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戒本疏卷下(之末)

關燈
無簡别故。

    問菩薩地受戒文中不雲請二師。

    文相似唯請羯磨師。

    無請和上文。

    何故彼此說不同耶。

    答理應具請二師。

    而彼文中不請和上者。

    當是預請為親教師。

    是故不須臨受方請。

    或即一人具兼兩事。

    謂作和上及阿阇梨。

    是故彼文不别請也。

    二師應問言下。

    明欲将受問其遮法。

    問為二師并問。

    為一人問。

    一人誰應問。

    答若請二人阿阇梨應問。

    正作羯磨人故。

    若請一人為二師則無所妨也。

    所問罪有三種。

    一七逆一向不得受。

    二十重若忏得相得受。

    不得相不得戒。

    今謂十重若忏得相不作受法。

    便得本戒。

    若不忏除應更增受。

    三四十八唯須對悔不須更受。

    若無好相雖忏無益者。

    謂無罪滅得戒之益。

    是現身亦不得戒者。

    舊說。

    非但不得本戒。

    亦複不得更增戒也。

    今謂遮其由忏得。

    不遮由受得。

    而得增受戒者。

    舊作三解。

    一雲。

    不得而強受更增受戒罪。

    以違教故。

    二雲。

    雖不得戒而得增受戒之福。

    三雲。

    直是驚跪不得之辭耳。

    今謂而得增受戒者是許重受之言。

    謂犯十重忏不得相。

    雖現身中不得本戒。

    而得更增重受新戒。

    所以得知。

    璎珞經雲。

    十重有犯無悔得使重受戒。

    八萬威儀戒盡名輕。

    有犯得使悔過對手悔滅。

    菩薩地雲。

    若諸菩薩由此毀犯棄舍菩薩淨戒律儀。

    于現法中堪任更受。

    非不堪任如苾刍住别解脫戒犯他勝處法于現法中不任更受。

    決擇分雲。

    由此因緣當知棄舍菩薩律儀。

    若有還得清淨受心。

    複應還受。

    由此諸文知。

    菩薩戒雖犯重。

    舍而得更受。

    若犯四十八輕者對手忏罪滅者。

    謂對一人對手忏滅還得清淨。

    手者亦名對首。

    謂對一人合手忏謝故雲對手。

    面首相對陳罪悔滅故雲對首。

    菩薩地雲。

    又此菩薩一切違犯。

    當知皆是惡作所攝。

    應向有力于語表義能學能受小乘大乘補特伽羅發露悔滅。

    若準此文。

    聲聞亦得受菩薩忏。

    又雲。

    若諸菩薩以上品纏違犯。

    如上他勝處法失戒律儀。

    應當更受。

    若中品纏違犯。

    如上他勝處法失戒律儀。

    應當更受。

    若中品纏違犯。

    如上他勝處法。

    應對于三補特伽羅。

    或過是數。

    應如發露除惡作法。

    先當稱述所犯事名。

    應作是說。

    長老專志或雲。

    大德我如是名違越菩薩毗那耶法。

    如所稱事犯惡作罪。

    餘如苾刍發露悔滅惡作罪法。

    應如是說。

    若下品纏違犯如上他勝處法。

    及餘違犯應對于一補特伽羅。

    發露悔法當知如前。

    若無随順補特伽羅可對發露悔除所犯。

    爾時菩薩以淨意樂起自誓心。

    我當決定防護當來終不重犯。

    如是于犯還出還淨。

    不同七遮者。

    十重悔得更受。

    四十八輕但悔得清。

    是故不同七遮一向不得現受。

    而教戒師下。

    制其教師令好解法。

    不解大乘經律若輕若重是非之相者。

    謂不解教法。

    于律知其輕重。

    于經知其是非。

    謂十戒為重。

    四十八為輕。

    又染犯為重。

    不染為輕。

    又故作為重。

    誤作為輕。

    是謂輕重之相。

    順理為是。

    違理為非。

    又大乘為是。

    小乘為非。

    所斷為非。

    所修為是。

    是為是非之相。

    不解第一義谛者。

    謂不解理法。

    地論所說四種真實等名第一義。

    若習種下。

    謂不解行法。

    習種姓謂十發趣。

    長養姓者謂十長養。

    不可壞姓者謂十金剛。

    此三即是地前三賢。

    道姓者謂十地。

    正性謂佛地。

    本業經中并六種姓。

    謂習種姓。

    性種姓。

    道種姓。

    聖種姓。

    等覺姓。

    妙覺姓。

    道性之中并攝等覺故此唯五。

    又道性入彼道種姓中。

    正性攝彼十地。

    等覺及妙覺性不可壞性外别立。

    道性者。

    十回向後更修燸等四善根。

    是入聖道之近方便。

    故别立之。

    其中多少觀行出入十禅支一切行法一一不得此法中意者。

    謂于定門不得意趣。

