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起信論裂網疏卷第三
關燈
小
中
大
靈峰蕅益沙門智旭述
二釋不覺義二。
初總明不覺依覺故無實。
二别示不覺虛妄相。
今初。
不覺義者。
謂從無始來。
不如實知真法一故。
不覺心起而有妄念。
然彼妄念。
自無實相。
不離(真如)本覺 此心前際決不可得。
故雲從無始來。
真如但有性德随緣之能。
未有修德照性之智。
故雲不如實知。
雖有八識。
及諸心所。
體及相見。
四分差别。
但如幻事體即真如。
故雲真法一故。
隻此不如實。
知便是無始已來從未悟故。
名為根本不覺。
亦名無始住地無明種子。
此種雖在第八識中。
不與第八現行相應。
所以下文。
名為不相應無明也。
由此無明種子。
令前七識心。
非起似起。
由八識心起現行故。
便有遍行别境等諸心所法相應俱起。
故雲有妄念也。
然此心王心所若種若現。
并是無始法爾成就。
并攬真如全體為體。
别無自體。
故雲自無實相。
不離本覺。
此本覺字。
即指真如。
不指賴耶識中無漏種子。
蓋真如雖遍為迷悟依。
非覺非不覺。
而不覺違于真如。
故但得雲無實。
覺則順于真如。
真如本無不覺。
故或有時。
即呼本覺為真如。
或複有時。
即呼真如為本覺也。
問。
即謂妄念不離無漏種子。
亦何不可。
答。
約真如門。
理實無礙約生滅門。
則無漏種。
不生有漏現行故也。
況無漏種。
亦非真如之外。
别有實法。
但此真如理性。
雖無始來從未曾悟。
法爾有此應正了知之理。
即目此法爾應正了知道理。
名為無漏種子。
今無明但是不了真如而起。
非謂應正了知道理之上。
反能生于不正了知也。
猶如迷人。
依方故迷。
迷無自相。
不離于方 東西定方。
以喻真如。
如其定方而正了知。
以喻覺義。
迷東為西。
以喻不覺妄念。
方非迷悟。
為迷悟依。
悟方之時。
方外别無悟相可得。
以喻如外無智。
迷方之時。
方外别無迷相可得。
以喻真如之外。
别無妄念。
是故妄念自無實相也。
問。
若言東西有定方者。
何故大智度論破雲。
若以日出處為東。
則俱盧洲日。
于此處沒。
複名為西。
勝神洲日。
于此處午。
複名為南。
牛貨洲日。
于此處成半夜。
複名為北。
今言定方。
如何可通。
答。
大凡譬喻。
皆就目前人所共知。
以易例難。
以淺況深而已。
如滿月喻面。
豈可求其眉鼻。
雪山喻象。
豈可責其尾牙。
然即汝所引。
益顯妙義。
若就此洲。
則東西有定。
定方之外。
無别知相。
可喻如外無智。
若約四洲。
則東西無定。
各随衆生所知立名。
所知之外。
無别實方。
可喻智外無如。
若互奪則兩亡。
故雲。
都無所得。
離二取相。
若雙照則宛爾。
故雲。
唯有如如。
及如如智也。
問。
譬如迷方。
須人指示。
衆生無始已來。
從未曾悟。
則最先一佛。
仗誰指示。
答。
約真如門。
尚無成佛與不成佛。
何有先後。
約生滅門。
則譬如曠野迷方。
無人可問。
但當谛觀日影去來之相。
便識東西。
衆生亦爾。
若能谛觀生老病死之相。
便能覺悟。
故紫柏大師雲。
最先一佛。
以苦谛為師也。
衆生亦爾。
依于(真如)覺(性)故。
而有不覺。
妄念迷生。
然彼不覺。
自無實相。
不離(真如)本覺。
複待不覺。
以說真覺。
不覺既無。
真覺亦遣 此以法合喻也。
覺及本覺。
即合方字。
仍指真如言之。
複待不覺以說真覺。
謂猶迷方而說悟方。
此真覺字。
即指究竟始覺言之。
始覺合本。
無複本始之異。
