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起信論裂網疏卷第四
關燈
小
中
大
真如無二。
亦無不二。
以無二故。
一切生佛。
唯一真如。
以無不二故。
一一生。
一一佛。
各皆全體真如。
以無二故。
即無能熏所熏。
以無不二故。
得論能熏所熏。
又設唯無二。
固無能熏所熏。
設唯無不二。
亦無能熏所熏。
以生與佛一向二故。
生不能感。
佛不能應。
今由不二而二。
乃得論用熏也。
又由無二即無不二。
所以有差别緣。
由無不二即是無二。
所以有平等緣。
又由有差别緣。
故佛不能度無緣者。
有平等緣。
故佛度生終不休息也。
二各釋二。
初釋差别緣。
二釋平等緣。
今初。
差别緣者。
謂諸衆生從初發心乃至成佛。
蒙佛菩薩等諸善知識。
随所應化而為現身。
或為父母。
或為妻子。
或為眷屬。
或為仆使。
或為知友。
或作冤家。
或複示現天等形。
或以四攝。
或以六度。
乃至一切菩薩提行緣。
以大悲柔軟心。
廣大福智藏。
熏所應化一切衆生。
令其見聞。
乃至憶念如來等形。
增長善根。
此緣有二。
一近緣。
速得菩提故。
二遠緣。
久遠方得故。
此二差别。
複各二種。
一增行緣。
二入道緣 從初發心乃至成佛。
即是無漏種現體熏。
内因為能感也。
随所應化而為現身。
即是果上真如用熏。
外緣為能應也。
或為父母。
乃至天王等形。
令其見也。
或以四攝乃至菩提行緣。
令其見且聞也。
或作冤家者。
如提婆達多等。
餘皆可知。
四攝。
謂布施。
愛語。
利行。
同事。
六度。
謂施。
戒忍進禅慧。
菩提行。
謂四種三昧。
三十七道品等。
無量行門。
大悲柔軟心者。
同體大悲。
視諸衆生。
猶如自己。
無粗犷也。
廣大福智藏者。
圓極修德。
等真法性。
恒作利益。
無窮盡也。
熏所應化令其見聞者。
即是感應道交也。
乃至憶念如來等形增長善根者。
不唯見聞應化事法。
能為增上勝緣。
即如來及菩薩等所有形像。
令人憶念瞻禮。
并屬真如用熏。
良以三身宛然。
四德無減故也。
速得菩提。
名近緣。
久遠方得。
名遠緣。
可見從初發心乃至成佛。
并賴善知識緣也。
從初發心。
即賴此緣增行入道。
乃至成佛。
亦賴此緣增行入道。
可見若欲增行入道。
并賴善知識緣也。
福德緣因。
名增行緣。
智慧了因。
名入道緣。
二釋平等緣 平等緣者。
謂一切諸佛及諸菩薩。
以平等智慧。
平等志願。
普欲拔濟一切衆生。
任運相續。
常無斷絕。
以此智願熏衆生故。
令其憶念諸佛菩薩。
或見或聞而作利益(令其)入淨三昧。
随所斷障。
得無礙眼。
于念念中。
一切世界。
平等現見無量諸佛及諸菩薩 平等智慧。
即了達一切生佛唯一真如之智慧也。
有此平等智慧。
則必有平等志願。
所謂無作四弘誓也。
發僧那于始心。
終大悲以赴難。
所以任運無斷。
熏衆生也。
淨三昧。
即是真如三昧。
随所斷障等者。
如初地斷異生性障。
能見百世界中諸佛菩薩。
二地斷邪行障。
能見千世界中諸佛菩薩。
乃至地地轉增。
具如華嚴十地品中所明也。
二釋真熏義别中。
初标。
二釋竟。
三結判 此體用熏複有二别。
一未相應二已相應。
未相應者。
謂凡夫二乘。
初行菩薩。
以依意意識熏。
唯依信力修行。
未得無分别心修行。
未與真如體相應故。
未得自在業修行。
未與真如用相應故 凡夫。
謂三乘外凡。
二乘。
謂有學無學。
初行菩薩。
謂内凡也。
二乘不知有第七識。
唯依第六修生空觀。
名為依意識熏。
菩薩已知有第七識。
雖依第六修法空觀。
即名依意及意識熏。
然第七識。
未能轉與平等性智相應。
第六識。
未能轉與法空無漏妙觀察智相應。
雖得生空妙觀察智。
未是大乘根本無分别智。
以其未證法空所顯真如體故。
既未證體。
何能起後得無分别智。
而成真如自在業用也哉。
已相應者。
謂法身菩薩。
得無分别心。
與一切如來自體相應故。
