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羯磨卷下(出四分律)
關燈
小
中
大
兔]婆陀。
不聽布薩自恣。
如調馬師。
惡馬難調。
即合所系缰[木*戈]棄之。
汝比丘不自見罪。
亦複如是。
一切舍棄。
汝所往之處。
乃至不聽汝布薩自恣(是人不應求聽。
此即是聽)。
梵罰治法(時有比丘惡性犯戒複不受谏作默擯治應如是作)一切比丘默擯不與語。
是梵罰治。
(然不改者)将詣衆中。
諸人共彈使出。
莫與說戒。
亦莫與法會從事。
舍教授比丘尼法(時六群比丘尼沙彌尼式叉摩那。
來至寺内。
共比丘沙彌共住。
更相調弄。
共呗共哭。
或共戲笑。
亂諸坐禅比丘。
佛言。
應喚來谪罰。
若不改者。
應為沙彌尼和上阇梨。
作舍教授羯磨)。
與白衣家作覆缽羯磨法(佛言。
白衣家有五法不應與作覆缽。
不孝順父。
不孝順母。
不敬沙門。
不敬婆羅門。
不供事比丘。
有五法應作。
即反上是。
複有十法衆僧應與作覆缽。
罵謗比丘為比丘作損減作無利益方便令無住處。
鬥亂比丘于比丘前說佛法僧惡。
以無根不淨法謗比丘若犯比丘尼。
如是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與作覆缽應如是與)大德僧聽。
此某甲某甲比丘清淨。
而以無根波羅夷法謗。
若僧時到僧忍聽。
僧今為此某甲。
作覆缽不相往來。
白如是。
大德僧聽。
此某甲某甲比丘清淨。
而以無根波羅夷法謗。
今僧為某甲作覆缽不相往來。
誰諸長老忍僧為某甲作覆缽不相往來者默然。
誰不忍者說。
僧已忍為某甲作覆缽不相往來竟。
僧忍默然故。
是事如是持。
差比丘使告白衣法(佛言。
應白二羯磨差一比丘為使。
告白衣令知。
其使比丘應具八德。
八德及差。
廣如律明。
此使比丘往至彼家。
不應受床坐飲食供養等。
直應語雲)今僧為汝作覆缽不相往來(彼若不解。
應廣為說彼人。
若言作何方便解我覆缽還相往來者。
彼使應語雲。
汝應往忏悔衆僧。
彼若忏悔。
随順衆僧不敢違逆。
從僧乞解覆缽還相往來者。
僧應為解。
解文如律)。
設谏篇第十四 谏破僧法(若比丘方便欲破和合僧受破僧法堅持不舍彼比丘谏此比丘言)大德莫方便欲破和合僧。
莫受破僧法堅持不舍。
大德。
當與僧和合。
歡喜不诤同一水乳。
于佛法中有增益安樂住。
大德。
可舍此事。
莫令僧作呵谏而犯重罪。
(若用語者善若不用語者)複令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若王大臣種種異道沙門婆羅門求。
若餘方比丘。
聞知其人信用言者。
應來。
(若用言者善若不用言者)應作白。
(作白已應更求)大德。
我已白竟。
餘有羯磨在。
汝今可舍此事。
莫令僧為汝作羯磨更犯重罪。
(若用語者善若不用語者)應作初羯磨。
(作初羯磨已應更求)大德。
我已白作初羯磨竟。
餘有二羯磨在。
汝可舍此事。
莫令僧更為汝作羯磨而犯重罪。
(若用言者善若不用言者)應作第二羯磨。
(作第二已應更求雲)大德。
我已作白二羯磨竟。
餘有一羯磨在。
汝可舍此事。
莫令僧更為汝作羯磨而犯重罪。
(若能舍者善若不能舍者)與說第三羯磨(說第三羯磨竟。
僧伽婆屍沙。
作白二羯磨竟舍者。
三偷蘭遮。
作白一羯磨竟舍者。
二偷蘭遮。
作白竟舍者。
一偷蘭遮。
