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比丘含注戒本中
關燈
小
中
大
七十一拒勸學戒 佛在拘睒毗。
比丘如法谏闡陀時作是言。
我今不學此戒。
當問餘智慧持律者。
比丘舉過。
佛诃制戒。
若比丘餘比丘如法谏時 如法。
如律如佛所教。
如是語我今不學此戒當難問餘智慧持律比丘者波逸提 若說而不了了吉羅。
比丘尼同僧犯。
若為學故應當難問 不犯者。
彼谏者癡不解。
語言汝還問和尚阇梨學問誦經。
若其事實爾者不犯。
七十二毀毗尼戒 佛在舍衛。
比丘共集誦法毗尼。
六群相謂。
比丘共集誦律。
通利必數舉我。
言長老用學雜碎戒為誦可至十三事。
比丘知滅法。
故以過白佛。
便诃制此戒。
若比丘說戒時 若自說戒時。
若他說戒時。
若誦時故。
作是語大德何用說此雜碎戒為 若欲誦者當誦四事。
若必欲誦者當四事十三事。
餘者不須誦何以故。
說是戒時令人惱愧懷疑輕诃戒故波逸提 若不了了吉羅。
毀呰毗尼者波逸提。
毀呰阿毗昙及餘契經者吉羅尼同犯。
不犯者。
若語言先誦阿毗昙然後誦律。
餘契經亦爾。
若有病者須差已誦律。
當勤求方便于佛法中成四沙門果。
後當誦律不欲滅法。
若錯說者并開。
七十三恐舉先言戒 佛在舍衛。
六群中一人當說戒時自知罪障。
恐發舉故先詣清淨比丘所言。
我今始知。
此法戒經所載。
半月半月說。
戒經中來。
比丘舉過。
佛制此戒。
若比丘說戒時 若自說若他說若誦戒時。
作如是語我今始知此法戒經所載半月半月說戒經中來餘比丘知是比丘若二若三說戒中坐何況多彼比丘無知無解若犯罪應如法治更重增無知罪 重與波逸提。
若不與者突吉羅。
語言長老汝無利不善得汝說戒時不用心念 用意思惟。
不一心兩耳聽法彼無知故波逸提 尼同犯。
不犯者。
若未曾聞廣說。
今始聞若戲笑若錯說者開。
七十四同羯磨後悔戒 佛在羅閱隻。
沓婆摩羅子知僧事外施不赴。
衣服破壞後僧得貴衣。
便白二與之。
六群後悔。
比丘白佛。
便诃而制戒。
若比丘共同羯磨已後如是言諸比丘随親友 同和尚阇梨。
坐起言語親厚者是也。
以衆僧物 僧物如上。
物者衣缽針筒尼師壇下至飲水器。
與者波逸提 若說不了吉羅。
尼同犯。
不犯者。
其事實爾。
随親友以僧物與。
若戲笑若錯說并開。
七十五不與欲戒 佛在舍衛。
多比丘集論法毗尼。
六群相謂。
看諸比丘似為我等作羯磨。
從座起去。
比丘喚住而故去。
以事白佛。
便诃而制戒。
若比丘衆僧 一說戒一羯磨。
斷事未竟 有十八破僧事。
法非法乃至說不說。
不與欲 若營僧事塔寺事。
瞻視病人者聽與欲。
而起去波逸提 若斷事未竟。
動足出戶外者犯堕。
一足在戶内方便欲去而不去吉羅尼波逸提。
不犯者。
若與欲若口噤若作法羯磨。
若為僧塔寺和尚阇梨同學作損減。
不與欲而去者得。
七十六與欲後悔戒 佛在舍衛。
六群恐舉六人相随。
無由得作。
後時作衣。
僧喚受欲即與。
比丘作舉羯磨。
後六群言我以彼事與欲。
比丘舉過。
佛因诃責制戒。
若比丘與欲已後悔者 作是言。
汝作羯磨非法。
羯磨不成。
我以彼事故與欲。
不以此事。
波逸提 若說不了吉羅。
尼同犯。
不犯者。
其事實爾。
作非法羯磨。
若錯說彼此者開。
七十七屏聽四诤戒 佛在舍衛。
六群聽諸比丘鬥已。
而向彼說令僧诤事不能除滅。
比丘舉過。
佛因诃制。
