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識論述記卷第四(末)

關燈
有所依。

     此前泛出三種所依通心心所。

    然其道理既未明顯。

    更須廣示第二廣诤。

    三依不同即為三段。

     論。

    初種子依至現果方生。

     述曰。

    此有二說。

    初說有二。

    一标宗。

    二引證。

    今即初也 因果異時。

    經部等義。

    世親菩薩為往昔時東天竺有僧。

    共數論師學徒論議。

    彼立二十五谛。

    說大地等常。

    今無念念生滅。

    廣叙彼宗。

    此僧難言。

    今必有滅。

    以後劫壞等有滅故。

    準前有滅。

    外道難言。

    後必不滅。

    今無滅故。

    如今時山等。

    彼僧于時竟不能答。

    王見信受僧佉外道。

    遂辱此僧令乘驢等。

    然彼外道為王重已造七十行頌論。

    王賜千金以顯揚之。

    故今金七十論即其由緻也。

    世親乃造第一義谛論。

    亦名勝義七十論。

    以對彼論而破彼外道言。

    彼非能破。

    宗.因.喻過。

    我僧并無故。

    又汝所立因有随一過。

    誰言今無滅故後亦無滅。

    我僧但言大地等法前必有轉變滅。

    後有滅故。

    如燈焰等。

    汝不解量乃非我僧。

    其時國王遂将世親此論。

    遍諸方域宣令流布。

    無人當者。

    遂起昔時王。

    及僧佉外道證義者等骸骨。

    或縛草為人。

    拟彼時衆而加撻之。

    此非世親之師。

    世親認取為師。

    又為親所教師。

    如意論師有大名譽。

    聰明博學。

    每共王等坐時。

    常舉一足恒下一足。

    下足意在敬王。

    舉足意在踐履小乘.外道論師頂上。

    時無人當者。

    王甚憚之。

    後王因夢令人占之。

    占者言王必獲奇獸。

    後得伏藏。

    王遂遊獵逢白野豬。

    特異恒獸。

    王以為夢應。

    尋之失迹。

    遂問諸人。

    有知迹者賜金千斤。

    有一貧人遂視豬迹。

    因賜千金。

    遂命史官書王寬惠。

    如意論師乃競此名。

    令人剔發不欲令痛。

    婆羅門中有淨發種遂為剃之。

    論師不覺入睡。

    睡覺問彼人言發已淨也。

    彼人答言我已淨訖。

    論師以能淨發遂賜千金。

    亦命吏官書其寬惠。

    論師德望既高。

    賜奉彌厚。

    故多财物。

    王複痼嫉方欲掠僧。

    乃問論師曰。

    我不信佛汝實無知。

    論師答言。

    請世論師共我論議。

    王命五天一百論師共論之曰。

    若彼皆負我遂深信。

    論師乃難殺九十九人。

    至第一百人因言集.苦合言苦.集。

    諸人共證将為犯聲。

    論師乃曰。

    粗淺之間聲勢似犯。

    據其細理亦無失也。

    言因感果可先言集。

    王遂恥論師。

    命其史官依此實事具委書之。

    論師意憤乃白責曰。

    此舌何為牛群中語。

    遂自齧舌落因而緻死。

    故勝義七十亦為救之。

    彼明因果前後相生。

    亦有将為經部之義。

    大乘雖複認之。

    時人謂未入大乘時作。

    故傳世親菩薩老年已來。

    則遣人講自聽此論身猶廢忘。

     今難陀.勝子等朋彼論勢遂複引證對法第三雲。

     論。

    無種已生集論說故。

     述曰。

    謂無學最後蘊。

    此時種入過去。

    過去是無。

    當果不生。

    現種已滅唯有現行蘊在。

    名無種已生。

    此中文略。

    集論本但有無種已生之言。

    今釋家取以為證。

    瑜伽第五十六雲。

    或有眼非眼界亦爾。

    此則引教。

     論。

    種與芽等不俱有故。

     述曰。

    此為理證。

    粗相因果為此例故 言果俱有者。

    此前後俱也 俱生俱滅者。

    二法俱有生有滅也。

    非謂因果同一時生一時滅。

    故瑜伽第五。

    然法與他性為因。

    及後自性為因。

    非即此念。

    長讀此文。

    兩法并非即此念故。

     自下第二。

     論。

    有義彼說至後種說故。

     述曰。

    此說有四。

    一破前。

    二立理。

    三會違。

    四結正。

    此即初也。

    護法等釋。

    彼集論中據不能生後種說故。

