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識論述記卷第八(末)

關燈
所依身故。

    彼無想定等故亦不起。

    等者等取無想天.半擇.二形.北郁單越等。

    然半擇等。

    五十三說于見道時得非擇滅。

    又彼卷說無想天等是非擇滅。

    今名為斷違此文者。

    此亦不然。

    此說不生亦非擇滅攝。

    斷是舍義。

    非得對治義。

    若爾即惡趣惡業果亦無記性例應然。

    故對法第四。

    雲惡趣業果見道所斷。

    或與因合說為見道斷。

    非斷緣縛及種體也。

    五根見斷亦如此釋 斷有四種。

    如别抄中義差别說。

    若道理論。

    唯有三種。

    一自性斷。

    謂染污法。

    二離縛斷。

    謂能斷緣雜彼煩惱。

    善.無記法修道所斷方究竟盡。

    三不生斷。

    謂斷彼依令永不起。

    此有二種。

    一謂因亡果随喪。

    謂三惡趣果名見道斷。

    由因惑業無故。

    果永不生故。

    二果盡因随斷。

    謂三惡趣别報善業亦見道斷。

    所依果無。

    因随亡故。

    無想定等引發煩惱。

    見位因亡果随見斷。

    半擇迦等。

    多由分别煩惱正發故。

    入見時因亡果滅餘如樞要。

     幾通見.修等。

     論。

    說十二支至如應當知。

     述曰。

    瑜伽等說十二支通二斷者。

    于二斷中如應當知。

    若無明.愛.取三是自性斷。

    然通見.修。

    離縛.不生等弱故不說。

    行.有少分通自性.離縛.不生三種。

    見.修所斷染污者自性斷。

    非染者通不生.離縛。

    離縛可知。

    以無想定等見道所斷故。

    行.有通不生。

    識等七支唯離縛.不生。

    體非染法。

    非自性斷。

    惡趣.人.天如應知故 大論第十雲。

    預流.一來。

    斷一切支一分。

    無全斷者。

    雖有七生。

    于色.無色及第八有皆不更受。

    然有預流作不還已後生彼故今通作論。

    不還欲界一切。

    色.無色不定。

    阿羅漢一切已斷。

    正與此同。

    此中斷義至下自知。

    此門兼解果斷分齊。

     論。

    十樂舍俱至非受俱故。

     述曰。

    十三三受俱門。

    依當起位十支與樂受.舍受俱。

    除受支及老死支。

    受不與受相應。

    是自體故此約一識。

    若依多識得俱起故。

    此中所辨相應名俱。

    非謂世并名為俱。

    故受不與受俱也。

    及除老死。

    老死位中。

    多分無樂及客舍故。

    非謂第八主舍亦無。

    十二支中十一支苦受俱。

    如前加老死。

    但除于受。

    非自體俱如前理說。

    老死多起憂悲等苦。

    故大論第十但雲樂.舍除二與餘俱行。

    若苦受及所除中一。

    此中别解。

    其憂.喜受同苦.樂說。

    此生支位寬故有樂.舍。

     論。

    十一少分至故不說之。

     述曰。

    十四三苦分别門。

    十一少分壞苦所攝。

    十二支中除老死一。

    老死位中多無樂受。

    十一之中非樂受無。

    依樂立壞故。

    不說彼老死支中亦為壞苦。

    大論第十雲謂樂受俱行及非受俱行支一分是壞苦。

    前說樂受十支俱行除受.老死。

    受不與受俱。

    故說受為非受俱支。

    今壞苦即亦取受。

    故言及非受俱支。

    言一分者。

    十二中通有苦苦.行苦性故。

    今除于彼故言一分。

     論。

    十二少分至有苦受故。

     述曰。

    十二少分苦苦所攝。

    有何所以一切支中有苦受故。

    彼第十雲。

    謂苦受俱行支及非受俱行支一分是苦苦。

    前苦受俱行中攝十一。

    除受如前說。

    今并受亦是苦苦故十二支。

    言一分者。

    如壞苦說。

     論。

    十二全分至如壞苦說。

     述曰。

    十二支全分是行苦所攝。

    據實而論。