若比丘餘比丘共鬥诤已 鬥诤有四。
言覓犯事也。
聽此語向彼說者 聽者。
屏聽他語。
若聽彼語。
從道至非道。
從高至下。
若反上句往而聞者。
波逸提 若不聞吉羅。
若方便欲去而不去。
共期去而不去一切吉羅。
若二人在闇地共語。
隐處共語。
在前行共語。
若不彈指謦咳驚者。
一切吉羅。
尼同僧犯。
不犯者。
若作無利非法羯磨。
欲知故聽。
七十八打大比丘戒 佛在舍衛。
六群一人嗔恚打十七群一人。
被打大喚。
比丘聞之具說。
以過白佛。
因诃制戒。
若比丘嗔恚故不喜打比丘者 若以手石杖等打也。
波逸提 除杖手石若以戶鑰曲鈎拂柄香爐柄挃者。
一切吉羅。
尼同犯。
不犯者。
有病須椎打。
若食咽須椎脊。
若共語不聞而觸令聞。
若睡時以身委他上。
若來往經行時共相觸。
若掃地時杖頭誤觸者開。
七十九搏他比丘戒 佛在舍衛。
六群以手搏十七群。
其被搏者高聲大喚。
比丘舉過白佛。
因诃制戒。
若比丘嗔恚不喜以手搏比丘者波逸提 若以兩手搏彼者犯堕。
若戶鑰等挃一切吉羅。
尼同僧犯。
不犯者。
若有緣事須舉手遮招觸者。
八十殘謗戒 佛在舍衛。
六群嗔恚以無根僧殘謗十七群。
比丘舉過。
佛便诃制此戒。
若比丘嗔恚故以無根 如上類解。
僧伽婆屍沙謗者波逸提 尼同犯。
不犯者。
有三根。
若說實令悔不诽謗。
若戲若錯說者。
八十一入王宮門戒 佛在舍衛。
末利夫人供佛奉信。
勸王信樂。
聽諸比丘入宮無障。
迦留陀夷到時入宮。
夫人拂床失衣形露。
比丘舉過白佛因诃制戒。
若比丘刹利水澆頭王種 水澆者。
取大海水白牛右角收拾種子置金辇上。
諸小王輿。
大婆羅門以水灌王頂。
是刹利種。
如是立王故得名也。
若婆羅門毗舍首陀如是立者亦名灌頂也。
王未出 王未出女未還本處也。
未藏寶 金銀真珠砗磲碼瑙水精琉璃貝玉衆寶璎珞而未藏舉也。
而入若過宮門阈者波逸提 若一足限外一足限内。
發意欲去。
一切吉羅。
除王餘粟散小王豪貴長者家入門限者。
一切吉羅。
尼同犯。
不犯者。
若有奏白被請喚。
若命梵難緣并開。
八十二捉寶戒 佛在舍衛。
外道在道行。
因止息忘千兩金而去。
比丘見之。
為持去以金還之。
便言金少。
王斷罰谪。
奪金入官。
比丘舉過白佛。
便诃制此戒。
若比丘寶 金銀真珠琥珀砗磲碼瑙琉璃貝玉生像金銀也。
及寶莊飾 銅鐵鉛錫白蠟以諸寶莊飾也。
自捉若教人捉除僧伽藍中 時毗舍佉母脫寶衣佛所聽法。
存法忘衣。
比丘白佛。
聽為不失堅牢故舉之。
及寄宿處 時比丘道行。
金師家宿。
成金未成金在前。
竟夜不眠守之。
白佛。
佛言。
為牢故應收舉。
波逸提 尼同僧犯。
若在僧伽藍中及寄宿處捉寶及寶莊飾自捉教人捉當作是意若有主識者當取 若二處得寶應捉之。
識囊器相數知多少。
若有來者問。
相應者與之。
不相應者言我不見。
若不知囊器裡系相。
不看方圓新故者。
一切吉羅。
作如是因緣非餘 不犯者。
若僧伽藍中寄宿處。
如上捉舉方便。
若是供養塔寺莊嚴具為牢固收舉。
一切不犯。
八十三非時入聚落戒 佛在舍衛。
跋難陀非時入村。
與居士樗蒲得勝。
居士悭嫉故譏嫌之。
比丘舉過白佛。
诃制此戒。
若比丘非時 時者。
從明相出至中時。
非時者。
從中後至明相未出也。
入聚落 村聚有四種。
如上。
不囑比丘者 時有僧塔寺事瞻病事。
佛言。
當囑比丘。
若獨處一房當囑授比房。
波逸提 若初入村門犯堕。
一足入内及方便共期一切吉羅。