    謂此時緣阙。

    現在種子。

    不能更引生後念種。

    非謂此念現行無種。

    種在過去名為無種。

    對法無解。

    此略解教。

    瑜伽準知。

     論。

    種生芽等非勝義故。

     述曰。

    此下比量對前師說。

    義準應知。

    又出前師所有過失。

    世俗因果雖複似然。

    非勝義故。

    不可以勝義種.現為例。

    或彼非因緣此是因緣。

    我不說彼故非勝義。

     又汝所言種滅芽生。

     論。

    種滅芽生非極成故。

     述曰。

    又種與芽初時俱有。

    後漸增長相生。

    展轉可為異時。

    初生之時同念轉故。

    又如青蓮根生芽必俱故。

    又如影生等。

    又汝所說種滅芽生是因緣者。

    此非極成。

    我不許故。

     論。

    焰炷同時互為因故。

     述曰。

    如燈炷生焰既許同時。

    為彼不定。

    其義可知。

     論。

    然種自類至決定俱有。

     述曰。

    二立理有二。

    初标宗。

    後引證。

    實種自類相生不俱。

    若生現行決定俱有。

     所以得知。

     論。

    故喻伽說至是因緣義。

     述曰。

    三引證也。

    彼論第五說種子七義。

    現行望種名不相似。

    或能.不能緣。

    或礙.不礙等名為異類。

    種子自望名為同類。

     此大法師以六.七望本識。

    是異類故同念生。

    五根等名同類故異念生者。

    不然。

     論。

    自性言顯至互為因義。

     述曰。

    釋瑜伽文義如上說。

     論。

    攝大乘說至俱時而有。

     述曰。

    又攝論說。

    藏識染法互為因緣非異時故。

    即第二卷。

     論。

    又說種子至定非前後。

     述曰。

    攝論第二。

    六義中說。

    種子與果必俱時故定非前後。

    應生分别。

    至下斷惑轉依中叙。

    然異念生。

    如前第二卷破異時因果中說。

    同時無妨 問如勝義七十論異時因果如何會釋 答非但彼處。

     論。

    設有處說至随轉理門。

     述曰。

    三會諸文也。

    随經部師異時因果。

    非為正理。

     論。

    如是八識至種子所依。

     述曰。

    四結正。

    此通有漏無漏皆有。

     次第二依有四師解。

     論。

    次俱有依至必有彼故。

     述曰。

    此即難陀等義。

    于中有三。

    初解五依。

    次七.八依。

    後第六依。

    初文有二。

    先立宗。

    後引證。

    此立宗也 言次者。

    第二故 言有作是說。

    此不正故。

    此說眼等以第六識為俱有依。

    五現行時必有彼故。

    何以知者。

    如解深密經.第七十六說。

    眼識俱随行。

    同時同境有分别意識轉等。

    又五十五雲.有分别.無分别心。

    應言同緣現在境。

    何以故然。

    彼自答言。

    由三因故。

    一極明了。

    若不同緣意不明故。

    二于彼作意。

    本欲緣此故須同緣。

    若彼不于此同緣者。

    應非作意。

    三依資養。

    謂養五識導令生故。

    設雖定中聞外聲等。

    意不得緣。

    耳不聞聲。

    必有意識與彼同緣。

    以彼劣故。

     論。

    無别眼等至即種子故。

     述曰。

    此師意說。

    無别淨色大種所造為眼等根。

    根體即是識種子故。

     論。

    二十唯識至佛說彼為十。

     述曰。

    下引教證。

    世親所造二十唯識彼自釋言。

    世尊說此十二處教。

    應受有情無我教者。

    便能趣入數取趣無我。

    彼論護法為釋。

    頌雖二十長行亦世親自作。

    即舊真谛.菩提流支所翻唯識論是。

    彼乃有二十四頌。

    文言剩也。

    此頌即彼第十一頌。

    依今新本第八頌也 自種生者。

    此師意說。

    見分.相分俱名自種。

    下準此釋 自有三種。

    一因緣。

    自即見分種。

    二所緣緣。

    自即相分種。

    此二下文并有自義。

    三增上緣。

    自能感五識之業種也。

    下護法救業為根故 十者。

    十色處。

    古論頌雲故佛說此二非也。

     論。

