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羯磨卷上并序(出四分律)
關燈
小
中
大
病比丘。
佛聽随身所安自恣。
其告清淨緣及告法一同說戒)。
略自恣法(律言。
若有八難及餘緣。
聽略自恣。
若難事尚遠容得廣說應廣說。
若難事近不得三說當再說。
若不得再說應一說。
若不者如法治。
若難事近不得一說者。
諸比丘即應作白各共三說自恣作如是白)大德僧聽。
若僧時到僧忍聽。
僧今各各共三語自恣。
白如是(作是白已。
各共三語自恣再說一說亦如是。
若難事近不得各三語自恣亦不得白。
即應以此事去)。
對首自恣法(若有四人各各相向作如是言)三長老憶念。
今日衆僧自恣。
我某甲比丘自恣清淨(三說若三人二人亦如是)。
心念自恣法(若有一人應心念言)今日衆僧自恣。
我某甲比丘自恣清淨(三說)。
增益自恣法(律言。
若有衆多比丘。
結安居精勤行道得增上果證。
諸比丘作是念。
我曹若今日自恣。
便應移住餘處。
恐不得如是樂。
彼比丘即應作白增益自恣作如是白)大德僧聽。
若僧時到僧忍聽。
僧今日不自恣。
四月滿當自恣。
白如是(作如是白已至四月滿自恣)。
增減自恣法(律言。
若自恣日聞異住處比丘鬥诤不和欲來此自恣。
彼比丘應作若二若三減日自恣。
若聞已入界應為具洗浴器等。
安置已至界外自恣。
若能如是方便作者善。
若不能者彼作白增上自恣作如是白)大德僧聽。
若僧時到僧忍聽。
僧今日不自恣。
至黑月十五日當自恣。
白如是(作是白已增上自恣。
若客比丘住至黑月十五日者。
舊比丘應作白第二增上自恣作如是白)大德僧聽。
若僧時到僧忍聽。
僧今日不自恣。
後白月十五日當自恣。
白如是(若客比丘猶不去。
舊比丘應如法如律強和合自恣)。
受比丘尼自恣法(時比丘僧應為盡集。
不來者囑授彼比丘尼。
于僧中說自恣已僧中上座語雲)大德僧衆。
不見比丘尼衆有見聞疑罪可舉。
語比丘尼衆。
如法自恣。
謹慎莫放逸(使尼禮足已還)。
衣缽藥受淨篇第九 受三衣法(依十誦雲)長老一心念。
我比丘某甲。
是衣僧伽梨(若幹)條受(若幹)長(若幹)短割截衣持(三說受下二衣類準亦爾)。
舍三衣法(應翻受雲)長老一心念。
我比丘某甲。
是衣僧伽梨(若幹)條受(若幹)長(若幹)短割截衣持今舍(三說舍下二衣類準亦爾)。
受尼師壇法(應雲)長老一心念。
我比丘某甲。
此尼師壇。
是我助身衣受(三說餘助身衣受同此法舍者翻受應知)。
受缽法(律言。
缽有二種。
一瓦二鐵色。
亦二種。
一赤二黑。
大者三升小者一升半。
此應持應淨施持準十誦雲)長老一心念。
我比丘某甲。
此缽多羅應量受。
長用故(三說舍者翻受應知)。
受非時藥法(律言。
聽飲八種漿。
一梨漿。
二閻浮果漿。
三酸棗漿。
四甘蔗漿。
五微果漿。
六舍樓迦漿。
七波樓師漿。
八蒲萄漿。
若不醉人應非時飲。
若醉人不應飲。
若飲如法治。
應從淨人手受已次對比丘加法雲)長老一心念。
我比丘某甲。
有某病緣故。
此某非時漿。
為經非時服故。
今于長老邊受(三說受餘二藥法同七日應言)為共宿七日服故。