尼同犯。
不犯者。
若營僧塔病事囑授比丘。
若道由村過啟白。
若喚請命梵等難緣無犯。
八十四過量床戒 佛在舍衛。
迦留陀夷預知佛從此道來。
即于道中敷高好床白言。
看我床座。
佛言。
當知癡人内懷弊惡。
集僧诃責。
因制此戒。
若比丘作繩床木床 五種如上。
足高如來八指除入陛孔上截竟若過者波逸提 若自作教他作成過犯堕。
若不成若為他作一切吉羅。
尼同犯。
不犯者。
若作足高八指。
若減若他施截而用之。
若脫腳者。
八十五兜羅貯蓐戒 佛在舍衛。
六群作兜羅貯蓐。
居士譏以殺生無有慈心。
比丘舉過。
佛诃制戒。
若比丘兜羅 白楊樹華柳華蒲台華是也。
貯繩床木床 俱有五種。
如上。
大小蓐 為坐卧故。
成者波逸提 自作教他并如上。
尼同犯。
不犯者。
并如上開緣所說。
八十六作骨牙角針筒戒 佛在羅閱隻。
有信工師為比丘作骨牙角針筒。
因廢業無衣食。
世人譏言。
望其得福而反得殃。
比丘舉過白佛。
因诃制戒。
若比丘作骨牙角針筒刳刮成者波逸提 若自作教他作成犯如上。
比丘尼吉羅。
不犯者。
若鐵銅鉛錫白镴。
若竹若木若葦若舍羅草用作針筒不犯。
若作錫杖頭镖[矛*(替-曰+貝)]。
若作傘蓋子及鬥頭镖若纏蓋鬥。
若作鈎若刮汗刀若如意若玦紐若匕若杓若鈎衣[金*刮]若眼藥[鎞-囟+(奐-大)]若刮舌刀摘齒物挑耳[鎞-囟+(奐-大)]禅鎮熏鼻筒。
如是者并不犯。
八十七過量尼師壇戒 佛在舍衛。
諸佛常法若不受請遍行房舍。
見僧卧具敷在露地不淨污之。
告諸比丘。
外道仙人離欲者尚無此事。
聽為障衣障卧具故作尼師壇。
六群大作。
比丘舉過。
佛因制戒。
若比丘作尼師壇 敷下坐也。
當應量作是中量者長佛二磔手廣一磔手半 時迦留陀夷身大尼師壇小。
對佛說之便聽更增也。
更增廣長各半磔手若過裁竟波逸提 若廣長俱過互過。
自作教他作成犯堕。
不成吉羅。
為他作。
成不成吉羅。
尼吉羅。
不犯者。
若減若疊他得裁也。
八十八過量覆瘡衣戒 佛在舍衛。
比丘患瘡。
膿血流出污僧卧具。
聽以大價衣覆瘡。
著涅槃僧至白衣家。
言我有患。
當褰涅槃僧。
以此覆瘡坐。
六群便大作。
比丘舉過。
佛因制戒。
若比丘作覆瘡衣 有種種瘡病持用覆身也。
當應量作是中量者長佛四磔手廣二磔手裁竟過者波逸提 若俱過互減自作教他。
成者犯堕。
不成吉羅。
為他作。
成不成吉羅。
尼等吉羅。
不犯者。
應量減量得已成者裁割如量疊作也。
八十九過量雨衣戒 佛在舍衛。
毗舍佉母送雨浴衣。
佛言。
不得分。
随上座與。
不足者僧次續付。
六群大作。
比丘舉過。
佛因制戒。
若比丘作雨浴衣 著在雨中洗浴故也。
當應量作是中量者長佛六磔手廣二磔手半過者裁竟波逸提 若自作教他俱過互減。
比丘尼開緣一同前戒。
九十過量三衣戒 佛在釋翅瘦。
難陀短佛四指。
比丘遙見謂佛奉迎。
至乃知非各懷慚愧。
佛制難陀著黑衣。
六群與佛等量或過量作。
比丘舉過。
佛因制戒。
若比丘與如來等量作衣或過量作衣波逸提是中如來衣量者長佛九磔手廣六磔手是謂如來衣量 若廣長應量互不應量并犯。
餘自作教他尼作并如上。
不犯者。
從他得成衣。
裁割如量。
若疊作兩重者無犯。
諸大德我已說九十波逸提法今問諸大德是中清淨不 三說。
諸大德是中清淨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四分律比丘含注戒本(中)
