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識論述記卷第十(本)

關燈
論。

    住滿地中至道應無别。

     述曰。

    今以理答。

    住.滿地中時既淹久。

    謂二僧祇。

    理更應斷。

    若不更斷爾者。

    地三時道既無三品。

    應無别故。

     論。

    故說菩薩至方頓斷故。

     述曰。

    引對法十四文為證。

    若住.滿地心更不斷惑。

    如何論說十地修道。

    即初地中唯斷見惑。

    更不斷修惑。

    地有九故。

    又攝論第十說。

    煩惱伏不滅。

    如毒.咒所害。

    留惑至惑盡。

    證佛一切智。

    世親雲。

    以留煩惱随眠故。

    不如二乘速趣圓寂。

    故留煩惱助願受生等。

    謂諸菩薩由大悲力。

    意趣一切智故。

    意趣所知障對治道。

    不取煩惱對治道。

    拟于生死助悲願受生故。

    名留煩惱也。

    不爾如來大悲最極。

    應留煩惱随類化生。

    由此故知。

    意不趣斷故名為留。

    将成佛時方頓斷盡。

    此等對法十四文也。

     論。

    二邪行障至誤犯三業。

     述曰。

    十地雲。

    邪行于衆生身等障。

    世親攝論雲。

    于諸有情身等邪行障。

    義意大同。

    所知障者簡煩惱障。

    俱生之言簡分别起。

    一分之說簡餘修斷諸所知障。

    下準此解 誤犯三業名愚者。

    愚品故。

    解如前 問前二種生死中。

    言所知障不能發業。

    何故此中言俱生一分所發三業是業趣愚佛地論第七。

    亦言若所發業所得果皆所知障體 答若發業招生死。

    所知障即不能。

    非縛法故。

    前二生死由此說不發。

    若障智三業不招惡果。

    此亦能發。

    此文所明但是等流.增上業果 問法執既通不善。

    何故非縛 答不由不善性即是縛。

    如心王等性即非縛。

    法執但由煩惱俱故令成不善。

    非性是縛 既爾何故不感異熟今實義者。

    雖不善心俱仍名無記。

    菩薩.二乘所望各别。

    即通有覆.無覆無記故。

    不能招異熟果等。

    故無前難。

     論。

    彼障二地至誤犯三業。

     述曰。

    此業能障第二地淨屍羅故。

    名趣毀責為名。

    如人惡趣。

    不可言能取趣名趣。

    不取惡果故 粗重如前。

    故不别解。

    餘論中言身等者。

    即是三業。

    此言邪行已攝盡故。

     論。

    或唯起業不了業愚。

     述曰。

    第二解。

    初是起業之愚。

    後是不了業之愚非所發業。

    此亦非必能發業也。

    境用别故。

     論。

    三闇鈍障至修法忘失。

     述曰。

    十地雲。

    闇相于聞.思.修等諸法忘障。

    世親攝論雲。

    二遲鈍性于聞.思.修而有忘失。

     論。

    彼障三地至便能永斷。

     述曰。

    勝定者。

    謂等持.等至。

    随諸禅.無色無漏定 總持者。

    四十五及佛地等說。

    即以念惠為體。

    彼四十五說。

    有四陀羅尼。

    法.義.咒.能得菩薩忍。

    今即初二攝。

    即是聞持陀羅尼。

    及定等所發三惠。

    定親發修惠。

    總持親發聞思。

    故合為文及彼所發殊勝三惠。

    三惠以惠為體。

    言修惠因修而得此惠。

    故言修惠。

    從因為名。

    非修即惠。

    修是定故。

     論。

    由斯三地至及修惠者。

     述曰。

    欲貪愚障勝定及修惠者。

    即由于五欲起貪多住散亂。

    障于定及修惠。

    修惠與定相近故唯說障非不亦障思惠等。

     問欲貪者煩惱名。

    何故所知障中名欲貪。

     論。

    彼昔多與至依彼轉故。

     述曰。

    彼所知障。

    此第三愚多與煩惱中欲貪俱故名欲貪愚。

    非所知障體名為欲貪。

    彼障定.及修惠所知障永斷。

    說欲貪随伏。

    所知為本斷故。

    煩惱是末便伏。

    此煩惱無始來依所知障轉故。

     論。

    二圓滿聞持至聞思惠者。

     述曰。

    以聞思與聞持相近故偏說之。

    非不障修惠。

    然從勝障故别分二。