    諸有漏法皆行苦故。

    又依三受别門。

    約舍受說行苦。

    即十一少分。

    除老死支。

    多分無舍故。

    如壞苦說。

    前舍受俱行與樂受同故。

    大論第十說。

    所有二苦支皆行苦攝。

    有行苦支非二支收。

    謂不苦樂受俱支及非受俱支一分。

    與此文同。

    瑜伽六十六說。

    據實有漏皆行苦攝。

    約相顯時舍受位顯。

    與二受時二苦相顯故。

     論。

    實義如是至所說不定。

     述曰。

    此約實體.相顯二位說支實義。

    攝苦如是。

    諸經論中。

    随彼相增所說不定。

    此義如何。

    且此論等中有二。

    一全體多分攝三苦。

    即有漏法皆行苦名全。

    餘二苦名多分。

    二相顯多分攝三苦。

    即舍受俱支等名行苦。

    行苦名相顯。

    餘二受俱苦名多分。

    緣起經上卷雲。

    生顯行苦。

    老顯壞苦。

    死顯苦苦。

    十地第八雲。

    經曰十二因緣分說名三苦相。

    是中無明.行.識.名色.六入。

    名為行苦。

    觸.受名為苦苦。

    餘因緣分名為壞苦。

    即愛.取.有.生.老死支。

    彼論無解。

    皆各随義增。

    實無違也。

    瑜伽等說據遍法體正稱道理。

    緣起經中但約果時以辨三苦。

    因多種子隐而不論。

    或說果時。

    即顯因故。

    謂有為法造作名行。

    生是起義造作義增說為行苦。

    老是衰義。

    壞是變義。

    老壞義增說為壞苦。

    死是滅義。

    苦是迫義。

    死滅迫增說為苦苦。

    以果三苦。

    顯因随應亦有三苦。

    随相增說。

    不違瑜伽。

    十地經中通因果辨。

    行是作義。

    前之七支并引因攝造作義增。

    當果本故說為行苦。

    雖觸.受二亦引因收。

    苦苦義增不說為行。

    謂受支體多起苦受。

    諸支苦苦唯受支增。

    觸近生受與受相順。

    但說觸.受為苦苦體。

    欲顯諸受體皆是苦無有少樂。

    為令生厭故。

    說觸.受俱為苦苦。

    雖于死位苦苦亦增。

    與老相鄰但名壞苦。

    謂正壞體多是老支。

    死是滅無。

    與老相順。

    故老死支實名壞苦。

    于當果位生為壞本。

    故生.老死皆壞苦攝。

    其愛.取.有為能生因。

    生當果時此三極近。

    從所生說愛.取.有三亦名壞苦。

    又此愛等五能所生攝。

    于熟變時此苦方起。

    變壞名壞苦。

    故皆壞苦攝。

    對法論說。

    于當果位有能所生。

    由熟變故說名為果。

    壞苦亦爾。

    皆随相增說此三苦。

    非為實理。

    故論會之。

    餘随相增所說如是。

     論。

    皆苦谛攝至業煩惱性故。

     述曰。

    自下十五四谛門。

    此十二支皆苦谛攝。

    以是有漏取蘊性故。

    逼迫性故。

    皆果法故。

    其十二中五亦集谛。

    招感名集。

    非為因義。

    行.有是業。

    癡.愛.取三煩惱性故。

    非滅.道者。

    非無漏故。

    薩婆多師。

    苦.集體是一。

    因果故說二。

    今大乘不然。

    苦谛寬。

    集谛狹。

    諸集皆苦非苦皆集 問苦谛是果。

    果義有漏皆苦。

    集谛是因。

    因義有漏皆集 答不然。

    有漏無非苦。

    苦逼迫義。

    有漏皆苦谛。

    有異熟故方名集。

    集是有報。

    義非有漏法皆名集。

    如決擇第五十五卷說。

    問道谛非有漏。

    支非道谛攝。

    加行.資糧道谛攝。

    有支亦應道谛收。

    答順道名為道。

    二道道谛攝。

    順生死法名緣起。

    道谛非緣起。

    二道克性亦非道谛。

    今約克性論故。

    支非道谛。

    二道有漏故。

    又二道位有漏二道是緣起支。

    非道谛攝。

    無漏二道種。

