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起信論别記

關燈
是粗細依。

    謂粗依細故。

    名細為意。

    粗識更無所依之義。

    故不名意。

    但有了别。

    單名識也。

    三界唯心者。

    謂是本末通融。

    具淨心五意及識等。

    皆從心起者。

    從不相應心起。

    妄念生者。

    從相應心起。

    以相應心緣三細中現識境故。

    無心外境可以分别。

    故雲分别自心也。

    若照境唯心時。

    心終不自取心。

    即能緣心盡。

    故雲心不見心也。

    無明起所識。

    是真心與無明合時。

    能取自性淨故。

    唯佛窮了。

    地上證一分。

    故雲少分知。

    粗惑依細惑起。

    細惑更無所依。

    故雲忽然起。

    同經中無始無明。

    無有染法始于無明故也。

    問。

    無明動真如成染心。

    何故染心無明緣。

    約位辨粗細。

    真心是其因。

    而不論優劣。

    答。

    以染法有差别。

    真心唯一味故也。

    根本智有二類。

    一修起如理智。

    二真如本覺智。

    世間智亦二。

    一修生如量智。

    二本覺随染智。

    以染心睻動。

    違不動平等本覺之智。

    故名煩惱礙。

    又無明不了即動是靜故。

    是以動中不能差别而知。

    智礙也。

    第十一生滅相中無明有二義。

    一通。

    能成二心。

    二别。

    能成細心。

    故雲無明滅故境界滅。

    又雲無明滅故不相應心滅。

    境界亦二義。

    一通。

    是所成。

    二别。

    能起三粗心。

    是故無明有通能及别能。

    境界有通所及别能。

    是故境界亦能亦所。

    無明唯能無所也。

    第十二。

    四熏習中。

    染熏亦二。

    初通。

    後别。

    前中無明熏真有妄心者。

    是業相也。

    不覺念起者。

    能見相也。

    現妄境者。

    是境界相也。

    屬三細也。

    今其念者。

    六粗中初二也。

    著者次二也。

    後二如論文。

    别中。

    增長念者。

    六粗中初二也。

    取者。

    次二也。

    後二是業果。

    非所論也。

    若爾。

    何故上文境界緣故生六相耶。

    釋雲。

    前據通論。

    此約别克。

    以論後二是妄心之化用。

    非親從境生也。

    妄心熏中。

    業識通合三細。

    從初名熏者。

    熏于根本無明。

    迷動細故。

    依此細動業。

    受變易業苦故。

    經雲。

    無明住地緣無漏業因。

    得變易報也。

    此之謂也。

    事識中亦具三粗。

    熏枝末無明。

    粗動造業。

    受分段苦也。

    根本無明迷理性。

    熏真如。

    成業相等三。

    枝末無明迷境界。

    熏本識。

    起事識。

    淨熏中。

    真如妄染法心各有能熏所熏。

    互為能所。

    染法中。

    真如無能熏義。

    事識熏中有四劣。

    一能熏之識自淺薄故。

    二望所熏真如猶懸遠故。

    三不覺知有末那賴耶故。

    四不覺知有法執相故。

    是故不能疾得菩提也。

    意熏四勝。

    翻前劣故。

    謂能熏深厚徹五意故。

    餘三可知。

    是故望大菩提速疾得也。

    此二熏習。

    是真如内熏妄心。

    有此厭求。

    還熏真如成勝行也。

    第十三。

    淨熏中妄心熏内。

    一分别事識熏者。

    釋有三義。

    一彼二乘人。

    但覺事識中煩惱。

    而為斷故。

    發心修行。

    修行即名為熏習也。

    二以唯覺此煩惱未能斷故。

    猶為熏習也。

    三由帶此識中煩惱而發心修行名熏習。

    然由粗故。

    堕二乘地。

    又初唯行熏。

    次唯識熏。

    後俱熏。

    由帶此惑。

    令行成劣。

    故入二乘道。

    若帶五意中細惑。

    修行勝智。

    入菩薩位也。

    意中三釋準此。

    然皆後釋為勝。

    體相熏中。

    具無漏法者。

    總舉法體相。

    備不思議業者。

    明有内熏功能。

    作境界性者。

    此真如非但由前句内熏妄心令其厭求。

    亦乃與彼厭求之心作所觀境也。

    又釋用大為外善境。

    此體相亦遍通彼中。

    故令用大得有熏也。

    又釋以遍妄心。

    故内熏之。

    遍外一切境。

    故亦熏習衆生。

    如近普覽作破木等。

    用熏中差别緣内。

    約機生熟有遠近之緣。

    約四無量為行緣。

    約三空為受随緣。

    又解初利他。

    後自利。

    又初約施戒等行。

    後約觀理行。

    平等緣中有六。

    一平等人。

    如論佛菩薩故。

    二平等願。

    如論皆願度故。

    三平等心。

    如論自體熏等故。

    四釋平等行。

    如論以同體智力故。

    謂了知自他同一體性。

    知同之智。

    名同體智。

    五平等益。

    如論見聞等故。

    六令平等機見平等相。

    如論依三昧見佛故。

    差别平等者。

    一約佛菩薩攝生心。

    慜念利益。

    無怨親故名平等。

    随機異現名差别。

    二化身多門名差别。

    報身稱性名平等。

    三散心所見名差别。

    定心所見名平等。

    第十四略科文。

    自下是略科文。

    上來從生滅門至此。

    明攝一切法竟。