得自在業。
與一切如來智用相應故。
唯依法力。
任運修行。
熏習真如。
滅無明故 法身菩薩。
謂漸教初歡喜地。
頓教初發心住也。
所證真如。
即是一切如來自體。
無二體故。
既已分證其體。
即必分同其用。
故華嚴雲。
初發心時。
便成正覺。
清淨妙法身。
湛然應一切也。
此後并是無功用道。
故雲任運修行等。
三釋熏習淨法竟。
四結判斷與不斷 複次染熏習。
從無始來不斷。
成佛乃斷。
淨熏習。
盡于未來。
畢竟無斷以真如法熏習故。
妄心則滅。
法身顯現。
用熏習起故無有斷 染至成佛乃斷。
所謂無明無始而有終也。
淨則畢竟無斷。
所謂始覺有始而無終也。
染淨皆依真如本覺。
所謂本覺無始而無終也。
譬如依方故迷。
迷與方皆無始。
依迷有悟。
悟與方皆無終。
方外别無迷悟。
迷悟之外亦别無方。
以不變之方。
必随迷悟兩緣。
故真如即生滅。
以迷悟兩緣。
終不能令方改。
故生滅即真如。
然迷則違方而舉足鹹非。
悟則順方而去來如意。
故須返迷歸悟也。
問。
唯識論雲。
佛果更無能熏所熏。
今雲用熏習起故無有斷。
如何會通。
答。
今言妄心滅法身顯。
即唯識佛無能熏所熏義也。
唯識論言。
所化有情為盡期故。
窮未來際。
四智心品無斷無盡。
即今用熏習無斷義也。
思之。
初正釋生滅因緣相竟。
二顯示大乘體相用者。
由前立義分雲。
此心生滅因緣相。
能顯示大乘體相用故。
今釋此心生滅因緣相既畢。
故須顯示此心大乘體相用也。
文為二。
初顯示體相。
二顯示用。
初中二。
初正顯示。
二釋疑。
今初。
複次真如自體相者。
一切凡夫。
聲聞。
緣覺。
菩薩諸佛。
無有增減。
非前際生。
非後際滅。
常恒究竟 此先示大乘體也。
一切凡夫。
即六凡法界。
并聲聞等。
則成十法界也。
一一凡夫。
乃至一一諸佛。
無不各具真如全體。
而亦無二真如。
在迷不減。
在悟不增。
前際無始。
後際無終。
故雲常恒究竟也。
從無始來。
本性具足一切功
亦無不二。
以無二故。
一切生佛。
唯一真如。
以無不二故。
一一生。
一一佛。
各皆全體真如。
以無二故。
即無能熏所熏。
以無不二故。
得論能熏所熏。
又設唯無二。
固無能熏所熏。
設唯無不二。
亦無能熏所熏。
以生與佛一向二故。
生不能感。
佛不能應。
今由不二而二。
乃得論用熏也。
又由無二即無不二。
所以有差别緣。
由無不二即是無二。
所以有平等緣。
又由有差别緣。
故佛不能度無緣者。
有平等緣。
故佛度生終不休息也。
二各釋二。
初釋差别緣。
二釋平等緣。
今初。
差别緣者。
謂諸衆生從初發心乃至成佛。
蒙佛菩薩等諸善知識。
随所應化而為現身。
或為父母。
或為妻子。
或為眷屬。
或為仆使。
或為知友。
或作冤家。
或複示現天等形。
或以四攝。
或以六度。
乃至一切菩薩提行緣。
以大悲柔軟心。
廣大福智藏。
熏所應化一切衆生。
令其見聞。
乃至憶念如來等形。
增長善根。
此緣有二。
一近緣。
速得菩提故。
二遠緣。
久遠方得故。
此二差别。
複各二種。
一增行緣。
二入道緣 從初發心乃至成佛。
即是無漏種現體熏。
内因為能感也。
随所應化而為現身。
即是果上真如用熏。
外緣為能應也。
或為父母。
乃至天王等形。
令其見也。
或以四攝乃至菩提行緣。
令其見且聞也。
或作冤家者。
如提婆達多等。
餘皆可知。
四攝。
謂布施。
愛語。
利行。
同事。
六度。
謂施。
戒忍進禅慧。
菩提行。
謂四種三昧。
三十七道品等。
無量行門。
大悲柔軟心者。
同體大悲。
視諸衆生。
猶如自己。
無粗犷也。
廣大福智藏者。
圓極修德。
等真法性。
恒作利益。
無窮盡也。
熏所應化令其見聞者。
即是感應道交也。
乃至憶念如來等形增長善根者。
不唯見聞應化事法。
能為增上勝緣。
即如來及菩薩等所有形像。
令人憶念瞻禮。
并屬真如用熏。
良以三身宛然。
四德無減故也。
速得菩提。