本覺即真。
無複理智之分。
故雲真覺亦遣也。
初總明不覺依覺故無實竟。
二别示不覺虛妄相 複次依放逸故而有不覺。
生三種相。
不相舍離。
一無明業相。
以依不覺。
心動為業。
覺則不動。
動則有苦。
果不離因故。
二能見相。
以依心動。
能見境界。
不動則無見。
三境界相。
以依能見。
妄境相現。
離見則無境 釋此為二。
一約無始無明釋。
二約現前觀照釋。
一約無始釋者。
衆生無始已來。
法爾有八種識。
即法爾有諸心所與之相應。
此心心所。
并是真如不變随緣所成。
以真如從無始來盡未來際。
決無不随緣時。
設不随染淨緣造十法界。
何以顯其不變之德但無始來。
從未悟故。
未有淨緣。
秖随染緣。
名為放逸。
此放逸者。
即是八種大随煩惱之一。
于染淨品不能防修。
縱蕩為性。
增惡損善所依為業。
故雲依放逸故而有不覺也。
不覺。
即六七兩識相應之俱住法癡。
由其不能如實了知真法一故。
遂使真故相無别之心王心所。
幻成俗故相有别之各各四分。
以内二分體。
名為業相。
以外二分用。
名能見相及境界相。
心王心所不起則已。
起則法爾有此四分。
同時俱起。
不可分析别異。
故雲不相舍離也。
一無明業相者。
果報心心所體。
依無明不覺而動。
動即名業也。
蓋第八識體。
純是異熟無記報法。
第七雖名有覆無記。
與前六識一分無記報法。
及彼相應報得心所。
皆名為異熟生。
此報法體。
皆名為心。
以依無明不覺而動。
名之為業。
心即證自證分。
業即自證分也。
覺則契會真如。
故不動。
不覺而動。
則當體便是果報苦法。
由動為因。
顯心苦果。
故唯識論以第三自證分為能量。
第四證自證分為量果。
如鏡面鏡背。
兩不相離。
故雲果不離因也。
二能見相。
即心王心所現行起時。
必有見分。
能見于境。
唯不動則無見耳。
動即有見。
非先動而後見也。
三境界相。
即心王心所現行起時。
必有相分為所緣境。
唯離見則無境耳。
見即有境。
非先見而後境也。
夫唯不覺。
故舉真如全體。
而為心心所之各各三相。
若能覺知三相無相。
唯一真如。
則一切心心所之業相。
即真如體。
一切能見。
即真如相。
一切境界。
即真如用。
故前文雲。
若有衆生。
能觀一切妄念無相。
則為證得如來智慧也。
二約現前觀照釋者。
若觀一切妄念無相。
則一念相應一念佛。
念念相應念念佛。
即名為不放逸。
即名為覺。
所謂具縛凡夫。
能知如來秘密之藏。
雖是肉眼。
即名佛眼。
并無三相六相。
可以當情。
苟一念放逸。
失于觀照。
便有不覺。
便令三相及下六相。
紛然頓現也。
除卻現前一念無明所現九相。
豈别有無始無明所生九相哉。
以有虛妄境界緣故。
複生六種相 境界唯是自心心所相分。
故名虛妄。
所謂依他起性。
如幻事也。
以此為所緣緣及增上緣。
複生六相。
能生既是虛妄。
則所生相。
豈有實哉。
然前三相。
通于八識及諸心所。
以心心所。
定各有四分故。
此下六相。
則有局有通也。
一智相。
謂緣境界。
生愛非愛心 智相。
即别境中之慧心所也。
此相唯與前七相應。
第七但緣第八見分。
計為實我實法。
生于愛心。
愛即根本煩惱中之貪也。
第六遍緣三界一切境界。
遍起愛非愛心。
愛即是貪。
非愛即嗔。
前五各緣現在一塵境界。
各起愛非愛心。
然此智相。
亦全攬真如為體。
與前覺義。
毫無差别。
若能了達智無智。
相即為證得如來智慧矣。
二相續相。
謂依于智。
苦樂覺念相應不斷 相續有二義。
一約心所。
即受與念定。
苦樂覺。
是受。