若初白未竟舍者。
突吉羅。
若一切未白前。
方便欲破和合僧。
受破和合僧法。
堅持不舍。
一切突吉羅。
羯磨法體具如律明)。
谏破僧助伴法(衆僧谏彼破僧比丘時複有非法群黨比丘一二三衆多語諸比丘言大德汝莫谏此比丘此比丘是法語比丘律語比丘此比丘所說我等忍可諸比丘應語言)。
汝莫作是語言。
此比丘。
是法語比丘律語比丘。
此比丘所說我等忍可。
而此比丘。
非法語比丘非律語比丘。
汝等莫壞和合僧。
當助和合僧。
大德與僧和合。
歡喜不诤等如前(羯磨法體亦如律明)。
谏被擯謗僧法(時有比丘行惡行污他家見聞皆具僧作擯法便謗僧言諸比丘有愛有恚有怖有癡有如是同罪比丘有驅者有不驅者。
諸比丘應語彼言)大德污他家亦見亦聞。
行惡行亦見亦聞。
大德污他家行惡行。
可舍此事。
莫為僧所呵更犯重罪(若随語者善若不随語者乃至與說第三如上白四法體亦如律明)。
谏惡性不受語法(若比丘惡性不受人語諸比丘以戒律如法教授自身作不可共語語諸比丘言大德莫語我若好若惡我亦不語。
諸大德若好若惡大德止不須谏我彼比丘谏此比丘言)大德。
莫自作不可共語。
當作可共語。
大德。
如法谏諸比丘。
諸比丘亦當如法谏大德。
如是佛弟子衆得增益。
展轉相教展轉相谏展轉忏悔。
大德可舍此事。
莫為僧所呵更犯重罪(若随語者善若不随語者乃至第三如上白四法體亦如律明)。
谏惡見說欲不障道法(彼比丘作如是言我知佛所說法行淫欲非障道法諸善比丘應谏此比丘言)汝莫作是語。
莫謗世尊。
謗世尊者不善。
世尊不作是語。
世尊無數方便說。
行淫欲是障道法。
汝今可舍此事。
莫為僧所呵更犯罪(若随語者善若不随語者。
乃至第三如上白四法體亦如律明呵谏說欲不障道沙彌法同此無異)。
谏犯罪法(時有比丘欲犯波羅夷乃至惡說諸比丘應谏此比丘言)大德。
莫作語是。
此不應爾。
大德所作。
非法非律非佛所教(然此比丘不從諸善比丘如法谏勸即便犯戒若此比丘自知所作是明他谏者非故作犯根本不從語者突吉羅。
若此比丘自知所作非明他谏者是故作犯根本不從語者波逸提。
若無智人不知谏法應語彼雲)汝可問汝和上阿阇梨更學問誦經知谏法已然後設谏。
滅诤篇第十五 與現前毗尼法(時諸比丘。
人不現前便作羯磨。
佛言。
不應人不現前而作羯磨)自今已去。
為諸比丘結現前毗尼滅诤。
應如是說現前毗尼(但現前有五。
謂法毗尼人僧界。
雲何法現前。
所持法滅诤者是。
雲何毗尼現前。
所持毗尼滅诤者是。
雲何人現前。
言義往返者是。
雲何僧現前。
同羯磨和合集一處。
不來者囑授在現前。
應呵者不呵是。
雲何界現前。
在界内羯磨作制治者是)。
與憶念毗尼法(時諸比丘實不犯重罪波羅夷僧伽婆屍沙偷蘭遮。
諸比丘皆言犯重罪問言汝憶犯重罪不彼不憶犯答言我不憶犯如是罪即語諸比丘言長老莫數诘問我諸比丘故诘問不止佛言聽僧為作憶念毗尼白四羯磨乞作如文)自今已去。
與諸比丘結憶念毗尼滅诤。
應如是說憶念毗尼(雲何憶念毗尼彼比丘此罪更不應舉不應作憶念)。
與不癡毗尼法(時有比丘癡狂心亂多犯衆罪非沙門法言無齊限行來出入不順威儀後還得心時諸比丘言犯重罪波羅夷僧伽婆屍沙。
問言汝憶犯重罪不彼即答言。
我先癡狂心亂時多犯衆罪非我故作是狂癡耳。
諸長老不須數見難诘諸比丘故難诘不止。
佛言聽僧與作不癡毗尼白四羯磨乞作如文)自今已去。
與諸比丘結不癡毗尼滅诤。
應如是說不癡毗尼(雲何不癡毗尼彼比丘此罪更不應舉不應作憶念)。