    十禅支者。

    上卷經中雲。

    十心第十心雲八百三昧十禅支。

    而不别名。

    未詳是何。

    舊雲。

    十八禅支中除同取異故成十支。

    謂初禅有五。

    覺觀喜樂一心。

    二禅四中唯取内淨。

    增前為六。

    餘三同初故不取之。

    三禅五中唯取舍念安慧。

    增前為九。

    餘二同前故不取之。

    四禅四支唯取不苦不樂。

    增前為十。

    餘三同前故不取之。

    而菩薩下。

    辨無德作師成犯違也。

    與十八戒有何别者。

    一雲。

    前制為新受者。

    必須有解。

    此制為重者。

    必須具解。

    一雲。

    前制無解辄授。

    多是掘尾者所行。

    此制為利妄授。

    多是無羞者所為。

    今謂前于攝善門中制。

    今于利生門中制。

     第三說戒簡人戒 若佛子不得為利養故于未受菩薩戒者前若外道惡人前說此千佛大戒邪見人前亦不得說除國王餘一切人不得說是惡人輩不受佛戒名為畜生生生之處不見三寶如木石無心名為外道邪見人輩木頭無異而菩薩于是惡人前說七佛教戒者犯輕垢罪 戒法尊重理須簡器。

    非器辄說反生罪過。

    故制斷也。

    大小俱制。

    七衆亦同。

    菩薩地雲。

    又諸菩薩于受菩薩戒律儀法。

    雖已具足受持究竟。

    而于謗毀菩薩藏者無信有情。

    終不率爾宣示開悟。

    所以者何。

    為其聞已不能信解。

    大無知障之所覆蔽便生诽謗。

    由诽謗故如住菩薩淨戒律儀成就無量大功德藏。

    彼诽謗者亦為無量大罪業藏之所随遂。

    乃至一切惡言惡見及惡思惟未永棄舍終不遠離。

    文中不得為利養于未受菩薩戒者前乃至大邪見人前亦不得說者。

    若不為利。

    欲為将受知戒相故。

    雖說無犯故。

    地論雲。

    又諸菩薩欲授菩薩菩薩戒時。

    先應為說菩薩法藏摩怛履迦菩薩學處及犯處相令其聽受。

    以慧觀察自所意樂堪能思擇受菩薩戒。

    非唯他勸非為勝他。

    當知是名堅固菩薩。

    堪受菩薩淨戒律儀。

    以受戒法如應正授。

    故知為信将欲受者。

    雖未受時亦得預說。

    非如聲聞受後方說。

    未受菩薩戒者。

    設無異見。

    由未受故不得為說。

    聲聞具戒既未受大。

    理亦不得辄為彼說。

    外道惡人者。

    謂異見人也。

    大邪見者。

    謂毀謗人。

    唯除國王者。

    王得自在成敗由彼。

    又令知法清其心故得為說也。

    是惡人輩下呵不受人。

    而菩薩下辄說成犯。

    無心受者皆名惡人。

    善戒經雲。

    若比丘為求罪過聽菩薩戒不信受教者。

    及不成就優婆塞戒。

    不成就沙彌戒。

    不成就波羅提木叉戒者。

    不得聽菩薩戒。

    聽者得罪。

    若比丘犯波羅提不愧不悔。

    聽菩薩戒得偷蘭遮。

    若犯偷蘭。

    不愧不悔。

    聽菩薩戒得僧殘罪。

    若犯僧殘不愧不悔。

    聽菩薩戒得波羅夷罪。

    謂十八重若有說者得僧殘罪。

    是故經中作如是言。

    不信者不應聽。

    不信者不應說。

     第四不故毀犯戒 若佛子信心出家受佛正戒。

    故起心毀犯聖戒者。

    不得受一切檀越供養。

    亦不得國王地上行。

    不得飲國王水。

    五千大鬼常遮其前。

    鬼言大賊。

    若入坊舍城邑宅中。

    鬼複常掃其腳迹。

    一切世人鹹皆罵言佛法中賊。

    一切衆生眼不欲見。

    犯戒之人畜生無異。

    木頭無異。

    若故毀正戒者。

    犯輕垢罪 此下兩戒辨自攝戒。

    于中初戒辨攝戒行。

    後戒辨攝戒教。

    毀犯淨戒冒當信施。

    于自增罪。

    于他損福。

    故制斷也。

    大小乘俱制。

    而聲聞中未見别結毀戒受施之罪。

    大士損利生行故。

    别結罪正在五衆。

    文言信心出家故。

    謂随所犯結本罪。

    已更增毀犯受施之罪。

    所犯本罪通于輕重。

    唯除上纏失戒者也。

    文中信心出家受佛正戒者。

    由出家受戒。

    當任福田故。

    偏言出家。

    故起心毀犯聖戒者。

    佛所制戒皆名聖戒。

    知而故違名故起心。

    虧損受體故雲毀犯。

    不得受一切檀越供養等者。

    戒田既毀不當受供。

    五千大鬼常遮其前者。

    以非分冒受故幽被非人之呵。

    一切世人罵詈下。

    以虛損信施故顯受世人之罵。

     第五供養經典戒 若佛子常應一心受持讀誦大乘經律剝皮為紙刺血為墨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