    彼頌意說至即五識種。

     述曰。

    為成十二處。

    為破外道有實我故。

    說五識種子名五色根。

    實無别根。

    即識種子名五根故。

    五識種子三釋。

    如前境不離識可許彼有。

    根離識故不别說有 五識相分。

    即色等塵。

     論。

    觀所緣論至無始互為因。

     述曰。

    觀所緣論陳那菩薩所造。

    破小乘等心外境有成所緣緣。

    彼有八頌。

    此第八頌。

    如下自解。

    釋頌功能亦如自種各有三種。

    一見分種。

    二相分種。

    三業種。

    準前解頌有三義配。

     論。

    彼頌意說至無别眼等。

     述曰。

    彼觀所緣頌中意說。

    第八識上有生眼等色識種子。

    不須分别見分.相分。

    但總說言。

    由現行識變似色塵等。

    故說此識名為色識。

    即此種子名眼等根。

    能生現識故。

    生色識故。

    名色功能言内色根。

    非體是色。

    故說現識名為色識 又見分識變似色故名為色識 或相分色不離識故名為色識 或相分名色。

    見分名識。

    此二同種故名色識種子 然前解者見.相别種。

    如彼論說。

    有二境色。

    一俱時見分識所變者。

    二前念識相為後識境。

    引本識中生似自果功能令起不違理故。

    即是前念相分所熏之種。

    生今現行之色識故。

    說前相是今識境。

    不用前識為今所緣。

    如親相分能生見分。

    有體影生名所緣者。

    前相亦然。

    有體為緣生今識相名為行相。

    故望今識亦為所緣。

    故頌中言功能與境色。

    境色即前色也。

     論。

    種與色識至遞為因故。

     述曰。

    釋頌下半。

    此說見分種名為五根。

    現行見分變似境色名為色識。

    與種互為因見分是能熏故 或相分現行亦是能熏。

    此種名眼等。

    與現行法互為因也。

    相色不離識名為色識。

    又此所言種與色識者。

    此亦無違。

    從前念說是今識境故名境色。

    此如頌說。

    據現在說名為色識。

    如長行說。

    故種與色識。

    常互為因等。

    即以現在更互為因。

    若說前念即是境色。

    即顯二念相似。

    種是一故。

    勘彼論說 若以此見分種與色識常互為因。

    境須根用故。

    境為緣有種子根。

    根須境用故。

    根為緣而變似境。

    名互為因。

    因者因由。

    非因緣義。

    色識是能熏。

    根種是所熏。

    互為能生遞為因故 此師意說。

    識種名根。

    識相名色。

    境無别實有。

    如第一卷已略叙計。

    以意識為前五俱有依。

    如解深密等經說故。

    無五色根。

    如二十唯識等。

     論。

    第七八識至自力勝故。

     述曰。

    七.八二識無此俱依。

    恒相續自力起。

    不假俱有根。

    故諸論說言由有阿賴耶故有未那者。

    此由根本。

    非為俱有依。

     論。

    第六意識至而得起故。

     述曰。

    第六别有此俱有依。

    即第七識。

    何以爾者。

    自體間斷要托末那方得起故 問何故不托第八為依 彼不相順。

    第七有時相順與勢故 問何不依五識 五識無時此亦有故。

    不假方生故。

     論。

    有義彼說至應成雜亂。

     述曰。

    下文有二。

    初破前說。

    後申正義 初中有三。

    一總非。

    二别非。

    三結非 理教相違。

    是總非也 别非有三。

    一非五。

    二非六。

    三非七。

    初中又二。

    初非。

    後會。

    若教若理二皆違故。

    即安惠等諸師所說。

    雖實無色似色等現。

    就此為難。

    下皆準知 初非五中有二。

    初申十難。

    後總結非 初十難中。

    第一諸界雜亂難。

    瑜伽五十一。

    雲惡叉聚喻十八界種 又五十六雲。

    雲何種種界。

    謂十八界展轉異相性。

    雲何非一界等。

    乃至廣說 攝事分中言十八界種子各别 對法第一說種随現即彼界攝。

    故種成雜亂失。

    又色種非識種。

    故成雜亂。

     論。

    然十八界至處處說故。

     述曰。

    如前已說自下第二二種俱非難。

     論。

    又五識種至名眼等根。

     述曰。

