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識論述記卷第三(本)

關燈
論。

    三可熏性至乃是所熏。

     述曰。

    若法為王而體自在不依他起。

    性非堅密體是虛疏易可受熏。

    非如石等是可熏習。

    若不堅密有虛疏故可容種子。

    堅密不然。

     論。

    此遮心所至故非所熏。

     述曰。

    本識俱時心所五數。

    體非自在。

    依他生起。

    故非所熏。

    王雖要有心所方起。

    不言依他。

    得名王故。

    是自在義。

    此攝論無。

    受熏何妨。

    如下觸等亦如是中解。

    亦遮無為。

    以堅密故。

    不受熏習如堅石等。

    故虛空等不可熏習 若爾識上生等假法。

    應可受熏 今依他攝。

    自無實體。

    依實說假故 又此應言若非堅密。

    有體。

    自在。

    乃可受熏。

    初簡無為。

    次簡假法。

    後簡心所。

    此遮無為.假法.心所.依他.堅密故非所熏。

    不是說者拟今說故 又此不言實有體者。

    假法先無。

    更何須簡 若爾空等無為如何。

    若言真如即非無記。

    言非擇等假。

    同生等假法不論。

    由此故應第一說善。

    無明簡真如。

    由此知非也。

    亦遮熏 于假識類等。

     若可熏習即是所熏。

    亦應異身得成熏習。

     論。

    四與能熏至乃是所熏。

     述曰。

    所.能和合是相應義。

    若同一時.同一處所。

    所熏之體非即能熏。

    亦非全相離在他身上識為能熏等。

     論。

    此遮他身至故非所熏。

     述曰。

    此遮他身許為可熏。

    及刹那前後。

    不相應故無和合義故非所熏。

    異經部師前念之識熏後念類。

     論。

    唯異熟識至非心所等。

     述曰。

    第三結也。

    唯第八識具此四義可是所熏。

    非是同時五心所等.及餘轉識。

    言異熟識者。

    正是熏位故。

    若言現行生種異時。

    如何釋此。

    故知即以此義為正 其無性人此第七識四義具足。

    何不受熏 以染無記違善.惡品。

    今言無記唯無覆無記 此所熏中何故堅者乃名受熏 以諸色等生無色界。

    諸轉識等入無心定等。

    便無法持諸種子故。

    若二俱持。

    即成一種生二芽過。

    如後當破 何故善等不能受熏 不含容故。

    如沉香等。

    如文自解 何故假法.心所.無為不能受熏 以無體故。

    不自在故。

    非可熏故。

    不能持種 問如瓶能持物。

    假法何不然。

     答曰不然。

    總假不能持。

    别色等能持。

    以别成總說瓶能持。

    瓶體即是實色等故。

    諸不相應即色.心等。

    故如色等不能持種。

    亦不受熏。

    若爾本識上假物生等。

    應能受熏 實已受熏。

    何須假法。

    如礙于心。

    假法亦得。

    如受于熏假法應得 若假說者亦得受熏。

    唯自體分能受餘熏。

    如上心所不能受熏。

    如下觸等亦如是中說 何故不和合 不得為所熏 若爾便許有熏他身 熏他身有何過 即自作罪令他受果。

    他身中有業等種子。

    自受果故。

    或凡夫熏阿羅漢等。

    故要四義簡持如右。

    此則攝論雖有。

    未能有此差别。

     唯能熏四義諸論所無。

     論。

    何等名為能熏四義。

     述曰。

    依前标問。

     論。

    一有生滅至乃是能熏。

     述曰。

    即前六義簡無為因。

    以有作用故方能熏。

    猶如種子有生滅用故能生果。

     論。

    此遮無為至故非能熏。

     述曰。

    此簡法也。

     論。

    二有勝用至乃是能熏。

     述曰。

    勝用有二 一能緣勢用。

    即簡諸色。

    為相分熏。

    非能緣熏 二強盛勝用。