(盡形應言)為共宿長服故(七日藥者酥等。
盡形藥者一切醎醋等。
不任為食者)。
真實淨法(應雲)大德一心念。
我有此長衣未作淨。
今為淨故。
舍與大德。
為真實淨故(作真實淨。
應問施主然後得著缽藥類同)。
展轉淨法(應雲)大德一心念。
此是我長衣未作淨。
為淨故施與大德。
為展轉淨故(彼受淨者應雲)長老一心念。
汝有此長衣未作淨。
為淨故與我。
我今受之。
(受已語言)汝施與誰。
(彼應答言)施與某甲。
(受淨者言)長老一心念。
汝是長衣未作淨。
為淨故施與我。
我今受之。
受已汝與某甲。
是衣某甲已有。
汝為某甲善護持。
著用随因緣(作展轉淨若問不問聽随意著缽藥類同事别為異)。
攝物篇第十 攝時現前施法(律言。
自今已去。
不應于一切時春夏冬求索夏衣。
又不應此處安居餘處受夏衣分。
又有比丘在異住處。
結夏安居已。
複于餘處住。
彼不知何處取安居物。
佛言。
聽住日多處取。
若二處俱等聽各取半。
又雲。
衆僧得夏安居衣。
僧破為二部。
佛言。
應數人多少分。
若未得夏衣。
若得夏衣。
及未得夏衣。
僧破二部。
亦數人分。
此等為施現前。
分并無法)。
攝非時現前施法(時王舍城。
諸優婆塞。
聞佛聽諸比丘畜檀越施衣。
即遣人大送種種好衣。
與諸比丘。
諸比丘不知雲何。
佛言聽分。
不知雲何分。
當數人多少分。
若十人為十分。
乃至百人為百分。
好惡相參。
分不應自取。
分使異人取。
不應自擲籌。
使不見者擲籌。
此既數人亦無分法)。
攝時僧施法(時有比丘。
未分夏衣便去。
後比丘分夏衣。
不敢取去者分。
諸比丘不知。
成分不。
佛言成分。
應相待。
亦應囑授後人受夏衣分。
律言。
若一比丘安居。
大得僧夏安居衣物。
彼比丘應作心念言)此是我物(其羯磨對首法。
準同非時僧施。
更無異故不出)。
攝非時僧施差分物人法(時有住處現前僧得可分衣物。
佛言聽分。
分時有客數來分衣疲極。
應差一人令分。
此人應具五法。
五法如上應如是作)大德僧聽。
若僧時到僧忍聽。
僧差某甲比丘。
為僧作分物人。
白如是。
大德僧聽。
僧差某甲比丘。
為僧作分物人。
忍諸長老忍。
僧差某甲比丘。
為僧作分物人者默然。
誰不忍者說。
僧已忍差某甲比丘。
為僧作分物人竟。
僧忍默然故。
是事如是持(為僧分粥分小食。
佉阇尼差請會敷卧具分卧具分浴衣。
分衣可與可取。
差比丘使沙彌使一切。
亦如是有五法為僧分粥。
入地獄如箭射。
謂有愛等。
有五法分粥生天如箭射。
謂不愛等。
乃至差沙彌使亦如是)。
付分衣人物法(既差人已應須付物作如是付)大德僧聽。
此住處若衣若非衣。
現前僧應分。
若僧時到僧忍聽。
僧今與某甲比丘。
彼當與僧。
白如是。
大德僧聽。
此住處若衣若非衣。
現前僧應分。
僧今與某甲比丘。
彼當與僧。
誰諸長老忍。
此住處若衣若非衣。
現前僧應分。
僧與某甲比丘。
彼當與僧者默然。
誰不忍者說。
僧已忍與某甲比丘。
彼當與僧竟。
僧忍默然故。
是事如是持(作此法已準人多少等分沙彌若和合等分若不和合二分與一。
又若不和三分與一。
又若不與不應分僧伽藍人四分與一。
若不與不應分)。
