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起信論别記

關燈
識想應。

    故說三細賴耶。

    即已有末那執相應故也。

    又意識得緣外境。

    必内依末那。

    故說六粗意識。

    已有末那為依止根也。

    故雖不說。

    而實有之。

    問。

    上雲根本無明者。

    起在何識。

    答。

    梨耶識起。

    問。

    餘論中說。

    梨耶自體白覆無記。

    一向舍受相應。

    故堪受熏。

    若起煩惱。

    即是雜染。

    豈堪受熏。

    答。

    餘論中約教就粗相說。

    而實此識迷無相真如義邊。

    故有根本無明住地。

    若不爾者。

    即應常緣第一義谛。

    即一衆生半迷半悟。

    謂六七迷。

    而第八識悟也。

    文若其佛地與圓鏡智相應者。

    則知凡地必與無明相應。

    何以故。

    與上相違故。

    若言凡地餘識無明與相應故非本識自有者。

    亦應佛地鏡智非本識起。

    既佛地起者。

    則知凡地起愚。

    故不疑也。

    文若一向無煩惱。

    則不得成無記法。

    何以故。

    若無煩惱。

    則一向清淨。

    不得名無記。

    是故一向清淨者。

    即名為善。

    一向染者。

    則名不善。

    染淨無二故。

    則非染淨名無記法。

    良以淨屬真分。

    染屬妄分。

    二分不二。

    名為和合剌耶無記識也。

    若此位中無染細者。

    以何簡淨成于無覆無記。

    既無記非淨。

    故知有染細也。

    克實言之。

    唯真如是體。

    是故梨耶異就唯是位也。

    引回心聲聞。

    故假說也。

    又意識起惑于業有三義。

    一起見道無明。

    約緣造業。

    二起修道惑。

    愛求潤未熟業令熟。

    三又起見愛。

    引已熟業令受生相續無差違也。

    起信中相續識内。

    唯有後二義。

    準論知之。

    第十九。

    如來藏中恒沙功德。

    說有三門。

    一建立門。

    二分齊門。

    三屬果門。

    初中建立者。

    曲有四義。

    一依真如上義。

    謂依真如上義。

    說有此德。

    非謂有别事。

    論雲皆依真如義說故。

    二對染義。

    謂對恒沙煩惱過失。

    翻對顯示如此恒沙功德。

    如論辨。

    三為因義。

    謂能内熏衆生。

    令厭求起行等。

    論雲恒沙性德内熏衆生等。

    四依持義。

    謂與佛果恒沙功德為依故。

    說有此德。

    論雲以對始覺故說本覺也。

    二顯義分齊門。

    恒沙性德。

    皆是生滅門内真如中說。

    非是自性不變真如門中辨。

    何以故。

    彼絕待。

    然四義中。

    初二約得道前染位。

    後一得道後淨位。

    中一約得道中染淨位。

    又初一差别之無差别。

    後三是無差别之差别。

    又初二是自性住佛性。

    次一引出佛性。

    後一至得果佛性。

    三以因屬果。

    以因中有初義故。

    是故果中得有法身義。

    以因中有翻染義故。

    今果位中有解脫。

    以因中有内熏為因義故。

    今果位中成般若大智義。

    以因中具前三義故。

    今果位中有般若解脫法身三德義也。

    以有第四義故。

    今果位中了因得有所了果法。

    又由此義。

    今果位功德成就也。

    是故由前三義。

    别成三德。

    由後一義。

    總攝佛果無量功德故。

    由此等義故。

    是故因位衆生心中決定有恒沙功德。

    略顯如是。

    第二十。

    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成賴耶義。

    說有二門。

    一分相門。

    二融攝門。

    前中二門。

    一不生滅。

    二生滅。

    前中亦二。

    一粗。

    二細。

    生滅中亦二。

    一粗二細。

    不生滅中。

    粗者是真如門。

    動相盡故。

    不生滅義粗顯著故。

    是違害諸法差别之相。

    即是真如不變義也。

    二細者。

    是真如随染門。

    不違動相故。

    自不生滅義漸隐故。

    是故名細。

    即是生滅門中。

    如來藏義亦是本覺義。

    是故真如望有為法有二義。

    一相違義。

    二相順義。

    自體亦有二義。

    一不變義。

    二随染義。

    是故楞伽經雲。

    寂滅者名為一心。

    一心者名如來藏。

    是此二也。

    二生滅中。

    粗者是七識随境起盡相粗顯故。

    楞伽經中名為相生滅也。

    二細者。

    是無明風動淨心成此起滅。

    是本識相漸隐難知。

    故名為細。

    楞伽經中名為流注生滅。

    論雲分别生滅相有二種。

    一粗二細等。

    是故生滅有為望真如有二義。

    一相違義。

    起滅相粗故。

    二相順義。

    起滅相微。

    漸漸同真故。

    論雲。

    随順觀世谛。

    則入第一義。

    是此二門義。

    義門望自亦二義。

    一相顯。

    二性無。

    經雲。

    一切法不生。

    我說刹那義等。

    大段第二融攝門者有三重。

    一真如二義。

    體同義異。

    以全體不變。

    舉體随緣。

    故不二也。

    二生滅中粗細通融。

