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戒本疏卷下(之本)

關燈
善鬥過乖和教行故制斷也。

    二乘俱制。

    七衆同禁。

    文中以惡心者。

    為乖和合損淨行故雲惡心。

    見持戒比丘乃至行菩薩行者。

    舉所鬥之人也。

    鬥過兩頭者。

    聞此彼過向彼此說故雲鬥過。

    或經作遘字。

    謂彼此言鬥而相遘。

    或經作。

    義亦同也。

    随字訓釋義。

    皆無妨。

    不應辄改作也。

    謗欺賢人無惡不造者。

    由鬥過故緻謗欺賢人。

    及無惡不造與第十三有何異者。

    古說。

    由運心有異。

    彼作陷沒心說。

    此作離間心說。

    今謂謗欺賢人無惡不造。

    此顯過失轉多耳。

    非是此戒正所制也。

    唯鬥過兩頭正是此戒所防也。

    如放火中殺盜。

    舉其仍犯非是正所防也。

    若以善心說離間語亦無所犯。

    菩薩地雲。

    又如菩薩見諸有情為惡朋友之所攝受親愛不舍。

    菩薩見已起憐愍心。

    發生利益安樂意樂。

    随能随力說離間語。

    令離惡友舍相親愛。

    勿令有情由近惡友當受長夜無義無利。

    菩薩如是以饒益心說離間語乖離他愛。

    無所違犯生多功德。

     第十放救報恩戒 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業。

    應作是念。

    一切男子是我父。

    一切女人是我母。

    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

    故六道衆生皆是我父母而殺而食者即殺我父母。

    亦殺我故身。

    一切地水是我先身。

    一切火風是我本體。

    故常行放生。

    生生受生常住之法教人放生。

    若見世人殺畜生時。

    應方便救護解其苦難。

    常教化講說菩薩戒救度衆生。

    若父母兄弟死亡之日。

    應請法師講菩薩戒經。

    福資亡者。

    得見諸佛。

    生人天上。

    若不爾者。

    犯輕垢罪 慎終追遠。

    歸厚莫故殺生。

    以救死難齋講以資亡靈。

    是則行慈報恩之善行。

    故制令作。

    大小不共。

    大士一切應度。

    以等慈普故。

    聲聞正在眷屬。

    此外不制。

    以自度故。

    七衆同犯也。

    文中有二。

    一放生以救死難。

    二齋講以資亡靈。

    前中複二。

    初以慈心行放生。

    後以方便解苦難。

    初中以慈心故行放生業者。

    見臨死之厄。

    深生慈心放之令生。

    一切男子是我父下。

    明所救生中修慈心之由。

    此中有二。

    一于一切生起等普親觀。

    二于一切物起一體觀。

    前中男女父母者。

    就相且配。

    約實。

    隔世男女通是父母。

    六途衆生既皆是親。

    見其厄苦不得不救。

    而殺而食者即殺父母者。

    舉其普親兼遮殺食。

    亦殺我故身下明一體觀。

    于中乘勢先止殺食。

    後正明一體觀。

    一切地水是我先身一切火風是我本體者。

    衆生之身攬四大而成體。

    生時聚集為身。

    死時離散為物。

    雖集散從緣。

    而其性不殊。

    大而觀之。

    無非我體。

    故聖人以群生為己身。

    以萬物為己體者。

    理自不然豈能爾乎。

    故常行放生以救濟也。

    生生受生下明方便解苦難。

    生生受生者。

    雖更生曆死而悲觀愈深。

    若見世人下正明方便救度。

    所殺之生被現在之苦。

    能殺之人受當來之苦。

    故于能所殺者普生悲而救度。

    應方便救護解其苦難者。

    救所殺生解其現苦。

    常教化講說菩薩戒救度衆生者。

    救能殺生遮其當苦。

    若父母下齋講以資亡靈。

    法力難思冥資不空。

    故亡過神靈随在何趣。

    除彼二定必得蒙益。

    問相續既别。

    雲何此修福因彼得樂果。

    自作他受違因果故。

    答因果道理實無我作他受。

    然彼此相緣非無互資。

    故目連設福母靈脫于餓苦。

    那舍修善。

    父神免于劇難。

    是則相感之義。

    理數必然。

     如是十戒應當學敬心奉持如滅罪品中廣明一一戒相 如是十下總結勸持指餘廣文。

     自下第三十戒明攝和敬之善。

    和敬有六。

    謂三業同及戒見利同。

    于十戒中。

    初三戒明三業同。

    次一明見同。

    次四明利同。

    後二明戒同。

    即論所說攝善戒中于諸尊長勤修敬事。

    初三戒中。

    初遮嗔不忍受。

    次遮憍不咨問。

    次遮慢不教訓。

    一一通遮三業不和。

    或可如次遮身口意。

     第一忍受違犯戒 佛言佛子不得以嗔報嗔以打報打若殺父母兄弟六親不得加報若國主為他人殺者亦不得加報殺生報生不順孝道尚不畜奴婢打拍罵辱日日起三業得罪無量況故作七逆之罪而出家菩薩無慈報仇乃至六親中故報者犯輕垢罪 既信普親一體之道。

