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識論述記卷第八(本)

關燈
招增上等。

    此士用依所得士用。

    亦得名增上等故。

    亦不盡理。

     論。

    所餘唯屬至故此偏說。

     述曰。

    此攝所餘 餘十一處。

    即除前果依處之外法也。

    以餘四依處。

    已顯得餘四果故。

    不說餘四處亦得增上果故。

    此十一處亦得餘四果。

    而增上多顯故偏說之。

    皆不盡理略說之也。

     依處既示。

    次明十因.四緣多少得果。

     論。

    如是即說至增上緣得。

     述曰。

    此中得果随文且釋。

    其理不盡如樞要說。

    是十因中五因得異熟果。

    觀待唯望士夫為因。

    故不取也。

    若望法為因即取。

    有十因中六因也。

    餘可知。

    此中依處得有别者。

    如前已說。

    此四緣中增上緣得。

    大乘報因非因緣故。

     論。

    若等流果至初後緣得。

     述曰。

    等流果七因得如文。

    此中若種望現等是因緣。

    餘是增上緣。

    皆應如理知。

    然依依處有寬狹如前。

    餘不得可知。

    因緣.增上二種。

    四緣中居初.後故。

     論。

    若離系果至增上緣得。

     述曰。

    離系果五因得。

    以望士夫為觀待故不說得之。

    以望清淨有為牽引故亦不得。

    餘因不得義可知也。

    然依處寬狹如前可知。

    此唯增上緣得。

     論。

    若士用果至增上緣得。

     述曰。

    此有二說。

    初師四因得。

    以士夫為士用故。

    餘不得者非士夫故。

    各各是望别法為也。

    觀待相同故取之也。

    唯增上緣得。

     論。

    有義觀待至餘三緣故。

     述曰。

    此第二師。

    通法為士夫。

    即八因得。

    唯說因不得。

    如前處中說。

    餘者可知。

    以但能顯非是能生。

    能生所生者是此果故。

    既爾即除所緣緣餘三緣得。

    外法無如士夫之用故。

    非所緣緣得。

    無間亦名為士用故。

    依處寬狹如前已說。

    但無不生之士用也。

     論。

    若增上果至一切容得。

     述曰。

    此增上果據通體者為論。

    十因.四緣得也 或解不爾。

    除前所用為四果之因。

    外餘因所得。

    所望不同。

    果各别也 然不相違中攝無為。

    如何得增上。

    答十因皆得果無不得者。

    不同小乘無為非六因.五果之果.因也。

    不言有取.與為因。

    然與所不障礙為因所不礙。

    即是此無為之果也。

    無與.取義不同小乘也。

    即随說因是。

    觀待等亦然。

     論。

    傍論已了應辨正論。

     述曰。

    此有二解。

    一唯明依十五處說四緣下是名傍論。

    餘已上是正論。

    以明緣所生法文。

    應明能生緣故。

    四緣是正論也 第二四緣已下并傍論攝。

    雖明緣所生不欲辨緣故。

    今準此卷次雲。

    既以緣生法相望作緣多少為正論。

    故知四緣是正論也。

    若不辨體何以解用也。

    此等妙焉或舊曾聞。

    或先所未了。

    後諸學者宜詳義焉。

    然據瑜伽等。

    即以士夫所得為士用果。

    然理不障餘法故二師皆是也。

    随用皆得。

    然此十因有漏無漏。

    有為無為。

    三界系不系。

    見所斷等。

    皆如理思。

     前問之中問緣及生。

    雖已明緣而未解生。

    自下解生。

    于中有二。

    初辨現.種生。

    後總結釋。

    初中有二。

    初辨生現。

    後辨生種。

    生現中。

    初辨種生後辨現生。

    種.現生中各有二。

    初染。

    後淨。

     論。

    本識中種至除等無間。

     述曰。

    謂本識中種子總而言之。

    容作三緣生現分别。

    分别之言通攝心.心所若見.相分。

    非唯自體也。

    除等無間者。

    唯心.心所相望立此緣故。

     論。

    謂各親種是彼因緣。

     述曰。

    釋為三緣。

    此簡業種生異熟果及餘增上。

    雖眼識生藉根等種。

    非親種故。

    亦非因緣。

    總而言之。

    一切相.見等法。

    皆有此緣而生。

    無非識種生故。

     論。

    為所緣緣于能緣者。

     述曰。

    謂要能緣種心.心所法。

    種子方為彼所緣緣。

    除一切相分。

    相分不能緣故。

    及除自體分。

    不緣種故。

    然見分中除五七識。

    不緣種故。

    但與第八一切時見分。

    第六有時緣者彼與為緣。

    今簡爾所不為緣故。

