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戒本疏卷下(之末)

關燈
我是名發心菩薩十大正願。

    此十大願遍衆生界。

    攝受一切恒河沙諸願。

    若衆生盡我願乃盡。

    而衆生實不可盡。

    我此大願亦無有盡。

    持佛禁戒作是願言下立誓自要。

    十三誓中前十二作護戒誓。

    最後一願作證果誓。

    十二中前七護律儀戒。

    後五護五根戒。

    七中前一對境立誓。

    女境易染可畏中甚。

    故偏誓護。

    後六對供立誓。

    與涅槃聖行說大意同也。

     第七随時頭陀戒(亦可名頭陀避難戒) 若佛子常應二時頭陀。

    冬夏坐禅。

    結夏安居。

    常用楊枝澡豆三衣瓶缽坐具錫杖香爐漉水囊手巾刀子火燧鑷子繩床經律佛像菩薩形像。

    而菩薩行頭陀時及遊方時。

    行來百裡千裡。

    此十八種物常随其身。

    頭陀者從正月十五日至三月十五日。

    八月十五日至十月十五日。

    是二時中此十八種物常随其身。

    如鳥二翼。

    若布薩日。

    新學菩薩半月半月布薩誦十重四十八輕戒。

    若謂戒時當于諸佛菩薩形像前誦。

    一人布薩即一人誦。

    若二人三人乃至百千人亦一人誦。

    誦者高座聽者下座。

    各各被九條七條五條袈裟。

    結夏安居時亦應一一如法。

    若行頭陀時莫入難處。

    若惡國界。

    若惡國王。

    土地高下草木深邃。

    師子虎狼。

    水火風難。

    及以劫賊。

    道路毒蛇。

    一切難處。

    悉不得入。

    頭陀行道乃至夏坐安居時。

    是諸難處皆不得入。

    若故入者。

    犯輕垢罪 頭陀此雲抖擻。

    抖擻著心故。

    蕭然塵外能莊嚴戒故。

    應随行。

    行不擇處。

    容緻夭喪。

    又未離欲者在難心不得安。

    故須避難。

    行得其所。

    七衆同制。

    聲聞避難。

    亦應同制。

    二時常行不必制之。

    文中常應二時頭陀者。

    以春秋二時寒腽調适無妨損故制。

    在此二時行。

    瑜伽論雲。

    問何故名為杜多功德。

    答譬如世間或毛或[疊*毛]未鞭未彈未紛未擘。

    爾時相著不耎不輕。

    不任造作縷線氈蓐。

    若鞭若彈若紛若擘。

    爾時分散柔軟輕妙。

    堪任造作縷線氈蓐。

    如是行者由飲食貪于諸飲食令心染著。

    由衣服貪于諸衣服令心染著。

    由敷具貪于諸敷具令心染著。

    彼由如是杜多功德能淨修治令其純直。

    柔軟輕妙有所堪任。

    随順依止能修梵行。

    是故名為杜多功德。

    于飲食中有美食貪及多食貪能障修善。

    為欲斷除美食貪故。

    常期乞食次第乞食。

    為欲斷除多食貪故。

    但一座食先止後食。

    于衣服中有三種貪能障修善。

    一多衣貪。

    二耎觸貪。

    三上妙貪。

    為欲斷除多衣貪故但持三衣。

    為欲斷除耎觸貪故但持毳衣。

    為欲斷除上妙貪故持糞掃衣。

    于諸敷具有四種貪能障修善。

    一諠雜貪。

    二屋宇貪。

    三倚樂卧樂貪。

    四敷具貪。

    為欲斷除諠雜貪故住阿練若。

    為欲斷除屋宇貪故。

    常居樹下迥露冢間。

    又為欲斷除淫佚貪故常住冢間。

    為欲斷除倚卧貪故常期端座。

    為欲斷除敷具貪故處如常座。

    是名成就杜多功德。

    又雲。

    當知此中若依乞食無差别性唯有十二。

    若依乞食有差别性便有十三。

    冬夏坐禅者。

    冬則大寒。

    夏則大熱。

    又損傷多妨于遊行故制靜坐。

    結夏安居者。

    期心一處靜緣栖托故雲安居。

    必無急緣不妄遊行。

    若于自他有利益處。

    随緣開許受日出界。

    受日之法于五部中随應用之。

    常用楊枝澡豆者。

    楊枝有五德故常用。

    澡豆為清淨故亦常用。

    十八物者。

    三衣為三。

    四瓶。

    五缽。

    六坐具。

    七錫杖。

    八香爐。

    九漉水囊。

    十手巾。

    十一刀子。

    十二火燧。

    十三鑷子。

    十四繩床。

    十五經。

    十六律。

    十七佛像。

    十八菩薩形。

    前十四資身道具。

    後四出世勝軌。

    故制令常随不得離也。

    頭陀者從正月下制時節也。

    非但行時調适。

    亦有所标勝軌。

    如心王經所說應知。

    若布薩日下制布薩法。

    法如經初序說。

    舊疏雲。

    聲聞心弱。

    必假四人已上方得廣誦。

    大士行勝。