    而嗔打相報則非孝順亦喪慈忍。

    故制斷也。

    即論中雲。

    于他違犯思擇安忍。

    二乘俱制。

    七衆同禁。

    文中若殺父母兄弟六親不得加報者。

    外論一世怨親定異。

    故雲。

    父母之仇弗與共天下。

    兄弟之仇弗與共國。

    從昆弟之仇不為魁。

    内融三世怨親一貫。

    豈容為彼一親而殺此一親耶。

    故雖殺父兄不得加報。

    又我親既死不可還活。

    設害彼親于我何益。

    故長壽王經雲。

    以怨報怨。

    怨終不滅。

    以德報怨。

    怨乃滅耳。

    若國主為他人殺者亦不得加報者。

    謂國主為他人故殺我親者。

    亦不得于國主加報。

    以國主亦是親故。

    又可若我國主為他敵國殺者。

    亦不得于他國加報。

    以彼亦是親故。

    長生安劍即其事也。

    殺生報生不順孝道者。

    謂怨複是親故亦有生我之恩。

    殺彼生命報我生恩。

    不孝順道也。

    此亦殺時别結重罪。

    今于報怨之邊結輕垢也。

    尚不畜下舉輕。

    況故作七逆之罪者。

    知一切是親而行報殺故名作逆耳。

    而出家菩薩無慈報酬下違而成犯。

    偏舉出家者。

    違之甚故。

    理通在家。

    乃至六親故作者。

    父母伯叔兄弟為六親。

    六親之仇尚不應報。

    況餘人也。

    菩薩地第十六戒雲。

    若諸菩薩他罵報罵。

    他嗔報嗔。

    他打報打。

    他弄報弄。

    是名有犯。

    有所違越是染違犯。

    此戒無開緣。

    制意可見。

     第二下心受法戒 若佛子初始出家未有所解。

    而自恃聰明有智。

    或恃高貴年宿。

    或恃大姓高門大解大福大富饒财七寶。

    以此憍慢而不咨受先學法師經律。

    其法師者或小姓年少卑門貧窮諸根不具而實有德。

    一切經律盡解。

    而新學菩薩不得觀法師種姓。

    而不來咨受法師第一義谛者。

    犯輕垢罪 見形不咨失納法之利故制之。

    大小俱制。

    七衆同防。

    文中始出家未有解者。

    謂入道日近。

    于佛法中未有所解也。

    自恃聰明有智者。

    謂恃于世事中聰明有智也。

    或高貴年宿者。

    謂豪勢高貴年歲長宿。

    或恃大性高門者。

    謂生大族家門高勝。

    大解大福者。

    才德豐饒也。

    以此憍慢者。

    以上五事生憍慢也。

    其法師者下出所慢境。

    律制殘截人作。

    當揚法主。

    此中當是小少咨請。

    故從咨受。

    或可菩薩但貴其道不在其形。

    故雖卑賤請令說法。

    如天帝從野幹受法等。

    而新學下違成犯也。

     第三好心教授戒 若佛子佛滅度後欲以好心受菩薩戒時。

    于佛菩薩形像前自誓受戒。

    當以七日佛前忏悔。

    得見好相便受得戒。

    若不得好相。

    應以二七三七乃至一年要得好相。

    得好相已便得佛菩薩形像前受戒。

    若不得好相雖佛像前受戒不名得戒。

    若先受菩薩戒法師前受戒時不須要見好相。

    是法師師師相授故不須好相。

    是以法師前受戒即得戒。

    以生重心故便得戒。

    若千裡内無能授戒師。

    得佛菩薩形像前自誓受戒。

    而要見好相。

    若法師自倚解經律大乘學戒與國王太子百官以為善友。

