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起信論别記

關燈
崇福寺沙門法藏撰 釋題目。

    頌中敬意。

    佛寶中義。

    法寶中藏義。

    用大唯善義。

    覺不覺義。

    釋随染二相義。

    釋本覺義本有修生義。

    生滅因緣中七科義。

    生滅中一科義。

    染法熏中四科義。

    淨法熏中七科義。

    略科文。

    分别發趣中四種發心義。

    科釋正行義。

    色心不二中一義。

    釋賴耶識有惑義。

    如來藏中恒沙功德義。

    生滅不生滅和合成梨耶義。

    九相義。

    真如二義。

    智淨不思議相義。

    覺體相中四鏡義。

    始本相依文。

    染法熏習中無明妄心各有二義。

    淨分緣起中有四句義。

    生滅門中真妄緣起義。

    法身義。

    真妄心境四句義。

    二谛無礙義。

    二谛義。

    染淨義。

    如來藏。

    四謗義。

     一釋題目者。

    大乘有七義故。

    名為大乘一道上故。

    論雲。

    于二乘為上。

    故名大乘。

    二能至大處故。

    論雲。

    諸佛最大。

    是大乘能至。

    故名大。

    三大人所乘故論雲。

    諸佛大人乘是故。

    四能辨大事故。

    論雲。

    能滅衆生大苦。

    與大利益事。

    故名為大。

    五大士所乘。

    亦名多人所乘。

    論雲。

    觀音等諸大菩薩之所乘。

    故名為大。

    六盡法源底故。

    論雲。

    能盡一切諸法底。

    故名為大。

    七攝法周備故。

    論雲。

    如般若中佛說摩诃衍義無量無邊。

    以是因緣故名為大。

    又釋大乘有三義。

    一辨名有四。

    一約法有三。

    謂三大二運。

    如下論說。

    二約行有七。

    如集論等辨。

    三約人法有七。

    如十二門論說。

    四直辨大。

    即當法為因。

    苞含為義。

    又辨乘義。

    寄喻為名。

    運載為功。

    體能合舉。

    故雲大乘。

    又論雲。

    乘大性故。

    名為大乘。

    解雲。

    此即真性該周。

    故雲大。

    即所乘也。

    妙智乘之。

    故雲乘。

    即能乘也。

    依主釋也。

    論雲。

    亦乘亦大。

    名為大乘。

    此即當體智能運轉。

    故名乘。

    性廣博故名大。

    此持業釋。

    二明體性有二。

    一正以無分别智為乘體。

    兼即攝所依真如及餘勝行等。

    二正以真如為乘體。

    智等亦兼攝。

    以彼皆為真所成故。

    三業用有二。

    一約三佛性義。

    如佛性論。

    自性為所乘。

    引出為能乘。

    至得果為乘所至處。

    此中所乘是乘(去聲)能乘此是乘(平聲)二約運因成果義有三。

    一運行令增。

    二運惑令滅。

    三運理令顯。

    初是能。

    後二是所。

    此即是涅槃中三德謂般若。

    解脫。

    法身。

    文是三轉依。

    如集論說。

    一心轉。

    謂真性現故。

    二道轉。

    謂行漸增故。

    三對轉謂惑障滅故。

    文此論中。

    破和合識等是轉滅。

    顯現法身是轉顯。

    智純淨是轉增。

    餘義準之。

    一言大乘起信者有二門四義。

    初心境門中。

    一大乘是能起。

    信心是所起。

    故雲大乘之起信也。

    二起信是能信。

    大乘是所信。

    故雲大乘之起信。

    二體用門中。

    一約攝用歸體辨。

    即此信心。

    是真如内熏及外緣所成。

    不異本故。

    是真故。

    起信即是大乘。

    故雲大乘起信。

    二直就業用辨。

    謂此信心即廣博。

    故雲大。

    即從微至著。

    運轉義故。

    名之為乘。

    即是起信。

    亦是大乘。

    故雲大乘起信耳。

    第二頌内第三敬意中。

    一頌四句。

    增數有四。

    一或總為一。

    謂所為事也。

    二或分為二。

    謂上句所為人。

    餘句所成益。

    三或離為三。

    謂初句所為人。

    中間二句所成行。

    末後一句所至德。

    四或散為四。

    謂初句所為人。

    第二句所離過。

    第三句成德。

    第四句所至德。

    第三佛寶中。

    或總為一。

    謂是佛也。

    或總為二。

    謂初頌明用。

    後頌二句明體相。

    或為三。

    謂初頌中二句明報身。

    後一句明化身。

    或為四。

    謂于報中。

    上句明心。

    下句明色。

    第四法寶内功德藏者。

    藏有三義。

    一蘊積義。

    積法内弘故。

    二含攝義。

    收攝内外故。

    三出生義。

    流德成益故。

    理法中有此三義。

    望自性德有初義。

    望彼教行果有後二義。

    行果複有二義。

    行果各自積德有初義。

    更望自性及望理有第二義。

    果望行教有出生義。

    行望果教俱有出生義。

    教望前立三得具三義可知。

    第五立義分内。

    問。

    何故前明體大中。

    通一切法。

    不簡染淨及其相用。

    唯是其善。

    不通不善。

    答。

    體大理曰通諸法。

    不得簡别。

    若真如外别有無明為不善體者。

    有多種過。