四人直攝物法(若但四人不成差不成付直作攝法應如是作)大德僧聽。
此住處若衣若非衣。
現前僧應分。
若僧時到僧忍聽。
今現前僧分是衣物。
白如是。
大德僧聽。
此住處若衣若非衣。
現前僧應分。
今現前僧分是衣物。
誰諸長老忍此住處若衣若非衣。
現前僧應分。
今現前僧分是衣物者默然。
誰不忍者說。
僧已忍今現前僧分是衣物竟。
僧忍默然故。
是事如是持(作羯磨已分法如前)。
對首攝物法(若有三人彼此共三語受應作是言)二長老憶念。
此住處若衣若非衣。
現前僧應分。
此處無僧。
此是我等分(三說)(二人亦爾分法如前)。
心念攝物法(若有一人應心念言)此住處若衣若非衣。
現前僧應分。
此處無僧。
此是我分(三說分法如前)。
攝二部僧得施法(爾時有異住處。
二部僧多得可分衣物時。
比丘僧多。
比丘尼僧少。
佛言。
應分作二分。
若無比丘尼純式叉摩那。
亦分二分。
及純沙彌尼亦分二分。
若無沙彌尼。
僧應分。
若比丘少比丘尼多。
亦分二分。
若無比丘。
純有沙彌亦分二分。
若無沙彌。
比丘尼應分。
分二分已各至本處。
作羯磨等三法分之。
時僧得施亦爾。
其二部現前施。
并數人分)。
攝亡比丘物法(時諸比丘分僧園田果樹。
又分别房及屬别房物。
又分銅瓶銅盆釜镬及諸重物。
又分繩床木床坐褥卧褥枕。
又分伊梨延陀耄羅耄耄羅氍毹。
又分車輿守僧伽藍人。
又分水瓶澡罐錫杖扇。
又分鐵作器木作器陶作器皮作器竹作器。
佛言。
不應分。
屬四方僧。
氍毹廣三肘長五肘。
毛長三指。
剃刀衣缽。
坐具針筒。
盛衣貯器。
俱夜羅器。
現前僧應分。
先作此簡然後作法)。
看病人對僧舍物法(時看病人持物僧中具儀舍雲)大德僧聽。
某甲比丘此(若餘處亡雲彼)住處命過。
所有衣缽坐具針筒盛衣貯器(此随現有六物作法。
若有阙者應除。
又若物類衆多此言攝。
不盡者應言若衣非衣)。
此住處現前僧應分(三說)。
賞看病人物法(律言。
僧問瞻病人言。
病人有囑授不。
誰負病者物。
病者負誰物。
有五法應與看病人物。
一知病人可食不可食可食能與。
二不惡賤病人大小便唾吐。
三有慈愍心不為衣食。
四能經理湯藥乃至差若死。
五能為病人說法。
令病者歡喜已身于善法增益。
有是五法。
應取病人衣物。
其衣缽等物随現有者賞無者不得。
将餘物替應如是賞)大德僧聽。
某甲比丘命過。
所有衣缽坐具針筒盛衣貯器。
此現前僧應分。
若僧時到僧忍聽。
僧今與某甲看病比丘。
白如是。
大德僧聽。
某甲比丘命過。
所有衣缽坐具針筒盛衣貯器。
此現前僧應分。
僧今與某甲看病比丘。
誰諸長老忍。
僧與某甲看病比丘衣缽坐具針筒盛衣貯器者默然。
誰不忍者說。
僧已忍。
與某甲看病比丘衣缽坐具針筒盛衣貯器竟。
僧忍默然故。
是事如是持。
差分衣人法(具德如前應如是差)大德僧聽。
若僧時到僧忍聽。
僧差某甲比丘。
為僧作分物人。
白如是。
大德僧聽。
僧差某甲比丘。
為僧作分物人。
誰諸長老忍。
僧差某甲比丘。
為僧作分物人者默然。
誰不忍者說。
僧已忍。
差某甲比丘。
為僧作分物人竟。
僧忍默然故。
是事如是持。
付分衣人物法(差已應如是付)大德僧聽。