與自言治毗尼法(比丘以天眼清淨見比丘犯戒不取自言牽出門外。
佛言不應如是若于異時亦不應如是令彼伏罪然後與罪不應不自伏罪而與罪)自今已去。
為諸比丘結自言治滅诤。
應如是說自言毗尼(是中人現前者受忏者忏悔者是雲何自言說罪名說罪種忏悔者是雲何治自責汝心生厭離也)。
與多人語毗尼法(諸比丘诤事現前不能滅者應多求如法比丘行舍羅滅诤以籌多表語)自今已去。
為諸比丘結用多人語滅诤法。
應如是說。
用多人語(雲何多人語若用多人說持法持毗尼持摩夷)。
與罪處所毗尼法(時諸比丘犯罪前後相違佛言聽僧與彼比丘作罪處所白四羯磨應如是與集僧集已為作舉作舉已與作憶念作憶念已與罪作法如文作已順行七五之行)自今已去。
為諸比丘結罪處所滅诤法。
應如是說結罪處所(雲何罪處所彼比丘此罪與作舉作憶念者是)。
與草覆地毗尼法(諸比丘作念我曹多犯衆戒非沙門法亦作亦說出入無限若我曹還自共善問此事或能令此诤事轉深重經曆年月不得如法如毗尼如佛所教滅除诤事令僧不得安樂佛言應滅此诤猶如草覆地)自今已去。
為諸比丘結如草覆地滅诤法。
應如是說如草覆地(雲何草覆地此更更不說罪名罪種忏悔者是)。
诤有四種(言诤覓诤犯诤事诤。
雲何言诤。
比丘共比丘诤言。
引十八诤事。
法非法乃至說不說。
若以如是相共诤言語。
遂彼此共鬥。
是為言诤。
雲何覓诤。
若比丘與比丘覓罪。
以三舉事。
破戒破見破威儀見聞疑。
作如是相覓罪。
共語不妄。
求伴勢力。
安慰其意。
若舉作憶念。
若安此事。
若不安此事。
不癡不脫。
是為覓诤。
雲何犯诤。
犯七種罪。
波羅夷乃至惡說。
是為犯诤。
雲何事诤。
言诤中事作。
覓诤中事作。
犯诤中事作。
是為事诤。
舉藥對诤。
律文廣明)。
雜行篇
不聽布薩自恣。
如調馬師。
惡馬難調。
即合所系缰[木*戈]棄之。
汝比丘不自見罪。
亦複如是。
一切舍棄。
汝所往之處。
乃至不聽汝布薩自恣(是人不應求聽。
此即是聽)。
梵罰治法(時有比丘惡性犯戒複不受谏作默擯治應如是作)一切比丘默擯不與語。
是梵罰治。
(然不改者)将詣衆中。
諸人共彈使出。
莫與說戒。
亦莫與法會從事。
舍教授比丘尼法(時六群比丘尼沙彌尼式叉摩那。
來至寺内。
共比丘沙彌共住。
更相調弄。
共呗共哭。
或共戲笑。
亂諸坐禅比丘。
佛言。
應喚來谪罰。
若不改者。
應為沙彌尼和上阇梨。
作舍教授羯磨)。
與白衣家作覆缽羯磨法(佛言。
白衣家有五法不應與作覆缽。
不孝順父。
不孝順母。
不敬沙門。
不敬婆羅門。
不供事比丘。
有五法應作。
即反上是。
複有十法衆僧應與作覆缽。
罵謗比丘為比丘作損減作無利益方便令無住處。
鬥亂比丘于比丘前說佛法僧惡。
以無根不淨法謗比丘若犯比丘尼。
如是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與作覆缽應如是與)大德僧聽。
此某甲某甲比丘清淨。
而以無根波羅夷法謗。
若僧時到僧忍聽。
僧今為此某甲。
作覆缽不相往來。
白如是。
大德僧聽。
此某甲某甲比丘清淨。
而以無根波羅夷法謗。
今僧為某甲作覆缽不相往來。
誰諸長老忍僧為某甲作覆缽不相往來者默然。
誰不忍者說。
僧已忍為某甲作覆缽不相往來竟。
僧忍默然故。
是事如是持。
差比丘使告白衣法(佛言。
應白二羯磨差一比丘為使。
告白衣令知。
其使比丘應具八德。
八德及差。
廣如律明。