比丘如法谏闡陀時作是言。
我今不學此戒。
當問餘智慧持律者。
比丘舉過。
佛诃制戒。
若比丘餘比丘如法谏時 如法。
如律如佛所教。
如是語我今不學此戒當難問餘智慧持律比丘者波逸提 若說而不了了吉羅。
比丘尼同僧犯。
若為學故應當難問 不犯者。
彼谏者癡不解。
語言汝還問和尚阇梨學問誦經。
若其事實爾者不犯。
七十二毀毗尼戒 佛在舍衛。
比丘共集誦法毗尼。
六群相謂。
比丘共集誦律。
通利必數舉我。
言長老用學雜碎戒為誦可至十三事。
比丘知滅法。
故以過白佛。
便诃制此戒。
若比丘說戒時 若自說戒時。
若他說戒時。
若誦時故。
作是語大德何用說此雜碎戒為 若欲誦者當誦四事。
若必欲誦者當四事十三事。
餘者不須誦何以故。
說是戒時令人惱愧懷疑輕诃戒故波逸提 若不了了吉羅。
毀呰毗尼者波逸提。
毀呰阿毗昙及餘契經者吉羅尼同犯。
不犯者。
若語言先誦阿毗昙然後誦律。
餘契經亦爾。
若有病者須差已誦律。
當勤求方便于佛法中成四沙門果。
後當誦律不欲滅法。
若錯說者并開。
七十三恐舉先言戒 佛在舍衛。
六群中一人當說戒時自知罪障。
恐發舉故先詣清淨比丘所言。
我今始知。
此法戒經所載。
半月半月說。
戒經中來。
比丘舉過。
佛制此戒。
若比丘說戒時 若自說若他說若誦戒時。
作如是語我今始知此法戒經所載半月半月說戒經中來餘比丘知是比丘若二若三說戒中坐何況多彼比丘無知無解若犯罪應如法治更重增無知罪 重與波逸提。
若不與者突吉羅。
語言長老汝無利不善得汝說戒時不用心念 用意思惟。
不一心兩耳聽法彼無知故波逸提 尼同犯。
不犯者。
若未曾聞廣說。
今始聞若戲笑若錯說者開。
七十四同羯磨後悔戒 佛在羅閱隻。
沓婆摩羅子知僧事外施不赴。
衣服破壞後僧得貴衣。
便白二與之。
六群後悔。
比丘白佛。
便诃而制戒。
若比丘共同羯磨已後如是言諸比丘随親友 同和尚阇梨。
坐起言語親厚者是也。
以衆僧物 僧物如上。
物者衣缽針筒尼師壇下至飲水器。
與者波逸提 若說不了吉羅。
尼同犯。
不犯者。
其事實爾。
随親友以僧物與。
若戲笑若錯說并開。
七十五不與欲戒 佛在舍衛。
多比丘集論法毗尼。
六群相謂。
看諸比丘似為我等作羯磨。
從座起去。
比丘喚住而故去。
以事白佛。
便诃而制戒。
若比丘衆僧 一說戒一羯磨。
斷事未竟 有十八破僧事。
法非法乃至說不說。
不與欲 若營僧事塔寺事。
瞻視病人者聽與欲。
而起去波逸提 若斷事未竟。
動足出戶外者犯堕。
一足在戶内方便欲去而不去吉羅尼波逸提。
不犯者。
若與欲若口噤若作法羯磨。
若為僧塔寺和尚阇梨同學作損減。
不與欲而去者得。
七十六與欲後悔戒 佛在舍衛。
六群恐舉六人相随。
無由得作。
後時作衣。
僧喚受欲即與。
比丘作舉羯磨。
後六群言我以彼事與欲。
比丘舉過。
佛因诃責制戒。
若比丘與欲已後悔者 作是言。
汝作羯磨非法。
羯磨不成。
我以彼事故與欲。
不以此事。
波逸提 若說不了吉羅。
尼同犯。
不犯者。
其事實爾。
作非法羯磨。
若錯說彼此者開。
七十七屏聽四诤戒 佛在舍衛。
六群聽諸比丘鬥已。
而向彼說令僧诤事不能除滅。
比丘舉過。
佛因诃制。
若比丘餘比丘共鬥诤已 鬥诤有四。
言覓犯事也。
聽此語向彼說者 聽者。
屏聽他語。
若聽彼語。
從道至非道。
從高至下。
若反上句往而聞者。
