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論序疏
關燈
小
中
大
破。
此想之亦名妄想。
以實無外境妄作境想故雲妄想。
亦名無明。
以不得正觀明故見有外塵。
亦名分别。
實無塵境橫生分别言有塵境。
問既是破想。
應名破想品。
雲何名破塵品耶。
答破彼想謂有塵故言破塵耳。
實是破想。
是故但除其病而不除法。
以無法可除故也。
問見有外塵有何過患。
答想謂有塵即是無明。
以見有塵便見塵有淨不淨。
故于塵起淨不淨倒。
即是從無明生于颠倒。
以生淨倒是故起貪。
生不淨倒即便起嗔。
貪嗔因緣是故起業。
起業故感二生死苦。
名苦集谛。
是故由塵有一切過患也。
悟塵本空則無明滅。
故不起淨不淨倒則颠倒滅。
淨不淨滅故不起貪嗔。
貪嗔無故不起業苦。
便得解脫。
名滅道谛。
故具得四谛觀。
次明二谛觀者。
知塵本無。
而凡夫謂有名為世谛耳。
謂有非有名第一義。
即二谛觀也。
次一谛觀者。
了塵想本不生故不苦不集。
今無所滅故不滅不道。
即一實谛也。
次無谛觀者。
本對于四是故有一。
竟不曾四何有一耶。
此是從四谛至二谛。
二谛歸一谛歸無谛。
次從無谛故有一谛。
一谛故有二谛。
二谛故有四谛。
故舒之彌淪法界。
卷之泯無蹤迹。
此并是空中種樹虛裡織羅。
雖舒而不開。
雖合而不卷。
肇公雲。
近而不可知者其唯物性乎。
言動而靜。
似去而留。
可以神會。
不可以事求。
次論同異。
問無塵無識淺深雲何。
答攝論雲。
無塵淺位無識位深。
今明若别約借識破塵。
一往階位可得然矣。
依百論及衆經論大意。
無塵無識位無淺深。
故百論雲。
但破水想實不破水。
即是但破塵想實不破塵。
以此詳之。
塵想若無塵即無。
塵若無塵想即無。
更無異時。
又例如我見及以法見。
倒心計有我。
我若無倒情即無。
倒情無故我亦無。
倒心見有諸法。
諸法若無倒心即無。
倒心無故諸法即無。
又例如眼病見空華。
空華無故眼病即無。
眼病無故空華即無。
故知更無異時也。
二者攝論雲。
塵畢竟無非是世谛。
而存有于識。
以識為世谛。
今明此亦一往之言。
借識破塵故雲塵無識有耳。
然塵與識凡有二種。
一者性塵性識世谛并無。
二因緣塵識世谛俱有。
就本末言之。
實由心計塵而心外無塵。
以心為本以塵為末。
則明塵無則識有。
此是一往之言。
然就理言之。
塵識俱無。
約請辨之。
塵識俱有也。
問攝論雲四識義。
一似根識。
二似塵識。
三似識識。
四似我識。
一切皆是識實無塵。
今雲何言約理俱無就情俱有耶。
答此是借識破塵之言耳。
但是四識實無别塵。
此雲識者詺倒想為識。
想謂有根。
想外實無有根。
乃至想謂有識。
想外實無有識。
然所想既無能想甯有。
如上釋之。
是故于情皆有。
望理并無也。
問三論不明唯識義。
今雲何用之。
答三論正明此義。
中論成壞品雲。
若謂以現見而有生滅者。
則為是癡妄而見有生滅。
故知無生滅之境。
皆是癡妄謂見之耳。
觀颠倒品雲。
色未與心和合時空無所有。
當知是心想謂有色耳。
心外實無有色。
百論破塵如上引之。
想謂有水實無水可破。
又三論大宗明二于谛。
中論釋世谛雲。
一切法性空。
而世人颠倒分别為有。
于世人是實名為谛。
百論破空品亦爾。
俗于世人為實故秤谛。
俗于聖人不實故非谛。
當知實無諸法。
于情謂有。
于情即是橫謂。
橫謂即是識也。
問塵識既無淺深。
菩薩從何位作無塵觀。
何位習無識觀。
答從初發心至于佛地皆作無塵識觀。
所以然者。
橫論萬法豎辨四句皆是想心所見起四句絕百非是名諸法實相。
菩薩從初發心即學實相觀。
是故大品雲。
菩薩從初發心即學無所得。
無所得不得于塵識故名無所得。
從初發心信一切法皆是想心所謂。
所想既本來畢竟不生。
能想即本來不生。
作如此信名為十信。