由念故不忘。
由定故專注也。
二約心王
初總明不覺依覺故無實。
二别示不覺虛妄相。
今初。
不覺義者。
謂從無始來。
不如實知真法一故。
不覺心起而有妄念。
然彼妄念。
自無實相。
不離(真如)本覺 此心前際決不可得。
故雲從無始來。
真如但有性德随緣之能。
未有修德照性之智。
故雲不如實知。
雖有八識。
及諸心所。
體及相見。
四分差别。
但如幻事體即真如。
故雲真法一故。
隻此不如實。
知便是無始已來從未悟故。
名為根本不覺。
亦名無始住地無明種子。
此種雖在第八識中。
不與第八現行相應。
所以下文。
名為不相應無明也。
由此無明種子。
令前七識心。
非起似起。
由八識心起現行故。
便有遍行别境等諸心所法相應俱起。
故雲有妄念也。
然此心王心所若種若現。
并是無始法爾成就。
并攬真如全體為體。
别無自體。
故雲自無實相。
不離本覺。
此本覺字。
即指真如。
不指賴耶識中無漏種子。
蓋真如雖遍為迷悟依。
非覺非不覺。
而不覺違于真如。
故但得雲無實。
覺則順于真如。
真如本無不覺。
故或有時。
即呼本覺為真如。
或複有時。
即呼真如為本覺也。
問。
即謂妄念不離無漏種子。
亦何不可。
答。
約真如門。
理實無礙約生滅門。
則無漏種。
不生有漏現行故也。
況無漏種。
亦非真如之外。
别有實法。
但此真如理性。
雖無始來從未曾悟。
法爾有此應正了知之理。
即目此法爾應正了知道理。
名為無漏種子。
今無明但是不了真如而起。
非謂應正了知道理之上。
反能生于不正了知也。
猶如迷人。
依方故迷。
迷無自相。
不離于方 東西定方。
以喻真如。
如其定方而正了知。
以喻覺義。
迷東為西。
以喻不覺妄念。
方非迷悟。
為迷悟依。
悟方之時。
方外别無悟相可得。
以喻如外無智。
迷方之時。
方外别無迷相可得。
以喻真如之外。
别無妄念。
是故妄念自無實相也。
問。
若言東西有定方者。
何故大智度論破雲。
若以日出處為東。
則俱盧洲日。
于此處沒。
複名為西。
勝神洲日。
于此處午。
複名為南。
牛貨洲日。
于此處成半夜。
複名為北。
今言定方。
如何可通。
答。
大凡譬喻。
皆就目前人所共知。
以易例難。
以淺況深而已。
如滿月喻面。
豈可求其眉鼻。
雪山喻象。
豈可責其尾牙。
然即汝所引。
益顯妙義。
若就此洲。
則東西有定。
定方之外。
無别知相。
可喻如外無智。
若約四洲。
則東西無定。
各随衆生所知立名。
所知之外。
無别實方。
可喻智外無如。
若互奪則兩亡。
故雲。
都無所得。
離二取相。
若雙照則宛爾。
故雲。
唯有如如。
及如如智也。
問。
譬如迷方。
須人指示。
衆生無始已來。
從未曾悟。
則最先一佛。
仗誰指示。
答。
約真如門。
尚無成佛與不成佛。
何有先後。
約生滅門。
則譬如曠野迷方。
無人可問。
但當谛觀日影去來之相。
便識東西。
衆生亦爾。
若能谛觀生老病死之相。
便能覺悟。
故紫柏大師雲。
最先一佛。
以苦谛為師也。
衆生亦爾。
依于(真如)覺(性)故。
而有不覺。
妄念迷生。
然彼不覺。
自無實相。
不離(真如)本覺。
複待不覺。
以說真覺。
不覺既無。
真覺亦遣 此以法合喻也。
覺及本覺。
即合方字。
仍指真如言之。
複待不覺以說真覺。
謂猶迷方而說悟方。
此真覺字。
即指究竟始覺言之。
始覺合本。
無複本始之異。
本覺即真。
無複理智之分。
故雲真覺亦遣也。
初總明不覺依覺故無實竟。
二别示不覺虛妄相 複次依放逸故而有不覺。
生三種相。
不相舍離。
