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識論述記卷第八(本)

關燈
沙門基撰 論。

    如是四緣至十五處立。

     述曰。

    就答緣中有二。

    上來已辨四種能生分别緣已。

    自下傍乘辨緣依處建立十因。

    此中有三。

    第一如是四緣依十五處等。

    顯前四緣依十五處說為十因問起下文。

    第二正答。

    第三總結傍論已了應辨正論。

    此即初也。

    顯四緣攝法盡義别更立。

    下答中有四。

    第一明依十五處立其十因。

    二辨十因與二因相攝。

    三明四緣依處等建立。

    與十因.二因相攝。

    四明四緣依處等得果多少 又解今此标宗。

    言四緣義别依十五處立為十因。

    自下釋中。

    初依十五處立十因。

    次四緣依何處立等。

    後辨得果。

    其十因.二因相攝。

    但是因明十因傍義。

    故非别門。

     論。

    一語依處至所起語性。

     述曰。

    出依處體。

    言依處者。

    非是與因别體。

    語即依處。

    是持業釋。

    下皆如是。

    與因一體。

    然依者于義。

    俱第七啭聲。

    即于語體上。

    立随說等因義也。

    如大論第五.三十八.顯揚十八.對法第四.中邊俱辨此因。

    然大論三十八。

    但有三種十因。

    及五果體無依處攝。

    對法唯有十因之名。

    亦非周悉。

    顯揚十八初有十因。

    後辨因依處。

    大論第五辨因依處不别明因。

    三十八.及顯揚雲。

    随一切法名為先故想。

    想為先故說。

    是彼諸法随說因。

    彼論文勢似取诠一切法之名.想.語三法為因體。

    然今此文正解彼意。

    但取法.及名.想三法所起語是此因體。

    所以者何。

    但言依語依處立此因故。

    唯語為自性。

    不爾即應言依名.想.說依處立此因也。

    此中即以諸法為果。

    以名.想.與說為所依因。

    言說正是诠諸法因也。

    言說是語性。

    語性總言。

    即通三性語業為體。

    唯佛是善。

    餘皆無記。

    然有表示故語可言善.惡。

    然實二性。

    名雖即語之差别。

    無表示故不如其語。

    語是業性。

    以除佛以外名皆無記 或可。

    大乘離聲無體。

    故名即通三性。

    但以三相及得例難同所依故。

    不可言相是共有因不同于名。

    大乘共有因義皆通故。

     論。

    即依此處立随說因。

     述曰。

    此顯說因依語依立。

    不是異體。

    依體立義也。

     論。

    謂依此語至說諸義故。

     述曰。

    此釋依語立說因義。

    謂诠一切法。

    起名取其相狀。

    方有言說起。

    即依此語随見.聞.覺.知後。

    或随彼所見等事說諸義故。

    依語立因。

     論。

    此即能說為所說因。

     述曰。

    此釋因義。

    對何為因。

    此即能說之語。

    為所說一切法因。

    古師雲所說一切法是此因體者不然。

    若爾即以言說為果故。

    其見.聞等。

    如九十三.及對法第一.樞要等會。

    言随者。

    是随逐義。

    即随所見.聞等事起語言說。

    大論等并同此文。

    然有漏無記随說因。

    果通一切有為.無為有漏.無漏法。

    是持業義。

    以無記即因故。

    既以無記為果。

    诠無記事之說。

    說與無記為因。

    即依士釋。

    若前解因唯有漏.無記。

    後解即通有漏.無漏三性所攝。

    其染.淨此因準此可解。

     論。

    有論說此至随起說故。

     述曰。

    此會相違 是名想見者。

    集論中說 由如名等。

    是彼釋文。

    此因名.想.見三法以為自體。

    謂想.見二法如能诠名字而取境相。

    及興執著。

    想能取相執著由見。

    如名字起取相執著已随起說故。

