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戒本疏卷下(之末)

關燈
髓為水折骨為筆書寫佛戒木皮谷紙絹素竹帛亦悉書持常以七寶無價香華一切雜寶為箱囊盛經律卷若不如法供養者犯輕垢罪 法為開神之摸。

    特須尊敬。

    若不如法故護。

    則于行多虧。

    故制之令敬。

    七衆同學。

    大小不共。

    文中凡列五種。

    一受持。

    二讀。

    三誦。

    四書寫。

    五供養。

    第四中剝皮為紙等者。

    若得堅心無動者則應行之。

    不爾未必須行。

    但應作心願。

    為木皮角紙絹等。

    随力必須為之。

    菩薩地中于三通制。

    故彼文雲。

    若諸菩薩淨戒律儀于日日中。

    若于如來或為如來造制多所。

    若于正法或為正法造經卷。

    所謂諸菩薩索怛攬藏摩怛理迦。

    若于僧伽謂十方界已入大地諸菩薩衆。

    若不以其或小或多諸供養具而為供養。

    下至以身一拜禮敬。

    下至以語一四句頌贊佛法僧真實功德。

    下至以心一清淨心随念三寶真實功德。

    空度日夜。

    是名有犯。

    有所違越。

    若不恭敬懶堕懈怠而違犯者。

    是染違犯。

    若誤失念而違犯者。

    非染違犯。

    無違犯者。

    謂心狂亂。

    若已證入淨意樂地常無違犯。

    由得清淨意樂菩薩。

    譬如已得證淨苾刍恒時法爾于佛法僧以勝供具承事供養。

    善生經雲。

    若作衣服缽器。

    先奉上佛。

    并令父母師長先一受用。

    然後自服。

    若上佛者。

    當以香花贖之。

     第六悲心唱導戒 若佛子常起大悲心若入一切城邑舍宅見一切衆生應當唱言汝等衆生盡應受三歸十戒若見牛馬豬羊一切畜生應心念口言汝是畜生發菩提心而菩薩入一切處山川林野皆使一切衆生發菩提心是菩薩若不發教化衆生心者犯輕垢罪 此下四戒以悲教化。

    于中初二明悲攝衆生。

    後二辨以敬護正法。

    法住人益故。

    雖護法即是化人。

    初二中初戒明唱導教化。

    次戒辨說法教化。

    見生不化乖普攝行故制之。

    道俗同學。

    大小不失。

    以聲聞本不兼濟故。

    文中常起大悲心者。

    愍彼長沒苦海。

    常欲拔之令出。

    若入已下。

    内心起悲發言唱導。

    十戒者。

    或是十善業道之戒。

    或是菩薩十無盡戒。

    見畜令發菩薩心者。

    畜生之中或有黠慧得領解者。

    或雖當時無能領解。

    法聲光明入毛孔中。

    遠作菩提之因緣故。

     第七敬心說法戒 若佛子常行教化起大悲心若入檀越貴人家一切衆中不得立為白衣說法應在白衣衆前高座上坐法師比丘不得地立為四衆說法若說法時法師高座香華供養四衆聽者下坐如孝順父母敬順師教如事火婆羅門其說法者若不如法說者犯輕垢罪 道聽途說。