一無明業相。
以依不覺。
心動為業。
覺則不動。
動則有苦。
果不離因故。
二能見相。
以依心動。
能見境界。
不動則無見。
三境界相。
以依能見。
妄境相現。
離見則無境 釋此為二。
一約無始無明釋。
二約現前觀照釋。
一約無始釋者。
衆生無始已來。
法爾有八種識。
即法爾有諸心所與之相應。
此心心所。
并是真如不變随緣所成。
以真如從無始來盡未來際。
決無不随緣時。
設不随染淨緣造十法界。
何以顯其不變之德但無始來。
從未悟故。
未有淨緣。
秖随染緣。
名為放逸。
此放逸者。
即是八種大随煩惱之一。
于染淨品不能防修。
縱蕩為性。
增惡損善所依為業。
故雲依放逸故而有不覺也。
不覺。
即六七兩識相應之俱住法癡。
由其不能如實了知真法一故。
遂使真故相無别之心王心所。
幻成俗故相有别之各各四分。
以内二分體。
名為業相。
以外二分用。
名能見相及境界相。
心王心所不起則已。
起則法爾有此四分。
同時俱起。
不可分析别異。
故雲不相舍離也。
一無明業相者。
果報心心所體。
依無明不覺而動。
動即名業也。
蓋第八識體。
純是異熟無記報法。
第七雖名有覆無記。
與前六識一分無記報法。
及彼相應報得心所。
皆名為異熟生。
此報法體。
皆名為心。
以依無明不覺而動。
名之為業。
心即證自證分。
業即自證分也。
覺則契會真如。
故不動。
不覺而動。
則當體便是果報苦法。
由動為因。
顯心苦果。
故唯識論以第三自證分為能量。
第四證自證分為量果。
如鏡面鏡背。
兩不相離。
故雲果不離因也。
二能見相。
即心王心所現行起時。
必有見分。
能見于境。
唯不動則無見耳。
動即有見。
非先動而後見也。
三境界相。
即心王心所現行起時。
必有相分為所緣境。
唯離見則無境耳。
見即有境。
非先見而後境也。
夫唯不覺。
故舉真如全體。
而為心心所之各各三相。
若能覺知三相無相。
唯一真如。
則一切心心所之業相。
即真如體。
一切能見。
即真如相。
一切境界。
即真如用。
故前文雲。
若有衆生。
能觀一切妄念無相。
則為證得如來智慧也。
二約現前觀照釋者。
若觀一切妄念無相。
則一念相應一念佛。
念念相應念念佛。
即名為不放逸。
即名為覺。
所謂具縛凡夫。
能知如來秘密之藏。
雖是肉眼。
即名佛眼。
并無三相六相。
可以當情。
苟一念放逸。
失于觀照。
便有不覺。
便令三相及下六相。
紛然頓現也。
除卻現前一念無明所現九相。
豈别有無始無明所生九相哉。
以有虛妄境界緣故。
複生六種相 境界唯是自心心所相分。
故名虛妄。
所謂依他起性。
如幻事也。
以此為所緣緣及增上緣。
複生六相。
能生既是虛妄。
則所生相。
豈有實哉。
然前三相。
通于八識及諸心所。
以心心所。
定各有四分故。
此下六相。
則有局有通也。
一智相。
謂緣境界。
生愛非愛心 智相。
即别境中之慧心所也。
此相唯與前七相應。
第七但緣第八見分。
計為實我實法。
生于愛心。
愛即根本煩惱中之貪也。
第六遍緣三界一切境界。
遍起愛非愛心。
愛即是貪。
非愛即嗔。
前五各緣現在一塵境界。
各起愛非愛心。
然此智相。
亦全攬真如為體。
與前覺義。
毫無差别。
若能了達智無智。
相即為證得如來智慧矣。
二相續相。
謂依于智。
苦樂覺念相應不斷 相續有二義。
一約心所。
即受與念定。
苦樂覺。
是受。
由念故不忘。
由定故專注也。
二約心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