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羯磨卷上并序(出四分律)
關燈
小
中
大
行弟子法。
不白和上入村等。
告諸比丘。
自今已去當制弟子法。
使弟子于和上所行弟子法。
共行八法如前。
又不白和上不得入村。
不得至他家。
不得從餘比丘。
或将餘比丘為伴。
不得與不得受。
不得佐助衆事。
不得受他佐助衆事不得為他剃發。
不得使他剃發。
不得入浴室。
不得為人揩摩身。
不得受他揩摩身。
不得至晝日住處房。
不得至冢間。
不得至界外。
不得行他方。
彼當清旦入和上房。
受誦經法問義。
當除去小便器。
應白時到乃至廣說。
彼當日三問訊和上。
朝中日暮。
當為和上。
執二事勞苦。
不得辭設。
一修理房舍。
二為補浣衣服。
和上如法所教。
盡當奉行。
若遣往方面周旋。
不得辭設。
假托因緣。
若辭設者。
當如法治。
自今已去制弟子修行法。
若不修者當如法治。
此行于阿阇梨所修亦如是。
文同故不出)。
呵責弟子法(時諸弟子。
不承事恭敬和上阿阇梨。
亦不順弟子法無慚無愧不受教。
作非威儀不恭敬難與語。
與惡人為友。
好往淫女家婦女家。
大童女家。
黃門家。
比丘尼精舍。
式叉摩那精舍。
沙彌尼精舍。
好往看龜鼈。
有此等過。
應作呵責。
有三現前。
一弟子。
二出過。
三呵詞。
呵詞有五。
應語言)我今呵責汝。
汝去。
汝莫入我房。
汝莫為我作使。
汝莫至我所。
不與汝語(是謂和上呵責弟子法。
阿阇梨呵責弟子亦五詞同。
唯換第四句莫至我所雲)汝莫依止我(彼盡形壽呵責。
佛言不應爾。
竟安居呵責亦不應爾。
病者不應呵)。
弟子忏悔法(彼被呵已不向和上阿阇梨忏悔。
佛言。
被呵責已應向和上阿阇梨忏悔。
當如是忏具儀作如是言)大德我今忏悔更不複作(若聽忏悔者善。
若不聽者。
當更日三時忏悔早起日中日暮。
若聽悔者善。
若不聽者當下意随順求方便解其所犯。
若彼下意随順無有違逆。
而和上阇梨不受者當如法治)。
弟子離和上忏謝法(和上有五非法弟子應忏悔而去應語和上言)我如法。
和上不知。
我不如法。
亦不知。
若我犯戒。
舍不教呵。
若犯亦不知。
若犯而忏悔。
亦不知(如此忏謝應當軟語。
若不受者和上應舍遠去。
依止阇梨應持衣缽出界經宿已。
明日當還更依止餘比丘住)。
說戒篇第五 僧說戒法(諸比丘于十四十五十六日不知為何日說戒。
佛言聽上座布薩日唱言)大德僧聽。
今僧某月某日某時。
集某處說戒(如是唱已。
說戒時至。
年少比丘先往說戒堂中掃灑敷座。
具淨水瓶洗足瓶然燈火具舍羅。
若年少比丘不知者。
上座應教。
若上座不教者突吉羅。
若不随上座教者突吉羅。
收亦如是。
時諸白衣問比丘。
說戒時有幾人。
以不知故比丘慚愧。
佛言。
聽數雖數猶忘。
佛言。
當具舍羅。
舍羅當以銅鐵竹木等作。
不應用寶作。
若患零落。
當作函筒盛。
函筒亦不應用寶作。
僧集之時。
比坐當相檢校。
知有來不。
應先白然後說戒。
白等儀軌。
具如戒經)。
教誡比丘尼法(于說戒時上座問言)比丘尼衆。
遣何人來(先受囑者應起禮僧具儀白言)大德僧聽。
某處比丘尼僧和合。
差比丘尼某甲。