    有慢法之過。

    故制斷之七衆同學。

    文言比丘者。

    在家為師範義小故。

    大小共制。

    文中常行教化大悲心者。

    悲心教化事在益物。

    理宜嚴敬生善。

    不應輕薄起非。

    一切衆中已下正明說法儀式。

    于中有二。

    一明為白衣說法儀。

    二辨為四衆說法儀。

    準律。

    人卧已坐。

    或為覆頭投杖等。

    悉應同制。

    如孝順父母者。

    尊人也。

    如事火婆羅門者。

    重法也。

     第八不立惡制戒 若佛子皆以信心受佛戒者。

    若國王太子百官四部弟子。

    自恃高貴。

    破滅佛法戒律明作制法以我四部弟子不聽出家行道。

    亦複不聽造立形像佛塔經律立統官制衆使安籍記僧菩薩比丘地立白衣高座。

    廣行非法如兵奴事主而菩薩正應受一切人供養。

    而反為官走使。

    非法非律。

    若國王百官好心受佛戒者。

    莫作是破三寶之罪。

    若故作破法者。

    犯輕垢罪 此下兩戒敬護正法。

    初戒遮其惡制。

    後戒護其正教。

    初中違佛立制。

    是破法因緣。

    故制令斷。

    華嚴雲。

    不非先制不更造立。

    此之謂也。

    大小俱制。

    七衆同防。

    文中皆以信心受戒者。

    謂本受戒時皆用信心也。

    若國王下。

    謂變持邪慢滅破佛法。

    由二因緣滅破佛法。

    一立非法制。

    二不聽出家行道等事。

    破三寶之罪者。

    法癡人摧三寶俱破也。

    故作破法者。

    由非制而制是制便斷也。

     第九愛護正法戒 若佛子以好心出家。

    而為名聞利養于國王百官前說佛戒者。

    橫與比丘比丘尼菩薩戒弟子作系縛事。

    如獄囚法如兵奴之法。

    如師子身中蟲自食師子肉。

    非餘外蟲。

    如是佛子自破佛法。

    非外道天魔能破。

    若受佛戒者。

    應護佛戒如念一子。

    如事父母不可毀破。

    而菩薩聞外道惡人以惡言謗破佛戒之聲。

    如三百鉾刺心。

    千刀萬杖打拍其身。

    等無有異。

    甯自入地獄經于百劫。

    而不一聞惡人以惡言謗破佛戒之聲。

    而況自破佛戒教人破法因緣。

    亦無孝順之心。

    若故作者。

    犯輕垢罪 戒法秘密非俗宜聞。

    理應愛護。

    同自子親。

    而于未信俗前妄說佛戒秘要。

    反為行人系縛。

    更起正法蕀刺。

    法衰人墜。

    莫不由此。

    故制令敬護。

    大小俱制。

    七衆同學。

    文中以出家好心者。

    謂本出家時有愛法好心也。

    而為名聞下。

    乖本好心反從名利。

    于國王百官前說佛戒者。

    馳心臭餌。

    贈以聖言也。

    橫與比丘等系縛者。

    由俗聞佛戒。

    非理撿挍故橫作系縛也。

    如師子身中蟲下。

    引喻重啧破法由自佛子不由外道天魔也。

    若受佛戒者下勸令敬護。

    而何況自破下違成犯也。

     如是九戒應當學敬心奉持 如是八戒應當下總結敬持。

     諸佛子是四十八輕戒汝等受持過去諸菩薩已誦未來諸菩薩當誦現在諸菩薩今誦 諸佛子下大段第三總結輕垢勸令受持。

     諸佛子谛聽。

    此十重四十八輕戒。

    三世諸佛已誦當誦今誦。

    我今亦如是誦。

    汝等一切大衆。

    若國王王子百官比丘比丘尼信男信女。

    受持菩薩戒者。

    應受持讀誦解說書寫。

    佛性常住戒卷流通。

    三世一切衆生化化不絕。

    得見千佛。

    佛佛授手。

    世世不堕惡道八難。

    常生人道天中。

    我今在此樹下略開七佛法戒。

    汝等大衆當一心學波羅提木叉。

    歡喜奉行如無相天王品勸學中一一廣明。

    三千學士時坐聽者。

    聞佛自誦。

    心心頂戴。

    歡喜受持 佛子谛聽下是流通分。

    于中有二。

    一付法令持。

    二結通餘化。

    初中有三。

    一命衆。

    即佛子谛聽也。

    二正以付囑。

    三三千學下時衆頂戴。

    正付中有二。

    一戒經令受持。

    二我在今樹下囑戒法令奉行。

     爾時釋迦牟尼佛說上蓮華台藏世界盧舍那佛所說心地法門品中十無盡戒法品竟。

    千百億釋迦亦如是說。

    從摩醘首羅天王宮至此道樹下十住處說法品為一切菩薩不可說大衆受持讀誦解說其義。

    亦如是千百億世界蓮華藏世界微塵世界。

    一切佛心藏地藏戒藏無量行願藏因果佛性常住藏如如一切佛說無量一切法藏竟千百億世界中一切衆生受持歡喜奉行。

    若廣開心地相相如佛華光王七行品中說。

     明人忍慧強能持如是法未成佛道間 安獲五種利一者十方佛愍念常守護 二者命終時正見心歡喜三者生生處 為淨菩薩友四者功德聚戒度悉成就 五者今後世性戒福慧滿此是佛行處 智者善思量計我著相者不能信是法 滅盡取證者亦非下種處欲長菩提苗 光明照世間應當靜觀察諸法真實相 不生亦不滅不常複不斷不一亦不異 不來亦不去如是一心中方便勤莊嚴 菩薩所應作應當次第學于學于無學 勿生分别想是名第一道亦名摩诃衍 一切戲論惡悉由是處滅諸佛薩婆若 悉由是處出是故諸佛子宜發大勇猛 于諸佛淨戒護持如明珠過去諸菩薩 已于是中學未來者當學現在者今學 此是佛行處聖主所稱歎我已随順說 福德無量聚回以施衆生共向一切智 願聞是法者疾得成佛道 菩薩戒經終 菩薩戒本疏卷下(之末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