    即以三法為因所生之說是其果也。

     論。

    若依彼說至是語依處。

     述曰。

    若依彼文。

    性是三法。

    三法與語為依處名語依處。

    語之依處。

    亦依士釋。

    若依此解。

    即顯此名.想.見因。

    是語之依處。

    三法為因體故 問何所以二論相違 答二論意别。

    論雖無會。

    今意釋言。

    若大論等。

    以一切法為果以說為因。

    約所诠是能诠之果。

    即能.所二诠解因果。

    對法無著以生起為因果。

    即依名.想.見起言說故。

    亦不相違各據一義。

    故對法雲。

    随說能作。

    随說者語也。

    随說之能作。

    名.想.見也。

    又大論約貫通諸法诠境以說為因。

    對法唯依染分相生以說為果。

    不相違也。

     論。

    二領受依處至能所受性。

     述曰。

    觀者對也。

    待者藉也。

    即是此因通能.所受。

    然所假藉能所之受方是餘非。

    然有人雲唯三受為體者不然。

    亦待食等而求啖等。

    即以所待食為欲因。

    若待情欲方求飲食。

    以受為食因。

    然領受處通能.所受。

    不可言欲。

    欲不遍故。

    非受性故。

    即觀于此随是能.所受。

    領彼所.能受果。

    或生住成得。

    此所待與所生等為因也。

    然大論等皆言待此若求.若取。

    即所待受為所求等因。

    三十八等雲。

    觀待足故足為因故有往來業。

    未必以受為因。

    所待非受故。

    又此論雲通所受故。

    然此所待若能所受皆此因攝。

    有以能受為因。

    能受為果。

    如待苦為樂。

    有以能受為因。

    所受為果。

    有以所受為因。

    所受為果。

    有以所受為因。

    能受為果。

    四句别也。

    所領受法亦名領受故。

    今于能受唯取受數。

    一常遍諸心。

    二五分位别。

    别境等法不常遍諸心。

    作意等四無五分位故。

    觸雖有爾。

    然于所受非領屬己。

    不如于受所以不取 其所受中通一切法。

    但除種子因緣之法。

    此因疏故。

    唯疏相待方是此因。

    如種望芽。

    内種望現皆非此因。

    不爾下應言得等流果。

    以不得故。

    唯疏相待者得。

    即親所待皆是引發.牽引等攝 問何故說因緣是牽引.生起攝故。

    亦是定異等攝。

    說觀待因是觀待。

    複是牽引等攝。

    竟有何失 答曰不然。

    以名遠故。

    名觀待者即要非親。

    定異等因名相通故 又解若親相待亦是此因。

    下此果中但據疏遠不言親者故。

    不說得等流果等也。

    此解為勝 又解觀待情欲是觀視義。

    要境待情。

    情待境方是即能所受性。

    以種望芽非情能所觀待故非此因 問若爾何故言足為因故有往來業 答亦是内法情所待故。

    因緣芽等法非情所待。

    情所待時非因緣故。

    前說正義。

    既所受中以所待為因。

    芽待于種亦可此因。

    且無記之因。

    若無記即因唯有漏。

    無記性果通漏無漏.三性等法。

    若果是無記。

    與無記為因。

    即因通三性.漏.無漏。

    果唯無記。

    餘染等皆準此知。

     論。

    即依此處立觀待因。

     述曰。

    此顯依處依之立因。

     論。

    謂觀待此至彼觀待因。

     述曰。

    大論等意勢與此同。

    此顯觀待因果于四處轉。

    但除親因緣。

     論。

    三習氣依處至遠自果故。

     述曰。

    謂内外種未成熟位。

    謂有漏.無漏種子内外種子一切。

    未為善友力等所潤。

    貪愛等所潤。

    水.土等所潤。

    皆名習氣依。

    以未為潤時。

    但能牽引遠自果故。

    不問同異性相稱故名為自果。

    且淨因中。

    與能證涅槃清淨之法為遠因。

    勿見大論等言此因證得涅槃為清淨因。