    是道谛攝。

    非緣起支。

    各據一義亦不相違。

    大論第十五.十六雲。

    二支是苦谛。

    現為苦。

    生.老死。

    五支是苦谛。

    當為苦。

    識乃至受。

    集谛謂所餘。

    與此文同。

     論。

    諸支相望至有無不定。

     述曰。

    十六四緣門。

    十二支相望。

    增上緣定有。

    以寬故。

    餘之三緣有無不定。

    以局故。

     問若亦有餘。

    何故緣起下。

    雲唯有一增上。

     論。

    契經依定唯說有一。

     述曰。

    依定有故。

    唯說有一增上之緣。

    非遮餘也。

     又三緣中因緣最狹。

     論。

    愛望于取至有因緣義。

     述曰。

    此二支望後有因緣義。

    愛增名取。

    愛種能生取故。

    識等五種轉名為有。

    所生現行名為生故。

    有因緣也。

    有不望老死隔生支故。

    今鄰次說。

    不爾識望名色。

    乃至展轉亦爾。

    約當生位得為因緣。

    緣起經說生引同時故。

    今約種望種相鄰支體為論。

    識等未潤故。

    識等五種。

    望生等非因緣此即緣起。

    十地。

    瑜伽等。

    不說業為識支。

    因緣準此。

     論。

    若說識支至亦作因緣。

     述曰。

    如對法說識支是業種者。

    行望于識亦為因緣。

    現行行望行種識支故。

     論。

    餘支相望無因緣義。

     述曰。

    除此三外餘非因緣。

    不辨體生故。

     論。

    而集論說至實是行種。

     述曰。

    此會違文。

    集論第四。

    無明望行有因緣者。

    依于無明俱時之思業習氣說。

    無明俱故假說無明。

    實是行種。

    非實無明。

    無明既爾。

    餘支準知。

    此依别體。

    非分位故。

    彼論以無明為首。

    例餘應亦爾故。

    彼且以無明作法。

    此偏會之。

     論。

    瑜伽論說至唯業有說。

     述曰。

    瑜伽第十說有三緣無因緣者。

    依現行愛.取。

    不依種愛.取故。

    依業種為有。

    不依識等種有說故。

    不說有因緣。

    非相違也。

    彼論但言。

    無明望色行為增上。

    望無色行為三緣。

    謂等無間.所緣.增上。

    如是餘支為緣多少。

    應如此知。

    謂有色望有色支。

    為一增上。

    望無色支。

    為二緣。

    謂所緣.增上。

    無色望有色。

    一增上。

    望無色為三緣。

    謂等無間.所緣.增上。

    彼複問言。

    何故相望無因緣。

    答因緣者。

    自體種子緣所顯故。

    故知依現愛.取及業有說。

    愛.取依現非依種子。

    有依業種非自體故。

    若無此論。

    難解瑜伽。

    彼又問言。

    若無因緣者。

    何故說言依因果性建立緣起。

    答依增上緣所攝。

    引發.牽引.生起因說為因故。

    既言依增上生起因。

    明依業有說。

    即以此文證生起因唯說增上緣。

     論。

    無明望行至有餘二緣。

     述曰。

    增上緣定有。

    此中更不說。

    無明望行。

    愛望于取。

    生望老死。

    此之三支有餘二緣。

    謂等無間。

    及所緣緣。

    行望識。

    乃至觸望受。

    取望有。

    無等無間者。

    其果皆非現心.心所相引生故。

    非所緣緣者。

    皆非現行心能緣慮故。

     論。

    有望于生至有所緣緣。

     述曰。

    有望生受望愛無等無間。

    有.受皆種。

    種望于現。

    非等無間故。

    有所緣緣者。

    為彼果所緣故。

     論。

    餘支相望二俱非有。

     述曰。

    如前已說。

     論。

    此中且依至如理應思。

     述曰。