    此定問也。

     論。

    若見分種至應外處攝。

     述曰。

    若即見種五根應識蘊攝。

    若相分種五根應外處攝。

     五根非識蘊攝。

    即五十七二十二根中.及五十四雲。

    色蘊攝十界處全故等 相分種者應外處攝。

    如五十五等解心.心所所依中。

    五根内處攝故 此即設許識.色異種而為此難。

    故不同前一種子難。

    又五十六界四句中雲。

    如眼非界等。

    如是一切内界亦爾等。

     論。

    便違聖教王内處所攝。

     述曰。

    如前已說。

     自下第三四緣相違難。

     論。

    又若五根至增上緣攝。

     述曰。

    不應說為增上緣者。

    以識種子望于現識是因緣性。

    種子既即根。

    根望于識即非增上緣故。

    如瑜伽第三.第五十四.對法第五等說。

     自下第四根.識系異難。

     論。

    又鼻舌根至聖教相違。

     述曰。

    對法第四雲。

    謂四界.二處全.及餘一分是欲界系。

    四界者謂香.味.鼻.舌識。

    色界系中除前四界餘一分色界系。

    五十六雲。

    四唯欲界系。

    十一唯欲.色二界系。

    故知鼻.舌根色界亦有。

    若識種即根。

    根應唯欲界系 或應二識通色界系。

    識種即根。

    彼有根故。

    明有現識。

    翻返二許。

    俱與教違。

     論。

    眼耳身根至為難亦然。

     述曰。

    以眼.耳.身根即三識種子。

    三識通二地。

    三根通五地。

    相望為難亦如前二。

    五十六雲。

    幾唯欲界。

    幾唯欲系.色界系等文是。

    又五十六次下文。

    有上地無尋伺起眼識等難是。

     自下第五根通三性難。

     論。

    又五識種至非唯無記。

     述曰。

    因種随現既通善.惡眼等亦應非唯無記。

    種若唯無記。

    即五識體應不能感果 五根無記者。

    對法第四等雲。

    八界八處全.餘一分是無記。

    八界處者。

    謂五色根.香.味.觸界處。

    餘通善.惡故言一分。

    種随現攝故通善.惡。

    此是共許。

     自下第六根無執受難。

     論。

    又五識種至非有執受。

     述曰。

    執為自體能生覺受名為執受。

    種子即非。

    不爾便違種名執受。

    五識種是無執受。

    五根應非有執受攝。

    根即種故。

    瑜伽論五十六說幾執受.非執受。

    答五是執受。

    五種一分非執受。

    故與此相違。

     自下第七五.七不齊難。

     論。

    又五色根至為用法故。

     述曰。

    若五根五識種。

    第六根應意識種。

    攝論第一以五色根為同法故。

    第六有别根。

    五識亦應有根。

    五識既以種子為根。

    意識應爾。

    何須别立。

    若立六識有現根者。

    五為同法例亦應然。

     自下第八三依阙一難。

     論。

    又瑜伽說至依但應二。

     述曰。

    如瑜伽第一等說六識皆有三依。

    謂因緣依等。

    汝之五識依但應二。

    以種子為但有根故。

    與因緣根無别體故但應二。

     第九諸根唯種子難。

     論。

    又諸聖教至聖教相違。

     述曰。

    如對法第一等說。

    眼界者謂曾.現見及此種子積集異熟等。

    若五色根即是種子。

    何容更言及此種子。

    乃至識界亦言現種。

    若謂五根唯種子者。

    則違如是一切聖教。

    諸識亦應唯種子妨。

    此等皆有無量教文。

    不能煩引。

    皆為比量。

    不能具作之。

    一一皆應出其理教。

     此中引教粗略而已。

    自下第十假為他救難。

    于中有十。

    初叙救。

     論。

    有避前來至善須瑜伽。

     述曰。

    上難本宗。

    下難救義。

    此申難也。

    護法假朋二十唯識等文為本。

    避前來過設轉救之眼等五根非識種子。

    感識業種即是五根。

    故一無諸種雜。

    二無識蘊雜。

    三非外處雜。

    四無因緣雜。

    五無阙三依失。

    六無根唯種失。

    随下諸解一一疏條無雜過色 妙符二頌。

    銷釋可知 善須瑜伽。

    無前說過。

     論。

    彼有虛言至非無記故。

     述曰。

    下安惠破。

    十難第一。

    此說不然業通善.惡性。

