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羯磨卷下(出四分律)

關燈
西太原寺沙門懷素集 治人篇第十三 與呵責羯磨法(案律有二法。

    僧應與作呵責羯磨。

    非法說法。

    法說非法。

    乃至說不說亦如是。

    乃至舉羯磨亦如是。

    複有三事。

    僧應與作呵責羯磨。

    謂破戒破見破威儀。

    乃至舉羯磨亦如是。

    複有比丘。

    喜共鬥诤共相罵詈。

    口出刀劍互求長短。

    若複有餘比丘鬥诤。

    往彼勸助。

    是故令僧未有诤事便有诤事。

    已有诤事而不除滅。

    佛言。

    聽僧與作呵責白四集僧。

    集已為作舉。

    作舉已。

    為作憶念。

    作憶念已。

    應與罪。

    與罪已如是作)大德僧聽。

    此某甲比丘。

    喜共鬥诤共相罵詈。

    口出刀劍互求長短。

    彼自共鬥诤已。

    若複有餘比丘鬥诤者。

    即複往彼勸言。

    汝等勉力莫不如他。

    汝等多聞智慧。

    财富亦勝。

    多有知識。

    我等當為汝作伴黨。

    令僧未有诤事而有诤事。

    已有诤事而不除滅。

    若僧時到僧忍聽。

    僧為某甲比丘。

    作呵責羯磨。

    若後複更鬥诤共相罵詈者。

    衆僧當更增罪治。

    白如是。

    大德僧聽。

    此某甲比丘。

    喜共鬥诤共相罵詈。

    口出刀劍互求長短。

    彼自共鬥诤已。

    若複有餘比丘鬥诤者。

    即複往彼勸言。

    汝等勉力莫不如他。

    汝等智慧多聞。

    财富亦勝。

    多有知識。

    我等當為汝作伴黨。

    令僧未有诤事而有诤事。

    已有诤事而不除滅。

    僧為某甲比丘作呵責羯磨。

    誰諸長老忍僧與某甲比丘作呵責羯磨。

    若後複更鬥诤共相罵詈者衆僧當更增罪治。

    忍者默然。

    誰不忍者說(三說)。

    僧已忍。

    為某甲比丘作呵責羯磨竟。

    僧忍默然故。

    是事如是持(彼得法已。

    修行七五之行。

    此七五行具如上明)。

     解呵責羯磨法(若衆僧在小食上後食上。

    若說法若布薩。

    被呵責羯磨人。

    正衣服脫革屣在一面。

    住胡跪合掌白如是言)大德僧。

    受我忏悔。

    自今已去自責心。

    止不複作(佛言。

    若随順衆僧無所違逆。

    求解呵責羯磨。

    聽解作白四羯磨。

    僧應觀察。

    有五法不應為解。

    謂違上七五之行。

    有五法應為解呵責。

    謂不違上七五之行。

    應至僧中具儀作如是乞)大德僧聽。

    我某甲比丘。

    僧與作呵責羯磨。

    我今随順衆僧。

    無所違逆。

    從僧乞解呵責羯磨。

    願僧慈愍故。

    為我解呵責羯磨(三說僧應如是與法)大德僧聽。

    某甲比丘。

    僧為作呵責羯磨。

    彼比丘随順衆僧。

    無所違逆。

    從僧乞解呵責羯磨。

    若僧時到僧忍聽。

    解某甲比丘呵責羯磨。

    白如是。

    大德僧聽。

    此某甲比丘。

    僧為作呵責羯磨。

    彼比丘随順衆僧。

    無所違逆。

    從僧乞解呵責羯磨。

    誰諸長老忍僧為某甲比丘解呵責羯磨者默然。

    誰不忍者說(三說)。

    僧已忍解某甲比丘呵責羯磨竟。

    僧忍默然故。

    是事如是持。

     與擯羯磨法(時有比丘。

    行惡行污他家。

    言惡行者。

    自種花樹教他種等。

    言污家者。

    有四種事。

    一依家污家。

    二依利養污家。

    三依親友污家。

    四依僧伽藍污家。

    此比丘行惡行污他家。

    見聞皆具。

    佛言。

    聽僧為作擯白四。

