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識論述記卷第一(本)

關燈
.衣等唯世俗有。

    非如内識體少實故亦勝義有。

    下第十雲。

    然相分等依識變現。

    非如識性依他中實。

    一切相分并非實故。

    雖有二解前解為勝。

    後解不依四勝義說。

    但殊勝義名為勝義。

    此即說有三分之義。

    若第二師唯有二分。

    釋此少别。

    大意亦同。

    此第二釋至下當知。

    此前初解依人二谛。

    已下問答依法二谛 問此中二谛體别如何。

    所攝假境如何差别 答如别章說。

    言二谛者道理難思。

    今于此中略示綱要。

    世俗谛者。

    世謂覆障可毀壞義。

    俗謂顯現随世流義。

    谛者理也。

    或世即俗是持業釋。

    勝義三種如第八卷。

    然則蘊.處.界名勝義者。

    勝之義故。

    如涅槃等。

    唯依士釋 真俗二谛各有四重。

    俗谛四者。

    一假名無實谛。

    謂瓶.盆等。

    但有假名而無實體。

    從能诠說故名為谛。

    或體實無亦名為谛。

    二随事差别谛。

    謂蘊.界等。

    随彼彼事立蘊等法。

    三證得安立谛。

    謂苦.集等。

    由證得理而安立故。

    四假名非安立谛。

    謂二空理。

    依假空門說為真性。

    由彼真性内證智境。

    不可言說名二空如。

    但假設故。

    此前三種法可拟宜。

    其第四谛假名施設 勝義四者。

    一體用顯現谛。

    謂蘊界等有實體性。

    過初世俗故名勝義。

    随事差别說名蘊等故名顯現。

    二因果差别谛。

    謂苦.集等。

    知.斷.證.修因果差别。

    過俗道理故名勝義。

    三依門顯實谛。

    謂二空理。

    過俗證得故名勝義。

    依空能證以顯于實故名依門。

    四廢诠談旨谛。

    謂一實如。

    體妙離言已名勝義。

    過俗勝義複名勝義 俗谛中初都無實體假名安立。

    無可勝過故不名真。

    但名為俗。

    第四勝義不可施設。

    不可名俗但名為真。

    由斯二谛四句料簡。

    有俗非真。

    謂最初俗。

    有真非俗。

    謂最後真。

    有亦真亦俗。

    謂真前三。

    俗後三谛。

    其第四句翻上應知。

    前四世俗如瑜伽論六十四中。

    顯揚六說。

    名字雖别諸論亦有。

    其四真谛。

    若義若名非諸論有。

    唯此論釋。

    如第九卷 外境随情唯世俗者。

    即是假名無實谛攝。

    故說唯言。

    決定義故。

    實我法名如瓶盆等。

    唯初俗攝。

    體非實谛。

    以無法故。

    識境所依亦勝義者。

    是俗随事差别谛攝。

    複是體用顯現真谛。

    故論言亦。

    不定義故 真俗二谛今古所明。

    各為四重曾未聞有可謂理高百代義光千載者欤。

    真不自真待俗故真。

    即前三真亦說為俗。

    俗不自俗待真故俗。

    即後三俗亦名為真。

    至理沖玄彌驗于此。

    廣此二谛如别章說。

     以上略明頌上三句。

    通護法.難陀二師所釋然本唯是二分家義但難陀釋。

    自下廣釋如是三句。

    于中有二。

    初廣破外執成此三句。

    後第二卷有作是難下。

    略釋外難重淨此三句初複有四。

    第一總問。

    第二略答。

    第三别問别答。

    第四至第二卷如是外道下。

    别征總結 或分為三。

    初總問答。

    次别問答。

    後别征結。

    至下當知。

    不繁預述。

     論。

    雲何應知至似外境生。

     述曰。

    即初問也。

    多護法文。

    外道.小乘聞說唯識 外道等曰。

    有作有受我體甯無。

    有礙有緣甯無法體 小乘等曰。

    士夫用有。

    何為我無。

    依.緣積聚色等是有。

    得等成就行蘊非無。

    聖說無為。

    甯撥無法。

    豈離識時便無外境。

    雲何知識似外境生。

     論。

    實我實法不可得故。

     述曰。

    此即第二略答外征。

    謂實我.法。