波逸提 若不聞吉羅。
若方便欲去而不去。
共期去而不去一切吉羅。
若二人在闇地共語。
隐處共語。
在前行共語。
若不彈指謦咳驚者。
一切吉羅。
尼同僧犯。
不犯者。
若作無利非法羯磨。
欲知故聽。
七十八打大比丘戒 佛在舍衛。
六群一人嗔恚打十七群一人。
被打大喚。
比丘聞之具說。
以過白佛。
因诃制戒。
若比丘嗔恚故不喜打比丘者 若以手石杖等打也。
波逸提 除杖手石若以戶鑰曲鈎拂柄香爐柄挃者。
一切吉羅。
尼同犯。
不犯者。
有病須椎打。
若食咽須椎脊。
若共語不聞而觸令聞。
若睡時以身委他上。
若來往經行時共相觸。
若掃地時杖頭誤觸者開。
七十九搏他比丘戒 佛在舍衛。
六群以手搏十七群。
其被搏者高聲大喚。
比丘舉過白佛。
因诃制戒。
若比丘嗔恚不喜以手搏比丘者波逸提 若以兩手搏彼者犯堕。
若戶鑰等挃一切吉羅。
尼同僧犯。
不犯者。
若有緣事須舉手遮招觸者。
八十殘謗戒 佛在舍衛。
六群嗔恚以無根僧殘謗十七群。
比丘舉過。
佛便诃制此戒。
若比丘嗔恚故以無根 如上類解。
僧伽婆屍沙謗者波逸提 尼同犯。
不犯者。
有三根。
若說實令悔不诽謗。
若戲若錯說者。
八十一入王宮門戒 佛在舍衛。
末利夫人供佛奉信。
勸王信樂。
聽諸比丘入宮無障。
迦留陀夷到時入宮。
夫人拂床失衣形露。
比丘舉過白佛因诃制戒。
若比丘刹利水澆頭王種 水澆者。
取大海水白牛右角收拾種子置金辇上。
諸小王輿。
大婆羅門以水灌王頂。
是刹利種。
如是立王故得名也。
若婆羅門毗舍首陀如是立者亦名灌頂也。
王未出 王未出女未還本處也。
未藏寶 金銀真珠砗磲碼瑙水精琉璃貝玉衆寶璎珞而未藏舉也。
而入若過宮門阈者波逸提 若一足限外一足限内。
發意欲去。
一切吉羅。
除王餘粟散小王豪貴長者家入門限者。
一切吉羅。
尼同犯。
不犯者。
若有奏白被請喚。
若命梵難緣并開。
八十二捉寶戒 佛在舍衛。
外道在道行。
因止息忘千兩金而去。
比丘見之。
為持去以金還之。
便言金少。
王斷罰谪。
奪金入官。
比丘舉過白佛。
便诃制此戒。
若比丘寶 金銀真珠琥珀砗磲碼瑙琉璃貝玉生像金銀也。
及寶莊飾 銅鐵鉛錫白蠟以諸寶莊飾也。
自捉若教人捉除僧伽藍中 時毗舍佉母脫寶衣佛所聽法。
存法忘衣。
比丘白佛。
聽為不失堅牢故舉之。
及寄宿處 時比丘道行。
金師家宿。
成金未成金在前。
竟夜不眠守之。
白佛。
佛言。
為牢故應收舉。
波逸提 尼同僧犯。
若在僧伽藍中及寄宿處捉寶及寶莊飾自捉教人捉當作是意若有主識者當取 若二處得寶應捉之。
識囊器相數知多少。
若有來者問。
相應者與之。
不相應者言我不見。
若不知囊器裡系相。
不看方圓新故者。
一切吉羅。
作如是因緣非餘 不犯者。
若僧伽藍中寄宿處。
如上捉舉方便。
若是供養塔寺莊嚴具為牢固收舉。
一切不犯。
八十三非時入聚落戒 佛在舍衛。
跋難陀非時入村。
與居士樗蒲得勝。
居士悭嫉故譏嫌之。
比丘舉過白佛。
诃制此戒。
若比丘非時 時者。
從明相出至中時。
非時者。
從中後至明相未出也。
入聚落 村聚有四種。
如上。
不囑比丘者 時有僧塔寺事瞻病事。
佛言。
當囑比丘。
若獨處一房當囑授比房。
波逸提 若初入村門犯堕。
一足入内及方便共期一切吉羅。
尼同犯。
不犯者。
若營僧塔病事囑授比丘。
若道由村過啟白。
若喚請命梵等難緣無犯。
八十四過量床戒 佛在舍衛。