    便言此果是無為法。

    無為疏遠非因生故。

    論不說得離系果故。

    今此因親。

    此三性之因果随因性。

    因緣親生增上生故。

    能引等流.增上果故。

    或染因中亦與果異性。

    謂異熟因。

    果唯無記。

    因通善.惡也。

    若無記即因。

    果唯無記。

    若無漏即因。

    果唯無漏。

    善.不善即因。

    果通三性。

    若無記之因。

    因通三性。

    果唯無記。

    如理應思。

    大論等同。

     論。

    四有潤種子依處至近自果故。

     述曰。

    即前種子為善友等力潤已去名有潤依。

    以能生起近果。

    如淨因與近菩提為因緣者是。

    此中但與前所潤.未潤别。

    更無别體。

    果性等并同前。

    大論等亦同。

     論。

    五無間滅依處至等無間緣。

     述曰。

    即心.心所法之等無間緣。

    以心.心所法為果也。

    此緣如前辨。

    因随何性果通三性各唯自識。

    唯以心.心所為體故。

     論。

    六境界依處至所緣緣。

     述曰。

    體通一切法。

    果唯心.心所。

    有漏.無漏等。

    并通因果。

    若以未來為因。

    果非現在。

    非因前而果後者。

    今亦不然。

    相分現在義似未來無實未來。

    故所緣緣無不有果。

    此三十八說此等無間緣。

    及所緣緣。

    唯望一切心.心所故。

     論。

    七根依處至所依六根。

     述曰。

    體是六根。

    即通八識。

    五根為體。

    果唯是心.心所。

    前三果果性皆同。

    因準可知。

    然無間緣。

    謂現在時為緣非在過去。

    過去無故。

    即現在有力用。

    能開導法令未來生故。

    入過去時其用方顯。

    果現前故。

    處所空故。

     論。

    八作用依處至餘助現緣。

     述曰。

    謂于所作業作具之作用。

    如釿斧等有斫伐等用。

    即除種子餘助現緣者。

    謂除内外種生現。

    種生種。

    現生種。

    及親助緣。

    餘一切法疏助緣皆是。

     論。

    九士用依處至餘作現緣。

     述曰。

    謂于所作業。

    能作者之作用。

    即取前所除中正作之士用親助緣者。

    其果寬狹同前作用。

    作用.士用必同所作故。

    不取親者。

    非因緣故。

    此二果通漏.無漏三性因亦爾。

    然此二及前五無記即因。

    除無間緣。

    及根依處。

    餘依處果通漏.無漏。

    彼二果唯有漏。

    有漏二因是無記故。

    不生無漏也。

    此依六識作法。

    若七.八識無間緣。

    無記即因。

    果通無漏。

    七有漏根。

    六無漏故。

    與無記為因。

    除無間緣。

    及根。

    餘因通漏.無漏三性。

    此依六識為論。

    若依第七識無漏無間有漏可生。

    無記之因。

    其無間緣因亦通無漏。

    根中應分别。

    色根.意根各有異故。

    然此中士用作用。

    唯約有情士夫用等說。

    故下言唯得士用果。

    不言得離系等果故。

    今亦通取非但内有情也。

    然作用.士用皆第三啭聲。

    梵雲羯剌拏。

    是作具作用。

    羯剌多是士夫作用。

    故二别也。

    然大論三十八。

    說唯除種子所餘諸緣名攝受故。

    此乃助成攝受。

    故除因緣。

    如眼識生。

    以眼根。

    及種為士用依。

    以等無間緣.所緣緣等為作用依。

    根稍親故。

    此約法為士用說。

    若假人為士用非于法。

    準此應知。

    人望谷芽。

    人為士用。

    地.水等為作用。

    作用疏于人功故。

    若依瑜伽三十八無記因中皆有士用。

    皆以地.水等為士用。

    日.及鋤治為作用。

     論。

