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起信論裂網疏卷第四
關燈
小
中
大
靈峰蕅益沙門智旭述
二明染淨熏習四。
初總标熏習義。
二釋熏習染法。
三釋熏習淨法。
四結判斷與不斷。
今初。
複次以四種法熏習力故。
染淨法起。
無有斷絕。
一淨法。
謂真如。
二染因。
謂無明。
三妄心謂業識。
四妄境。
謂六塵 一淨法謂真如者。
舉凡無漏種子現行。
及心心所所依理性。
并名真如。
蓋理性固即真如。
而無漏種現。
順真如故。
亦即名真如也。
二染因謂無明者。
唯指不共無明。
謂恒行不共。
即第七識相應之法癡。
獨行不共。
即第六識相應之迷理無明。
或是分别。
或是俱生。
通為一切染法所依。
故名為染因也。
三妄心謂業識者。
通指八識心體。
及彼相應心所之體。
依之能起見相二分。
以有動轉。
故名業也。
四妄境謂六塵者。
通指心心所之相分。
總不出于六塵。
即是所緣緣也。
熏習義者。
如世衣服。
非臭非香。
随以物熏。
則有彼氣 衣服非臭非香。
喻随緣不變之性。
本自非染非淨也。
以臭物熏。
則有臭氣。
喻不變之性。
随于染緣。
有染相也。
以香物熏。
則有香氣。
喻不變之性。
随于淨緣。
有淨用也。
真如淨法。
性非是染。
無明熏故。
則有染相 性德真如。
雖非染淨。
以無染故。
且名淨法。
譬如未熏之衣。
意指無覆無記識而言之。
本是全體真如。
故即名真如也。
無明熏故有染相者。
從所熏染種。
起染法現行。
具如前文所明三相六相等也。
無明染相。
實無淨業。
真如熏故。
說有淨用 無明染相。
通指無明所起心心所等。
亦是真如舉體所成。
性非染淨。
特以既受染熏。
譬如臭衣。
故無淨業也。
真如熏故者。
是以修德無漏淨法而熏習之。
如以香熏彼臭衣也。
說有淨用者。
譬如因除臭氣。
方顯香之用也。
夫有染相。
必有染用。
而染用流轉生死。
過失深重。
故不言之。
夫有淨用。
必有淨相。
而淨相冥合淨體。
非世所測。
故不言之。
初總标熏習義竟。
二釋熏習染法二。
初正明熏義。
二釋義差别。
今初。
雲何熏習染法不斷。
所謂依真如故。
而起無明。
為諸染因。
然此無明。
即熏真如。
既熏習已。
生妄念心。
此妄念心。
複熏無明。
以熏習故。
不覺真法。
以不覺故。
妄境相現。
以妄念心熏習力故。
生于種種差别執著。
造種種業。
受身心等衆苦果報 衆生無始已來。
法爾有八種識。
此八種識及諸心所。
真故相無别。
其體即一法界。
亦名真如。
真如為迷悟依。
由無始來從未悟故。
第七識起迷理無明不如實知真法本一。
故雲依真如故而起無明。
為諸染因也。
若謂先有真如。
方起無明。
由有無明。
方有阿賴耶識。
由有阿賴耶識。
方有前七轉識。
則衆生有始。
何異冥初生覺之外道耶。
然此無明即熏真如者。
謂一念無明現行。
即熏于藏識中。
成無明種。
藏識體即真如。
譬如動水之時。
即動濕性。
故雲熏真如耳。
此約識與真如非異言之。
然水雖動。
濕性不改乃是随緣不變之體依于此義。
唯識複言不熏真如。
是約識與真如非一言之。
正可互顯妙理。
無違妨也。
既熏習已生妄念心者。
依生滅門。
俗故相有别。
則有八識及諸心所。
體用四分。
種現差别不同。
然此差别。
悉皆無性。
由無明故。
不達無性。
生第六識相應之差别法執。
名為妄念心也。
此妄念心複熏無明者。
第八識中。
既本有無明種子。
令第七識。
念念起于迷理無明現行。
而此第六識之法執妄念現行。
熏于第八本識。
自成妄念種子。
又能助彼無明種子勢力。
故即名為熏無明也。
以熏習故不覺真法者。
從于法癡。
更起我癡等也。
以不覺故妄境相現者。
由我癡故。
乃現三界分段生死六塵境也。
以妄念心熏習力故。
生于種種差别執著者。
即界内界外見思諸惑也。
造種種業者。