    現.比二量所不能成。

    名不可得。

    至下一一别破應知。

    法體實無然立五蘊。

    我體非實何法攝耶。

    法依作用故可立蘊。

    我無一常故不别立。

    又心變似法有多差别随五蘊攝。

    心變似我無多差别衆同分攝。

     自下第三别問别答。

    于中有二。

    初問答我。

    後問答法。

    我中有二。

    初問。

    次答。

     論。

    如何實我不可得耶。

     述曰。

    此即初問。

    犢子部師。

    及正量部。

    本經量部等。

    及外道等。

    鹹作問言。

    大乘所說我法無者。

    且置于法。

    如何實我不可得耶。

    假我共成。

    非此所問 自下答中文勢有五。

    初叙三類計正破外道。

    二複叙三類計兼破小乘。

    三總破上二差别執我。

    四解釋彼執分别.俱生伏.斷位次五假設外征釋諸妨難 或分為四。

    初别叙兩三破。

    二總叙諸執破。

    三解彼執分别俱生等。

    四假外征釋外妨難 或分為三。

    初破外我。

    次釋彼執分别俱生。

    伏斷位次。

    後假設外征釋諸妨難 初中有三。

    如前可解。

    或分為二。

    初破計我。

    次總解執。

     論。

    諸所執我略有三種。

     述曰。

    此即第一叙三類計正破彼執。

    此中有二。

    初叙三計。

    二别破三。

    外道雖多計執各異。

    種類而說莫過三種。

     論。

    一者執我至量同虛空。

     述曰。

    此謂數論.勝論等計。

    即是僧佉.吠世史迦義。

    如下廣叙。

    我有三義。

    一者常。

    我體常住。

    無初後故。

    從過去來未來不斷。

    現在相續。

    二周遍。

    五趣之中體周遍故。

    趣趣有身非定恒居一趣中故。

    三量同虛空。

    遍十方故。

     論。

    随處造業受苦樂故。

     述曰。

    此成遍因。

    何以同空。

    随處即能造種種業。

    受苦.樂故。

    即釋第三執我同空遍十方界。

    欲破作.受但說造業受苦樂言。

    彼常遍義遂不開顯。

    又此為二。

    一常。

    二遍。

    同空以下釋前遍義。

    同空是喻。

    若準破中此解為勝 數論執我體是受者。

    三德能作。

    轉作法已我受用之。

    名受苦樂 勝論執我實句義攝。

    體能作.受。

    故名造業受苦樂等。

    下破法中一一别叙。

     論。

    二者執我至而量不定。

     述曰。

    立不定宗。

    我體雖常大小不定。

     論。

    随身大小有卷舒故。

     述曰。

    顯不定因。

    謂身若大我量便舒。

    身若小時我量便卷。

    如一牛皮日幹水漬。

    日炙便卷。

    水濕便舒。

    此即無慚之類計也。

    謂尼虔子。

    今言昵楗陀弗咀羅。

    翻為離系子。

    苦行修勝因名為離系。

    露形少羞恥亦名無慚。

    本師稱離系。

    是彼門徒名之為子。

     論。

    三者執我至如一極微。

     述曰。

    此立小宗。

    顯我量小。

    至者極義。

    極小如極微量。

     論。

    潛轉身中作事業故。

     述曰。

    顯我小因。

    以我量小如一極微有自在用。

    小輕利故 潛轉身中。

    顯勝自在所栖隐處 作諸事業。

    顯我勝用能為作者。

    此即獸主。

    遍出等計。

    謂有外道名播輸缽多。

    翻為獸主。

    如一瞿聲别目于牛。

    通名于獸。

    但言牛主未善方言。

    非但與牛而為主故。

    如伏犧等 複有外道名波利呾羅拘迦翻為遍出。

    遍能出離諸俗世間。

    即是出家外道之類。

    今此總叙三計。

    五師所執之義。

    餘九十種所計我等。

    不異三故。

     即是第一叙三師計。

    自下次第一一别征。

     論。

    初且非理。

     述曰。

    下别破也。

    文三易解更不判之。

    且者。

    偏舉未盡之義。

    非破初也。

     論。