    十真實見依處至能助引證。

     述曰。

    謂一切無漏見。

    與一切無為有為法為因。

    除見因果自熏成種以外望餘皆是此因。

    以因緣引發是引發因中攝。

    于無漏有為俱生法。

    能助令同所作。

    或令增長故。

    于後有為無漏能引。

    前引後法也。

    能證即與無為為因也。

    此顯勝果。

     論。

    總依此六至辨無漏故。

     述曰。

    前六依處是攝受因體。

    以前五依疏所攝受故。

    成辨三界有漏諸法。

    若六合疏所攝受辨無漏法。

    即第六依不通有漏也。

    助成因緣名為攝受。

    故除因緣親能生法。

    故對法言。

    如田.水.糞等。

    望谷生芽等。

    雖自種所生。

    然增彼力名攝受因。

    然随所應有五.有六。

    非諸有漏皆具五等。

    心.心所生皆具五依。

    非心.心所。

    即便無故。

    此中前五通無記因。

    後一非也。

    随其所應三性應思。

     論。

    十一随順依處至無為法故。

     述曰。

    謂三性法通無漏也。

    現種諸行能随順同類勝品諸法。

    同類言。

    簡異類為因唯望自性。

    然勝品言。

    簡自同類與下品為因。

    大論第五等。

    雲無記與善.染為因。

    謂本識中各别自種。

    然望現行亦性同也。

    即與涅槃亦為因也。

    同大論等。

    現引種。

    種引現。

    現引現。

    種引種。

    皆是此因。

    此以性論之則狹。

    以界論之則寬。

    随其所應。

    顯揚等論雲。

    欲界法與三界無漏為因。

    色界與色界。

    無色界。

    無漏法為因。

    無色與無色。

    及無漏為因。

    無漏與無漏為因。

    不言與下法為因也。

    果望自類其性必同。

    界系有異。

     論。

    十二差别功能依處至自乘果故。

     述曰。

    此唯自性。

    設他性唯相稱。

    謂善業定引人.天第八識非惡趣。

    以相稱故。

    故非别性不相稱為因。

    謂自界法與自界為因。

    自界中自性與自性為因。

    自性中色與色為因。

    色中内與内為因。

    内中長養與長養為因。

    如是等。

    及自乘種子望自乘有為無為果亦爾。

    即淨因也。

    以界論之則狹。

    以性論之則寬。

    其大論等同。

    果易故不說。

    謂于有為因能起果。

    若于無為因能證彼果。

    差别勢力自性相稱名定。

    不共他故名異也。

     論。

    十三和合依處至一事業故。

     述曰。

    以前六因為性。

    不取言說。

    以疏遠故。

    言說與法不相和合。

    勢疏遠故不取為性。

    因既即前。

    其果亦爾。

    于生等果約一事業也。

    因通漏.無漏。

    一準于前。

     論。

    十四障礙依處至生等事故。

     述曰。

    此相違.不相違中。

    因通漏.無漏。

    果亦爾。

    令有為無漏不生。

    無為不顯故。

    然領受。

    及此後三因。

    同瑜伽第五。

    皆言于生.住等果。

    不言餘者餘因狹故。

    此四寬故。

    然大論。

    顯揚但有後三。

    有于生等之一果言。

    觀待中無。

    此中觀待寬彼論唯望情欲作法。

    其性狹故。

    三十八唯依于生以明障礙。

    據勝顯故。

    六相違中。

    唯此勝故。

    亦不違也。

    此中無記.染.善皆準應知。

    大乘滅相雖不待因。

    相違因與後後法為生因。

    與前法相違名相違因。

    非與前法滅為因也。

     論。

    十五不障礙依處至生等事故。

     述曰。

    翻于上障礙依處其相可知。

     論。

    如是十因至方便因攝。

     述曰。

    自下第二二因相攝中。

    有二師别解。

    初師中二。

    初引菩薩地。