    謂不任運起。

    即簡别類異熟心等。

    有緣慮用無強盛用。

    為相分熏。

    非能緣熏 由斯色等有強盛用。

    無能緣用 異熟心等有能緣用無強盛用 不相應法二用俱無。

    皆非能熏 即勝勢用可緻熏習。

    如強健人能緻功效 故第八俱五心所等亦非能熏。

    若為他緣。

    一切無過 此中總言。

    意說如此。

     論。

    此遮異熟至故非能熏。

     述曰。

    心所等者。

    等彼相分。

    或六識中異熟生無記 此舉第八異熟心.心所。

    等六識中業所引者。

    非謂一切異熟生心法執等類。

    皆不能熏。

    唯業所感異熟心等。

    二種所生。

    無勝用故。

    或此法爾。

    皆非能熏。

    以無用故。

     論。

    三有增減至乃是能熏。

     述曰。

    第七末那至無漏位亦有增減。

    因中無漏為例并然。

    可緻上.中.下種子故。

    要如利根能斷于善得果亦疾。

    餘則不然。

    或能剛.能柔乃能緻果。

    非餘中物.及平等物。

     論。

    此遮佛果至應有勝劣。

     述曰。

    佛四智品非能熏習 若佛能熏有何過失 更增新種便非圓滿。

    諸佛有勝劣。

    功德多少故。

     論。

    四與所熏至乃是能熏。

     述曰。

    要同時處方是能熏。

    如所熏說。

     論。

    此遮他身至故非能熏。

     述曰。

    非前後刹那.及與他身能熏自識。

    不和合故 和合即是相應異名。

    如生名起現行生種。

    若說異時如何釋此 無性有情此第七識。

    畢竟無有動轉之時。

    阙無第三有增減故。

    應非能熏 此有二釋 一雲。

    此亦不然。

    無始以來我執增長。

    刹那刹那現.種增長。

    非是不增。

    如邪見等雖言一品亦有異故。

    四義具足。

    如無分别智入見以去漸漸增長。

    非謂體大名為增長。

    但加明利。

    此亦如是。

    從無始來。

    行相轉闇堅執不舍。

    故名為增。

    然極難也 二雲。

    亦有增減。

    欲界為粗。

    乃至非想為細。

    地系差别粗細不同。

    生下.上時亦有轉動。

    有增減故 問曰。

    既爾何故論說與有頂地下下品道。

    一時頓斷 答曰。

    不然。

    豈以斷同便無九品。

    如三界中見道煩惱一時頓斷。

    有九品故 此障見道。

    彼障非見。

    何以為證 答曰。

    若爾如修道中頓超二果。

    從預流者至阿羅漢。

    以欲界中初品煩惱。

    乃至與有頂初品煩惱。

    一時頓斷。

    豈品類同耶 問彼由加行故令頓斷。

    此不然者 答曰。

    若爾菩薩第十地一時頓斷修道煩惱應無九品。

    若以煩惱不障地故。

    唯障無學。

    作意留故。

    一時頓斷者。

    已前頓斷有得義不。

    今此第七唯障無學不障有學。

    故金剛心一時頓斷。

    非無九品 問曰。

    若爾應離此地即斷第七。

    以九品故 答曰。

    不然。

    如菩薩十地所斷所知障。

    一.一地通三界所斷。

    豈無多品。

    又如菩薩生上。

    不斷下惑不障彼者。

    此例應然。

    不障有學。

    雖離此地故不能斷。

    要至無學方卻斷下 問若有九品。

    何故名一類 答一類有多義。

    一三受不易。

    二三性不易。

    三境界不易。

    四相續不易。

    故未轉前名為一類。

    非無九品名為一類。

    由此義故。

    卻成無始乃至今日。

    今日為增。

    前解方成 若以無性有情第七。

    是有性種類故有增減者 不然。

    佛果七識因七之類。

    亦應能熏。

    若以有漏.無漏為論不可例者。

    亦可有性.無性為例。

    不應種類彼可名熏 論言第七與有頂地下下煩惱等者。

    同障無學名勢力等。

    金剛心中一時頓斷故。

    名勢力等。

