲。
瓶是陀羅骠。
一是求那。
故知依主通于萬法。
二者求那。
此雲依谛。
有二十一法。
謂一異合離數量好醜八也。
次有苦樂憎愛愚智勤堕亦八也。
次有五塵即色聲香味觸也。
以五塵依地水火風空五主谛也。
苦樂愚智等以神意二主谛。
餘八通依。
三者羯摩帝。
此雲作谛。
謂舉下屈申有所造作也。
四者三摩若帝。
此雲總相谛。
謂總萬法為一大有等。
五毗屍沙谛。
此雲别相谛。
謂瓶衣不同也。
六三摩婆夜谛。
此雲無障礙谛。
如一柱色香遍有而不相障。
問一切物皆具六谛也。
答具。
今略舉内外二物。
瓶為主塵依之。
即依主二谛。
瓶為他所作。
即是作谛。
瓶有總别。
瓶上五塵不相障礙。
即餘三谛也。
身為主二法依之。
一諸塵二心數。
身有所作身具總别。
身上諸塵不相障礙。
即不相障也。
俱舍論雲。
地臘脾此雲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