禮比丘僧足求索教誡(三說上座應更問雲)誰為教誡比丘尼(若有者應差。
教誡者多。
應遣信語比丘尼僧。
此多有教誡人。
汝為請誰。
若彼尼言。
我請此人。
依彼請差。
若複報言。
我随僧處分者。
僧應随常教誡比丘尼次第差。
佛言。
若有比丘。
成就十法者。
一戒律具足。
二多聞。
三誦二部戒利。
四決斷無疑。
五善能說法。
六族姓出家。
七顔貌端正比丘尼衆見便歡喜。
八堪任與比丘尼衆說法勸令歡喜。
九不為佛出家而披法服犯重法。
十若滿二十歲。
若過二十歲者。
應差教授比丘尼。
應如是差)大德僧聽。
若僧時到僧忍聽。
僧差某甲比丘教誡比丘尼。
白如是。
大德僧聽。
僧差某甲比丘教誡比丘尼。
誰諸長老忍。
僧差某甲比丘教誡比丘尼者默然。
誰不忍者說。
僧已忍差某甲比丘教誡比丘尼竟僧忍默然故。
是事如是持(彼被差者将一比丘為伴往比丘尼住處。
應克時到。
比丘尼亦克時迎。
若比丘克時不至突吉羅。
尼克時不迎亦爾。
時教誡師觀衆集已。
為說八不可過法及說法言八不可過者)。
雖百歲比丘尼。
見新受戒比丘。
應起迎逆禮拜。
與敷淨座令坐。
如此法應尊重恭敬贊歎。
盡形壽不得過。
比丘尼不應罵詈比丘呵責。
不應诽謗言破戒破見破威儀。
如此法應尊重等(如上)。
比丘尼。
不應為比丘作舉作憶念作自言。
不應遮他覓罪遮說戒遮自恣。
比丘尼。
不應呵比丘。
比丘應呵比丘尼。
如此法應尊重等(如上)。
式叉摩那學戒已。
從比丘僧乞受大戒。
如此法應尊重等(如上)。
比丘尼犯僧殘罪。
應二部僧中行摩那埵。
如此法應尊重等(如上)。
比丘尼半月從僧乞教誡。
如此法應尊重等(如上)。
比丘尼不應在無比丘處夏安居。
如此法應尊重等(如上)。
比丘尼僧夏安居竟。
應往比丘僧中求三事自恣見聞疑。
如此法應尊重等(如上次為說法量機開導)。
略教誡法(若無教誡尼人遍請不得此受囑比丘。
還至上座前具白上座應語彼雲)此無教誡比丘尼人及無能說法者。
語比丘尼衆。
勤修莫放逸(明日尼來此比丘傳上座語語)。
告清淨法(若十四十五十六日。
舊比丘欲說戒。
有客比丘來。
已說戒竟。
若少若等。
應從舊比丘重說戒。
不者如法治。
若客多者。
舊比丘應求客和合。
若不得者。
應出界外說戒。
若舊比丘已說戒竟。
客比丘來欲說戒。
若少若等。
應求舊比丘和合。
若不得者。
應出界外說戒。
若客比丘多。
應從客比丘重說戒。
不者如法治。
若日同時不同。
舊比丘集已說序竟。
客比丘來少。
告清淨。
作是告雲)大德僧聽。
我某甲比丘清淨(作是告已餘者當次第聽。
若說戒竟。
舉衆未起。
若多未起。
若都已起。
亦告清淨。
不者如法治。
若說序竟。
客來等多。
舊比丘更為重說戒。
不者如法治。
若說戒竟。
舉衆未起。
若多未起。
若都已起。
亦為重說。
若客比丘集已說序等。
舊比丘來亦如是)。
略說戒法(律言。
若有八難及餘緣。
聽略說戒。
言八難者。
若王若賊。
若火若水。
若病若人。
若非人若惡蟲。
餘緣者。
若有大衆集床座少。
若衆多病。
聽略說戒。
若大衆集座上覆蓋不周。
或天雨。
若布薩多夜已久。
或鬥诤事。
或論阿毗昙毗尼。
或說法夜已久聽。
一切衆未起。
