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戒本疏卷下(之末)

關燈
第一救贖危苦戒 佛言佛子佛滅度後于惡世中。

    若見外道一切惡人劫賊賣佛菩薩父母形像。

    及賣經律。

    販賣比丘比丘尼。

    亦賣發菩提心菩薩道人。

    或為官使與一切人作奴婢者。

    而菩薩見是事已。

    應生慈悲心方便救護。

    處處教化。

    取物贖佛菩薩形像及比丘比丘尼發心菩薩一切經律。

    若不贖者犯輕垢罪 貨賣經像有損辱之過。

    貨賣行人有幽逼之惱。

    大士既以護法濟苦為懷。

    當應随力救贖。

    若不贖不救違敬違慈。

    故制為之。

    論雲。

    又諸菩薩于堕種種師子虎狼鬼魅王賊水火等畏。

    諸有情類皆能救護。

    令離如是諸怖畏處。

    大小不共。

    聲聞見眷屬被賣不贖犯第七聚。

    經像及餘人不見别制。

    菩薩一切不得不救。

    唯除力所不及。

    七衆同學也。

    文中賣佛菩薩父母形像者。

    一雲。

    是大慈父母。

    故雲菩薩父母像。

    一雲。

    刻鑄作父母形像。

    如丁蘭之類。

    故雲父母形像。

    販賣比丘下明救贖行人。

    文中但說道人者。

    妨損多故。

    餘人堕難理亦應救。

     第二不畜損害戒 若佛子不得販賣刀杖弓箭畜輕秤小鬥因官形勢取人财物害心系縛破壞成功長養貓狸豬狗若故養者犯輕垢罪 此下八戒以法攝中有二。

    前七以行法攝。

    第八以教法攝。

    以行攝中又二。

    初二戒明離過行。

    後五戒明攝善行。

    離過行中。

    初離損害之過。

    後離放逸之過。

    畜養損害乖慈攝行故制令斷。

    大小俱制。

    七衆同防。

    文中具列六事。

    一不得畜刀杖弓箭。

    此防殺害之過。

    前第十戒中違攝善故制。

    今此戒中違攝善故制。

    令利生故制。

    二不得販賣輕秤小鬥。

    此防盜損之過。

    三因官形勢取人财物。

    前第十七制因勢乞求。

    今此戒制因公囑緻。

    此亦防盜損也。

    四害心系縛。

    謂心欲損惱未必緻害也。

    五破壞成功。

    謂破他人用所成。

    六長養貓等。

    遠有侵害故不應畜。

    見彼臨危拯贖者不犯。

     第三不行邪逸戒 若佛子以惡心故觀一切男女等鬥軍陣兵将劫賊等鬥亦不得聽吹貝鼓角琴瑟筝笛箜篌歌叫伎樂之聲不得摴[卄/補]圍棋波羅塞戲彈棋六博拍毬擲石投壺牽道八道行成爪鏡蓍草楊枝缽盂髑髅而作蔔筮不得作盜賊使命一一不得作若故作者犯輕垢罪 違正業故制。

    大小同制。

    七衆不共。

    文中列事有五。

    一不得觀諸鬥。

    若無緣事道俗俱制。

    二不得聽諸樂。

    若為自娛道俗俱制。

    若供養三寶道俗俱開。

    若自身作制道開俗。

    三不得作諸戲。

    道俗俱制。

    四不得作蔔筮。

    為利道俗俱制。

    如法指示俗人開。

    五不得作盜賊使命。

    前十一戒制公通使命。

    此戒制私竊使命。

    此亦道俗俱斷。

     第四不念餘乘戒 若佛子護持禁戒行住坐卧日夜六時讀誦是戒猶如金剛如帶持浮囊欲度大海如草系比丘常生大乘善信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諸佛是已成之佛發菩提心念念不去心若起一念二乘外道心者犯輕垢罪 此下五戒明攝善行。

    初遮念餘乘道。

    次遮不起大願。

    次遮不發堅誓。

    次遮不修離著。

    次遮不遜長幼。

    初不念餘乘者。

    恐虧大行故制。

    道俗同學。

    大小不共。

    以所習各異故。

    文中列事有三。

    一護誦戒法。

    護持禁戒者。

    謂若性若遮皆悉護持。

    日夜六時讀誦是戒者。

    若文若義誦持不忘。

    猶如金剛者。

    持心堅固因緣不殂故。

    帶持浮囊欲度大海者。

    愛惜守護不欲漏故。

    事出涅槃經。

    如草系比丘者。

    謹慎敬持不敢犯故。

    事出因緣經。

    二生大乘信。

    自知我是未成佛者。

    雖有佛性。

    因未修故。

    諸佛是已成佛者。

    已修妙因克勝果故。

    三發菩提心。

    念念不去心者。

    期心大果。

    餘念不間。

    若起一念下就後顯犯。

     第五發願希求戒 若佛子常應發一切願孝順父母師僧三寶願得好師同學善知識常教我大乘經律十發趣十長養十金剛十地使我開解如法修行堅持佛戒甯舍身命念念不去心若一切菩薩不發是願者犯輕垢罪 願猶善禦。