    所以者何。

     述曰。

    既總非已。

    外人卻征所言非理之所以者何者。

    是也。

     下文有二。

    初破作.受。

    後難同異。

     論。

    執我常遍至受苦樂等。

     述曰。

    此破數論。

    此中第一破初。

    量雲。

    汝所執我。

    是宗有法。

    應不随身受苦樂者。

    是宗之法。

    此二和合互相差别不相離性總名為宗也。

    一許常故。

    二許遍故。

    因也。

    如汝虛空喻也。

    有二比量。

    此破僧佉我為受者。

    文言執我意道汝執。

    文言常遍意亦有許。

    若不爾者。

    有法之我非自極成。

    常遍之因亦犯随一。

    或若大乘許我是有。

    即違自宗。

    若無即犯自所别過。

    因中亦有所依不成。

    大乘虛空雖無實體。

    就他宗說亦得為喻。

    故無喻中俱不成過。

    故說汝言。

    初一執字義通因.喻。

    許義同故。

    又于因中應加故字。

    義定順故。

    又因.喻自許。

    此則不成。

    若唯他許非必是過。

    他比量故。

    文中有法在初。

    法居最後。

    中間因.喻。

    随文可知。

    性相為文故無次第。

    下文體例或有非次。

    皆準此知。

    解因明者許是事故。

    應審思準。

     論。

    又常遍故至能造諸業。

     述曰。

    此破衛世我作者也。

    此師之我雖亦受者。

    對彼僧佉但破作者。

    不爾前文兼破亦得。

    若立量雲。

    汝所執我。

    應無動轉。

    許常遍故。

    如虛空等。

    即有相符極成之失。

    勝論之我無動轉故。

    不爾便與十句論違。

    彼說我實無動作故。

    由此應言。

    汝所執我。

    應不随身能造諸業。

    許常故許遍故。

    說喻如前文雲汝我應不随身能造諸業。

    無動轉故。

    如虛空等。

    此釋即順十句論我無動作也。

    今随文便于因之上置其應字。

    下皆準知此文但有其法。

    而無同喻。

    及與有法。

    以同前故不别出之。

    其應之字于法中置。

    文準前解。

    此中總有三比量因。

     上來别破二師作受訖。

    次下雙破作.受同異。

     論。

    又所執我至為同為異。

     述曰。

    此審定也。

    唯有異計。

    同是設遮。

     論。

    若言同者至便成大過。

     述曰。

    此破有情共同一我。

    執諸有情同一我故。

    若一有情作業之時。

    餘諸有情亦應作業。

    即此一我作諸業故。

    受果解脫亦準此例。

    應立量雲。

    且如餘祠授等。

    于天授作諸業時亦應作業。

    我是一故。

    如天授等。

    然内真如既非是我。

    又無系屬。

    亦不作受。

    故無不定返诘過失。

    受果.解脫二量亦然。

    總于此中有三比量。

    别破外道準義可知。

    又若一解脫一切解脫。

    便成大過。

    此三若爾便違世間。

    亦違教故。

     論。

    若言異者至體應相雜。

     述曰。

    下破有情我體各異。

    諸有情我既更相遍。

    體應相雜。

    由彼計執諸有情我。

    體是實有各各調然自相别故。

    量雲。

    諸有情我。

    與天授我體應是一。

    許常.遍故。

    如天授我。

    論言相雜。

    意令相入成一物故。

    雖言更遍意言常遍。

    不爾更雜。

    便無同喻外返難言。

    且如同處不相離色。

    許多種色更互相遍。

    體非相雜諸根得時各各異故。

    其我亦然雖體相遍。

    然非相雜各有屬故。

    斯有何失。

    此亦不然。

    彼執我體是真是實。

    有相雜失。

    然我色等是虛幻法。

    又同類業招非實之法。

    體相虛疏。

    設令相雜亦無過失。

    一切有情共果亦爾。

    其山河等同一處故 又今以彼更相遍言。

    遂令相雜以成一物。

    未必須量。

     論。

    又一作業至所作所受。

