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識論述記卷第三(末)

關燈
有力。

    心所為果有力言所熏 答心所能熏無過失。

    心所亦能熏。

    心所受熏過失多。

    心所非所熏 問何故能熏即言無失。

    為所熏者過失便多 答為因之日有力而是能熏。

    為果之時無力乃非所熏 問何者名過失 答頓生六果失 問何故心所受熏。

    後時頓生六果。

    心所能熏。

    後果不頓生六。

     答心所受熏。

    即能熏心.心所。

    一念便熏成六種。

    後生現時頓生六果。

    心所能熏。

    相分.見分。

    但随己數而熏。

    非一一法皆有六種。

    即所熏無頓生六果。

    唯熏心王一體法故。

    若六法受熏。

    便有三十六種見.相分種。

    各自生己現行本識等。

    即有頓生六果之過 問如緣本識增上緣中熏成種時。

    同時心所亦熏成本識種。

    緣彼心所亦爾。

    何故心所能熏。

    所熏無頓生果之妨 答即能熏心王。

    緣本識及五數熏成種子。

    此種後時。

    生本識及五數現行。

    能熏心所不熏彼本識。

    及五數種。

    此相分熏種。

    但生自相分現行。

    非親生彼本識等故。

    故無此妨 問心所能熏。

    何不同彼心王能熏。

    俱生于彼本質之法。

    心所能熏。

    即生自相分現行。

    不生本質耶 答若能熏之心是一。

    緣本識及五數。

    所熏有六故即熏六個。

    能熏之心後種生現行。

    頓生六果妨。

    不可論其本質生與不生。

    所熏六種乍可論其本質.影像。

    其所熏不然 此亦不然。

    受熏例應爾。

    心所生影像。

    心王生本質。

    由是義故。

    如實義者。

    如緣本識熏種之時。

    能熏心聚。

    共熏成一本識之種。

    此增上緣。

    本有種子為因緣故。

    無頓生六果之妨。

    多種生一芽。

    因緣便無此事。

    增上緣等理亦無失 又設能熏各各熏一本識種子。

    雖為六種。

    六種共生一果亦無妨難。

    能持之識體是一故 論所言如貪.信等不能受熏。

    此對難陀亦熏心所。

    非對經部。

    經部說心所亦非所熏故。

    如攝論雲是能依故。

    不自在故。

    若對彼宗有立已成之過。

    由大乘異師。

    亦有說心所是所熏故。

    今以為喻 量雲。

    第八五數。

    應非所熏。

    是能依故。

    不自在故。

    如貪.信等 若爾七識應是所熏。

    既是自在.及所依故 此亦不然。

    因明者說但遮能依心所體是所熏。

    不表七識心王是所熏法。

    觸等五法既非所熏。

    如何同識能持種子 又以不能持諸種子。

    為第二宗于理無失。

    文有宗二因.喻唯一。

     四第三師言。

    受熏何失 五論主牒破。

     論。

    又若觸等至有六種體。

     述曰。

    即一有情能熏所熏。

    随是何法有六個種。

    以六法體為所熏故。

    一.一所熏有一種故。

     六外人複言。

    六種何失。

     論。

    若爾果起從何種生。

     述曰。

    此即第七論主複征。

    若爾果生從何種起。

     八外人複雲。

    皆從彼起 九論主複雲。

     論。

    理不應言至生一芽故。

     述曰。

    成業論中廣破此義。

    量雲。

    别能持中六種種子。

    應不共生一果。

    因緣性故。

    如六能熏。

    能熏雖有六現。

    不是因緣共生一果種 若爾雜集第八卷如何通。

    彼許多因生一果故。

    如五無間業受一期報故 成業論中自解此妨。

    可許多緣生一果體。

    不許多因能生一果。

    因緣辨體無此事故。

    前立量中。

    已有因緣因果言故。

     十外人轉言。

    熏種雖多。

    生果之時但從一種 此下十一論主複非。

     論。

    若說果生至便為無用。

     述曰。

    初二句牒。

    下二句難。

    此就見分能熏為論 問既爾護法等如何釋此文。

    新舊之種若随用一。

    舊新種中一無用故。

    又能熏有六熏成六種共生一果。

    為難亦爾。

    此乃自違。

    不勞他語 答曰。

    新舊因緣。

    能熏有六熏成六種勢力齊等。

    俱逢緣合可許此類共生一果。

    如一麥中有多極微。

    可許同生一芽等果。

    非許一一微各各生果故 若爾成業難多種生一芽何為會釋 彼破經部色.心二法各各有種共生一果。

    如二麥等共生一芽。

    非此所許。

    今五數中各有種子共生一果。

    故是所非。

    若一識中同類種子共生無妨 故此文言。

    若一種生餘無用等。

    不爾此言深為自害。

    若能持是一。

    多同類種許共生一果。

    若能持是别。

    雖同類種。