    将趣勝果。

    若不發願行無所籍。

    故制令發。

    七衆同學。

    大小不共。

    所求異故。

    文中常應發一切願者。

    随事興願無一空過。

    如華嚴中淨行品說。

    又十大願故雲應發一切願。

    十大願者。

    如發菩提心論說。

    孝順已下舉一切願中。

    要者略陳三五。

    孝順父母師衆者。

    不違勝恩願。

    父母有生養之勞。

    師衆有訓導之功。

    俱有勝恩故應順孝也。

    願得好師同學善知識者。

    遭遇勝緣願。

    常教我大乘經律者。

    資承勝教願。

    十發趣乃至十地者。

    解入勝位願。

    使我開解如法修行者。

    集勝行願。

    堅持佛戒等者。

    護持勝戒願。

    戒為行基故别标之。

     第六作誓自要戒 若佛子發是十大願已。

    持佛禁戒。

    作是願言。

    甯以此身投熾然猛火大坑刀山。

    終不毀犯三世諸佛經律與一切女人作不淨行。

    複作是願。

    甯以熱鐵羅網千重周匝纏身。

    終不以破戒之身受于信心檀越一切衣服。

    複作是願。

    甯以此口吞熱鐵丸及大流猛火經百千劫。

    終不以破戒之口食于信心檀越百味飲食。

    複作是願。

    甯以此身卧大流猛火羅網熱鐵地上。

    終不以破戒之身受于信心檀越百種床座。

    複作是願。

    甯以此身受三百矛刺經一劫二劫。

    終不以破戒之身受于信心檀越百味醫藥。

    複作是願。

    甯以此身投熱鐵镬經百千劫。

    終不以破戒之身受于信心檀越千種房舍屋宅園林田地。

    複作是願。

    甯以鐵錘打碎此身從頭至足令如微塵。

    終不以破戒之身受于信心檀越恭敬禮拜。

    複作是願。

    甯以百千熱鐵刀矛挑其兩目。

    終不以破戒之心視他好色。

    複作是願。

    甯以百千鐵錐劖刺耳根經一劫二劫。

    終不以破戒之心聽好音聲。

    複作是願。

    甯以百千刃刀割去其鼻。

    終不以破戒之心貪嗅諸香。

    複作是願。

    甯以百千刃刀割斷其舌。

    終不以破戒之心食人百味淨食。

    複作是願。

    甯以利斧斬破其身。

    終不以破戒之心貪著好觸。

    複作是願。

    願一切衆生悉得成佛。

    而菩薩若不發是願者犯輕垢罪 在心為願。

    形口為誓。

    恐随緣傾動故立誓自要。

    大小不共。

    七衆同學。

    文中發十大願已者。

    或有本雲發十三大願。

    即下所立十三誓也。

    先心中發已然後口立故雲發已。

    若言十大願者。

    别有十願。

    初心菩薩之所先發。

    如發菩提心經說。

    菩薩雲何發趣菩提。

    以何業行成就菩提心。

    發心菩薩住于慧地。

    先當堅固發于正願攝受一切無量衆生。

    我求無上菩提救護度脫。

    令無有餘。

    皆令究竟無餘涅槃。

    是故初發心大悲為首。

    以悲心故能發轉勝十大正願。

    何為十。

    謂一者願我先世及以今身所種善根。

    以此善根施與一切無邊衆生。

    悉共回向無上菩提。

    令我此願念念增長。

    世世所生常系在心終不忘失。

    為陀羅尼之所守護。

    二者願我回向大菩提已。

    以此善根于一切生處常得供養一切諸佛。

    永必不生無佛國土。

    三者願我得生諸佛國已。

    常得親近随侍左右。

    如影随形。

    無刹那頃遠離諸佛。

    四者願我得親近佛已。

    随我所應為我說法。

    則得成就菩薩五通。

    五者願我成就菩薩五通已。

    則通達世谛假名流布。

    解了第一義谛。

    如真實性得正法智。

    六者願我得正法智已。

    以無厭心為衆生說示教利喜。

    皆令開解。

    七者願我能開解諸衆生已。

    以佛神力遍至十方無餘世界供養諸佛。

    聽受正法廣攝衆生。

    八者願我于諸佛所受正法已。

    則能随轉清淨法輪。

    十方世界一切衆生聽我法者聞我名者。

    即得舍離一切煩惱發菩提心。

    九者願我能令一切衆生發菩提心已。

    常随将護除無利益與無量樂。

    舍身命财攝受衆生荷負正法。

    十者願我能荷負正法已。

    雖行正法心無所行。

    如諸菩薩行于正法而無所行。

    亦無不行為化衆生不舍正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