此使比丘往至彼家。
不應受床坐飲食供養等。
直應語雲)今僧為汝作覆缽不相往來(彼若不解。
應廣為說彼人。
若言作何方便解我覆缽還相往來者。
彼使應語雲。
汝應往忏悔衆僧。
彼若忏悔。
随順衆僧不敢違逆。
從僧乞解覆缽還相往來者。
僧應為解。
解文如律)。
設谏篇第十四 谏破僧法(若比丘方便欲破和合僧受破僧法堅持不舍彼比丘谏此比丘言)大德莫方便欲破和合僧。
莫受破僧法堅持不舍。
大德。
當與僧和合。
歡喜不诤同一水乳。
于佛法中有增益安樂住。
大德。
可舍此事。
莫令僧作呵谏而犯重罪。
(若用語者善若不用語者)複令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若王大臣種種異道沙門婆羅門求。
若餘方比丘。
聞知其人信用言者。
應來。
(若用言者善若不用言者)應作白。
(作白已應更求)大德。
我已白竟。
餘有羯磨在。
汝今可舍此事。
莫令僧為汝作羯磨更犯重罪。
(若用語者善若不用語者)應作初羯磨。
(作初羯磨已應更求)大德。
我已白作初羯磨竟。
餘有二羯磨在。
汝可舍此事。
莫令僧更為汝作羯磨而犯重罪。
(若用言者善若不用言者)應作第二羯磨。
(作第二已應更求雲)大德。
我已作白二羯磨竟。
餘有一羯磨在。
汝可舍此事。
莫令僧更為汝作羯磨而犯重罪。
(若能舍者善若不能舍者)與說第三羯磨(說第三羯磨竟。
僧伽婆屍沙。
作白二羯磨竟舍者。
三偷蘭遮。
作白一羯磨竟舍者。
二偷蘭遮。
作白竟舍者。
一偷蘭遮。
若初白未竟舍者。
突吉羅。
若一切未白前。
方便欲破和合僧。
受破和合僧法。
堅持不舍。
一切突吉羅。
羯磨法體具如律明)。
谏破僧助伴法(衆僧谏彼破僧比丘時複有非法群黨比丘一二三衆多語諸比丘言大德汝莫谏此比丘此比丘是法語比丘律語比丘此比丘所說我等忍可諸比丘應語言)。
汝莫作是語言。
此比丘。
是法語比丘律語比丘。
此比丘所說我等忍可。
而此比丘。
非法語比丘非律語比丘。
汝等莫壞和合僧。
當助和合僧。
大德與僧和合。
歡喜不诤等如前(羯磨法體亦如律明)。
谏被擯謗僧法(時有比丘行惡行污他家見聞皆具僧作擯法便謗僧言諸比丘有愛有恚有怖有癡有如是同罪比丘有驅者有不驅者。
諸比丘應語彼言)大德污他家亦見亦聞。
行惡行亦見亦聞。
大德污他家行惡行。
可舍此事。
莫為僧所呵更犯重罪(若随語者善若不随語者乃至與說第三如上白四法體亦如律明)。
谏惡性不受語法(若比丘惡性不受人語諸比丘以戒律如法教授自身作不可共語語諸比丘言大德莫語我若好若惡我亦不語。
諸大德若好若惡大德止不須谏我彼比丘谏此比丘言)大德。
莫自作不可共語。
當作可共語。
大德。
如法谏諸比丘。
諸比丘亦當如法谏大德。
如是佛弟子衆得增益。
展轉相教展轉相谏展轉忏悔。
大德可舍此事。
莫為僧所呵更犯重罪(若随語者善若不随語者乃至第三如上白四法體亦如律明)。
谏惡見說欲不障道法(彼比丘作如是言我知佛所說法行淫欲非障道法諸善比丘應谏此比丘言)汝莫作是語。
莫謗世尊。
謗世尊者不善。
世尊不作是語。
世尊無數方便說。
行淫欲是障道法。
汝今可舍此事。
莫為僧所呵更犯罪(若随語者善若不随語者。
乃至第三如上白四法體亦如律明呵谏說欲不障道沙彌法同此無異)。
谏犯罪法(時有比丘欲犯波羅夷乃至惡說諸比丘應谏此比丘言)大德。
莫作語是。
此不應爾。
大德所作。