    非一障體義說二障。

    此以上三地愚。

    七十八等并不同。

     論。

    四微細煩惱現行障至說名微細。

     述曰。

    十地雲解法慢障。

    譯家名别。

    即我見慢等是。

    世親攝論雲微細煩惱現行。

    俱生身見等攝。

    此最下品故。

    不作意緣故。

    遠随現行故應知是微細。

    義意大同 此中言第六識俱身見。

    簡第七識俱。

    等者等取我所邊見。

    及我慢.我愛。

    與見俱者皆是此品。

    及等取彼定愛法愛。

    至下當知 如何此名微細 解雲。

    最下品故。

    謂第六識亦有分别身見等法。

    彼為粗猛名上品。

    第六識中獨頭貪等名中品。

    通不善性故。

    此望于彼二。

    最下品故。

    行相最細唯無記故。

    又不作意緣故名下品。

    即是任運生故名下品。

    非如見斷強思等方生故。

    又遠随現行故。

    即無始來随逐于身。

    不舍于身名下品。

    非如分别起者。

    逢善友等便舍于彼故。

    此名下品。

    由此三義故說名微細。

    餘論準此釋。

     論。

    彼障四地至便能永斷。

     述曰。

    此等障菩提分法故四地斷 問如何身見等障菩提分 答由有身見等俱愛迷執身故。

    不得觀身為不淨。

    觀法為無我等故。

    障菩提分即通障也。

    中邊第一有菩提分障。

     問既是所知障何故立煩惱名。

     論。

    彼昔多與至亦永不行。

     述曰。

    亦顯以上所知障立煩惱名。

    雖有别頭生者。

    皆多分與煩惱同一體而俱起故。

    立煩惱之名。

    由所知障斷故。

    煩惱之末亦永不行。

    從煩惱名故說為斷 問何故初二三地不斷我見等耶 答非障法故。

     論。

    初二三地至二身見等。

     述曰。

    初地行施二地行戒。

    三地行修。

    相同世間。

    世間有情多作此三福業事故。

    未能修證菩提分法。

    今四地修得菩提分法。

    方名出世。

    故能永害二身見等。

    二身見者。

    謂初見道已離第六識中分别身見。

    今此後離第六識中俱生身見。

    盡處總說名二身見。

    非今離二。

    如第四定言滅苦樂。

    又正斷所知障身見等。

    并永不起煩惱障中身見等。

    故說二身見名永害。

    非煩惱身見亦起對治。

     論。

    甯知此與第六識俱。

     述曰。

    問也。

     論。

    第七識俱至為依持故。

     述曰。

    第七識俱身見等法。

    與無漏道性相違故。

    七地以前猶有有漏道故。

    未全伏滅。

    八地以去無漏相續方永不行。

    七地以來得現起者。

    與貪.嗔等餘煩惱等為依持故。

    若此是彼第七識俱。

    七地以前已許滅者。

    即貪.嗔等已前應滅無依持故。

    如八.九.十地。

     論。

    此粗彼細至第六相應。

     述曰。

    又此第六識俱者粗。

    彼第七識俱者細故。

    伏有前後。

    粗者前伏。

    細者後伏。

    故此但是第六相應。

    解深密.七十八等說。

    世尊此諸地煩惱随眠有幾。

    善男子有三。

    一者害伴。

    謂前五地。

    諸不俱生現行煩惱。

    是俱生煩惱現行助伴。

    彼于爾時永不複有。

    說名害伴随眠。

    二者羸劣。

    謂第六.第七地微細現行。

    若修所伏不現行故。

    三者微細。

    謂于第八地已上。

    從此已去一切煩惱不複現行。

    唯有所依所知障在。

    故知所伏第六非七。

    問因論生論。

    如何害伴。

    如斷障章已廣解訖。

     論。

    身見等言至特違彼故。

     述曰。

    身見等言。

    非唯貪.癡.慢。

    及餘俱行随煩惱。

    亦攝無始定.法二愛。

    定.法二愛特違菩提分法者。

    以菩提分法得無漏定。

    及勝無漏教法。

    及别别法故。

    前地照了大乘法教仍生愛著。

    此地教法及念惠等方名為得。

    今既于定于教法及念惠等起愛。

    于彼不得自在故。

    障菩提分故。

    名特違也。

    前地遲鈍障障定忘所聞思等法。

    此定但障菩提分。

    故差别也。

     論。

    由斯四地至亦永不行。