有漏善惡不動業。
無漏偏真等業也。
受身心等衆苦果報者。
分段變易二種生死也。
然雖惑業苦三。
循環不息。
究其根原。
止由無明迷真法界。
而無明無體。
不離真如本覺之性。
如人眠夢。
夢中受于無量輪回。
俄然睡醒。
空無所得。
若無醒時之心。
安有夢心。
若非研此夢心。
何處别覓醒時之心也哉。
二釋義差别 妄境熏義。
有二種别。
一增長分别熏。
二增長執取熏 妄境本唯心現。
由不了故。
還熏于心。
一增長分别熏。
即助界内界外見惑。
二增長執取熏。
唯助界内思惑。
若助界内見思。
令諸凡夫不出生死。
若助界外見惑。
令二乘人速求涅槃。
妄心熏義。
亦二種别。
一增長根本業識熏。
令阿羅漢辟支佛一切菩薩受生滅苦。
二增長分别事識熏。
令諸凡夫受業系苦 界外見思。
增長業識。
受變易生死。
名之為生滅苦。
界内見思。
增長事識。
受分段生死。
名之為業系苦。
無明熏義。
亦二種别。
一根本熏。
成就業識義。
二見愛熏。
成就分别事識義 法癡名根本熏。
我癡名見愛熏也。
二釋熏習染法竟。
三釋熏習淨法二。
初正明熏義。
二釋義差别今初。
雲何熏習淨法不斷。
謂以真如熏于無明。
以熏習因緣力故。
令妄念心厭生死苦。
求涅槃樂。
以此妄心厭求因緣。
複熏真如。
以熏習故。
則自信已身有真如法。
本性清淨。
知一切境界。
唯心妄動。
畢竟無有。
以能如是如實知故。
修遠離法。
起于種種諸随順行。
無所分别。
無所取著。
經于無量阿僧祇劫。
慣習力故。
無明則滅。
無明滅故。
心相不起。
心不起故。
境界相滅。
如是一切染因染緣。
及以染果心相都滅。
名得涅槃。
成就種種自在業用 真如。
指本識中無漏種子。
及佛菩薩果中勝用。
此二并順真如法性。
故皆名真如也。
種子内熏為因。
諸佛菩薩外熏為緣。
隻此内因外緣。
并不離于衆生現前介爾之心。
以此心性。
實無外故。
以無始無漏種子。
不離現前心性故。
以十方諸佛菩薩。
皆證衆生心性。
不在衆
初總标熏習義。
二釋熏習染法。
三釋熏習淨法。
四結判斷與不斷。
今初。
複次以四種法熏習力故。
染淨法起。
無有斷絕。
一淨法。
謂真如。
二染因。
謂無明。
三妄心謂業識。
四妄境。
謂六塵 一淨法謂真如者。
舉凡無漏種子現行。
及心心所所依理性。
并名真如。
蓋理性固即真如。
而無漏種現。
順真如故。
亦即名真如也。
二染因謂無明者。
唯指不共無明。
謂恒行不共。
即第七識相應之法癡。
獨行不共。
即第六識相應之迷理無明。
或是分别。
或是俱生。
通為一切染法所依。
故名為染因也。
三妄心謂業識者。
通指八識心體。
及彼相應心所之體。
依之能起見相二分。
以有動轉。
故名業也。
四妄境謂六塵者。
通指心心所之相分。
總不出于六塵。
即是所緣緣也。
熏習義者。
如世衣服。
非臭非香。
随以物熏。
則有彼氣 衣服非臭非香。
喻随緣不變之性。
本自非染非淨也。
以臭物熏。
則有臭氣。
喻不變之性。
随于染緣。
有染相也。
以香物熏。
則有香氣。
喻不變之性。
随于淨緣。
有淨用也。
真如淨法。
性非是染。
無明熏故。
則有染相 性德真如。
雖非染淨。
以無染故。
且名淨法。
譬如未熏之衣。
意指無覆無記識而言之。
本是全體真如。
故即名真如也。
無明熏故有染相者。
從所熏染種。
起染法現行。
具如前文所明三相六相等也。
無明染相。
實無淨業。
真如熏故。
說有淨用 無明染相。
通指無明所起心心所等。
亦是真如舉體所成。
性非染淨。
特以既受染熏。
譬如臭衣。
故無淨業也。
真如熏故者。
是以修德無漏淨法而熏習之。
如以香熏彼臭衣也。
說有淨用者。
譬如因除臭氣。
方顯香之用也。
夫有染相。
必有染用。
而染用流轉生死。
過失深重。
故不言之。
夫有淨用。
必有淨相。
而淨相冥合淨體。
非世所測。
故不言之。
初總标熏習義竟。
二釋熏習染法二。