某甲比丘命過。
所有若衣非衣此現前僧應分。
若僧時到僧忍聽。
僧今與某甲比丘。
某甲比丘當還與僧。
白如是。
大德僧聽。
某甲比丘命過。
所有若衣非衣。
此現前僧應分。
僧今與某甲比丘。
某甲比丘當還與僧。
誰諸長老忍。
某甲比丘命過。
所有若衣非衣。
此現前僧應分。
僧今與某甲比丘。
某甲比丘當還與僧者默然。
誰不忍者說。
僧已忍。
與某甲比丘。
某甲比丘當還與僧竟。
僧忍默然故。
是事如是持(分法如前)。
四人直攝物法(以不成差付直分雲)大德僧聽。
某甲比丘命過。
所有若衣非衣。
此現前僧應分。
若僧時到僧忍聽。
今現前僧分是衣物。
白如是。
大德僧聽。
某甲比丘命過。
所有若衣非衣。
此現前僧應分。
今現前僧分是衣物。
誰諸長老忍。
某甲比丘命過。
所有若衣非衣。
此現前僧應分。
今現前僧分是衣物者默然。
誰不忍者說。
僧已忍。
今現前僧分是衣物竟。
僧忍默然故。
是事如是持(作羯磨已分法如前有看病人應口和賞)。
對首攝物法(若有三人彼此共三說受作如是言)二長老憶念。
某甲比丘命過。
所有若衣非衣。
此現前僧應分。
此處無僧。
此是我等分(三說)(二人亦彌分法如前有看病人亦口和賞)。
心念攝物法(若有一人應心念言)某甲比丘命過。
所有若衣非衣。
此現前僧應分。
此處無僧。
此是我分(三說分法如前)。
無住處攝物法(時有比丘。
遊行到無比丘住村。
到已命過。
不知誰應分此衣缽。
白佛)佛言。
彼處若有信樂優婆塞若守園人。
彼應賞錄。
若有五衆出家人。
前來者應與。
若無來者。
應送與近處僧伽藍。
僧羯磨卷上
佛聽随身所安自恣。
其告清淨緣及告法一同說戒)。
略自恣法(律言。
若有八難及餘緣。
聽略自恣。
若難事尚遠容得廣說應廣說。
若難事近不得三說當再說。
若不得再說應一說。
若不者如法治。
若難事近不得一說者。
諸比丘即應作白各共三說自恣作如是白)大德僧聽。
若僧時到僧忍聽。
僧今各各共三語自恣。
白如是(作是白已。
各共三語自恣再說一說亦如是。
若難事近不得各三語自恣亦不得白。
即應以此事去)。
對首自恣法(若有四人各各相向作如是言)三長老憶念。
今日衆僧自恣。
我某甲比丘自恣清淨(三說若三人二人亦如是)。
心念自恣法(若有一人應心念言)今日衆僧自恣。
我某甲比丘自恣清淨(三說)。
增益自恣法(律言。
若有衆多比丘。
結安居精勤行道得增上果證。
諸比丘作是念。
我曹若今日自恣。
便應移住餘處。
恐不得如是樂。
彼比丘即應作白增益自恣作如是白)大德僧聽。
若僧時到僧忍聽。
僧今日不自恣。
四月滿當自恣。
白如是(作如是白已至四月滿自恣)。
增減自恣法(律言。
若自恣日聞異住處比丘鬥诤不和欲來此自恣。
彼比丘應作若二若三減日自恣。
若聞已入界應為具洗浴器等。
安置已至界外自恣。
若能如是方便作者善。
若不能者彼作白增上自恣作如是白)大德僧聽。
若僧時到僧忍聽。
僧今日不自恣。
至黑月十五日當自恣。
白如是(作是白已增上自恣。
若客比丘住至黑月十五日者。
舊比丘應作白第二增上自恣作如是白)大德僧聽。
若僧時到僧忍聽。
僧今日不自恣。
後白月十五日當自恣。