     述曰。

    準前應釋。

    餘文易了。

    無勞重解。

     論。

    五于下乘般至樂涅槃者。

     述曰。

    十地雲。

    身得我慢障。

    世親攝論與此名同。

    前地依覺分觀。

    觀身受等及無漏道等。

    由所知障令善心等故有欣厭。

    此地真如名無差别。

    故緣彼道名無差别。

    生死涅槃既無差别。

    何得有厭複有欣耶。

    餘文可解。

     論。

    六粗相現行障至便能永斷。

     述曰。

    十地雲。

    微煩惱習障。

    世親攝論雲粗相現行。

    十地望前五地等說為細。

    世親及此論。

    望後七地說為粗相。

    亦不相違。

    由前地觀四谛故有二染二淨。

    故障六地無染淨道。

    此地真如名無染淨。

    故緣彼道名無染淨。

    其緣起相望四谛為細。

    望後障故說此為粗。

     論。

    由斯六地至執有淨者。

     述曰。

    緣苦集行流轉相為障。

    執有染是 相多現行。

    即障緣起還滅觀。

    緣滅道淨相為障。

     論。

    取淨相故至住無相觀。

     述曰。

    由取無漏淨相故相觀多行。

    未能多時住無相觀。

    即後得智作有相淨觀也。

    雖作無相少時能故。

    解深密雲現前觀察行流轉愚。

    言現前者。

    觀現前有漏法染也。

     論。

    七細相現行障至便能永斷。

     述曰。

    十地雲細相習障。

    世親同此。

    由前六地作緣起觀。

    流轉還滅尚有生滅微細相故。

    故名為障。

    此地真如名種種無别真如。

    故此道名妙無相道。

    此細相為障。

     論。

    由斯七地至細滅相故。

     述曰。

    細相現行。

    執有生者。

    以行流轉以生為首。

    實皆有滅。

    于有漏有生且舉一生。

    非不執滅。

    即執流轉相也 純作意求無相愚。

    即執有滅。

    即執還滅相也。

     論。

    純于無相至起有勝行。

     述曰。

    前地尚取還滅細滅相故。

    純于無相作意勤求。

    未能空中起有勝行。

    今此地中既除此障。

    能于無相不專勤求。

    乃于空中起有勝行。

    所言空者。

    無相空理。

    于空中作有行。

    即真觀中起于有觀。

    冥真俗二境。

    合本後二智。

    少用功力即能得故。

    不同五地。

    十地第九經雲。

    七地以十種方便智發起殊勝行入。

    彼論解雲。

    無障礙智現在前時。

    于無作行中生樂心等。

    無作行者。

    即空行也。

    今言非安立行是。

     論。

    八無相中至不任運起。

     述曰。

    文中有四。

    一出體。

    二辨相。

    三即愚。

    四顯有。

    此初也。

    十地雲。

    于無相有行障。

    世親攝論雲。

    于無相作行。

    義意大同。

    餘文易了。

     論。

    前之五地至而有加行。

     述曰。

    二辨相也。

    前之五地觀心猶劣。

    無相觀少。

    第六地中。

    猶觀染淨平等如故多住無相。

    第七地中斷微細生滅相故。

    無相恒續而有加行。

    與八地等别。

     論。

    由無相中至得二自在。

     述曰。

    未能任運入無相觀者。

    不自在故。

    未能任運現相及土。

    明此地已前亦現相土。

    未名自在。

    未能任運現故 言現相者。

    即是随欲現何相者即能現之。

    如現金銀等相珠寶等相。

    皆能現故。

    此即寬遍。

    便于相中别建立土自在 土自在者。

    随欲現于大小土等。

    現金銀等色。

    即能現故。

    土即狹也。

    土是假别能依。

    相是實别所依。

    相中别分立故。

     論。

    由斯八地至相一分故。

     述曰。

    三即愚也。

    其文易了。

    故不解之。

     論。

    八地以上至不違彼故。

     述曰。

    四顯有。

    此地以去一切煩惱雖不現行。

    微所知障猶可現起。

    此是第七識。

    以生空無分别智。

    及果即是滅盡定等。

    生空後得智。

    皆可現行。