    一人亦許廣說。

    今謂廣誦聲聞亦許。

    但不得作白羯磨也。

    菩薩法中理應如此。

    雖複廣誦不得作白。

    誦者高座聽者下坐者。

    為恭敬法故。

    律亦不聽在下為高說。

    各各被九條七條五條袈裟者。

    一雲。

    以此文證。

    三衣皆得入衆用。

    一雲。

    此是并著被衣。

    如三千威儀雲。

    不箸泥洹僧不得被五條。

    不著五條不得被七條。

    不著七條不得被九條。

    故知并著也(更詳彼文)。

    結夏安居一一如法者。

    結時依處受日出界自恣舉忏。

    皆準律行之。

    若頭陀時莫入難處下。

    辨行頭陀及夏安居擇處避難。

    此中所制從始至末。

    一雲。

    道俗悉同。

    一雲。

    遊止教化不得冒難。

    此則通制道俗。

    若安居法布薩令坐。

    但制出家五衆。

    優婆塞經雲。

    優婆塞應畜僧伽梨衣缽錫杖。

    未知十八物盡須備不。

    菩薩僧尼至半月應兩邊布薩誦大小二本。

    不者輕垢(更詳本文)。

    在家菩薩若家内有淨室。

    半月應自誦。

    若無者由旬内寺舍作菩薩布薩。

    則應往聽。

    都不者輕垢。

    若自家諠迫。

    及由旬内無菩薩會集者。

    不犯也。

     第八尊卑次第戒 若佛子應如法次第坐先受戒者在前坐後受戒者在後坐不問老少比丘比丘尼貴人國王王子乃至黃門奴婢皆應先受戒者在前坐後受戒者次第而坐莫如外道癡人若老若少無前無後坐無次第如兵奴之法我佛法中先者先坐後者後坐而菩薩不次第坐者犯輕垢罪 為離憍慢随順教法故制。

    大小俱制。

    道俗同學。

    律中世尊集比丘僧告言。

    汝等謂誰應受第一坐第一水第一食起迎送禮拜恭敬善言問訊。

    或有言大姓家出者。

    或言顔貌端政者。

    或有言阿蘭若者。

    或有言乞食者。

    或有言糞掃衣者。

    如是乃至或有言能呗者。

    或有言多聞者。

    或有言法師者。

    或有言持律者。

    或有言坐禅者。

    佛告諸比丘。

    乃引過去象狸鵽鳥相敬因緣。

    汝等于我法律中出家應更相恭敬。

    如是佛法可得流布。

    自今已去聽随長幼恭敬禮拜上坐迎送問訊。

    又雲。

    不應禮白衣。

    一切女人不應禮。

    前受大戒者。

    後受大戒者。

    十三難三舉二滅一切非法語者不應禮。

    何等人應禮。

    小沙彌尼應禮大沙彌尼。

    沙彌式刃摩那比丘尼比丘。

    如是等人塔一切應禮。

    若年少沙彌應禮大沙彌尼。

    式刃摩那乃至比丘及塔一切應禮。

    小式刃摩那應禮大式刃摩那。

    比丘尼比丘及塔應禮。

    年小比丘尼應禮大比丘尼。

    比丘及塔亦應禮。

    小比丘應禮大比丘。

    大比丘塔亦應禮。

    釋迦法中既雲無别菩薩僧故。

    準上律行。

    于理無爽。

    文中應如法次第坐者。

    謂上下次第不違佛制。

    此中行法諸師不同。

    一說。

    悉以受菩薩戒為次第。

    百歲比丘後受菩薩戒。

    一歲比丘前受菩薩戒。

    則一歲比丘在前座。

    百歲比丘在後坐。

    男女黑白尊卑類别雖前受戒。

    不得交雜。

    若奴前受郎後受者。

    則奴上郎下。

    已入戒法中不随本位故。

    二說。

    若本未受菩薩戒者。

    皆在前受菩薩戒下。

    若進受戒則還本次。

    如百歲比丘未受一歲比丘已受。

    已受者為上。

    未受者為下。

    若百歲者進受則還在上。

    奴郎亦爾。

    若奴先受郎未受者。

    則奴上郎下。

    郎若進受還在奴上。

    既同在戒應随本位。

    如沙彌進受則在百歲尼上。

    三說。

    威儀坐次皆以聲聞法為次序。

    莫問聲聞菩薩。

    但先受者為上。

    若聲聞比丘十歲菩薩比丘九歲。

    猶十歲者為上。

    智度論雲。

    諸佛多以聲聞為僧。

    無别菩薩僧。

    如彌勒菩薩文殊師利菩薩等。

    以釋迦牟尼佛無别菩薩僧故。

    入聲聞僧中次第坐。

    此文但言先受者在前坐。

    後受者在後坐。

    不簡聲聞菩薩戒故。

    在家菩薩既無歲數。

    悉以菩薩戒為次。

    今謂在家中亦應以受戒為先。

    若受聲聞五戒。

    若受菩薩五戒。

    但先受者為上。

    若奴先受郎後受者。

    不得以受為次。

    奴郎位别。

    本不雜故。

    設放奴為郎。

    應随受次。

    世中行事多依後說。

    不問老少者。

    不随生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