    不許同生果。

     十二外人雲。

    次第生果 十三論主複難。

     論。

    亦不可說至勢力等故。

     述曰。

    同熏之種。

    一生果時餘亦應生。

    熏習同時勢力等故。

    如生果種故不可說心種先生。

    餘觸等種次第生果。

    此中比量易而可知。

     十四外人複雲。

    六果頓起。

     十五論主複難。

     論。

    又不可說六果頓生。

     述曰。

    此即總非。

     有何過失。

     論。

    勿一有情至俱時生故。

     述曰。

    若六果生便有此失 彼若救言如摩醯首羅面有三目。

    複有龍王有八萬眼。

    有六種體。

    于理何違 難此不爾。

    不可說心中之種生此眼。

    心所中種能生彼眼。

    即應一念有六本識。

    又無多眼者。

    彼如何通。

    故唯心王持種于理為善 又如人二眼。

    識但是一。

    多眼龍王何必識多 又若許爾即一有情有六本識。

    便為六身非為一體。

     次第十六彼複轉救。

     論。

    誰言觸等至持諸種子。

     述曰。

    外人轉計。

    此即不例同于本識持種受熏名一切種。

     故第十七論主複問。

     論。

    不爾如何至名一切種。

     述曰。

    問觸所由。

     次第十八外人複雲。

     論。

    謂觸等五至名一切種。

     述曰。

    此解似種。

     本識變種能生果故名為真種。

    觸等與識同一所緣。

    故彼亦能變為種子。

    不能生果名為似種。

     十九問彼何故須然 二十彼答。

     論。

    觸等與識所緣等故。

     述曰。

    此顯三因觸等似種。

    若不緣種。

    心.心所法所緣。

    便有不同之失。

     論。

    無色觸等有所緣故。

     述曰。

    生無色界既不緣色。

    不緣種者。

    此何所緣。

     論。

    親所緣緣定應有故。

     述曰。

    若但緣本識相分之種。

    自不須變。

    即無親所緣緣。

    自無相分故。

    便非唯識。

    心外取故。

    若托彼變但是疏緣。

    不于觸等之上現影像故。

     論。

    此似種相至生現識等。

     述曰。

    無實用故。

    不能生現識根境等 等者等取諸根.境等。

     此如何等。

     論。

    如觸等上至非識所依。

     述曰。

    心所所變似眼根等。

    不能為依親生五識。

    親生五識者。

    心王所變故。

    色等亦爾。

    亦非實礙。

    此六眼根等。

    同時同處不相障礙。

     論。

    亦如似火無能燒用。

     述曰。

    此顯同喻。

    鏡中之火名為似火。

    無燒用故。

     此上并是第三師救 次二十一論主難雲。

     論。

    彼救非理至而相例故。

     述曰。

    謂若是觸等緣似種相名一切種。

    即是第四緣境之門。

    在第三門一切種後執受處中方應相例。

    如何于前一切種中乃例緣境。

     論。

    由此前說至有重言失。

     述曰。

    此顯正義。

    由此理故。

    前句所說一切種言。

    定目本識有彼受熏能持種義。

    不目緣種.似種等義。

    故不可以觸等五數緣種為例 若不是說受熏持種名一切種爾者。

    本頌乃有重言之失。

    上解一切種已言緣種。

    下解執受中複言緣種故 若彼救言緣種子者名一切種。

    執受處中說有根身。

    無重過者。

    理亦不然。

    世親攝論第一引阿毗達磨經言。

    執受有二。

    一五色根。

    及根依處。

    二相名分别習氣 種子可執。

    複是所緣。

    與身别明此有何位。

    故所說非也。

     二十二第三師問。

    若不如我所說義者。

    亦如是言應有簡别。

    以不許例持諸種故 次二十三論主複答。

     論。

    又彼所說至定不成證。

     述曰。

    此總非也。

     論。

    勿觸等五亦能了别。

     述曰。

    此下正難 了别。

    唯是識行相故。

     論。

    觸等亦與觸等相應。

     述曰。

    上勿字流至此。

    勿觸等五與觸等相應。

    以說本識觸等相應故。

    不爾如何觸等相例。

     論。

    由此故知至非謂一切。

     述曰。

    由此理故。

    故知頌中亦如是言。

    随所應說。

    若前若後。

    性相求故應可例有。

    随理無違即便相例。

    非謂一切皆令例之。

    此例幾門。

    即有六門。

    前第二師例同五門。

    今加斷舍随所應故。

    餘不例者準義可知。

    以随文便中間相例。

    故亦可許例于舍位。

    欲顯初後皆有例法。

    及非例法。

    故中間說觸等相例。

    若最後句方說例者。