得此悟解觀心位立名為十住。
是故經雲。
入理三昧名為十住。
依此起行秤為十行。
知塵想不生念念常起無無生不向塵想。
亦回塵想之心向無塵想名為十回向。
無塵無想觀行現前名為十地。
塵想結習都淨秤為佛地。
問何處雲從初心至佛地皆無塵想耶。
答涅槃經雲。
發心畢竟二不别。
如是二心先心難。
華嚴經雲。
初發心時即是佛故。
約觀行明昧不同故有諸位差别耳。
問塵識位既無淺深。
我空法空亦無淺深。
何故攝論等雲十解菩薩得人空。
未得法空。
答須深識此義。
我之與法皆是想謂。
并秤為塵。
于塵内破之自有難易。
人塵五情取之不得故易除十住得人無我。
法塵五情取之并得故難破故未得法無我。
則與前義不類。
論本始義雲。
大品雲。
一切法不生故波若生。
所言一切法本不生者。
通而言之。
所謂之境能謂之心皆本不生。
别而言之。
實無塵生想謂言生。
今所謂境既本不生。
能謂之心即無生。
如所想炎水既本不生。
能想之心即亦無生。
然能謂所謂颠倒既本不生。
對此而明波若即是本生。
故颠倒本不生波若本生。
此二本相對也。
于颠倒本見是諸法生。
于颠倒即波若本不生。
此亦二本相對也。
約緣今颠倒生。
亦約緣今波若不生。
亦就佛今颠倒不生。
今波若生。
此二今相對也。
颠倒本不生于緣今生。
波若本生于緣今不生。
約佛颠倒本不生今不生。
波若本生今生。
此文略論本末。
此可釋本有今無偈。
及通一切迷悟宜熟思之。
三種畢竟空義。
問成實等亦明假實空。
即辨塵空與今何異。
答一切佛法明三種無生畢竟空。
一者諸法實相本清淨無塵及想。
二者衆生橫謂言有。
此謂亦無。
如無炎水橫謂言有亦無水生。
是以六道本來不起。
三者十方諸佛随倒情說有塵亦無塵想法起。
如随渴人說有炎水實無水起可用。
以為深觀行意也。
外道之人都不知此三。
毗昙但知瓶人等塵無亦不了此三無。
成實雖知無人法塵不知三本性無。
故與大乘為異也。
此想之亦名妄想。
以實無外境妄作境想故雲妄想。
亦名無明。
以不得正觀明故見有外塵。
亦名分别。
實無塵境橫生分别言有塵境。
問既是破想。
應名破想品。
雲何名破塵品耶。
答破彼想謂有塵故言破塵耳。
實是破想。
是故但除其病而不除法。
以無法可除故也。
問見有外塵有何過患。
答想謂有塵即是無明。
以見有塵便見塵有淨不淨。
故于塵起淨不淨倒。
即是從無明生于颠倒。
以生淨倒是故起貪。
生不淨倒即便起嗔。
貪嗔因緣是故起業。
起業故感二生死苦。
名苦集谛。
是故由塵有一切過患也。
悟塵本空則無明滅。
故不起淨不淨倒則颠倒滅。
淨不淨滅故不起貪嗔。
貪嗔無故不起業苦。
便得解脫。
名滅道谛。
故具得四谛觀。
次明二谛觀者。
知塵本無。
而凡夫謂有名為世谛耳。
謂有非有名第一義。
即二谛觀也。
次一谛觀者。
了塵想本不生故不苦不集。
今無所滅故不滅不道。
即一實谛也。
次無谛觀者。
本對于四是故有一。
竟不曾四何有一耶。
此是從四谛至二谛。
二谛歸一谛歸無谛。
次從無谛故有一谛。
一谛故有二谛。
二谛故有四谛。
故舒之彌淪法界。
卷之泯無蹤迹。
此并是空中種樹虛裡織羅。
雖舒而不開。
雖合而不卷。
肇公雲。
近而不可知者其唯物性乎。
言動而靜。
似去而留。
可以神會。
不可以事求。
次論同異。
問無塵無識淺深雲何。
答攝論雲。
無塵淺位無識位深。
今明若别約借識破塵。
一往階位可得然矣。
依百論及衆經論大意。
無塵無識位無淺深。
故百論雲。
但破水想實不破水。
即是但破塵想實不破塵。
以此詳之。
塵想若無塵即無。
塵若無塵想即無。
更無異時。
又例如我見及以法見。
倒心計有我。
我若無倒情即無。
倒情無故我亦無。
倒心見有諸法。
諸法若無倒心即無。
倒心無故諸法即無。
又例如眼病見空華。
空華無故眼病即無。
眼病無故空華即無。
故知更無異時也。