初正明熏義。
二釋義差别。
今初。
雲何熏習染法不斷。
所謂依真如故。
而起無明。
為諸染因。
然此無明。
即熏真如。
既熏習已。
生妄念心。
此妄念心。
複熏無明。
以熏習故。
不覺真法。
以不覺故。
妄境相現。
以妄念心熏習力故。
生于種種差别執著。
造種種業。
受身心等衆苦果報 衆生無始已來。
法爾有八種識。
此八種識及諸心所。
真故相無别。
其體即一法界。
亦名真如。
真如為迷悟依。
由無始來從未悟故。
第七識起迷理無明不如實知真法本一。
故雲依真如故而起無明。
為諸染因也。
若謂先有真如。
方起無明。
由有無明。
方有阿賴耶識。
由有阿賴耶識。
方有前七轉識。
則衆生有始。
何異冥初生覺之外道耶。
然此無明即熏真如者。
謂一念無明現行。
即熏于藏識中。
成無明種。
藏識體即真如。
譬如動水之時。
即動濕性。
故雲熏真如耳。
此約識與真如非異言之。
然水雖動。
濕性不改乃是随緣不變之體依于此義。
唯識複言不熏真如。
是約識與真如非一言之。
正可互顯妙理。
無違妨也。
既熏習已生妄念心者。
依生滅門。
俗故相有别。
則有八識及諸心所。
體用四分。
種現差别不同。
然此差别。
悉皆無性。
由無明故。
不達無性。
生第六識相應之差别法執。
名為妄念心也。
此妄念心複熏無明者。
第八識中。
既本有無明種子。
令第七識。
念念起于迷理無明現行。
而此第六識之法執妄念現行。
熏于第八本識。
自成妄念種子。
又能助彼無明種子勢力。
故即名為熏無明也。
以熏習故不覺真法者。
從于法癡。
更起我癡等也。
以不覺故妄境相現者。
由我癡故。
乃現三界分段生死六塵境也。
以妄念心熏習力故。
生于種種差别執著者。
即界内界外見思諸惑也。
造種種業者。
有漏善惡不動業。
無漏偏真等業也。
受身心等衆苦果報者。
分段變易二種生死也。
然雖惑業苦三。
循環不息。
究其根原。
止由無明迷真法界。
而無明無體。
不離真如本覺之性。
如人眠夢。
夢中受于無量輪回。
俄然睡醒。
空無所得。
若無醒時之心。
安有夢心。
若非研此夢心。
何處别覓醒時之心也哉。
二釋義差别 妄境熏義。
有二種别。
一增長分别熏。
二增長執取熏 妄境本唯心現。
由不了故。
還熏于心。
一增長分别熏。
即助界内界外見惑。
二增長執取熏。
唯助界内思惑。
若助界内見思。
令諸凡夫不出生死。
若助界外見惑。
令二乘人速求涅槃。
妄心熏義。
亦二種别。
一增長根本業識熏。
令阿羅漢辟支佛一切菩薩受生滅苦。
二增長分别事識熏。
令諸凡夫受業系苦 界外見思。
增長業識。
受變易生死。
名之為生滅苦。
界内見思。
增長事識。
受分段生死。
名之為業系苦。
無明熏義。
亦二種别。
一根本熏。
成就業識義。
二見愛熏。
成就分别事識義 法癡名根本熏。
我癡名見愛熏也。
二釋熏習染法竟。
三釋熏習淨法二。
初正明熏義。
二釋義差别今初。
雲何熏習淨法不斷。
謂以真如熏于無明。
以熏習因緣力故。
令妄念心厭生死苦。
求涅槃樂。
以此妄心厭求因緣。
複熏真如。
以熏習故。
則自信已身有真如法。
本性清淨。
知一切境界。
唯心妄動。
畢竟無有。
以能如是如實知故。
修遠離法。
起于種種諸随順行。
無所分别。
無所取著。
經于無量阿僧祇劫。
慣習力故。
無明則滅。
無明滅故。
心相不起。
心不起故。
境界相滅。
如是一切染因染緣。
及以染果心相都滅。
名得涅槃。
成就種種自在業用 真如。
指本識中無漏種子。
及佛菩薩果中勝用。
此二并順真如法性。
故皆名真如也。
種子内熏為因。
諸佛菩薩外熏為緣。
隻此内因外緣。
并不離于衆生現前介爾之心。
以此心性。
實無外故。
以無始無漏種子。
不離現前心性故。
以十方諸佛菩薩。
皆證衆生心性。
不在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