    非謂品同名勢力等。

    又如初地所斷所知障 乃通三界。

    不妨欲界初品所知障通障十地。

    十地别斷。

    豈以多品斷。

    故障即品多。

    一品斷故便無品類。

    故細但初能障此者。

    證此即斷。

    不須論品 此中前四準所熏中。

    一.一皆應寄問征起然後牒論。

     論。

    唯七轉識至可是能熏。

     述曰。

    總結也。

    即能緣中七轉識.心所等為能熏。

    若為相分何法為障。

    即第八識為六.七識之所緣故為相分熏 何分為能熏 唯自體分。

    如自體分唯受熏故。

    見分體故。

     論。

    如是能熏至熏習義成。

     述曰。

    後釋熏習義 于中有三。

    初解熏習義。

    次顯法體多少。

    後明因果。

    此即初也 要俱生滅熏習義成。

    非如種生芽許異時生故不俱時有。

    故知色法無俱有義。

     論。

    令所熏中至故名熏習。

     述曰。

    唯華熏苣勝同生.同滅。

    故以為喻 攝論喻如内熏習等。

     論。

    能熏識等至因果同時。

     述曰。

    下顯法體。

    初法。

    後喻。

    此舉法也。

     論。

    如炷生焰至更互相依。

     述曰。

    初舉三法喻喻三法體。

    後舉二法喻喻因果義。

    種.現二義其文可解 何故無有四法新種生現耶 心等一時不可并故。

    又生彼緣未和合故。

    若許生者便無窮故。

    不可此時遂生現行。

     論。

    因果俱時理不傾動。

     述曰。

    不同經部因果異時。

    故說俱時理不傾動。

     論。

    能熏生種至得士用果。

     述曰。

    下明因果。

    能熏生種。

    種生現時。

    如小乘俱有因與俱有法為其因。

    故以種望現能熏心等。

    更互皆得。

    即約同時士用果說。

    本種與現唯作因緣。

    現行望新種亦唯因緣。

    偏望為因緣。

    非說現行與本有種為因緣也。

    此以大乘俱有因與相似。

    言如俱有因是因緣攝。

    非大乘中許彼現行俱有因法是因緣義。

    顯揚破故 然攝論第三亦說為因緣。

    即是本識。

    同此無妨。

    如彼俱有因。

    體不成俱時為因故。

    以彼俱有因義。

    亦有現行不能熏故。

    下四緣中自當料簡。

     論。

    種子前後至引等流果。

     述曰。

    種子望種。

    大乘為同類因。

    亦如于彼現望于現。

    非現望現為因緣攝同類因也。

    以疏遠故非親近故。

    此等諸文攝論皆有。

     論。

    此二于果至應知假說。

     述曰。

    除此餘法。

    七轉識等名為因緣。

    彼對法第四。

    十二緣起皆名因緣。

    應知假說非實因緣。

    非辨體故。

    非親近故。

     論。

    是謂略說一切種相。

     述曰。

    此總結上第三段也。

     論。

    此識行相所緣雲何。

     述曰。

    十門分别第八識中上已三門。

    第一出體。

    識自相門。

    第二真假異熟。

    五果果相分别。

    第三諸法因緣。

    四緣因相分别 自下第四.第五。

    行相.所緣。

    分别。

    于中有二。

    初問。

    次答。

    此問起也 然不可知。

    粗細分别但無别體。

    或約所緣。

    或約行相。

    明不可知。

    故于門中略而不舉。

    後别解中即自疏出。

    義有别故。

     論。

    謂不可知執受處了。

     述曰。

    答中有二。

    初舉頌答。

    後自别解 論問起中依義為問。

    以不可知無别體故。

    不為問也。

    然以唯識轉變次第。

    先行.後境 次略答中。

    依頌而牒 下解釋中。

    從後向前依問而解 所以者何 本頌先後法相求故。

    心依境因方得起故 長行先後意趣求故。