二者攝論雲。
塵畢竟無非是世谛。
而存有于識。
以識為世谛。
今明此亦一往之言。
借識破塵故雲塵無識有耳。
然塵與識凡有二種。
一者性塵性識世谛并無。
二因緣塵識世谛俱有。
就本末言之。
實由心計塵而心外無塵。
以心為本以塵為末。
則明塵無則識有。
此是一往之言。
然就理言之。
塵識俱無。
約請辨之。
塵識俱有也。
問攝論雲四識義。
一似根識。
二似塵識。
三似識識。
四似我識。
一切皆是識實無塵。
今雲何言約理俱無就情俱有耶。
答此是借識破塵之言耳。
但是四識實無别塵。
此雲識者詺倒想為識。
想謂有根。
想外實無有根。
乃至想謂有識。
想外實無有識。
然所想既無能想甯有。
如上釋之。
是故于情皆有。
望理并無也。
問三論不明唯識義。
今雲何用之。
答三論正明此義。
中論成壞品雲。
若謂以現見而有生滅者。
則為是癡妄而見有生滅。
故知無生滅之境。
皆是癡妄謂見之耳。
觀颠倒品雲。
色未與心和合時空無所有。
當知是心想謂有色耳。
心外實無有色。
百論破塵如上引之。
想謂有水實無水可破。
又三論大宗明二于谛。
中論釋世谛雲。
一切法性空。
而世人颠倒分别為有。
于世人是實名為谛。
百論破空品亦爾。
俗于世人為實故秤谛。
俗于聖人不實故非谛。
當知實無諸法。
于情謂有。
于情即是橫謂。
橫謂即是識也。
問塵識既無淺深。
菩薩從何位作無塵觀。
何位習無識觀。
答從初發心至于佛地皆作無塵識觀。
所以然者。
橫論萬法豎辨四句皆是想心所見起四句絕百非是名諸法實相。
菩薩從初發心即學實相觀。
是故大品雲。
菩薩從初發心即學無所得。
無所得不得于塵識故名無所得。
從初發心信一切法皆是想心所謂。
所想既本來畢竟不生。
能想即本來不生。
作如此信名為十信。
得此悟解觀心位立名為十住。
是故經雲。
入理三昧名為十住。
依此起行秤為十行。
知塵想不生念念常起無無生不向塵想。
亦回塵想之心向無塵想名為十回向。
無塵無想觀行現前名為十地。
塵想結習都淨秤為佛地。
問何處雲從初心至佛地皆無塵想耶。
答涅槃經雲。
發心畢竟二不别。
如是二心先心難。
華嚴經雲。
初發心時即是佛故。
約觀行明昧不同故有諸位差别耳。
問塵識位既無淺深。
我空法空亦無淺深。
何故攝論等雲十解菩薩得人空。
未得法空。
答須深識此義。
我之與法皆是想謂。
并秤為塵。
于塵内破之自有難易。
人塵五情取之不得故易除十住得人無我。
法塵五情取之并得故難破故未得法無我。
則與前義不類。
論本始義雲。
大品雲。
一切法不生故波若生。
所言一切法本不生者。
通而言之。
所謂之境能謂之心皆本不生。
别而言之。
實無塵生想謂言生。
今所謂境既本不生。
能謂之心即無生。
如所想炎水既本不生。
能想之心即亦無生。
然能謂所謂颠倒既本不生。
對此而明波若即是本生。
故颠倒本不生波若本生。
此二本相對也。
于颠倒本見是諸法生。
于颠倒即波若本不生。
此亦二本相對也。
約緣今颠倒生。
亦約緣今波若不生。
亦就佛今颠倒不生。
今波若生。
此二今相對也。
颠倒本不生于緣今生。
波若本生于緣今不生。
約佛颠倒本不生今不生。
波若本生今生。
此文略論本末。
此可釋本有今無偈。
及通一切迷悟宜熟思之。
三種畢竟空義。
問成實等亦明假實空。
即辨塵空與今何異。
答一切佛法明三種無生畢竟空。
一者諸法實相本清淨無塵及想。
二者衆生橫謂言有。
此謂亦無。
如無炎水橫謂言有亦無水生。
是以六道本來不起。
三者十方諸佛随倒情說有塵亦無塵想法起。
如随渴人說有炎水實無水起可用。
以為深觀行意也。
外道之人都不知此三。
毗昙但知瓶人等塵無亦不了此三無。
成實雖知無人法塵不知三本性無。
故與大乘為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