    而新學菩薩來問若經義律義以輕心惡心慢心一一不好答問者。

    犯輕垢罪 見器不授違教訓之道故制也。

    大小道俗俱同制也。

    文中有二。

    一辨新學得戒之緣。

    二明法師不好教授。

    得戒緣中有三。

    一明自誓受法。

    二明從他受法。

    三覆結二受。

    聲聞法中出家五衆必從他受。

    在家二衆通自他受。

    如瑜伽論五十三中廣說其相。

    菩薩法中此經不分七衆之受。

    若準占察。

    七衆受戒皆通兩受。

    如彼上卷廣分别也。

    若法師下惡說成犯。

    與前第十六戒異者。

    彼制為利倒說。

    此制慢心惡說。

    開緣同彼。

     第四不專異學戒 若佛子有佛經律大乘法正見正性正法身而不能勤學修習而舍七寶反學邪見二乘外道俗典阿毗昙雜論一切書記是斷佛性障道因緣非行菩薩道若故作者犯輕垢罪 舍本攀枝妨大道故制也。

    大小不共。

    所學異故。

    七衆同也。

    此即六和教中合見同也。

    文中有佛經律者。

    謂現有佛教。

    若無佛法時亦許從受外法。

    時世佛法皆滅盡故。

    大乘法者。

    謂大乘教法。

    正見者。

    謂大乘行法中慧為主故。

    正性者。

    謂大乘理。

    正法身者。

    謂大乘果法。

    而不能下舍本逐末。

    而舍七寶者。

    大乘可珍事同七寶。

    而舍之不習。

    或經本雲而不舍七寶。

    謂不棄舍世間七寶。

    欲學法寶應舍世珍。

    而不舍故不能習學。

    反學邪見二乘外道者。

    總舉異學。

    乖大乘故皆名邪見。

    俗典者是外道法。

    阿毗昙雜論書記者。

    是二乘法。

    後世論師所制論記或文義淺近。

    或異見紛纭。

    不順大乘甚深道理。

    是故不聽專心習學。

    若于大乘已得研究。

    為破異見莊嚴大乘暫時習學。

    理所不遮。

    菩薩地雲。

    若諸菩薩于菩薩藏未精研究。

    于菩薩藏一切棄舍。

    于聲聞藏一向修學。

    是名有犯。

    有所違越非染違犯(是二十六也)。

    若諸菩薩現有佛教。

    于佛教中未精研究。

    于異道論及諸外論精勤修學。

    是名有犯。

    有所違越是染違犯。

    無違犯者。

    若上聰敏。

    若能速受。

    若經久時能不忘失。

    若于其義能思能達。

    若于佛教如理觀察成就俱行無動覺者。

    于日日中常以二分修學佛語。

    一分學外。

    則無違犯(是二十七也)。

    又彼第二十五戒雲。

    若諸菩薩起如是見立如是論。

    菩薩不應聽聲聞乘相應法教。

    不應受持不應修學。

    菩薩何用于聲聞乘相應法教聽聞受持精勤習學。

    是名有犯。

    有所違越是染違犯。

    何以故。

    菩薩尚于外道書論精勤研究。

    況于佛語。

    無違犯者。

    為令一向習小法者舍彼欲故。

    作如是說。

    恐人一向非毀小乘犯菩薩戒。

    故寄引來。

     第五善禦衆物戒 若佛子佛滅度後為說法主為行法主為僧房主教化主坐禅主行來主應生慈心善和鬥訟善守三寶物莫無度用如自己有而反亂衆鬥诤恣心用三寶物犯輕垢罪 此下四戒制同利也。

    善禦大衆心無憂悔。

    善守寶物令無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