    且以二義顯之。

    一者同于外道執冥性常。

    以其自有。

    不從因生故。

    二者衆生畢竟無有得解脫義。

    以有自體不可斷故。

    生則常生。

    亦可恒不生也。

    有此過故。

    真如之外。

    不得别立無明作不善體。

    不善等法。

    亦不得作真如相用。

    若是相用。

    亦有多過。

    且以二義釋之。

    一者因果雜亂過。

    随彼善因應得苦果。

    二者聖人證得真如。

    應起不善惡業。

    有此過故。

    不善不得作真如相用。

    問。

    若爾不善不應以真如作體。

    答。

    正以不善之法。

    用彼真如作體故。

    以違不相應。

    則名不善。

    又由違真故不離真。

    違真故不是用也。

    第六。

    釋本覺本不覺。

    各有三門。

    一開義。

    二由起。

    三和合。

    初者。

    本覺有三義。

    一無不覺義。

    二有本覺義。

    三無本覺義。

    不覺亦三義。

    一無本覺義。

    二有不覺義。

    三滅不覺義。

    二由起者。

    由無不覺故。

    得有本覺。

    由有本覺故。

    得成不覺成不覺故。

    名無本覺也。

    由無本覺故。

    得有不覺。

    由有不覺故。

    得有性滅。

    故名滅不覺也。

    又由不覺中有無本覺義故。

    得有本覺義。

    又由本覺中有無不覺義故。

    得有滅不覺義。

    又由本覺中有本覺義故。

    不覺中得有無本覺義也。

    又上諸義相由。

    各各無二。

    共合成三句。

    又依本覺得成不覺。

    不覺能知名義。

    得成始覺。

    始覺成故。

    不覺則滅。

    不覺則滅故。

    始覺則同本覺同本覺故。

    則無始覺。

    無始覺故。

    則無不覺。

    無不覺故。

    則無生滅門。

    唯一真如門也。

    是故當知至心源時。

    唯是真如。

    無生滅。

    無生滅故。

    亦不可說真如。

    豈有三身之别。

    但随衆生染機故。

    故說三身等也。

    第七随染生二相中。

    問。

    随何染得生此相。

    答。

    此有三。

    一智淨相。

    随自心中無明法力熏習等。

    而起不思議業。

    随生染機而現形化用。

    二此二俱随自染而起。

    由斷自染。

    方能起用故。

    不思議業相亦爾。

    随自染中。

    三俱随他染。

    謂諸菩薩修萬行得佛果等皆是随衆生無明故有此事。

    若廢染機。

    即無修無得一味相也。

    第八問。

    本覺既是真如。

    何故名覺。

    答。

    凡言覺有二義。

    一覺察義。

    謂染所不能染故。

    即是斷障義。

    二覺照義。

    謂自體顯照一切諸法。

    即鑒達義。

    但染則本來自離。

    德則未曾别現。

    故其義本自有之。

    故雲本覺。

    又由此二義。

    除二障。

    顯二果。

    并性成就。

    其始覺中亦有二義同前。

    但始覺起為異。

    染窮始覺。

    不異本覺。

    何以故。

    由二義故。

    一以無是本覺起。

    随染所成。

    無别性故。

    二覺至心源。

    同本覺故。

    無始覺之異。

    是故唯有一覺具二義也。

    一又窮此義。

    亦無二相。

    謂染離與德之現。

    現即染離。

    故唯一真覺也。

    又由染本性離。

    無染可離。

    德本性彰。

    無德可現。

    故其真覺無覺也。

    是故遠離覺所覺。

    無覺而不彰。

    一切覺故名佛。

    第九真如門約本義說。

    故文雲。

    一切衆生本來常住入于涅槃。

    無始覺之義。

    唯約修生說。

    以本無今有為始覺故。

    本覺之義。

    約修生本有說。

    以對始覺說本覺故。

    如文應知智淨相等。

    約本有修生說。

    故文雲。

    本覺随染生二相故。

    問。

    智淨與始覺何異。

    答。

    其實不别。

    以始覺即是本覺随染作故。

    今約所對不同。

    故說有異。

    異相者。

    謂本覺約染成于智淨。

    治染還本。

    為本之對。

    名為始覺。

    又以本覺成始。

    更無異法。

    從此義故。

    總名本有。

    不論真如門。

    但約生滅緣起中說本耳。

    又以始覺契本。

    方名本覺。

    若離始覺。

    一切不成。

    從此義故。

    總名修生。

    又以本作始覺。

    說本名修生本有。

    此之同義。

    唯一緣起。

    猶如圓珠。

    随舉一門。

    無不收盡。

    第十因緣有三義。

    一淨心為因。

    無明為緣。

    二妄境為緣。

    本識為因。

    此二如疏。

    三以前因緣為因。

    後因緣為緣。

    以本來融通一心故。

    思準之。

    此中因緣。

    但是所由義。

    與所成生滅不别。

    其心與無明合邊。

    即是因緣。

    亦無别法。

    即攬此諸法積聚集成。

    名為衆生。

    是即真心為衆生體。

    五意及識為衆生相。

    是故唯一心也。

    意是依止義。

    前三是本末依。

    謂末依本故。

    名本為意。

    後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