白如是(若客比丘猶不去。
舊比丘應如法如律強和合自恣)。
受比丘尼自恣法(時比丘僧應為盡集。
不來者囑授彼比丘尼。
于僧中說自恣已僧中上座語雲)大德僧衆。
不見比丘尼衆有見聞疑罪可舉。
語比丘尼衆。
如法自恣。
謹慎莫放逸(使尼禮足已還)。
衣缽藥受淨篇第九 受三衣法(依十誦雲)長老一心念。
我比丘某甲。
是衣僧伽梨(若幹)條受(若幹)長(若幹)短割截衣持(三說受下二衣類準亦爾)。
舍三衣法(應翻受雲)長老一心念。
我比丘某甲。
是衣僧伽梨(若幹)條受(若幹)長(若幹)短割截衣持今舍(三說舍下二衣類準亦爾)。
受尼師壇法(應雲)長老一心念。
我比丘某甲。
此尼師壇。
是我助身衣受(三說餘助身衣受同此法舍者翻受應知)。
受缽法(律言。
缽有二種。
一瓦二鐵色。
亦二種。
一赤二黑。
大者三升小者一升半。
此應持應淨施持準十誦雲)長老一心念。
我比丘某甲。
此缽多羅應量受。
長用故(三說舍者翻受應知)。
受非時藥法(律言。
聽飲八種漿。
一梨漿。
二閻浮果漿。
三酸棗漿。
四甘蔗漿。
五微果漿。
六舍樓迦漿。
七波樓師漿。
八蒲萄漿。
若不醉人應非時飲。
若醉人不應飲。
若飲如法治。
應從淨人手受已次對比丘加法雲)長老一心念。
我比丘某甲。
有某病緣故。
此某非時漿。
為經非時服故。
今于長老邊受(三說受餘二藥法同七日應言)為共宿七日服故。
(盡形應言)為共宿長服故(七日藥者酥等。
盡形藥者一切醎醋等。
不任為食者)。
真實淨法(應雲)大德一心念。
我有此長衣未作淨。
今為淨故。
舍與大德。
為真實淨故(作真實淨。
應問施主然後得著缽藥類同)。
展轉淨法(應雲)大德一心念。
此是我長衣未作淨。
為淨故施與大德。
為展轉淨故(彼受淨者應雲)長老一心念。
汝有此長衣未作淨。
為淨故與我。
我今受之。
(受已語言)汝施與誰。
(彼應答言)施與某甲。
(受淨者言)長老一心念。
汝是長衣未作淨。
為淨故施與我。
我今受之。
受已汝與某甲。
是衣某甲已有。
汝為某甲善護持。
著用随因緣(作展轉淨若問不問聽随意著缽藥類同事别為異)。
攝物篇第十 攝時現前施法(律言。
自今已去。
不應于一切時春夏冬求索夏衣。
又不應此處安居餘處受夏衣分。
又有比丘在異住處。
結夏安居已。
複于餘處住。
彼不知何處取安居物。
佛言。
聽住日多處取。
若二處俱等聽各取半。
又雲。
衆僧得夏安居衣。
僧破為二部。
佛言。
應數人多少分。
若未得夏衣。
若得夏衣。
及未得夏衣。
僧破二部。
亦數人分。
此等為施現前。
分并無法)。
攝非時現前施法(時王舍城。
諸優婆塞。
聞佛聽諸比丘畜檀越施衣。
即遣人大送種種好衣。
與諸比丘。
諸比丘不知雲何。
佛言聽分。
不知雲何分。
當數人多少分。
若十人為十分。
乃至百人為百分。
好惡相參。
分不應自取。
分使異人取。
不應自擲籌。
使不見者擲籌。
此既數人亦無分法)。
攝時僧施法(時有比丘。
未分夏衣便去。
後比丘分夏衣。
不敢取去者分。
諸比丘不知。
成分不。
佛言成分。
應相待。
亦應囑授後人受夏衣分。
律言。
若一比丘安居。
大得僧夏安居衣物。