    其境要是識所變故 謂本頌中。

    先不可知之所緣 後不可知之行相。

    明解法相。

    頌文穩便故。

    不可知為初。

    所緣.行相随後。

    一不可知通境.行故 長行之中。

    一切諸法有心.有境。

    行相是識之見分故 先明行相。

    由心變境次說所緣 約見.及相而辨細.粗。

    後解不可知義。

    故有别也 解行相.所緣中有二。

    初解所緣.行相。

    後解不可知言 初中複二。

    先略。

    後廣。

    略即粗解體義。

    廣則料簡細解 了謂了别下。

    此為略解 此中了者下。

    此為廣解 略中有二。

    初解行。

    後解境。

     論。

    了謂了别至為行相故。

     述曰。

    此解行相。

    識自體分以了别為行相故。

    行相見分也。

    類體亦然 相者體也。

    即謂境相。

    行于境相。

    名為行相 或相謂相狀。

    行境之相狀名為行相 前解通無分别智。

    後解除彼 或行境之行解相貌。

    此解亦非無分别智。

    以無相故 然本但是行于相義。

    非是行解義。

     論。

    處謂處所至所依處故。

     述曰。

    下解境。

     于中有二。

    初别解内外所緣。

    後方總解所緣。

    初文複二。

    初外。

    後内 今此即是識之相分。

    依名釋義如文可知。

    此為外相 然下自廣。

    随彼處會。

     論。

    執受有二至及有根身。

     述曰。

    下解内境。

    與外境殊故别開說 總相而言。

    執受義者。

    執是攝義。

    持義 受是領義。

    覺義 攝為自體。

    持令不壞。

    安危共同。

    而領受之。

    能生覺受。

    名為執受。

    領為境也。

    如瑜伽論第五十一.五十三.七十六卷同此義釋 對法第五說執受者。

    但唯五根.四塵一分。

    不說種子.及與聲處 五十六說。

    五根全.五塵一分名為執受。

    二文不同 五十三說。

    執受有二 一若識依執名有執受。

    謂識所托安危事同 即顯依持而領受義 領受義者。

    謂以為境 二以此為依能生諸受。

    此義即顯執令不壞。

    能生覺受 若據實理。

    生覺受者唯是身根。

    以餘四根。

    色.香.味觸。

    不離身根。

    同聚一處亦名覺受。

    體實非也 薩婆多等亦作此解。

    對法唯據現行。

    此義生覺受義 不論其聲。

    聲體虛疏不可執之而生覺受。

    故略不說。

    故外道中說為無礙 五十六中唯據現行。

    不相離大所發之聲。

    同處不相離。

    不異大極微而出。

    複親領之。

    故通十界處。

    不言種子 五十一卷.及此論等。

    通依現.種二執受義。

    通于十界種子.現行。

    文勢雖殊義意同也 問無表色.心.心所。

    亦依于識安危共同。

    雖不執令能生覺受。

    如種子等。

    何非執受 答非所緣故。

    如下當說。

    無領受義 問外器界既以為境。

    何非執受 答非是相近。

    不執為自體。

    故與識相遠不為依故。

    故非執受 問既唯緣此更無餘者。

    何故十卷楞伽說。

    雲阿[黎-(暴-(日/共))+(恭-共)]耶識。

    緣名.及相猶如毛.輪 答名體即聲。

    聲是能诠。

    說緣其名意說緣聲。

    如言緣相意在根等。

    不爾心等相應是彼所緣 又相者即色蘊。

    有相顯故。

    名謂非色四蘊。

    第八緣初相現行.及種。

    但緣名種不緣現行。

    亦名緣名 又解。

    相者即執受.處俱名為相。

    相即相分。

    見分所取。

    名者四蘊。

    即心.心所法。

    自證分緣。

    許自緣故 又相者即器.有根身。

    現可知故。

    其諸種子總名為名。

    相難可知。

    唯以名顯故名為名 問何故彼複說第八識頓分别知一切境界 答說自一切境。

    皆頓分别知。