迦留陀夷預知佛從此道來。
即于道中敷高好床白言。
看我床座。
佛言。
當知癡人内懷弊惡。
集僧诃責。
因制此戒。
若比丘作繩床木床 五種如上。
足高如來八指除入陛孔上截竟若過者波逸提 若自作教他作成過犯堕。
若不成若為他作一切吉羅。
尼同犯。
不犯者。
若作足高八指。
若減若他施截而用之。
若脫腳者。
八十五兜羅貯蓐戒 佛在舍衛。
六群作兜羅貯蓐。
居士譏以殺生無有慈心。
比丘舉過。
佛诃制戒。
若比丘兜羅 白楊樹華柳華蒲台華是也。
貯繩床木床 俱有五種。
如上。
大小蓐 為坐卧故。
成者波逸提 自作教他并如上。
尼同犯。
不犯者。
并如上開緣所說。
八十六作骨牙角針筒戒 佛在羅閱隻。
有信工師為比丘作骨牙角針筒。
因廢業無衣食。
世人譏言。
望其得福而反得殃。
比丘舉過白佛。
因诃制戒。
若比丘作骨牙角針筒刳刮成者波逸提 若自作教他作成犯如上。
比丘尼吉羅。
不犯者。
若鐵銅鉛錫白镴。
若竹若木若葦若舍羅草用作針筒不犯。
若作錫杖頭镖[矛*(替-曰+貝)]。
若作傘蓋子及鬥頭镖若纏蓋鬥。
若作鈎若刮汗刀若如意若玦紐若匕若杓若鈎衣[金*刮]若眼藥[鎞-囟+(奐-大)]若刮舌刀摘齒物挑耳[鎞-囟+(奐-大)]禅鎮熏鼻筒。
如是者并不犯。
八十七過量尼師壇戒 佛在舍衛。
諸佛常法若不受請遍行房舍。
見僧卧具敷在露地不淨污之。
告諸比丘。
外道仙人離欲者尚無此事。
聽為障衣障卧具故作尼師壇。
六群大作。
比丘舉過。
佛因制戒。
若比丘作尼師壇 敷下坐也。
當應量作是中量者長佛二磔手廣一磔手半 時迦留陀夷身大尼師壇小。
對佛說之便聽更增也。
更增廣長各半磔手若過裁竟波逸提 若廣長俱過互過。
自作教他作成犯堕。
不成吉羅。
為他作。
成不成吉羅。
尼吉羅。
不犯者。
若減若疊他得裁也。
八十八過量覆瘡衣戒 佛在舍衛。
比丘患瘡。
膿血流出污僧卧具。
聽以大價衣覆瘡。
著涅槃僧至白衣家。
言我有患。
當褰涅槃僧。
以此覆瘡坐。
六群便大作。
比丘舉過。
佛因制戒。
若比丘作覆瘡衣 有種種瘡病持用覆身也。
當應量作是中量者長佛四磔手廣二磔手裁竟過者波逸提 若俱過互減自作教他。
成者犯堕。
不成吉羅。
為他作。
成不成吉羅。
尼等吉羅。
不犯者。
應量減量得已成者裁割如量疊作也。
八十九過量雨衣戒 佛在舍衛。
毗舍佉母送雨浴衣。
佛言。
不得分。
随上座與。
不足者僧次續付。
六群大作。
比丘舉過。
佛因制戒。
若比丘作雨浴衣 著在雨中洗浴故也。
當應量作是中量者長佛六磔手廣二磔手半過者裁竟波逸提 若自作教他俱過互減。
比丘尼開緣一同前戒。
九十過量三衣戒 佛在釋翅瘦。
難陀短佛四指。
比丘遙見謂佛奉迎。
至乃知非各懷慚愧。
佛制難陀著黑衣。
六群與佛等量或過量作。
比丘舉過。
佛因制戒。
若比丘與如來等量作衣或過量作衣波逸提是中如來衣量者長佛九磔手廣六磔手是謂如來衣量 若廣長應量互不應量并犯。
餘自作教他尼作并如上。
不犯者。
從他得成衣。
裁割如量。
若疊作兩重者無犯。
諸大德我已說九十波逸提法今問諸大德是中清淨不 三說。
諸大德是中清淨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四分律比丘含注戒本(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