彼比丘應作心念言)此是我物(其羯磨對首法。
準同非時僧施。
更無異故不出)。
攝非時僧施差分物人法(時有住處現前僧得可分衣物。
佛言聽分。
分時有客數來分衣疲極。
應差一人令分。
此人應具五法。
五法如上應如是作)大德僧聽。
若僧時到僧忍聽。
僧差某甲比丘。
為僧作分物人。
白如是。
大德僧聽。
僧差某甲比丘。
為僧作分物人。
忍諸長老忍。
僧差某甲比丘。
為僧作分物人者默然。
誰不忍者說。
僧已忍差某甲比丘。
為僧作分物人竟。
僧忍默然故。
是事如是持(為僧分粥分小食。
佉阇尼差請會敷卧具分卧具分浴衣。
分衣可與可取。
差比丘使沙彌使一切。
亦如是有五法為僧分粥。
入地獄如箭射。
謂有愛等。
有五法分粥生天如箭射。
謂不愛等。
乃至差沙彌使亦如是)。
付分衣人物法(既差人已應須付物作如是付)大德僧聽。
此住處若衣若非衣。
現前僧應分。
若僧時到僧忍聽。
僧今與某甲比丘。
彼當與僧。
白如是。
大德僧聽。
此住處若衣若非衣。
現前僧應分。
僧今與某甲比丘。
彼當與僧。
誰諸長老忍。
此住處若衣若非衣。
現前僧應分。
僧與某甲比丘。
彼當與僧者默然。
誰不忍者說。
僧已忍與某甲比丘。
彼當與僧竟。
僧忍默然故。
是事如是持(作此法已準人多少等分沙彌若和合等分若不和合二分與一。
又若不和三分與一。
又若不與不應分僧伽藍人四分與一。
若不與不應分)。
四人直攝物法(若但四人不成差不成付直作攝法應如是作)大德僧聽。
此住處若衣若非衣。
現前僧應分。
若僧時到僧忍聽。
今現前僧分是衣物。
白如是。
大德僧聽。
此住處若衣若非衣。
現前僧應分。
今現前僧分是衣物。
誰諸長老忍此住處若衣若非衣。
現前僧應分。
今現前僧分是衣物者默然。
誰不忍者說。
僧已忍今現前僧分是衣物竟。
僧忍默然故。
是事如是持(作羯磨已分法如前)。
對首攝物法(若有三人彼此共三語受應作是言)二長老憶念。
此住處若衣若非衣。
現前僧應分。
此處無僧。
此是我等分(三說)(二人亦爾分法如前)。
心念攝物法(若有一人應心念言)此住處若衣若非衣。
現前僧應分。
此處無僧。
此是我分(三說分法如前)。
攝二部僧得施法(爾時有異住處。
二部僧多得可分衣物時。
比丘僧多。
比丘尼僧少。
佛言。
應分作二分。
若無比丘尼純式叉摩那。
亦分二分。
及純沙彌尼亦分二分。
若無沙彌尼。
僧應分。
若比丘少比丘尼多。
亦分二分。
若無比丘。
純有沙彌亦分二分。
若無沙彌。
比丘尼應分。
分二分已各至本處。
作羯磨等三法分之。
時僧得施亦爾。
其二部現前施。
并數人分)。
攝亡比丘物法(時諸比丘分僧園田果樹。
又分别房及屬别房物。
又分銅瓶銅盆釜镬及諸重物。
又分繩床木床坐褥卧褥枕。
又分伊梨延陀耄羅耄耄羅氍毹。
又分車輿守僧伽藍人。
又分水瓶澡罐錫杖扇。
又分鐵作器木作器陶作器皮作器竹作器。
佛言。
不應分。
屬四方僧。
氍毹廣三肘長五肘。
毛長三指。
剃刀衣缽。
坐具針筒。
盛衣貯器。
俱夜羅器。
現前僧應分。
先作此簡然後作法)。
看病人對僧舍物法(時看病人持物僧中具儀舍雲)大德僧聽。
某甲比丘此(若餘處亡雲彼)住處命過。