    此作及解文。

    如律明)。

     與依止羯磨法(若比丘癡無所知。

    多犯衆罪。

    共白衣雜住。

    而相親附。

    不順佛法。

    佛言。

    聽僧為作依止白四。

    謂遣依止有德人住。

    不得稱方國土等作。

    此作及解亦文如律)。

     與遮不至白衣家羯磨法(白衣有五法。

    僧應為作遮不至白衣家羯磨。

    此人恭敬父母沙門婆羅門。

    所應持者堅持不舍。

    比丘有十法。

    僧應與作遮不至白衣家羯磨。

    惡說罵白衣家方便令白衣家損減。

    作無利。

    作無住處。

    鬥亂白衣。

    于白衣前謗佛法僧。

    在白衣前作下賤罵如法許白衣而不實此作及差使送忏忏解等。

    亦文如律)。

     與不見罪舉羯磨法(時有比丘犯罪。

    餘比丘語言。

    汝犯罪見不。

    答言不見。

    佛言。

    聽僧與作不見罪舉白四。

    此作及解。

    亦如律)。

     與不忏悔罪舉羯磨法(若有比丘犯罪。

    諸比丘語言。

    汝有罪忏悔。

    答言不忏悔。

    佛言。

    聽僧與作不忏悔罪舉白四。

    此作及解。

    亦文如律)。

     與不舍惡見舉羯磨法(若有比丘。

    如是惡見生。

    作如是言。

    我知佛所說法。

    犯淫欲非障道法。

    佛言。

    聽僧為作呵谏白四。

    谏法如文。

    彼比丘僧與作呵谏。

    故不舍惡見。

    佛言。

    與作不舍惡見舉白四。

    此作及解。

    亦文如律)。

     與狂癡羯磨法(有三種狂癡。

    一說戒時或憶或不憶。

    或來或不來。

    二或憶而來。

    三或不憶不來。

    是謂三種狂癡是。

    中下二不應與作。

    初一應作白二羯磨。

    應如是與)大德僧聽。

    此某甲比丘心亂狂癡。

    或憶說戒。

    或不憶說戒。

    或來或不來。

    若僧時到僧忍聽。

    僧與某甲比丘作心亂狂癡羯磨。

    或憶或不憶。

    或來或不來。

    僧作羯磨說戒。

    白如是。

    大德僧聽。

    此某甲比丘心亂狂癡。

    或憶說戒。

    或不憶說戒。

    或來或不來。

    僧與某甲比丘作心亂狂癡羯磨。

    或憶或不憶。

    或來或不來。

    作羯磨說戒。

    誰諸長老忍。

    僧與某甲比丘作心亂狂癡或憶或不憶或來或不來作羯磨說戒者默然。

    誰不忍者說。

    僧已忍與某甲比丘作心亂狂癡或憶或不憶或來或不來作羯磨竟。

    僧忍默然故。

    是事如是持。

     解狂癡羯磨法(若狂病止。

    應白二解。

    彼應具儀作如是乞)大德僧聽。

    我某甲比丘。

    先得狂癡病。

    說戒時。

    或憶或不憶或來或不來。

    衆僧與我作狂癡病羯磨。

    作已病還得止。

    今從衆僧。

    乞解狂癡羯磨(三說僧應與法)大德僧聽。

    此某甲比丘。

    先得狂癡病。

    彼說戒時。

    或憶或不憶。

    或來或不來。

    衆僧與作狂癡病羯磨。

    與作羯磨已。

    狂癡病還得止。

    今從衆僧乞解狂癡病羯磨。

    若僧時到僧忍聽。

    與解狂癡病羯磨。

    白如是。

    大德僧聽。

    此某甲比丘。

    先得狂癡病。

    彼說戒時。

    或憶或不憶。

    或來或不來。

    衆僧與作狂癡病羯磨。

    與作羯磨已。

    狂癡病還得止。

    今從衆僧乞解狂癡病羯磨。

    誰諸長老忍僧與某甲比丘解狂癡病羯磨者默然。

    誰不忍者說。

    僧已忍與某甲比丘解狂癡病羯磨竟。

    僧忍默然故。

    是事如是持(佛言。

    随狂病時。

    與作羯磨。

    狂止還解)。

     與學家羯磨法(時有居士家夫婦。