    非如餘識境漸次能了故 由是彼經複作是說。

    自身.及資具。

    一時頓分别 與此文同。

    并不違也 問何故辨中邊雲唯緣根.塵 生覺受故。

    舊論雲。

    根.塵.我.及識。

    本識生似彼。

    至卷末當解。

     論。

    諸種子者至分别習氣。

     述曰。

    即是一切有漏善等諸法種子。

    下解五法中。

    此三唯有漏。

    論說非無漏。

    無漏種子此識既不緣。

    但為彼依故非執受。

    與七十六.解深密同。

    與五十一.顯揚等别。

    彼言遍計所執自性妄執習氣。

    有何所以者。

    此有二說 護法等說。

    唯染無記心中有法執。

    善.無記心不能起執。

    因執心所執。

    為所遍計熏成于種。

    此種名妄執習氣。

    即見.相分而熏種生 又解應分别論文染無記心有遍計所執自性妄執。

    故此種子名遍計所執自性妄執習氣。

    善.無記心但是遍計。

    計是分别心之異名。

    故此種名遍計習氣。

    而非所執自性妄執習氣。

    以有漏心皆名遍計故。

    非善等心中許有執故 或複此文但約染語。

    以有漏中多起執故。

    若不爾者。

    一切色法非能熏者。

    皆非能遍計。

    亦不起執。

    相分之中既無種子。

    又此不說本識應不緣。

    既爾第八應亦能熏。

    有力能執故。

    由此故知。

    此解為勝。

    下三性中更當分别 安惠等說。

    有漏八識皆能遍計而起于執。

    即以此文為證。

    今此師意有八識種子。

    唯自體分後生現行。

    似有能诠.所诠相現說為名.相。

    名.相現行遍計所執。

    相似有故。

    說自證種能生名.相因緣。

    名為名.相等習氣。

    非離自證種外别有名.相種 或名與相雖無實體。

    而别有種亦不相違 此中二解如下自知 然今此文與彼既别。

    故此文勝。

    通一切有漏三界.三性。

    乃至決擇分等種。

    皆是執受。

    阿賴耶識性所攝故 問為緣種子别功能不 答自有種子即是功能。

    能生現行之功能故。

    然複有别功能。

    如心.心所種子。

    有總能生現行功能。

    複有厭心差别功能即無想定。

    然第八識雖緣種子。

    不緣無想定。

    此即不緣差别功能 若爾無色界識。

    即不緣心等廣大功能。

    如何乃言于無色界。

    能緣廣大執受境等 此義應思 如善種子本識雖緣。

    然但緣體。

    體即識性。

    唯無記攝。

    不緣善等餘别功能。

    無想定等唯是善性。

    故亦不緣無色界中雖有善種差别功能。

    即是能生廣大之心現行法故。

    不失無記。

    不違本識。

    不如善等.及無想定違本識故。

    故于無色界緣廣大功能 無想定等是種上假。

    無色廣大功能不然。

    故不許緣無想定等 又無色界廣大之用。

    唯在現行。

    種是彼因。

    即是廣大之功能義。

    彼第八境種子。

    從現行為名名廣大功能。

    非緣種上廣大别義。

    故無有失 又種有三品。

    此為一類緣。

    心無三品。

    任運緣故。

    心唯一界。

    種通三界。

    系.性别故。

    如第八緣異界色法。

    見.相别界攝。

    以親緣故。

    名本識故。

    不同意識等。

    彼分别生故。

    相.見必同界。

    但得為境。

    非必有用。

    此識任運随因緣變。

    境有用故。

    即己體故。

    若斷.未斷。

    随增.減緣。

    如現行法相分緣故。

     論。

    有根身者至及根依處。

     述曰。

    身者諸大造等合聚名身。

    或依止名身。

    即一形之總稱。

    以根微細不言于根。

    但言緣身。

    恐無根色。

    以别根為首标其總身。

    即顯本識緣彼五根.扶根色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