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起信論裂網疏卷第四

關燈
生心性外故。

    言熏于無明者。

    一是諸佛菩薩外熏。

    熏第六識及前五識。

    令其見色。

    聞聲。

    嗅香。

    讀誦。

    身蒙光照。

    或手摩頭。

    或衣覆體。

    意識領受。

    以此現行熏成種子。

    二是無漏種子内熏。

    令其信受。

    不疑不謗也。

    令妄念心厭生死苦求涅槃樂者。

    即是起于有漏聞思修慧也。

    以此妄心厭求因緣複熏真如者。

    謂有漏聞思修慧。

    内則增長無漏種子勢力。

    外則感扣諸佛菩薩慈悲也。

    自信己身有真如法等者。

    信成就發心也。

    以能如是如實知故等者。

    解行發心也。

    無所分别等者。

    證發心也。

    無明滅故心相不起等者。

    證佛根本智也。

    成就種種差别業用者。

    證佛後得智也。

     二釋義差别二。

    初釋妄熏義别。

    二釋真熏義别。

    今初。

     妄心熏義有二種。

    一分别。

    事識熏。

    令一切凡夫二乘厭生死苦。

    随已堪能。

    趣無上道。

    二意熏。

    令諸菩薩發心勇猛。

    速疾趣入無住涅槃 一分别事識熏者。

    謂或秉三乘共教。

    不知七八兩識。

    但以第六意識修生空觀。

    破見思惑而取涅槃。

    或秉大乘漸教。

    雖知七八兩識。

    但以見思重故。

    畏生死故。

    先依第六識修生空觀。

    次第乃修法空觀等。

    故雲随已堪能。

    然此外凡内凡菩薩。

    固是趣向菩提。

    即彼二乘。

    亦必從權入實。

    故總雲趣無上道也。

    二意熏者謂或是漸教菩薩。

    入淨心地。

    轉第七識。

    令與平等性智相應。

    任運流入大涅槃海。

    或是頓教菩薩。

    從初便觀動心即不生滅。

    即得入真如門。

    所謂能觀一切妄念無相。

    則為證得如來智慧。

    雖此能觀之心。

    仍是第六意識。

    而即以根本無明為所觀境。

    故名為意熏也。

     二釋真熏義别三。

    初标。

    二釋。

    三結判。

    今初。

     真心熏義。

    亦二種别。

    一體熏。

    二用熏 隻此心性真如之體。

    佛與衆生。

    平等無二。

    雖本無二而一一佛。

    一一衆生。

    乃至一一微塵。

    各全攬真如為體。

    非是真如少分。

    雖一一佛。

    一一衆生。

    乃至一一微塵。

    并是真如全體。

    然非有多真如。

    此乃不可思議一心法門。

    譬如千燈共照。

    互遍互含。

    無雜無障礙也。

    故約佛言。

    則一切衆生。

    并是佛心内之衆生。

    以佛心豎窮橫遍更無外故。

    約衆生言。

    則一切諸佛。

    并是衆生心内之佛。

    以衆生心豎窮橫遍。

    更無外故。

    約我隻今現在介爾心言。

    則一切佛。

    一切衆生。

    并是我心内之佛生。

    以現前介爾之心。

    豎窮橫遍。

    更無外故。

    是謂心佛衆生。

    三無差别也。

    所以阿賴耶中本具無漏種子。

    即我心真如之體。

    内因欲發。

    名為體熏。

    諸佛菩薩果上慈悲大用。

    即我心真如之用。

    外緣資助。

    名為用熏也(凡内外字。

    皆随情說。

    并不在心外也)。

     二釋二。

    初釋體熏。

    二釋用熏。

    初中二。

    初正釋。

    二釋疑。

    今初。

     體熏者。

    所謂真如從無始來。

    具足一切無量無漏。

    亦具難思勝境界用。

    常無間斷熏衆生心。

    以此力故。

    令諸衆生厭生死苦。

    求涅槃樂。

    自信己身有真實法。

    發心修行 真如者。