    此中所說。

    前望次後鄰近。

    非隔越超一。

    超二.多等。

    此依順次。

    非逆次第。

    依因果前後不相雜亂。

    各各克體實緣起。

    而論。

    不如對法無明望行相雜亂。

    非實緣起說。

    異鄰次若越次。

    異順次若逆次。

    異不相雜亂實緣起。

    若相雜亂假緣起者。

    為緣不定。

    諸聰惠者如理應思。

    且隔越者。

    且如無明。

    與識等五及有。

    但一增上。

    與愛.取.生.老死為二緣。

    謂所緣.增上。

    餘一切準可知。

    若逆次者。

    亦有鄰次.隔越。

    今合說老死與生.愛.取.行.無明為二緣。

    謂所緣.增上。

    餘但增上。

    若相雜亂有二。

    一順。

    二逆。

    順中有鄰次.隔越。

    鄰次如對法。

    隔越與前實緣不殊。

    亦約識等五種而說。

    若約當生随其所應。

    逆次之中有鄰有間。

    皆應思準。

    緣起下說此約增上說。

    然有遠近。

    乃至諸支一一廣作。

    然此中識等五。

    依當起位。

    諸支隔越逆次超間相雜為緣。

    一一思準可解。

    不煩廣為。

     論。

    惑業苦三至是苦所攝。

     述曰。

    第十七門。

    惑.業。

    苦攝支者。

    無明.愛.取三是惑。

    行全有一分。

    除識等種是業所攝。

    識等五生等二七全及有一分中已潤識等五種。

    是苦所攝。

     如大論第五十六.及十地第八.中邊上說。

    行.有是業道。

    無明.愛.取是煩惱道。

    餘七是苦道。

    大論第十雖不别解。

    今雲三是煩惱道。

    二是業道。

    餘是苦道。

    舊中邊說道為難。

    謂煩惱難.業難.苦難。

    然新翻名雜染。

     論。

    有處說業至業有說故。

     述曰。

    今者會違。

    此中據實而論。

    乃言有一分。

    含識等種故。

    瑜伽.十地等。

    說業全攝有者。

    應知彼論依業有說故。

    不爾彼論應分别有。

     對法第四雲。

    行.識.有三是業。

    餘皆同此。

    今論會雲。

     論。

    有處說識至為識支故。

     述曰。

    識是業者。

    彼說業種為識支故。

    彼論問言。

    何故識支業染所攝。

    答諸行習氣所顯故。

    即行種子名識故也。

     論。

    惑業所招至為生厭故。

     述曰。

    此釋外問。

    若苦體者一切皆是。

    何故惑.業不名為苦。

    唯此所招名為苦也。

    彼唯苦谛。

    非如惑.業亦集谛故。

    又為生厭不起惑.業。

    說此所招獨名為苦。

    此即論文以十七門。

    總是第十廣分别門訖。

    餘門如瑜伽第十.九十三.緣起等說。

    謂七.十九無知廣問答等。

     論。

    由惑業苦至生死相續。

     述曰。

    此等一一如别章抄。

    不能廣解。

    後諸講者準此應說。

    上來總是第二以十門廣解緣起訖。

    自下第三結惑.業.苦歸本頌文。

    由惑.業.苦即十二支故。

    此惑等能令生死相續不斷。

    不由外緣生死續也。

     上來已三複次解頌文訖。

    自下第四段釋本頌文。

    中有三。

    初釋生死相續頌文。

    二因解淨法相續。

    三結歸唯識。

    初中有三。

    初總解頌文。

    生死相續由内因緣等。

    次别解二死。

    後屬釋頌文。

     論。

    複次生死相續至故唯有識。

     述曰。

    此即初也。

    如文可解。

     次别解二死。

    既言内因内緣。

    何者是也。

     論。

    因謂有漏至故說為因。

     述曰。

    此下第二正解二死。

    初總舉生死之因緣體性得名所由。

    二所以者何下。

    外征釋出生死體等。

    初中先出因體。

    後出緣體。

    此則初也。