    自下四熏習等。

    明生一切法。

    于中二。

    先通。

    後别。

    别中。

    先明染淨。

    後雙辨盡不盡。

    前中二。

    先染。

    後淨。

    染中二。

    先總。

    後别。

    淨中亦二。

    先總。

    後别。

    别中二。

    先别明體用熏。

    後雙明相應不相應。

    前中二。

    先體相熏。

    後用熏。

    就相應不相應中二。

    先辨未相應。

    後明已相應。

    上來明淨熏竟。

    初染熏次淨熏竟。

    就盡不盡中二。

    先明染法有盡。

    後明淨法無終。

    上來初别明染淨熏。

    後雙辨盡不盡。

    合是大段别明竟。

    初總。

    後别。

    合是四熏習竟。

    上來初釋生滅攝一切法。

    後釋四熏習生一切法。

    合是大段釋生滅法畢竟。

    自下第二釋生滅門中所顯之義大。

    于中有二。

    初釋體相二大。

    後别解用大。

    前中二。

    初一句通攝标二大名。

    下别釋二大義。

    釋中。

    初釋體大。

    從畢竟常恒下。

    釋相大。

    釋相大中二。

    初直釋。

    後問答。

    釋用大中二。

    初總辨。

    二從此用有二下。

    别釋。

    釋中二。

    初别明應報。

    後又凡夫下。

    重更料簡。

    初中二。

    先應。

    後報。

    就重簡中二。

    先明應身。

    謂約凡見粗。

    六道相也。

    二乘見細。

    不待說也。

    二明報身二。

    初約人顯粗妙。

    二問答釋疑。

    前中二。

    先明地前見粗。

    二若得淨心下。

    地上見細。

    問答中二先問。

    後答。

    上來釋所顯義大竟。

    自下明會法歸體上來初舉生滅法相第二明有顯義功能。

    第三會用歸體。

    三義不同。

    總明生滅門竟。

    初釋真如門。

    後顯生滅門。

    二門不同。

    總釋顯示正義竟。

    第十五。

    分别發趣道中。

    通論發心。

    總有四位。

    一舍邪趣正發心。

    位在凡地。

    此論不說。

    二舍退得定發心。

    位在十信滿心。

    入十住初。

    是論中信成就發心也。

    三舍生得熟發心。

    位在十回向。

    以欲入初地。

    加行勝進。

    深發心故。

    即解行發心。

    四舍比得證發心。

    位在初地已上。

    問。

    退位豈無生熟耶。

    何不失二發心。

    答。

    位極劣故。

    相不分也。

    問。

    不退望證。

    豈非劣耶。

    何故有二發心。

    答。

    位勝故。

    純熟相顯故。

    問。

    若爾。

    地上彌勝。

    何故不失二發心耶。

    答。

    位極勝故。

    所證不殊故。

    問。

    豈将入不退位。

    不用增上起行力耶。

    何不更失發心也。

    答。

    一能發心位劣。

    不能起加行故。

    二所趣位未勝。

    不須加行故是故不失也。

    問。

    若爾。

    何故将入證位。

    更于加行位中有發心耶。

    答。

    能入勝故。

    所證難得故耳。

    第十六。

    修止中安心内有二。

    初止内想慮心。

    二從亦不得随心下。

    止外緣境心前中三。

    初舉想令除。

    二止能除想。

    三順法體。

    初中二。

    初别止十一切處想。

    後一切諸想下。

    通止一切諸差别想。

    能除者有二釋。

    一所除緣止。

    故能除緣亦已。

    二先除有想。

    後亦遣除想者。

    除無想也。

    以有無之念俱是想故。

    下文順法體中。

    以一切法無想者。

    無有之想也。

    念念不生等者。

    以無始已來未曾生等故。

    第二止外境心内有二。

    初止外妄緣。

    二是正念下。

    示内真觀。

    前中二。

    初舉非總制。

    二心若馳下。

    示觀方便。

    何故爾者。

    外疑雲。

    既不許心緣外境。

    又不許以心除心。

    未知耶其心馳散時。

    雲何對治。

    釋雲攝令住正念。

    即雲何是正念。

    釋雲唯心無境是也。

    是故不許緣緣外境。

    若爾。

    俱不緣外境。

    緣内心應得耶。

    釋雲亦不得也。

    故雲即複此心無有自相可得也。

    故于此時。

    觀心無寄。

    分别也。

    止滅。

    成于止行。

    修真如三昧耳。

    第十七。

    色心不二中。

    心者。

    據體大也。

    智者。

    約相大也。

    法身。

    通體相也。

    以融攝故。

    随說皆得。

    由與用為本。

    故能現色也。

    然用能物機。

    故上雲随染業幻所作也。

    第十八。

    問。

    三細六粗中。

    何以不說末那識耶。

    答。

    以義不便故。

    何者。

    以根本無明。

    動彼真如。

    成于三細。

    名為梨那。

    末那無此義。

    故不論。

    又以境界緣故。

    動彼心海。

    起于六粗。

    名為意識。

    末那無此從外境生義。

    故不論也。

    雖是不說。

    然義已有。

    何以知。

    瑜伽雲。

    梨耶起必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