     述曰。

    複以作業受果為難。

    作業受果者。

    與一切我處無别故。

    處謂處所。

    我之住處。

    量雲。

    彼祠授等。

    于天授作業時。

    亦應作。

    以一切我處無别故。

    如提婆達多。

    受果比量亦準此知。

    不爾直責。

    如諸燈光。

    處無别故。

    一照一切照。

    我亦應爾。

    處無别故。

    一作一切作。

    有情共果雖處無别。

    然非一受即一切受。

    非一切我處無别故。

    又我一受即一切受。

    處無别故。

    非共果故。

     論。

    若謂作受至理亦不然。

     述曰。

    此即叙救總非之。

    彼意救言。

    如天授我但屬天授。

    如衆燈光各有所屬。

    無有一作一切作失。

    論總非之。

    理不然也。

     論。

    業果及身至不應理故。

     述曰。

    叙其非理。

    一一諸業.及果.身三。

    皆與一一諸我和合。

    以諸我體相雜糅住。

    至于作.受唯屬此我不屬彼我不應正理。

    提婆達多作.受。

    亦應屬他耶若達多我。

    許此業.果.身。

    與彼我合故。

    如耶若達多作.受。

     論。

    一解脫時至一切我合故。

     述曰。

    此又重責。

    如天授解脫餘亦應爾。

    作業.受果.并各别身。

    與諸我合故。

    所修證法。

    彼此我合故。

    不可但說唯屬此我非彼我故。

    一人解脫餘不解脫。

    量雲。

    且如天授一解脫時。

    餘未解脫者一切應解脫。

    所修所證法一切我合故。

    猶如天授已解脫者 所修者行。

    所證者理。

    此破初計。

    文各有十三比量。

    又以業.果.身為因。

    難解脫宗。

    亦得為量。

     論。

    中亦非理所以者何。

     述曰。

    此總非破離系子計。

    彼複征已。

     論。

    我體常住至而有舒卷。

     述曰。

    此以常住難非舒卷。

    舒卷者盈縮不定之義。

    量雲。

    汝所執我。

    應無舒卷。

    計常住故。

    如太虛空。

     論。

    既有舒卷至應非常住。

     述曰。

    此以卷舒難非常住。

    量雲。

    汝所執我。

    應非常住。

    許卷舒故。

    如橐籥風。

    橐謂囊橐。

    排袋之類。

    以内含風起作用故。

    籥謂管籥箫笛之屬。

    以内有風起聲等故。

    此二中風。

    既随囊.管。

    有其大小卷舒之事。

    而非常住。

    我亦應然。

     論。

    又我随身至我體一耶。

     述曰。

    初之二句以随身故難可分析。

    後之二句以可析故難體非一。

    初比量雲。

    汝我應可分析。

    許卷舒故。

    如橐風等。

    言随身者。

    有卷舒義。

    今以随身顯事為難。

    不說同喻義準應知。

    若以随身為因。

    影為同喻故。

    後比量雲。

    汝我非實一。

    以可析故。

    如瓶.盆等。

    以前難破令其可析。

    故得為因。

    或以随身為非一因。

    汝我非定一。

    許卷舒故。

    如牛等皮。

    此破第二有五比量。

     論。

    故彼所言如童豎戲。

     述曰。

    結非調之。

    童者小也。

    豎者奴也。

    如小奴等戲于沙土。

    雖甚劬勞無實可錄。

    汝等所計實我亦爾。

     論。

    後亦非理所以者何。

     述曰。

    此破獸主。

    遍出等計。

    彼卻征已。

     論。

    我量至小至大身遍動。

     述曰。

    第一量雲。

    汝所執我。

    于一刹那應不能令大身遍動。

    以極小故。

    如極微等。

    此中難意如何小我。

    一刹那中能令色究竟天萬六千由旬大身動轉。

     論。

    若謂雖小至似遍動者。

     述曰。

    叙彼救雲。

    此我不能一刹那頃即遍動身。

    然次第而動。

    以迅速故。

    如旋火輪者。