明相未出。
應作羯磨說戒。
更無方便可得宿。
受欲清淨。
略前方便一如廣法。
量難遠近。
若說戒序。
問清淨已。
難至應言)諸大德。
是四波羅夷法。
僧常聞(乃至衆學亦爾。
七滅已下依文廣誦。
若難緣逼近不及說序者。
即以此緣應去)。
對首說戒法(若有三人各各相向作如是言)二長老憶念。
今僧十五日說戒。
我某甲比丘清淨(三說二人亦爾)。
心念說戒法(若有一人應心念言)今日衆僧十五日說戒。
我某甲比丘清淨(三說)。
增減說戒法(律言。
若有比丘喜鬥罵詈。
遞相诽謗口出刀劍。
欲來至此說戒者。
應作二三布薩。
若應十五日說十四日作。
若應十四日說十三日作。
若聞今日來即應疾疾布薩。
若聞已入界應至界外說戒。
若能如是者善。
若不能應作白卻說戒作如是白)大德僧聽。
若僧時到僧忍聽。
僧今不說戒。
至黑月十五日當說我白如是(若客比丘不去應作第二卻白應如是作)大德僧聽。
若僧時到僧忍聽。
僧今不說戒。
至白月十五日當說戒。
白如是(若客比丘故不去至白月者。
舊比丘應如法強與客比丘問答)。
非時和合法(若因舉事遂有鬥诤。
能所不和别部說戒。
若能忏悔改過從僧乞解。
解已作白羯磨和合布薩。
應如是白)大德僧聽。
彼所因事。
令僧鬥诤诽謗。
互求長短。
令僧破。
令僧别住。
令僧塵垢。
彼人僧為舉罪已。
還為解已滅僧塵垢。
若僧時到僧忍聽。
僧作和合布薩。
白如是(作是白已和合布薩)。
非時說戒法(若因鬥诤令僧不和。
令僧别異分為二部。
若能于中改悔不相發舉。
此則名為以法和合。
作如是白)大德僧聽。
衆僧所因诤事。
令僧鬥诤而不和合。
衆僧破壞令僧塵垢。
令僧别異分為二部。
彼人自知犯罪事。
今已改悔。
除滅僧塵垢。
若僧時到僧忍聽。
僧今和合說戒。
白如是(作是白已然後和合說戒)。
安居篇第六 對首法(告諸比丘。
汝不應一切時春夏冬人間遊行。
從今已去聽諸比丘三月夏安居。
應作是言)長老一心念。
我某甲比丘。
依某甲僧伽藍。
(若在村内應雲)某甲聚落。
(若在别房應雲)某甲房。
前三月夏安居。
房舍破修治故(三說。
以安居依第五律師故須問言)汝依誰持律。
(彼應答言)依某甲律師。
(複應語言)有疑當問。
(彼複答言)可爾(後三月安居法亦如是。
安居有二種一前二後。
若前安居住前三月。
若後安居住後三月)。
心念法(律言。
從今日聽諸比丘。
若無所依人。
心念安居。
作法同前。
但除初句及後問答。
作其三說)。
忘成法(爾時比丘。
住處欲安居。
無所依人。
白忘不心念。
不知成不。
佛言。
若為安居故來。
便成安居)。
及界法(時諸比丘。
往安居處欲安居。
入界便明相出。
彼有疑。
為成安居不。
佛言。
若為安居故來。
便成安居。
次入園亦同。
次一腳入界入園亦如是)。
受日篇第七 對首法(若有佛法僧事。
檀越父母等請喚受忏。
病患看病求同業等緣不及即日還聽。
受七日去。
應如是作)長老一心念。
我某甲比丘。
受七日法出界外。
為某事故。
還此中安居。
白長老令知(三說不應專為飲食故去)。
羯磨法(為前緣遠不及七日還。
佛言聽有如是事受過七日法。
若十五日一月日白二羯磨。
應如是作)大德僧聽。
若僧時到僧忍聽。