    法執末那不違彼故 問若等流後得智法執猶起。

    八地以上無漏相續。

    無有一時非此等流。

    如何可說二觀等流别也 答由無分别智生法二觀近遠勢用所引故得别也。

    如前已解。

     論。

    九利他中不欲行障至便能永斷。

     述曰。

    此文有四。

    一出體二所障。

    三即愚。

    四總結。

    即初二也。

    十地雲。

    不能善利益衆生障。

    世親雲。

    于饒益有情不作行。

    義意亦同前八地中得無相樂。

    耽著寂滅不肯進修。

    諸佛七勸方能進趣。

    故唯自利九地之障。

    四無礙解利他法故。

     論。

    由斯九地至一切音聲故。

     述曰。

    三即愚也。

    于中有二。

    初總。

    後别。

    别中初标。

    後釋。

    解深密.七十八雲。

    一者于無量所說法。

    即是此中義無礙解。

    無量法句文字。

    即是此中法無礙解。

    彼言法者是名身也。

    句者句身。

    文字是字身。

    此論正之言名句字。

    彼文少隐。

    後後惠辯等可解。

    即陀羅尼言貫通三無礙解。

    随于一能诠名句文中。

    現一切能诠名等。

    是法無礙解。

    于一方音聲中。

    現一切方音聲。

    是詞無礙解。

    或極少于一方一名等中。

    現一切方諸法上名。

    于一方一念聲中。

    現諸方一切音聲。

    是二無礙解境差别故。

    前是假名等攝故。

    後者是實體即聲故。

     論。

    二辨才自在愚至巧為說故。

     述曰。

    辯無礙解。

    能為巧便說甚深法。

    即是七辯。

    迅辨.應辨.捷辯.無疏謬辯.無斷盡辯.凡所演說豐義味辯.一切世間最勝妙辯。

    高下清濁小大等是。

     論。

    愚能障此至第九障攝。

     述曰。

    四總結也。

    其文易了。

    此四體性諸門。

    如對法第十四抄。

    及别抄說。

     論。

    十于諸法至所起事業。

     述曰。

    文有三。

    一出體。

    二所障。

    三即愚。

    此初二也。

    餘論名同 大法者。

    是真如。

    緣如之智譬于大雲故名大法智雲 及所含藏者。

    即陀羅尼門.三摩地門諸功德等。

    大法智雲含衆德水充滿法身故 所含藏。

    即諸功德 所起事業。

    謂智所起諸大神通。

     論。

    入十地時至及所含藏者。

     述曰。

    下即愚也。

    其文易了。

    準上配取 微細秘密者。

    所障微細。

    亦秘密故。

    十地第十一.十二.菩薩地四十八等。

    說校量前地後地功德多少。

    然十障諸論不同略對明訖。

     論。

    此地于法至入如來地。

     述曰。

    第十一段有四。

    一标。

    二顯。

    三即。

    四證。

    此初二也。

    然第十地猶有障在不名為佛。

    解深密等說。

    此第十地雖于諸法得自在。

    即于業自在義。

    陀羅尼門.三摩地門自在義。

    總名于法得自在。

    總持及定并業皆名為法。

    由總持等名法持故。

     論。

    由斯佛地至煩惱障種。

     述曰。

    三即愚。

    其文易解無勞重釋。

    此但言種。

    亦有粗重。

     論。

    故集論說至大菩提故。

     述曰。

    四引證。

    此義易了。

    集論第十四末。

    說頓斷等言。

    廣如解深密.七十八等說。

    菩薩地.十地等一一對諸地。

    明功德智惠不同。

    今不能繁述。

    十地第十一說。

    第九地菩薩。

    用法無礙智知諸法自相。

    以義無礙智知諸法差别相。

    以辭無礙智知不壞說諸法。

    以樂說無礙智知諸法次第不斷說也 又解。

    第一知法無體性。

    第二知法生滅相。

    第三知法假名。

    而不斷假名法說。

    第四知随假名不壞無邊法說 又解一知法差别。

    二知義差别。

    三随言音而為說法。

    第四随所樂解而為說之。

    彼有多複次說。

    不能繁引。

    應勘瑜伽六十六卷修義不同于此中會。

     成唯識論述記卷第十(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