    根唯無記失。

     論。

    又彼應非至唯内處故。

     述曰。

    第二依身業色可有執受。

    聲.意二業無執受失 第三由業通身.語.意三故。

    根通色.行二蘊失 第四業通色.聲.法。

    意業法處攝故。

    根非唯内處失。

     論。

    鼻舌唯應至五地系故。

     述曰。

    第五鼻.舌唯欲失。

    三根非五地失。

    鼻.舌識業唯欲界系。

    眼.耳.身識業唯通二地故。

    此二.三識返難亦然。

    略而不述。

     論。

    感意識業至非色根故。

     述曰。

    七以五根為同法故。

    應同五識體即業種。

    第六意業即末那失 第七眼等無現失 第八業是色.聲.思。

    眼等應非色根失。

    體是色.聲.意所攝故。

     論。

    又若正識至非為善救。

     述曰。

    第九五識唯無記恒業所感失。

    彼複若言根雖是業種。

    此業未熟是故五識非唯無記者。

    第十善等五識既非業感。

    應無眼等為俱有依。

    如色.聲等。

     此上别破等二師訖然護法論師假為此救。

    非用彼義。

    故下正義護法所說 即今西方正法藏等解此文雲。

    護法菩薩業招眼等五色根勝。

    根從緣稱說彼為業。

    實有别根 下總破上二種計非。

     論。

    又諸聖教至撥無色根。

     述曰。

    聖說本識變似根等。

    汝撥為無便違聖教。

    謂解深密經.楞迦.中邊頌。

    識生變似義等。

    及七十六.并五十一.顯揚十七等。

    說識變根等。

     論。

    許眼等識至深違教理。

     述曰。

    何故許色眼識所變。

    不許五根為本識變。

    即迷本識及迷論文。

    謬執種子為五色根。

    以上破他。

     論。

    然伽他說至即識業種。

     述曰。

    二會前文雙解二頌。

    彼頌意為破經部等執識外有實色根故。

    于本識所變似眼根等。

    此根有發五識用故。

    二十唯識假名種子。

    觀所緣論假名功能。

    以經部師許有種子故。

    然此根相非現量得。

    但可比知。

    以有發生五識用故比知有根。

    以果比因故。

    若不爾者。

    如生欲界成就眼識。

    阙眼根故不能見物。

    若無别根既成眼識。

    何不見物。

    非謂五色根即是識種.及與業種。

    本.轉二計雙牒言故雲識業種。

     論。

    又緣五境至五識俱故。

     述曰。

    二非六識也。

    今汝以意為五識依。

    明了意識應以五識為俱有依。

    必與五識同緣境故。

     論。

    若彼不依至勢力等故。

     述曰。

    不然。

    即有不明了失。

    與五相望可為例故。

    如瑜伽論五十五說。

    有分别心.無分别心同緣現在境。

    由三因故。

    一極明了等。

    若彼意識不依五識。

    亦應不與五識為依。

    五.六相望勢力等故。

    五識賴意引而方生。

    意識由五同而明了故。

     論。

    又第七識至有俱有依。

     述曰。

    三非七也。

    于中有二。

    初立理。

    後引證。

    此立理也。

    雖許不斷亦有俱依。

    有轉易故。

    如六轉識 不爾應非轉識所攝。

    無俱依故。

    如第八識。

     論。

    不爾彼應至轉識有七。

     述曰。

    彼若不許第七有依。

    亦應非是轉識所攝。

    則違聖教。

    六十三雲轉識有七。

    彼言識有二。

    一藏識。

    二轉識。

    謂眼識.乃至意識 顯揚十七.八.九亦然。

     論。

    故應許彼至第八識攝。

     述曰。

    其文可解。

     自下引證。

     論。

    如瑜伽論至意識得轉。

     述曰。

    以何為量。

    謂瑜伽說。

    有藏識故有末那等。

    五十一說。

    顯揚十七皆亦同之。

     論。

    彼論意言至非由彼種。

     述曰。

    正取現行。

     論。

    不爾應說至理教相違。

     述曰。

    前師若言此說種依非現依者。

    應說有藏識故得有第六。

    何故展轉相望而有。

    前師若言以第六種生現識時。

    必随遂第七種子方生故以為依。

    得展轉說者。

    不爾五根.五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