某甲比丘。
受過七日法(十五日一月日)。
出界外。
為某事故。
還此中安居。
白如是。
大德僧聽。
某甲比丘。
受過七日法(十五日一月日)。
出界外。
為某事故。
還此中安居。
誰諸長老忍。
僧聽某甲比丘受過七日法(十五日一月日)。
出界外。
為某事故還此中安居者默然。
誰不忍者說。
僧已忍某甲比丘受過七日法(十五日一月日)。
出界外。
為某事故還此中安居竟。
僧忍默然故。
是事如是持。
自恣篇第八 白僧自恣時法(自今已去聽安居竟自恣。
聽遮自恣不應求聽。
何以故。
自恣即是聽。
又諸比丘不知今日自恣明日自恣。
佛言。
自今已去。
聽若小食上中食上上座唱言)大德僧聽。
今僧某月某日某時。
集某處自恣(餘儀軌等并同說戒)。
差受自恣人法(諸比丘一時自恣鬧亂。
又不求次第自恣。
上座疲極。
佛言不應爾。
聽差受自恣人白二羯磨。
有五法者應差。
若不愛不恚不怖不癡知自恣。
未自恣應如是差)大德僧聽。
若僧時到僧忍聽。
僧差某甲比丘。
作受自恣人白如是。
大德僧聽。
僧差某甲比丘。
作受自恣人。
誰諸長老忍。
僧差某甲比丘。
作受自恣人者默然。
誰不忍者說。
僧已忍差某甲比丘作受自恣人竟。
僧忍默然故。
是事如是持。
自恣白法(律言。
聽比丘坐應知來不。
先白後自恣作如是白)大德僧聽。
今日衆僧自恣。
若僧時到僧忍聽。
僧和合自恣。
白如是。
僧自恣法(律言。
聽徐徐三說了了自恣。
不應反抄衣衣纏頸等。
應偏露等作如是言)大德衆僧。
今日自恣。
我某甲比丘亦自恣。
若見聞疑罪。
大德長老。
哀愍故語我。
我若見罪。
當如法忏悔(三說若
不白和上入村等。
告諸比丘。
自今已去當制弟子法。
使弟子于和上所行弟子法。
共行八法如前。
又不白和上不得入村。
不得至他家。
不得從餘比丘。
或将餘比丘為伴。
不得與不得受。
不得佐助衆事。
不得受他佐助衆事不得為他剃發。
不得使他剃發。
不得入浴室。
不得為人揩摩身。
不得受他揩摩身。
不得至晝日住處房。
不得至冢間。
不得至界外。
不得行他方。
彼當清旦入和上房。
受誦經法問義。
當除去小便器。
應白時到乃至廣說。
彼當日三問訊和上。
朝中日暮。
當為和上。
執二事勞苦。
不得辭設。
一修理房舍。
二為補浣衣服。
和上如法所教。
盡當奉行。
若遣往方面周旋。
不得辭設。
假托因緣。
若辭設者。
當如法治。
自今已去制弟子修行法。
若不修者當如法治。
此行于阿阇梨所修亦如是。
文同故不出)。
呵責弟子法(時諸弟子。
不承事恭敬和上阿阇梨。
亦不順弟子法無慚無愧不受教。
作非威儀不恭敬難與語。
與惡人為友。
好往淫女家婦女家。
大童女家。
黃門家。
比丘尼精舍。
式叉摩那精舍。
沙彌尼精舍。
好往看龜鼈。
有此等過。
應作呵責。
有三現前。
一弟子。
二出過。
三呵詞。
呵詞有五。
應語言)我今呵責汝。
汝去。
汝莫入我房。
汝莫為我作使。
汝莫至我所。
不與汝語(是謂和上呵責弟子法。
阿阇梨呵責弟子亦五詞同。
唯換第四句莫至我所雲)汝莫依止我(彼盡形壽呵責。
佛言不應爾。
竟安居呵責亦不應爾。
病者不應呵)。
弟子忏悔法(彼被呵已不向和上阿阇梨忏悔。
佛言。