    後引有尋等地文。

    引菩薩地中有三。

    一引文。

    二正釋。

    三立理。

    引文訖。

    能生因親。

    方便因疏。

    初解與古來大異。

    第二大同。

     論。

    此說牽引至名生起種。

     述曰。

    下正解之。

    初解能生。

    後解方便。

    言菩薩地說牽引因。

    除業習氣。

    及外無記因。

    生起因中亦爾。

    亦除業等。

    彼非因緣故 問曰何以得知生起因中有業種也。

    論文二處皆言此因是能生因。

    不說有增上緣故 答此謂不爾。

    今亦有文。

    謂大論第十。

    彼問若諸支相望無因緣者。

    何故說言依因緣立十二支也。

    答依增上緣所攝牽引.生起.引發三因說非有因緣。

    故知此生起之中亦有非因緣種也。

    又理準。

    若未潤種既有業。

    亦在牽引中。

    何故已潤業種。

    非生起因也。

    又菩薩地等。

    誰謂彼言生起因是此因也。

    如此文是。

    其引發因取種引自種。

    種引現行。

    為因緣者。

    除現引種。

    及引現行。

    異姓種。

    及涅槃等。

    彼非因緣故。

    定異因亦爾。

    唯取為因緣者。

    除引自乘。

    及異熟增上。

    等流果。

    或亦取引發中現能熏種為因緣者。

    亦是引發等二能生因攝。

    下有二釋故。

    其同事。

    不相違攝前因。

    為自體故。

    即是合六因中諸因緣種未潤已前。

    亦未成就皆名牽引種。

    遠牽自果。

    即牽引因全四因少分。

    除生起因故。

    若被潤已去皆名已熟。

    即生起因全。

    四因少分。

    除牽引因。

    是此生起因。

    近能生起果故。

     何以知者。

     論。

    彼六因中至二位中故。

     述曰。

    六因之中皆有因緣能生所攝。

    此二種子既是因緣。

    故六因中有因緣者皆此所攝。

    若不爾者。

    即攝因緣不遍盡故。

     問既爾現行熏成種亦因緣收。

    何故此中不攝。

    亦非盡理故。

     論。

    雖有現起至此略不說。

     述曰。

    此問不然。

    除牽引.生起二因。

    以此二因唯種子故。

    如前六因中引發等四因内。

    現行能生種為因緣者。

    以多間斷非如種子性恒相續故。

    此菩薩地略而不說。

    此就不盡理據一義為言。

     又解。

     論。

    或親辨果至谷麥等種。

     述曰。

    即此現行親辨果故。

    亦名為種生起種攝。

    近生果故。

    何以現行亦名種者。

    此中有例。

    如假說現行谷麥等種。

    彼既然此亦爾。

    此六因中何因所攝。

    餘四因攝。

     上來已解能生因攝訖。

    自下明所餘因方便因攝。

     論。

    所餘因謂至方便因攝。

     述曰。

    謂第一言說。

    第二觀待。

    第五攝受.第九相違全。

    及前六因中非因緣法。

    皆是前說未潤生位。

    已潤熟位二因種餘。

    即說此四全。

    六少分為方便因。

    此方便因亦有等無間.所緣緣二種。

    今就一總言但是增上緣。

    非無少别。

    至下當知。

     上來已出因顯數相攝。

    下出于理。

     論。

    非此二種至有因緣種故。

     述曰。

    非此牽引.生起二種。

    唯屬彼十因中牽引.生起二因全。

    所以者何。

    此二之中有非因緣。

    攝盡便寬。

    能生是因緣故。

    餘引發等四因中有因緣種故。

    若唯攝二不攝便狹。

     論。

    非唯彼八至非因緣種故。

     述曰。

    非唯除生起.牽引外八因全皆名所餘因。

    所以者何。

    四中有因緣。

    攝盡便寬。

    以方便因非因緣故。

    彼生起.牽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