    俱得信樂為佛弟子。

    諸佛見谛弟子常法。

    于諸比丘無所愛惜。

    乃至身肉。

    若諸比丘至家常與飲食。

    及諸供養。

    故令貧窮衣食乏盡。

    佛言。

    聽僧與彼居士作學家羯磨。

    應如是作)大德僧聽。

    于某城中。

    某居士家夫婦。

    得信為佛弟子。

    财物竭盡。

    若僧時到僧忍聽。

    僧今與作學家羯磨。

    諸比丘不得在某家受食食。

    白如是。

    大德僧聽。

    于某城中。

    某居士家夫婦。

    得信為佛弟子。

    财物竭盡。

    僧今與作學家羯磨。

    諸比丘不得在某家受食食。

    誰諸長老忍僧與某居士作學家羯磨者默然。

    誰不忍者說。

    僧已忍與某居士作學家羯磨竟。

    僧忍默然故。

    是事如是持(若先受請。

    若有病。

    若置地。

    與若從人受。

    若學家施。

    後财物還多。

    無犯)。

     解學家羯磨法(若學家财物還多從僧乞解學家羯磨者。

    僧應白二為解。

    應如是作)大德僧聽。

    于某城中。

    某居士家夫婦。

    得信為佛弟子。

    好施财物竭盡。

    僧先與作學家羯磨。

    今财物還多。

    從僧乞解學家羯磨。

    若僧時到僧忍聽。

    解學家羯磨。

    白如是。

    大德僧聽。

    于某城中。

    某居士家夫婦。

    得信為佛弟子。

    财物還多。

    僧今與某居士解學家羯磨。

    誰諸長老忍僧與某居士解學家羯磨者默然。

    誰不忍者說。

    僧已忍與某居士解學家羯磨竟。

    僧忍默然故。

    是事如是持。

     作餘語羯磨法(時有比丘犯罪。

    諸比丘問言。

    汝自知犯罪不耶。

    即以餘事報諸比丘。

    汝向誰語。

    為說何事。

    為論何理。

    為語我為語誰耶。

    是誰犯罪。

    罪由何生。

    我不見罪。

    雲何言我有罪。

    佛言。

    自今已去。

    聽白已名作餘語。

    應如是白)大德僧聽。

    此某甲比丘犯罪。

    諸比丘問言。

    汝今自知犯罪不耶。

    此比丘即以餘事報。

    諸比丘言。

    汝向誰語。

    為說何事。

    為論何理。

    為我說。

    為餘人說。

    誰犯罪。

    罪由何生。

    我不見罪。

    若僧時到僧忍聽。

    當名某甲比丘作餘語。

    白如是(作是白已名作餘語。

    若未白前作餘語者。

    一切盡突吉羅。

    若作白已作餘語者。

    一切盡波逸提)。

     作觸惱羯磨法(時有比丘。

    衆僧立制。

    不得作餘語已。

    便觸惱僧。

    喚來不來。

    不喚來便來應起不起不應起。

    便起應語不語。

    不應語便語。

    佛言。

    聽僧與此比丘作白羯磨已名作觸惱。

    作如是白)大德僧聽。

    此某甲比丘。

    僧名作餘語已。

    便觸惱衆僧。

    喚來不來。

    不喚來便來。

    應起不起。

    不應起便起。

    應語不語。

    不應語便語。

    若僧時到僧忍聽。

    制某甲比丘。

    名作觸惱。

    白如是(如是白已。

    名作觸惱僧。

    未白前觸惱僧者。

    一切盡突吉羅。

    若作白已觸惱僧者。

    一切盡波逸提)。

     惡馬治法(時有比丘。

    惡性不受谏語多犯衆罪。

    餘比丘語言。

    汝犯罪見不。

    答言不見。

    僧應舍棄莫問語如是言)汝今不見罪。

    汝所往之處。

    彼亦當舉汝罪。

    為汝作自言。

    不聽汝作阿[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