被呵責已應向和上阿阇梨忏悔。
當如是忏具儀作如是言)大德我今忏悔更不複作(若聽忏悔者善。
若不聽者。
當更日三時忏悔早起日中日暮。
若聽悔者善。
若不聽者當下意随順求方便解其所犯。
若彼下意随順無有違逆。
而和上阇梨不受者當如法治)。
弟子離和上忏謝法(和上有五非法弟子應忏悔而去應語和上言)我如法。
和上不知。
我不如法。
亦不知。
若我犯戒。
舍不教呵。
若犯亦不知。
若犯而忏悔。
亦不知(如此忏謝應當軟語。
若不受者和上應舍遠去。
依止阇梨應持衣缽出界經宿已。
明日當還更依止餘比丘住)。
說戒篇第五 僧說戒法(諸比丘于十四十五十六日不知為何日說戒。
佛言聽上座布薩日唱言)大德僧聽。
今僧某月某日某時。
集某處說戒(如是唱已。
說戒時至。
年少比丘先往說戒堂中掃灑敷座。
具淨水瓶洗足瓶然燈火具舍羅。
若年少比丘不知者。
上座應教。
若上座不教者突吉羅。
若不随上座教者突吉羅。
收亦如是。
時諸白衣問比丘。
說戒時有幾人。
以不知故比丘慚愧。
佛言。
聽數雖數猶忘。
佛言。
當具舍羅。
舍羅當以銅鐵竹木等作。
不應用寶作。
若患零落。
當作函筒盛。
函筒亦不應用寶作。
僧集之時。
比坐當相檢校。
知有來不。
應先白然後說戒。
白等儀軌。
具如戒經)。
教誡比丘尼法(于說戒時上座問言)比丘尼衆。
遣何人來(先受囑者應起禮僧具儀白言)大德僧聽。
某處比丘尼僧和合。
差比丘尼某甲。
禮比丘僧足求索教誡(三說上座應更問雲)誰為教誡比丘尼(若有者應差。
教誡者多。
應遣信語比丘尼僧。
此多有教誡人。
汝為請誰。
若彼尼言。
我請此人。
依彼請差。
若複報言。
我随僧處分者。
僧應随常教誡比丘尼次第差。
佛言。
若有比丘。
成就十法者。
一戒律具足。
二多聞。
三誦二部戒利。
四決斷無疑。
五善能說法。
六族姓出家。
七顔貌端正比丘尼衆見便歡喜。
八堪任與比丘尼衆說法勸令歡喜。
九不為佛出家而披法服犯重法。
十若滿二十歲。
若過二十歲者。
應差教授比丘尼。
應如是差)大德僧聽。
若僧時到僧忍聽。
僧差某甲比丘教誡比丘尼。
白如是。
大德僧聽。
僧差某甲比丘教誡比丘尼。
誰諸長老忍。
僧差某甲比丘教誡比丘尼者默然。
誰不忍者說。
僧已忍差某甲比丘教誡比丘尼竟僧忍默然故。
是事如是持(彼被差者将一比丘為伴往比丘尼住處。
應克時到。
比丘尼亦克時迎。
若比丘克時不至突吉羅。
尼克時不迎亦爾。
時教誡師觀衆集已。
為說八不可過法及說法言八不可過者)。
雖百歲比丘尼。
見新受戒比丘。
應起迎逆禮拜。
與敷淨座令坐。
如此法應尊重恭敬贊歎。
盡形壽不得過。
比丘尼不應罵詈比丘呵責。
不應诽謗言破戒破見破威儀。
如此法應尊重等(如上)。
比丘尼。
不應為比丘作舉作憶念作自言。
不應遮他覓罪遮說戒遮自恣。
比丘尼。
不應呵比丘。
比丘應呵比丘尼。
如此法應尊重等(如上)。
式叉摩那學戒已。
從比丘僧乞受大戒。
如此法應尊重等(如上)。
比丘尼犯僧殘罪。
應二部僧中行摩那埵。
如此法應尊重等(如上)。
比丘尼半月從僧乞教誡。
如此法應尊重等(如上)。
比丘尼不應在無比丘處夏安居。
如此法應尊重等(如上)。
比丘尼僧夏安居竟。