    言為所緣于能緣者。

    是簡略言。

     論。

    若種于彼至是增上緣。

     述曰。

    謂有種子于現行法能助與力。

    如根種于識種。

    作意種于識等。

    二又雖無助力但不為障。

    如異識種子望異現行等。

    皆是增上緣。

    然簡無漏種與有漏現行為生等緣。

    彼能障礙故。

    雖亦是增上緣不相違因攝。

    然于生現分别中。

    非能不障故非也。

    或亦是此緣。

    現未為障故。

    障必不生故。

    此中但簡障礙現行令不生之緣故。

    此即種望染現為緣訖。

     論。

    生淨現行應知亦爾。

     述曰。

    然此總言。

    于見分中通與一切見分為所緣緣。

    皆能緣種故。

    亦與自證分等為所緣緣。

    佛果識體緣一切法故。

    與染别也。

     總是第一以種望現為緣能生分别。

    是一切種如是如是變訖。

    第二以現相望為緣生分别。

    于中初總。

    後别。

     論。

    現起分别至無因緣故。

     述曰。

    此文總也。

    不簡自他識等。

    相望容作三緣。

    現望于現非親辨體。

    無因緣故。

     論。

    謂有情類至除等無間。

     述曰。

    自下别中第一子門。

    自他身相望。

    謂自他身分别。

    展轉容作二緣。

    因緣有無前總門中已定除訖。

    下但于餘三緣中取舍。

    此除等無間。

    等無間法唯自一識故。

    此中分别既攝見.相分等故。

    由他生者皆名分别。

    但知不唯是見分也。

    即唯前六識。

    或亦第八識。

    許變他處故。

     論。

    自八識聚至或無或有。

     述曰。

    第二子門。

    自身八識。

    随一一八識相應法等見.相分等。

    總名自識聚。

    以識為主同聚法故。

    即下言聚皆如是知。

    且自八識聚相望。

    定有增上緣。

    此緣通故。

    必無等無間。

    唯自識相望為此緣故。

     此即明簡定有無訖。

    于四緣中二定無也。

    謂因緣.等無間。

    一緣定有。

    謂增上緣。

    所緣緣不定。

    下别辨之。

     論。

    八于七有至所杖質故。

     述曰。

    此謂第八于餘七識有所緣緣義。

    七于第八無此緣義。

    以第八相色等為其本質。

    生五識相分色等故。

    第七亦緣彼見分為境故。

    第六理通以相.見為境。

    若無第八定為本質。

    五.七不生故。

    雖非親所緣緣。

    然是疏所緣緣也。

    第八不托七識而生故。

    七非八所緣緣也。

    第八若有七識必有。

    七但為八定有增上緣。

    非所緣緣也。

     論。

    第七于六至一切皆無。

     述曰。

    第七于餘前之六識。

    于初五識無此緣義。

    與一意識為所緣緣。

    意緣一切法故。

    五識無者不緣七故。

    前之六識于第七識。

    并非彼所緣緣。

    彼不緣六故。

    自是一行法故不問八。

     論。

    第六于五無至第八相故。

     述曰。

    其第六識于前五識無此緣義。

    五識于六有此緣義。

    五識緣本識所變為境。

    不待第六識所變色等為自境故。

    有力生識者方為此緣故。

    不以五識自相望為所緣緣者以定無故。

     論。

    自類前後至取現境故。

     述曰。

    第三子門。

    自身八識一一自類前後相望能為幾緣。

    前第六識聚。

    容作三緣生後自第六識聚。

    即除因緣現行相望故。

    有所緣緣據緣者說故。

    此中不除阿羅漢末後心等無間緣。

    據長時故。

    但說容故。

    餘之七識但有二緣。

    無因緣.所緣。

    皆非種子。

    又不能自緣前念識聚故唯緣現境故。

    此第一師即長途義。

     論。

    許五後見至亦有三緣。

     述曰。

    自下第二依陳那觀所緣緣論中。

    說許五識後念見分緣前念相分。

    彼論言或前為後緣引彼功能故。

    彼随經部因果異時。

    既非現境生五識故。

    前念五識現行相分為能熏。

    引相分種子。

    生于後念五識相分。

    前念五相有力能生後識見分故是緣義。

    後念之識帶彼前相生故是所緣義。

    即以相分為行相。

    本質為疏所緣緣義。

    今叙彼意許五識後見緣前念自識相者。

    五識及第七識前與後亦有三緣。

    亦者亦第六也。

    非第八識者。

    以非能熏不能引種。

    故前念相非自後識所緣緣也。

    此師自識前後。

    異于前義也。

     論。

    前七于八至相見種故。

     述曰。

    若後以前念為所緣緣。

    自身八識品相望中。

    前七于第八亦容有所緣緣。

    以前七識皆能熏成彼第八品相.見種故。

    謂前五識為能熏。