    體大也無量無漏者。

    相大也。

    勝境界用者。

    用大也。

    衆生之心。

    全攬真如體大為體。

    故本具此相大用大也。

    如人迷方。

    方仍不動。

    如水成冰。

    冰之濕性如故。

    則融相潤用亦複本具。

    即此名為阿賴耶中無漏種子。

    譬如冰中融潤之性。

    不離于冰。

    而與冰違。

    所以無漏道起。

    則舍賴耶及異熟名也。

     二釋疑二。

    初疑問。

    二答釋。

    今初。

     問。

    若一切衆生。

    同有真如。

    等皆熏習。

    雲何而有信不信者。

    從初發意乃至涅槃。

    前後不同。

    無量差别。

    如是一切。

    悉應齊等 問意有二。

    一者同有真如。

    則不應有信不信。

    二者等皆熏習。

    則應一時發意。

    一時修行。

    乃至一時涅槃。

    不應複有前後。

    尤不應有退與不退。

    三乘一乘。

    若漸若頓。

    無量差别也。

     二答釋二。

    初直約無明煩惱厚薄釋。

    二更約因緣互相成辨釋。

    今初。

     答。

    雖一切衆生。

    等有真如。

    然無始來。

    無明厚薄。

    自性差别。

    過恒河沙。

    我見愛等。

    纏縛煩惱。

    亦複如是。

    唯如來智之所能知。

    故令信等前後差别 無明厚。

    則信心難生。

    無明薄。

    則信心易發。

    煩惱厚。

    則難斷。

    煩惱薄。

    則易除。

    而無明煩惱。

    又各有界外界内之不同。

    故唯如來能盡知也。

     二更約因緣互相成辨釋 又諸佛法。

    有因有緣。

    因緣具足。

    事乃成辨。

    如木中火性。

    是火正因若無人知。

    或雖有知而不施功。

    欲令出火。

    焚燒木者。

    無有是處。

    衆生亦爾。

    雖有真如體熏因力。

    若不遇佛諸菩薩等善知識緣。

    或雖遇緣。

    而不修勝行。

    不生智慧不斷煩惱。

    能得涅槃。

    無有是處 木中火性。

    譬賴耶中無漏種也若無人知。

    譬不遇善知識緣也。

    不施功譬不修勝行也。

    出火。

    譬生智慧也。

    燒木。

    譬斷煩惱。

    壞和合識也。

    法合可知。

     又複雖有善知識緣。

    倘内無真實習因力。

    亦必不能厭生死苦。

    求涅槃樂 此如極濕之木。

    不能即鑽出火也。

    瑜伽依此。

    權立五性差别。

    以其無明煩惱尤厚。

    覆無漏種。

    雖有而竟似無故也。

     要因緣具足。

    乃能如是。

    雲何具足。

    謂自相續中。

    有熏習力。

    諸佛菩薩。

    慈悲攝護乃能厭生死苦。

    信有涅槃。

    種諸善根。

    修習成熟。

    以是複值諸佛菩薩。

    示教利喜。

    令修勝行。

    乃至成佛。

    入于涅槃 自相續中。

    謂全攬真如以為阿賴耶識。

    此識無始展轉傳來。

    依之建立假名衆生。

    雖念念滅。

    即念念生。

    恒轉如流。

    故名自相續也。

    有熏習力者。

    一無始本住種性熏。

    二積劫聞所成種熏。

    此二皆名為内因也。

    諸佛菩薩慈悲攝護者。

    一平等緣攝護。

    二差别緣攝護。

    此二皆名為外緣也。

    須知必要差别攝護。

    及聞所成種熏。

    方能展轉增其勝因勝緣。

    以至成佛入大涅槃耳。

    初釋體熏竟。

     二釋用熏二。

    初略标。

    二各釋。

    今初。

     用熏者。

    即是衆生外緣之力。

    有無量義。

    略說二種。

    一差别緣。

    二平等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