    舉體全粗亦全細。

    故镕融無二法也。

    三以真全體随緣。

    現斯粗細生滅。

    是故若約唯粗生滅。

    則令真隐。

    若就唯細生滅。

    則令真現細不生滅。

    若約唯粗不生滅。

    令二滅盡總唯一真如平等顯現。

    若約唯細不生滅。

    則令細生滅漸細染住。

    餘義準思之。

    第二十一。

    九相義七門分别。

    一釋名。

    二辨體。

    三生起次第。

    四約識分别。

    五約惑分别。

    六滅位分别。

    七配攝分别。

    初釋名者。

    根本癡闇。

    名曰無明。

    擊動淨心。

    名之為業。

    即無明之業。

    依主釋也。

    動作狀相。

    名之業相。

    則持業釋也。

    餘八相字。

    皆準此釋。

    心體向外。

    名能見相。

    變似外境。

    名能現相。

    分别染淨。

    名為智相。

    經時不斷。

    名相續相。

    遍計其事。

    名執取相。

    遍計其名。

    名計名字相。

    造作善惡。

    名起業相。

    苦樂異就。

    名業系苦相。

    言體性者有二。

    一當相出體。

    則初三細以本覺及本不覺緣起不二為其體性。

    後六粗即以三細緣起。

    及随相不覺細起稍粗。

    以此為體性。

    二窮源辨體性。

    即總以真如随染義為體。

    故論雲。

    種種凡器。

    皆同微塵性相等。

    三生起次第者。

    則如釋相次第者是。

    四約識分别者。

    前三細是八識。

    後六粗是六識等。

    五約惑者。

    三細中是根本無明。

    是法執中細惑。

    後粗中。

    前二是枝末無明法執中粗惑。

    後四是人執惑也。

    六滅位者。

    三細。

    從佛地乃至八地斷。

    智及相續。

    從初地乃至七地斷。

    執取計名。

    地前三賢位斷也。

    七配攝者。

    于中相配可知。

    餘如論說。

    第二十二。

    真如有二義。

    一不變義。

    二随緣義。

    無明亦二義。

    一即空義。

    二成事義。

    各由初義故。

    即真如門也。

    各由後義故。

    即生滅門也。

    生滅門中。

    随緣真如。

    成事無明。

    各有二義。

    一違自順他義。

    二違他順自義。

    無明中初義内亦有二義。

    一能知名義順真覺。

    二返自體妄示真德。

    無明後二義内亦有二義。

    一覆理。

    二成妄心。

    真如中初義。

    内亦二義。

    一隐自真體二顯現妄法。

    後義内亦二義。

    一翻對妄染。

    顯自真德。

    二内熏無明。

    令起淨用。

    由無明中初二義。

    及真如中後二義故。

    得有生滅門中始本二覺義也。

    由無明中後二義。

    及真如中初二義故。

    得有本末二不覺也。

    若約諸識分相門。

    本覺及不本覺在本識中。

    始覺及末不覺在生起識中。

    若約本末不二門。

    并在一本識中。

    又本覺為始。

    本還賴于始顯。

    本不覺為末。

    本還藉于末資。

    又本不覺依本覺。

    末不覺依本不覺。

    始覺依末不覺。

    本覺還依始覺。

    如是旋還同一緣起。

    而無自性。

    不離真如。

    就此生滅門中。

    真妄各開四故。

    即有八門。

    和合唯有四。

    謂二覺二不覺。

    更攝但唯二。

    謂覺與不覺。

    總攝唯一。

    謂一心生滅門也。

    第二十三。

    智淨相。

    不思議業相。

    略作十門分别。

    一釋名者。

    智者始覺智也。

    淨者離染同本覺。

    此中有智之淨及即智淨也。

    不思議業者。

    果德他用。

    故名為業。

    非下地測量。

    故不思議也。

    此中亦有不思之業及不思即業等可知也。

    二出體者。

    生滅門中随染本覺為體。

    三約體用分别者。

    初一體。

    後一用。

    四約染淨分别者。

    此二俱淨。

    以返染故。

    亦可俱染。

    以随染所成故。

    五約二利分别者。

    初一自利。

    非無利他。

    後一利他。

    非無自利。

    六三身分别者有二義。

    一初為報身。

    後為化身。

    二初通法身及自受用身。

    後通化身及他受用身。

    七四智分别者。

    初一圓鏡智。

    亦通平等性。

    後一通三智。

    八二智分别者。

    初一理智。

    後一量智。

    九本末者。

    初一本。

    後一末。

    十因緣所起分别者。

    智淨。

    以體相内熏為因。

    用本外熏為緣。

    同本淨智為果。

    不思議業。

    以智淨為因。

    衆生内熏為緣。

    無方大用為果。

    第二十四。

    覺體相中四鏡義。

    十門分别。

    一釋名。

    如實者真德也。

    空者對妄也。

    鏡者喻也。

    從法喻得名。

    餘并準此。

    二因者能現諸法也。

    熏者内熏也。

    此即因之熏。

    故内熏也。

    夫此内熏。

    能生始覺之果。

    故亦名因熏。

    此即因是熏。

    故名因熏也。

    法者體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