應往比丘僧中求三事自恣見聞疑。
如此法應尊重等(如上次為說法量機開導)。
略教誡法(若無教誡尼人遍請不得此受囑比丘。
還至上座前具白上座應語彼雲)此無教誡比丘尼人及無能說法者。
語比丘尼衆。
勤修莫放逸(明日尼來此比丘傳上座語語)。
告清淨法(若十四十五十六日。
舊比丘欲說戒。
有客比丘來。
已說戒竟。
若少若等。
應從舊比丘重說戒。
不者如法治。
若客多者。
舊比丘應求客和合。
若不得者。
應出界外說戒。
若舊比丘已說戒竟。
客比丘來欲說戒。
若少若等。
應求舊比丘和合。
若不得者。
應出界外說戒。
若客比丘多。
應從客比丘重說戒。
不者如法治。
若日同時不同。
舊比丘集已說序竟。
客比丘來少。
告清淨。
作是告雲)大德僧聽。
我某甲比丘清淨(作是告已餘者當次第聽。
若說戒竟。
舉衆未起。
若多未起。
若都已起。
亦告清淨。
不者如法治。
若說序竟。
客來等多。
舊比丘更為重說戒。
不者如法治。
若說戒竟。
舉衆未起。
若多未起。
若都已起。
亦為重說。
若客比丘集已說序等。
舊比丘來亦如是)。
略說戒法(律言。
若有八難及餘緣。
聽略說戒。
言八難者。
若王若賊。
若火若水。
若病若人。
若非人若惡蟲。
餘緣者。
若有大衆集床座少。
若衆多病。
聽略說戒。
若大衆集座上覆蓋不周。
或天雨。
若布薩多夜已久。
或鬥诤事。
或論阿毗昙毗尼。
或說法夜已久聽。
一切衆未起。
明相未出。
應作羯磨說戒。
更無方便可得宿。
受欲清淨。
略前方便一如廣法。
量難遠近。
若說戒序。
問清淨已。
難至應言)諸大德。
是四波羅夷法。
僧常聞(乃至衆學亦爾。
七滅已下依文廣誦。
若難緣逼近不及說序者。
即以此緣應去)。
對首說戒法(若有三人各各相向作如是言)二長老憶念。
今僧十五日說戒。
我某甲比丘清淨(三說二人亦爾)。
心念說戒法(若有一人應心念言)今日衆僧十五日說戒。
我某甲比丘清淨(三說)。
增減說戒法(律言。
若有比丘喜鬥罵詈。
遞相诽謗口出刀劍。
欲來至此說戒者。
應作二三布薩。
若應十五日說十四日作。
若應十四日說十三日作。
若聞今日來即應疾疾布薩。
若聞已入界應至界外說戒。
若能如是者善。
若不能應作白卻說戒作如是白)大德僧聽。
若僧時到僧忍聽。
僧今不說戒。
至黑月十五日當說我白如是(若客比丘不去應作第二卻白應如是作)大德僧聽。
若僧時到僧忍聽。
僧今不說戒。
至白月十五日當說戒。
白如是(若客比丘故不去至白月者。
舊比丘應如法強與客比丘問答)。
非時和合法(若因舉事遂有鬥诤。
能所不和别部說戒。
若能忏悔改過從僧乞解。
解已作白羯磨和合布薩。
應如是白)大德僧聽。
彼所因事。
令僧鬥诤诽謗。
互求長短。
令僧破。
令僧别住。
令僧塵垢。
彼人僧為舉罪已。
還為解已滅僧塵垢。
若僧時到僧忍聽。
僧作和合布薩。
白如是(作是白已和合布薩)。
非時說戒法(若因鬥诤令僧不和。
令僧别異分為二部。
若能于中改悔不相發舉。
此則名為以法和合。
作如是白)大德僧聽。
衆僧所因诤事。
令僧鬥诤而不和合。
衆僧破壞令僧塵垢。
令僧别異分為二部。
彼人自知犯罪事。
今已改悔。
除滅僧塵垢。
若僧時到僧忍聽。
僧今和合說戒。