    成彼第八相分色等相分種故。

    是第八見分所緣緣。

    第七識為能熏。

    成彼第八見分種故。

    是自證分所緣緣。

    自證等種生自證等随應亦爾。

    第六識若緣第八見相而熏種。

    即雙熏彼二分種子。

    若緣虛空.心心所等以為相分。

    亦熏彼生空等相種也。

    非是能熏生彼第八現行相.見分種也。

    第八不緣虛空等故。

    此七識中望彼第八相.見分等應作四句。

    其第六識具後二句如理可知。

    即是二義與前師别。

    六望七等準此應知。

     論。

    同聚異體至不相緣故。

     述曰。

    第四子門。

    就如一眼識中。

    俱時心.心所。

    一一别互相望。

    雖是同聚而是别體。

    展轉相望唯有增上緣。

    見分.相分一切皆然。

    不相緣故。

    然此心.心所不相緣。

    相分所杖本質同。

    若見分.相分不相緣故。

    非如大衆部緣俱生心.心法故。

    若許緣者不同一所緣過。

    受不與心同一緣故。

    大乘見分不許自緣。

    亦有此妨。

    然極相近不緣俱法。

    說自證分既得自緣。

    即無前過但有後失 若爾如何名同一所緣 謂所杖質同名同一。

    非多見分共一親相分名為同也 若爾且如第八心王。

    不能緣心所之相。

    即無本質。

    如何名為同一所緣 同一所緣總有二義。

    一所杖質同名為同一。

    如五識等俱心所法。

    必同本識所變質生故。

    二相似名同一。

    即第八俱心.心所法。

    及第六識緣過.未等。

    雖或無本質不托他變。

    各各自變相似名同一。

    不要心王緣心所之境生名為同一也。

    此第一義。

     論。

    或依見分至為觸等相質。

     述曰。

    此第二釋。

    亦許相緣。

    或依見分同聚心.心所說不相緣。

    無緣俱時他見分故。

    此依因位。

    佛則不然 若依相分有相緣義。

    謂諸相分互為本質方得起故。

    如本識中諸法種子。

    為同時五所觸等相分本質。

    此顯其事。

     論。

    不爾無色彼應無境故。

     述曰。

    若不爾者。

    無色界中五種心所應無境故。

    既彼有境故。

    必以本識所變為質也。

    諸心.心所理例并然 然前師意各各緣自所變種子。

    然唯心王所變種子能生現行。

    非五所變。

    如眼根等無能生識用也。

    此師難曰。

    何故同一所緣分為二義。

    第八五數無本質也。

    前師解雲。

    若必有本質。

    如第六識緣虛空時以何為質。

    第八心王不托五數境生。

    如何同本質。

    有說一切心必托本質方生。

    如緣虛空托名為本質。

    第八心王以五數所變相假力故為本質起。

    名同所緣。

     論。

    設許變色至不同質故。

     述曰。

    此依因位。

    果亦可然。

    至下當知。

    今此後師設許無色界第八亦變下界之色。

    五所如。

    本識亦定緣種。

    勿第八俱六個見分境不同質故。

    自證分境許不同緣緣自見故。

    今依可爾說有本質。

    非要爾也。

    此義應思。

    同一所緣相似名同。

    各各變故。

    何要同質方名同也。

    又唯識之境取心内境。

    若待外質方生。

    良恐理乖唯識。

    是故前師甚可玩矣。

     論。

    同體相分至但有增上。

     述曰。

    第五子門。

    如一受相分與見同體。

    相望為緣者為見分二緣。

    謂所緣.增上。

    見分于境無所緣緣。

    但有增上。

    相與餘分但為增上。

    若約疏所緣緣亦非。

    見與相分不相似故。

    或可說得。

    由相為緣見分生故。

     第六子門。

     論。

    見與自證相望亦爾。

     述曰。

    謂見與自證如相與見能為二緣。

    自證與見但為一緣。

    如前說故。

    見與第四亦但一緣。

    此據親義。

    若疏所緣亦得有之。

    今約親說不相違也。

     論。

    餘二展轉俱作二緣。

     述曰。

    自證。

    及證自證為二。

    見分之餘也。

    展轉為二緣。

    互得相緣故。

    二與見.相分但為增上。

     論。

    此中不依至。

    互為緣故。

     述曰。

    然前相分與見為二緣。

    不言種子亦為相分得為因緣者。

    此中不依種子為相分說。

    以說現行互為緣故。

    又種為緣生分别者。

    前第一門以解訖故。

    此即現行染八識聚說為緣訖。

     論。

    淨八識聚至能遍緣故。

     述曰。

    淨八識聚若自.他身。

    自.他八識為緣。

    皆增所緣緣。

    以淨八識皆得緣他及自身者互得相緣故。

    即淨八識皆得互緣。

    同時心.心所。

    亦得互自緣同時心.心所。