名近緣。
久遠方得。
名遠緣。
可見從初發心乃至成佛。
并賴善知識緣也。
從初發心。
即賴此緣增行入道。
乃至成佛。
亦賴此緣增行入道。
可見若欲增行入道。
并賴善知識緣也。
福德緣因。
名增行緣。
智慧了因。
名入道緣。
二釋平等緣 平等緣者。
謂一切諸佛及諸菩薩。
以平等智慧。
平等志願。
普欲拔濟一切衆生。
任運相續。
常無斷絕。
以此智願熏衆生故。
令其憶念諸佛菩薩。
或見或聞而作利益(令其)入淨三昧。
随所斷障。
得無礙眼。
于念念中。
一切世界。
平等現見無量諸佛及諸菩薩 平等智慧。
即了達一切生佛唯一真如之智慧也。
有此平等智慧。
則必有平等志願。
所謂無作四弘誓也。
發僧那于始心。
終大悲以赴難。
所以任運無斷。
熏衆生也。
淨三昧。
即是真如三昧。
随所斷障等者。
如初地斷異生性障。
能見百世界中諸佛菩薩。
二地斷邪行障。
能見千世界中諸佛菩薩。
乃至地地轉增。
具如華嚴十地品中所明也。
二釋真熏義别中。
初标。
二釋竟。
三結判 此體用熏複有二别。
一未相應二已相應。
未相應者。
謂凡夫二乘。
初行菩薩。
以依意意識熏。
唯依信力修行。
未得無分别心修行。
未與真如體相應故。
未得自在業修行。
未與真如用相應故 凡夫。
謂三乘外凡。
二乘。
謂有學無學。
初行菩薩。
謂内凡也。
二乘不知有第七識。
唯依第六修生空觀。
名為依意識熏。
菩薩已知有第七識。
雖依第六修法空觀。
即名依意及意識熏。
然第七識。
未能轉與平等性智相應。
第六識。
未能轉與法空無漏妙觀察智相應。
雖得生空妙觀察智。
未是大乘根本無分别智。
以其未證法空所顯真如體故。
既未證體。
何能起後得無分别智。
而成真如自在業用也哉。
已相應者。
謂法身菩薩。
得無分别心。
與一切如來自體相應故。
得自在業。
與一切如來智用相應故。
唯依法力。
任運修行。
熏習真如。
滅無明故 法身菩薩。
謂漸教初歡喜地。
頓教初發心住也。
所證真如。
即是一切如來自體。
無二體故。
既已分證其體。
即必分同其用。
故華嚴雲。
初發心時。
便成正覺。
清淨妙法身。
湛然應一切也。
此後并是無功用道。
故雲任運修行等。
三釋熏習淨法竟。
四結判斷與不斷 複次染熏習。
從無始來不斷。
成佛乃斷。
淨熏習。
盡于未來。
畢竟無斷以真如法熏習故。
妄心則滅。
法身顯現。
用熏習起故無有斷 染至成佛乃斷。
所謂無明無始而有終也。
淨則畢竟無斷。
所謂始覺有始而無終也。
染淨皆依真如本覺。
所謂本覺無始而無終也。
譬如依方故迷。
迷與方皆無始。
依迷有悟。
悟與方皆無終。
方外别無迷悟。
迷悟之外亦别無方。
以不變之方。
必随迷悟兩緣。
故真如即生滅。
以迷悟兩緣。
終不能令方改。
故生滅即真如。
然迷則違方而舉足鹹非。
悟則順方而去來如意。
故須返迷歸悟也。
問。
唯識論雲。
佛果更無能熏所熏。
今雲用熏習起故無有斷。
如何會通。
答。
今言妄心滅法身顯。
即唯識佛無能熏所熏義也。
唯識論言。
所化有情為盡期故。
窮未來際。
四智心品無斷無盡。
即今用熏習無斷義也。
思之。
初正釋生滅因緣相竟。
二顯示大乘體相用者。
由前立義分雲。
此心生滅因緣相。
能顯示大乘體相用故。
今釋此心生滅因緣相既畢。
故須顯示此心大乘體相用也。
文為二。
初顯示體相。
二顯示用。
初中二。
初正顯示。
二釋疑。
今初。
複次真如自體相者。
一切凡夫。
聲聞。
緣覺。
菩薩諸佛。
無有增減。
非前際生。
非後際滅。
常恒究竟 此先示大乘體也。
一切凡夫。
即六凡法界。
并聲聞等。
則成十法界也。
一一凡夫。
乃至一一諸佛。
無不各具真如全體。
而亦無二真如。
在迷不減。
在悟不增。
前際無始。
後際無終。
故雲常恒究竟也。
從無始來。
本性具足一切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