白如是(作是白已然後和合說戒)。
安居篇第六 對首法(告諸比丘。
汝不應一切時春夏冬人間遊行。
從今已去聽諸比丘三月夏安居。
應作是言)長老一心念。
我某甲比丘。
依某甲僧伽藍。
(若在村内應雲)某甲聚落。
(若在别房應雲)某甲房。
前三月夏安居。
房舍破修治故(三說。
以安居依第五律師故須問言)汝依誰持律。
(彼應答言)依某甲律師。
(複應語言)有疑當問。
(彼複答言)可爾(後三月安居法亦如是。
安居有二種一前二後。
若前安居住前三月。
若後安居住後三月)。
心念法(律言。
從今日聽諸比丘。
若無所依人。
心念安居。
作法同前。
但除初句及後問答。
作其三說)。
忘成法(爾時比丘。
住處欲安居。
無所依人。
白忘不心念。
不知成不。
佛言。
若為安居故來。
便成安居)。
及界法(時諸比丘。
往安居處欲安居。
入界便明相出。
彼有疑。
為成安居不。
佛言。
若為安居故來。
便成安居。
次入園亦同。
次一腳入界入園亦如是)。
受日篇第七 對首法(若有佛法僧事。
檀越父母等請喚受忏。
病患看病求同業等緣不及即日還聽。
受七日去。
應如是作)長老一心念。
我某甲比丘。
受七日法出界外。
為某事故。
還此中安居。
白長老令知(三說不應專為飲食故去)。
羯磨法(為前緣遠不及七日還。
佛言聽有如是事受過七日法。
若十五日一月日白二羯磨。
應如是作)大德僧聽。
若僧時到僧忍聽。
某甲比丘。
受過七日法(十五日一月日)。
出界外。
為某事故。
還此中安居。
白如是。
大德僧聽。
某甲比丘。
受過七日法(十五日一月日)。
出界外。
為某事故。
還此中安居。
誰諸長老忍。
僧聽某甲比丘受過七日法(十五日一月日)。
出界外。
為某事故還此中安居者默然。
誰不忍者說。
僧已忍某甲比丘受過七日法(十五日一月日)。
出界外。
為某事故還此中安居竟。
僧忍默然故。
是事如是持。
自恣篇第八 白僧自恣時法(自今已去聽安居竟自恣。
聽遮自恣不應求聽。
何以故。
自恣即是聽。
又諸比丘不知今日自恣明日自恣。
佛言。
自今已去。
聽若小食上中食上上座唱言)大德僧聽。
今僧某月某日某時。
集某處自恣(餘儀軌等并同說戒)。
差受自恣人法(諸比丘一時自恣鬧亂。
又不求次第自恣。
上座疲極。
佛言不應爾。
聽差受自恣人白二羯磨。
有五法者應差。
若不愛不恚不怖不癡知自恣。
未自恣應如是差)大德僧聽。
若僧時到僧忍聽。
僧差某甲比丘。
作受自恣人白如是。
大德僧聽。
僧差某甲比丘。
作受自恣人。
誰諸長老忍。
僧差某甲比丘。
作受自恣人者默然。
誰不忍者說。
僧已忍差某甲比丘作受自恣人竟。
僧忍默然故。
是事如是持。
自恣白法(律言。
聽比丘坐應知來不。
先白後自恣作如是白)大德僧聽。
今日衆僧自恣。
若僧時到僧忍聽。
僧和合自恣。
白如是。
僧自恣法(律言。
聽徐徐三說了了自恣。
不應反抄衣衣纏頸等。
應偏露等作如是言)大德衆僧。
今日自恣。
我某甲比丘亦自恣。
若見聞疑罪。
大德長老。
哀愍故語我。
我若見罪。
當如法忏悔(三說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