所有衣缽坐具針筒盛衣貯器(此随現有六物作法。
若有阙者應除。
又若物類衆多此言攝。
不盡者應言若衣非衣)。
此住處現前僧應分(三說)。
賞看病人物法(律言。
僧問瞻病人言。
病人有囑授不。
誰負病者物。
病者負誰物。
有五法應與看病人物。
一知病人可食不可食可食能與。
二不惡賤病人大小便唾吐。
三有慈愍心不為衣食。
四能經理湯藥乃至差若死。
五能為病人說法。
令病者歡喜已身于善法增益。
有是五法。
應取病人衣物。
其衣缽等物随現有者賞無者不得。
将餘物替應如是賞)大德僧聽。
某甲比丘命過。
所有衣缽坐具針筒盛衣貯器。
此現前僧應分。
若僧時到僧忍聽。
僧今與某甲看病比丘。
白如是。
大德僧聽。
某甲比丘命過。
所有衣缽坐具針筒盛衣貯器。
此現前僧應分。
僧今與某甲看病比丘。
誰諸長老忍。
僧與某甲看病比丘衣缽坐具針筒盛衣貯器者默然。
誰不忍者說。
僧已忍。
與某甲看病比丘衣缽坐具針筒盛衣貯器竟。
僧忍默然故。
是事如是持。
差分衣人法(具德如前應如是差)大德僧聽。
若僧時到僧忍聽。
僧差某甲比丘。
為僧作分物人。
白如是。
大德僧聽。
僧差某甲比丘。
為僧作分物人。
誰諸長老忍。
僧差某甲比丘。
為僧作分物人者默然。
誰不忍者說。
僧已忍。
差某甲比丘。
為僧作分物人竟。
僧忍默然故。
是事如是持。
付分衣人物法(差已應如是付)大德僧聽。
某甲比丘命過。
所有若衣非衣此現前僧應分。
若僧時到僧忍聽。
僧今與某甲比丘。
某甲比丘當還與僧。
白如是。
大德僧聽。
某甲比丘命過。
所有若衣非衣。
此現前僧應分。
僧今與某甲比丘。
某甲比丘當還與僧。
誰諸長老忍。
某甲比丘命過。
所有若衣非衣。
此現前僧應分。
僧今與某甲比丘。
某甲比丘當還與僧者默然。
誰不忍者說。
僧已忍。
與某甲比丘。
某甲比丘當還與僧竟。
僧忍默然故。
是事如是持(分法如前)。
四人直攝物法(以不成差付直分雲)大德僧聽。
某甲比丘命過。
所有若衣非衣。
此現前僧應分。
若僧時到僧忍聽。
今現前僧分是衣物。
白如是。
大德僧聽。
某甲比丘命過。
所有若衣非衣。
此現前僧應分。
今現前僧分是衣物。
誰諸長老忍。
某甲比丘命過。
所有若衣非衣。
此現前僧應分。
今現前僧分是衣物者默然。
誰不忍者說。
僧已忍。
今現前僧分是衣物竟。
僧忍默然故。
是事如是持(作羯磨已分法如前有看病人應口和賞)。
對首攝物法(若有三人彼此共三說受作如是言)二長老憶念。
某甲比丘命過。
所有若衣非衣。
此現前僧應分。
此處無僧。
此是我等分(三說)(二人亦彌分法如前有看病人亦口和賞)。
心念攝物法(若有一人應心念言)某甲比丘命過。
所有若衣非衣。
此現前僧應分。
此處無僧。
此是我分(三說分法如前)。
無住處攝物法(時有比丘。
遊行到無比丘住村。
到已命過。
不知誰應分此衣缽。
白佛)佛言。
彼處若有信樂優婆塞若守園人。
彼應賞錄。
若有五衆出家人。
前來者應與。
若無來者。
應送與近處僧伽藍。
僧羯磨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