     論。

    則所執我至非常一故。

     述曰。

    汝所執我。

    應非常一。

    有往來故。

    如火輪等。

    諸有往來皆非常一故。

    此有二量。

    一難非常。

    二難非一。

    合有三量破第三計。

    都合二十一比量破三類執。

    此中破三種我。

    并同廣百論第二.第三卷說。

     論。

    又所執我複有三種。

     述曰。

    即是第二别叙三計。

    兼破小乘。

    于中有二。

    初叙計。

    後破斥。

     論。

    一者即蘊。

     述曰。

    此如瑜伽等四種計中。

    此即第一。

    有計我體體即是蘊二十句等。

    世間異生皆為此計。

     論。

    二者離蘊。

     述曰。

    即體非蘊。

    前說三計皆是此攝。

    離者異義。

    體異名離。

    不爾攝計便為不盡。

    瑜伽四計。

    即彼後三。

    雖住蘊中。

    或住蘊外。

    或不住蘊。

    亦非蘊外。

    并離蘊計。

     論。

    三者與蘊不即不離。

     述曰。

    筏蹉氏外道名犢子外道。

    男聲中呼。

    歸佛出家名犢子部。

    皤雌子部。

    女聲中呼。

    即是一也。

    上古有仙居山寂處。

    貪心不已。

    遂染母牛。

    因遂生男流諸苗裔。

    此後種類皆言犢子。

    即婆羅門之一姓也。

    涅槃經說犢子外道歸佛出家。

    此後門徒相傳不絕。

    今時此部是彼苗裔。

    遠襲為名名犢子部。

    正量部等亦作此計。

    然廣百論第二.三卷唯有三種。

    對法第一。

    瑜伽第六.及六十四.顯揚第十并有四種。

    然今此文列有三種。

    義寬于瑜伽。

    彼無第三非即離計。

    經部本計。

    我亦非離蘊。

    偏破犢子如俱舍論第二十九并三十說。

    然薩婆多等。

    叙外道計無離蘊者。

    以二十句等我見等中。

    唯即蘊故。

    如毗婆沙第八卷。

    問為有離蘊計為我耶。

    彼答言無。

    諸所執我一切皆緣五取蘊故。

    緣蘊外無不生心故。

    今者大乘。

    說有離蘊計為我者。

    如瑜伽等說。

    然亦釋經一切皆緣五取蘊起。

    至下當知。

    此據影像相分為論。

    必須有故。

    所緣緣體非無法故。

    非據本質。

    本質諸蘊或複無故。

    然今大乘影像而言。

    緣無心不生。

    本質而說。

    緣無心亦起。

    薩婆多說緣有心生。

    無即不起。

    經部師說緣無心得生。

    不要于有。

    大乘一念即俱得緣。

    獨無不生。

    俱無得起。

    故三宗别。

     論。

    初即蘊我至非常一故。

     述曰。

    破我體即蘊我應非我相。

    量雲。

    我應非常。

    以即蘊故。

    猶如蘊性。

    彼宗所計我體即蘊。

    然體仍常。

    故為此破。

    破一比量亦準此知。

    然瑜伽等更有别破。

    此既無文不能具引。

    此總緣蘊而起我見。

    得為破也。

     論。

    又内諸色至有質礙故。

     述曰。

    自下别破二十句中五别計我。

    且破色我量雲。

    内諸色處。

    定非實我。

    有質礙故。

    如外諸色。

    根及屬色皆名内色。

    唯破内色我非計外我者。

    以外色無作.受用故。

     論。

    心心所法至待衆緣故。

     述曰。

    自下破餘四蘊 不恒相續。

    是間斷義待衆緣者。

    籍緣起義。

    量雲。

    心心所法。

    亦非實我。

    不恒相續故。

    待衆緣故。

    喻如燈聲 此既二因。

    比量亦二。

    四蘊非色體類是同。

    合為量破。

    并如色蘊别破亦得。

    此破于蘊計為實我。

    說假我者亦不遮之。

     前破心所即行蘊少分。

    行蘊少分中不相應行。

    既與心所别。

    故應别破之。

     成唯識論述記卷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