    恐謂一切皆合例故 上來雖有多文。

    非是正明本識。

    例彼觸等義門分别 下第七段。

    即是第九解本識因果法.喻門。

    是本頌中第九句恒轉如暴流也 于中有二。

    初問。

    後答。

    将欲解文寄問征起。

     論。

    阿賴耶識為斷為常。

     述曰。

    此為問也。

    前解自相唯阿賴耶。

    今分别中依自相說。

     論。

    非斷非常以恒轉故。

     述曰。

    此第二正答所問 于中有三。

    初解本頌。

    次破外執。

    後勸歸信 初中有三。

    初解法。

    次解喻。

    後總結 解法中有二。

    先舉所明因果之法。

    後廣解釋。

    此即初也 舉頌二字正答前問。

    經部師等持種色.心。

    無色無心有時斷滅 僧佉自性。

    雖為法種仍體是常 為簡彼宗言非常斷。

     恒義如何。

     論。

    恒謂此識至常無間斷。

     述曰。

    下廣解也。

    先解恒義 一類者。

    常無記義 相續者。

    未曾斷義。

     何義要須中無間斷。

     論。

    是界趣生施設本故。

     述曰。

    此意即是依此識故。

    施設三界.五趣.四生。

    是引果故。

    識是界.趣.生之本也。

    下自當知 言施設者。

    安立異名。

    識若斷滅非界.趣.生。

    故此恒言正遮于斷。

    即重顯上一類義也。

    若善.染等。

    體非一類。

    趣生應雜許雜起故。

    由此識是一類無記。

    不可雜起。

     論。

    性堅持種令不失故。

     述曰。

    此言顯上相續之義。

    此義可知 言性堅者。

    四義受熏即初堅義。

    乃至金剛此不斷故。

    故能受熏。

    若不堅者。

    如六。

    七識應不受熏 複言持種令不失者。

    簡經部等色.心受熏而能持種。

    于無色界入無心時此種便失 此識不爾。

    種不失故。

    故不可斷。

    此解恒義。

     論。

    轉謂此識至前後變異。

     述曰。

    此遮常.一此簡自性.及我。

    為常。

    為一。

    以諸有情起分别心計為我故 言有生滅等。

    簡彼一.常故。

     論。

    因滅果生非常一故。

     述曰。

    因果性故。

    簡一。

    非我也 有生滅故。

    簡常。

    非自性也。

     常.一之法無因果故。

     何不是常。

    常有何過。

     論。

    可為轉識熏成種故。

     述曰。

    顯可熏義。

    不能受熏是為過也。

    不為轉識熏成種過。

    常阿賴耶應不受熏。

    以是常故。

    如虛空等。

    若不受熏。

    即無生死.涅槃差别。

     此上解轉。

    總釋頌中恒轉二字。

    四義受熏即皆具足。

    一無記。

    二堅。

    三可熏非常一是。

    四相應可為識熏是 下釋如暴流三字。

    有三義喻。

     論。

    恒言遮斷至因果法爾。

     述曰。

    下解譬喻 于中有二。

    先舉法生滅喻。

    後廣解之。

    此即初也。

    一切因果皆非斷.常故言法爾。

     論。

    如暴流水至令不出離。

     述曰。

    暴謂卒暴。

    即泛暴水。

    前能引後名曰非常。

    後水續前稱為非斷。

    生人天喻飄。

    居惡趣如溺。

    本識能持業煩惱等漂溺有情。

    以水為喻。

     論。

    又如暴流至而恒相續。

     述曰。

    又識持種三界生故。

    一浪因至一浪生。

    多浪因至多浪起。

    故名暴流。

    以水為喻。

    如下文說。

     論。

    又如暴流至恒相随轉。

     述曰。

    此第三喻。

    漂水下魚.水上之草。

    喻内習氣.外觸受等内外法也。

     論。

    如是法喻至非斷常義。

     述曰。

    此合法.喻釋其大意。

     論。

    謂此識性至恒轉如流。

     述曰。

    果生故非斷者。

    後法續故 因滅故非常者。

    不恒住故。

    此解法義令同于喻。

    餘文可解。

     上來大乘自述己義成立因果 自下第二破斥諸部。

     論。

    過去未來至緣起正理。

     述曰。

    此下有三 初牒說一切有部.正量等難破彼宗執 二破上座部師。

    三破經部 初文有十此即初也。

    有部.正量等彼皆過.未有體性故 此意難言。

    若如我等過.未有體。

    未來續故不斷。

    往過去故不常。

    汝過去無可許非常。

    未來既無後法應斷。

    現不住故。

    當無體故。

    如是豈成緣起正理。

     論。

    過去未來至緣起正理。

     述曰。

    此即第二論主反質。

    過去.未來汝執實有可許非斷。