    以彼功能遍現影故。

    識自證分與相應法見分同緣緣自見分。

    餘淨心所義例亦然。

    又或能緣彼相分故。

    若不現彼影。

    應非知一切。

    又有解者。

    上文所言勿見分境不同質故。

    即識見分與相應見分定必同緣。

    如何自證與相應法見分。

    同緣識之見分不自緣也。

    若自緣者與自證分何别。

    若不緣者便違上文。

    今有二解。

    一雲前依因位非依果說。

    依果說者見分之境亦不必同。

    又識等見分與相應法亦定同緣。

    亦自緣見分。

    亦緣自證分。

    與相應法見境齊故。

    然與自證作用各别。

    自證唯内緣更不别變。

    其見分自緣等亦更别變。

    然相分攝。

    與相應法同外取故。

    相應法緣識既不外取别變相分。

    識之見分例亦應然。

    亦不違上見分境同。

    此義雖勝然稍難知。

     論。

    唯除見分至能緣用故。

     述曰。

    若通佛說。

    非見分等為相分所緣緣。

    一切相分是親所變名為相分。

    相分必無能緣用故。

    如化心等亦爾。

    化心不緣故。

    故此第三.四亦非相所緣。

    見分攝故。

    文中唯有見分非相分境也。

    不除同聚心.心所相緣。

    以得緣故。

    即顯自證分亦見所緣。

    現作相分緣故。

    如無分别智。

    唯是現量無外境故不緣。

    不同後得智。

    後得智見分返緣自證。

    作影像緣。

    仍是相分。

    不爾即與證自證無别。

    何須四分。

    由是一切心皆具四分。

    今緣相應法見分。

    緣自證分。

    亦能緣證自證分。

    證自證分亦能緣見分.相分者。

    唯在佛位餘者不能。

    此中但遮見分非相所緣。

    義遮第三.四分亦非相所緣。

    意顯餘三分互緣一切法。

    名遍緣故。

    雖作此解三分何别。

    各相似故。

    如前所得者親得。

    餘新所得影說。

    故成差别 又解然今但遮相為能緣。

    及遮見分不緣自證。

    非顯餘二得緣一切。

    此不及前解。

     論。

    既現分别至能作幾緣。

     述曰。

    上來第一現起分别緣其種子.現行生訖。

    自下第二明種子亦應緣其現行.及種子起 此言緣者是緣藉義。

    非緣慮義。

    以種亦是分别攝故。

    今論解言緣生分别。

    現行.及種望于一種子能作幾緣問也。

     論。

    種必不由至立彼二故。

     述曰。

    種子必無等無間緣.所緣緣起。

    此之二緣四緣之中位居中故。

    以此二緣待心.心所為果方能生故。

    種非心等故非二緣果。

     論。

    現于親種至但為增上。

     述曰。

    今依因位。

    現行望自親所熏種能為二緣。

    即因.增上。

    唯除第八。

    及六識中極劣無記。

    非能熏故。

    與非親種不辨體故。

    除自種外。

    但一增上。

     論。

    種望親種至亦但增上。

     述曰。

    于一切位種子望自親種亦具二緣。

    除中二也。

    于異性非親種亦一增上。

    此中巨細如理應思。

    準前顯後淨種亦爾。

    文言略之。

    與染同故。

     此上總解緣生分别訖 次下第二總結有二。

    初結非。

    後破小乘心外之緣。

     論。

    依斯内識至何固執為。

     述曰。

    謂依内識若種.若現互為緣起。

    一切分别若因若果能生所生皆悉成立。

    汝等小乘所執心外之緣設有無用。

    況違理.教而固執何為。

     論。

    雖分别言至具廣分别。

     述曰。

    此略指也。

    下解彼彼分别。

    此言分别唯是有漏心.心所。

    中邊論說虛妄分别。

    謂是三界心.心所故。

    此非執心。

    然随勝者聖教多門顯示。

     有二三等者。

    至此卷下三性之中自當廣解 如餘論中具廣分别者。

    瑜伽三十八.七十三.七十四.顯揚等。

    并如下解。

    楞伽第五亦有十分别等也。

     上來解此頌中。

    初依頌釋文。

    第二廣解。

    廣解中。

    初問緣生分别。

    第二答解。

    解中初解四緣等。

    第二解生分别。

    生分别中。

    初辨生現.種分别等。

    後總結 或從前釋中分三。

    初略解頌。

    次廣解。

    後結 或于廣中分三。

    初解四緣等。

    次明生分别。

    第三廣分别 或于此廣生分别分二。

    初辨生。

    後辨分别。

    餘解同前 就明唯識相中。

    初廣分别三能變相。

    次前前頌明唯識訖 自前頌來解諸妨難。

    于中有二。

    初二頌釋違理難。

    後五頌釋違教難。

    初二頌解違理難中。

    上來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