    有漏業者。

    謂三界善業。

    欲不善業。

    如緣起中。

    正感後世引滿業是。

    除順現業别助當業。

    皆非此攝。

    非是行支正感生死。

    故無記業亦非業攝。

    理如常解。

    無漏業中。

    除無分别正體.後得.及此加行。

    唯取後得有分别者。

    緣事生故。

    至下當知。

    此有無漏業。

    正感生死故說為因。

    言正感者。

    顯由此故生死相續。

    由此有力生死續生。

    正牽生死。

    有漏者異熟因攝。

    無漏者如異熟因故言正感。

     論。

    緣謂煩惱至起說為緣。

     述曰。

    此釋緣體等。

    此中二障。

    助前二業感于生死。

    故說為緣。

    非正有力由此生故。

    煩惱障者。

    謂一切潤生諸惑。

    取發業者雖理無違。

    而今此意取潤生者。

    所知障者此類雖多。

    但取緣佛有情起者。

    或取一切。

    如煩惱潤。

    至下當知。

     論。

    所以者何。

     述曰。

    自下第二出生死體。

    于中有二。

    初假外征。

    此有二問。

    生死有幾由二因緣。

    有何所以由斯二業生死果起。

     下答有二。

    初總答。

    後别解。

     論。

    生死有二。

     述曰。

    此總答數。

     論。

    一分段生死至粗異熟果。

     述曰。

    此下别解有二。

    初解分段。

    後解變易。

    此解分段中。

    初體後名。

    此出體也。

    用前有漏善不善業為正感因。

    由前煩惱障緣助勢力。

    所感三界異熟無記粗異熟果。

    易可見故。

    有定限故。

    易了知故。

    二乘世間共知有故。

    名之為粗。

    五蘊為性。

    此即正出生死體也。

     何名分段。

     論。

    身命短長至故名分段。

     述曰。

    此釋名也。

    以此異熟身命短長。

    或一歲一日乃至八萬劫等。

    随往業因惑緣之力有爾所時。

    若身。

    若命。

    定齊限故名為分段。

    可為一分一段等故名分段也。

     論。

    二不思議至細異熟果。

     述曰。

    下解變易有五。

    初出體。

    次釋名。

    因辨得人。

    次問答。

    次二死對辨。

    後總結。

    此出體也。

    謂前諸無漏後得有分别業。

    由前所知障緣助勢力所感殊勝細異熟果。

    此望分段轉淨妙故。

    轉微細故。

    轉光潔故。

    無定限故。

    非彼世間。

    及非回心二乘境故。

    名為殊勝。

    唯妙唯細。

    唯是菩薩。

    及其自身。

    并佛境界故名為細。

    第八十說其諸天等尚不見故。

    此以異熟無記五蘊為自性。

    于五果中異熟果攝。

    此即正出生死體也。

    何故分段言三界果。

    此死不言是何界果。

    此于三界非定何界。

    如前第七已有二解。

    故不言三界不同分段死定屬此界業。

    此變易死不屬。

    無漏業故。

    此資行相至下當知。

     何名變易死。

    而言不思議。

     論。

    由悲願力至故名變易。

     述曰。

    下釋名兼辨得人也。

    略有三名。

    此第一也。

    謂由大悲救生大願得菩提力故。

    改轉舊鄙惡身命。

    成今殊勝身命。

    轉先粗劣身命。

    成今妙細身命。

    前有定限齊。

    謂此業。

    此洲。

    此界。

    此地。

    定爾所時。

    今此業。

    此洲。

    此界。

    此地。

    齊限不定。

    如資色界廣果天身。

    過五百由旬。

    命過五百劫。

    或減于彼。

    乃至欲界.人天亦爾。

    變是改義。

    易是轉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