    未來續故與我不同。

    如何過去說恒有故不是常義。

    前言我宗斷不成緣起理。

    今汝既是常。

    常豈緣生理。

     論。

    豈斥他過己義便成。

     述曰。

    第三外人反雲。

    論主遭難不能出理而行返質。

    豈斥他過己義便成。

     下第四答。

     論。

    若不摧邪難以顯正。

     述曰。

    此論主答。

    黑山既傾白日斯現。

    故須破也。

     次出正理。

     論。

    前因滅位至低昂時等。

     述曰。

    我宗因果。

    前因滅位後果即生。

    中間無隔因果不斷。

    如秤兩頭低昂時等。

    由彼低時此昂時故。

     論。

    如是因果至方成非斷。

     述曰。

    前生.後滅相續如流。

    豈假去.來是有。

    方成因果不斷。

    不籍去.來因果足不斷故。

    謂但一種在現在時流入過去。

    此之種子後念即起。

    刹那刹那恒時現在。

    而是無常因果不斷。

     下第五難。

     論。

    因現有位至誰離斷常。

     述曰。

    外難雲。

    如一種子因于現在有作用時後果未生。

    果法未來既體是無。

    不可定其所生之果。

     此說因者是誰之因。

    無果可屬因定能生彼故。

    問果亦爾。

    現為因即無果。

    現為果即無因。

    因果既無斷.常誰離。

    初但難斷。

    今亦難常。

     論。

    若有因時至豈離斷常。

     述曰。

    論主反質。

    即第六也。

    此為彼部未來有故。

    其果之體未來已有。

    現在為因之時果已先有。

    果已先有何待于因。

    若果本無可待因有。

    果先已有何待于因 量雲未來果法應不待因。

    體已有故。

    如已生果 因義本欲生果。

    果有不待于因。

    因義不成。

    有果義亦應無 量雲。

    所言果法。

    應非是果。

    以先有體故。

    由如于因 汝所言因。

    應不是因。

    先有體故。

    猶如于果 無因.無果豈離斷.常 言我不離。

    汝豈離耶 初随返質唯難于常。

    今随雙難亦破于斷。

     論。

    因果義成至非預我宗。

     述曰。

    此即第七外人解質。

    未來因果雖先有體。

    名因果時。

    要依作用不依于體。

    未有作用名未來。

    正有作用名現在。

    作用已息名過去。

    現有因用果用未生。

    因義既成果義便立。

    故所诘難非預我宗 預者。

    關也。

     論。

    體既本有至亦本有故。

     述曰。

    此第八論主難。

    體既本有用亦應然。

    以體.用無别故 量雲。

    所計作用。

    未來應有。

    不離體故。

    猶如于體 所計體法。

    應未來無。

    即是用故。

    亦如作用 汝去來法。

    應是無為許有法體無作用故。

    如無為法 又相未相法。

    應是無為。

    許有法體非相遷故。

    如無為法 設彼救前難言未來用.體雖皆具有。

    緣不合故。

    用不起者 應難彼雲。

    既言諸法本來皆有。

    所待之緣亦應本有。

    緣既許本有。

    未來應起用 量雲。

    未來一切法。

    用應常起。

    因緣具故。

    如現在法。

    若言緣等或未來無。

    即非未來有一切法。

    又說未來有生相用。

    過去說有與果用者。

    過.未有用應名現在 彼救不然。

    今言用者。

    謂取.與用 難雲。

    等無間緣過去取果婆沙正說。

    即應過去有半作用。

    有取果用故。

    又言未來世有三法作用。

    光明.生相.及苦法忍。

    婆沙正文。

    應名現在 彼與果用滅複滅失。

    取果之用生複生過。

    若言與果但是功能非謂作用。

    即阿羅漢末後之心。

    應不名現在。

    無取果用故。

    又若此心。

    初無作用應名已滅。

    如何後時更複言滅。

    又彼功能。

    改名作用。

    而複何異 若言非是無學末心不能取果。

    彼後念緣阙故。

    果不生者。

    此亦非理違汝宗故。

    汝說後心非無間緣故。

    廣如婆沙第十文說。

    終心後果既定不生。

    如何定知現在之法有能生用 若言後果若緣不阙。

    定從此生者。

    因既緣不阙故有作用。

    何不能生果。

    若因不能生果。

    即是無用故。

     論。

    由斯汝義至緣起正理。

     述曰。

    第九曲結申正義也。

     論。

    謂此正理至皆假施設。

     述曰。

    自下申其正義。

    今明諸法自相離言。

    離言所以如前已說。

    所有因果。

    及餘法言皆假施設 此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