非法非律非佛所教(然此比丘不從諸善比丘如法谏勸即便犯戒若此比丘自知所作是明他谏者非故作犯根本不從語者突吉羅。
若此比丘自知所作非明他谏者是故作犯根本不從語者波逸提。
若無智人不知谏法應語彼雲)汝可問汝和上阿阇梨更學問誦經知谏法已然後設谏。
滅诤篇第十五 與現前毗尼法(時諸比丘。
人不現前便作羯磨。
佛言。
不應人不現前而作羯磨)自今已去。
為諸比丘結現前毗尼滅诤。
應如是說現前毗尼(但現前有五。
謂法毗尼人僧界。
雲何法現前。
所持法滅诤者是。
雲何毗尼現前。
所持毗尼滅诤者是。
雲何人現前。
言義往返者是。
雲何僧現前。
同羯磨和合集一處。
不來者囑授在現前。
應呵者不呵是。
雲何界現前。
在界内羯磨作制治者是)。
與憶念毗尼法(時諸比丘實不犯重罪波羅夷僧伽婆屍沙偷蘭遮。
諸比丘皆言犯重罪問言汝憶犯重罪不彼不憶犯答言我不憶犯如是罪即語諸比丘言長老莫數诘問我諸比丘故诘問不止佛言聽僧為作憶念毗尼白四羯磨乞作如文)自今已去。
與諸比丘結憶念毗尼滅诤。
應如是說憶念毗尼(雲何憶念毗尼彼比丘此罪更不應舉不應作憶念)。
與不癡毗尼法(時有比丘癡狂心亂多犯衆罪非沙門法言無齊限行來出入不順威儀後還得心時諸比丘言犯重罪波羅夷僧伽婆屍沙。
問言汝憶犯重罪不彼即答言。
我先癡狂心亂時多犯衆罪非我故作是狂癡耳。
諸長老不須數見難诘諸比丘故難诘不止。
佛言聽僧與作不癡毗尼白四羯磨乞作如文)自今已去。
與諸比丘結不癡毗尼滅诤。
應如是說不癡毗尼(雲何不癡毗尼彼比丘此罪更不應舉不應作憶念)。
與自言治毗尼法(比丘以天眼清淨見比丘犯戒不取自言牽出門外。
佛言不應如是若于異時亦不應如是令彼伏罪然後與罪不應不自伏罪而與罪)自今已去。
為諸比丘結自言治滅诤。
應如是說自言毗尼(是中人現前者受忏者忏悔者是雲何自言說罪名說罪種忏悔者是雲何治自責汝心生厭離也)。
與多人語毗尼法(諸比丘诤事現前不能滅者應多求如法比丘行舍羅滅诤以籌多表語)自今已去。
為諸比丘結用多人語滅诤法。
應如是說。
用多人語(雲何多人語若用多人說持法持毗尼持摩夷)。
與罪處所毗尼法(時諸比丘犯罪前後相違佛言聽僧與彼比丘作罪處所白四羯磨應如是與集僧集已為作舉作舉已與作憶念作憶念已與罪作法如文作已順行七五之行)自今已去。
為諸比丘結罪處所滅诤法。
應如是說結罪處所(雲何罪處所彼比丘此罪與作舉作憶念者是)。
與草覆地毗尼法(諸比丘作念我曹多犯衆戒非沙門法亦作亦說出入無限若我曹還自共善問此事或能令此诤事轉深重經曆年月不得如法如毗尼如佛所教滅除诤事令僧不得安樂佛言應滅此诤猶如草覆地)自今已去。
為諸比丘結如草覆地滅诤法。
應如是說如草覆地(雲何草覆地此更更不說罪名罪種忏悔者是)。
诤有四種(言诤覓诤犯诤事诤。
雲何言诤。
比丘共比丘诤言。
引十八诤事。
法非法乃至說不說。
若以如是相共诤言語。
遂彼此共鬥。
是為言诤。
雲何覓诤。
若比丘與比丘覓罪。
以三舉事。
破戒破見破威儀見聞疑。
作如是相覓罪。
共語不妄。
求伴勢力。
安慰其意。
若舉作憶念。
若安此事。
若不安此事。
不癡不脫。
是為覓诤。
雲何犯诤。
犯七種罪。
波羅夷乃至惡說。
是為犯诤。
雲何事诤。
言诤中事作。
覓诤中事作。
犯诤中事作。
是為事诤。
舉藥對诤。
律文廣明)。
雜行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