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比丘含注戒本中

關燈
說此乃說彼者不犯。

     五十五怖比丘戒 佛在波羅犁毗國。

    那迦波羅侍佛左右。

    諸佛常法若經行時。

    供養人在經行道頭立。

    彼初中後夜白佛令還。

    便反披拘執怖佛。

    明旦集僧。

    因制此戒。

     若比丘恐怖他比丘者波逸提 若以色聲香味觸法恐怖人。

    彼怖以不怖。

    皆一一堕。

    彼不知吉羅。

    若說色聲等六塵。

    恐怖說而了了者波逸提。

    不了了突吉羅。

    不犯者。

    或闇無火。

    或大小便處謂是惡獸便怖。

    乃至行聲咳聲觸聲而恐怖。

    若以色等示人不作恐意。

    若實有是相。

    或夢見當死罷道失物和尚父母重病若死。

    語彼令知。

    若藏若誤一切無犯。

     五十六半月浴過戒 佛在羅閱隻。

    竹園有池。

    瓶沙王聽比丘常在中浴。

    六群後夜入池浴。

    王與婇女詣池。

    相值王竟不浴。

    大臣嫌恚。

    比丘白佛。

    因诃制戒。

     若比丘半月洗浴無病比丘應受不得過 謂在半月内浴名過。

     除餘時波逸提餘時者熱時 春後四十五日夏初一月。

     病時 下至身體臭穢。

     作時 下至掃屋前地。

     風雨時 下至一旋風一渧雨著身。

     道行時 下至半由旬若來若往者。

     此是時 彼若過洗遍身半身皆堕。

    方便還悔吉羅。

    不犯者。

    如上開緣數洗若力勢強令洗者。

     五十七露地然火戒 佛在曠野城。

    六群相謂。

    我等在上座前。

    不得随意語言。

    即出露地。

    拾諸柴草然火向之。

    株内毒蛇火氣逼出。

    遂驚擲火燒佛講堂。

    比丘舉過。

    佛因诃制。

     若比丘無病 病者若須火便身是。

     自為炙故在露地然火若教人除時因緣波逸提 彼于露地。

    若草木枝葉纻麻刍摩。

    若牛屎糠糞[(麩-夫+弋)-來+(土/兒)]中一切然者波逸提。

    若火置草木乃至[(麩-夫+弋)-來+(土/兒)]中亦堕。

    若被燒半焦擲著火中及然炭者突吉羅。

    若不語前人知是看是亦吉羅。

    不犯者。

    語言知是看是。

    若病人自然教人然。

    有時因緣看病人煮糜粥羹飯。

    若在廚屋中浴室中。

    熏缽煮染然燈燒香一切無犯。

     五十八藏他衣物戒 佛在舍衛國。

    居士請僧。

    十七群持衣缽坐具針筒一面經行彷徉而望。

    時六群伺背取衣物藏之。

    諸比丘察知。

    以過白佛。

    因诃制戒。

     若比丘藏比丘衣缽坐具針筒若自藏若教人藏下至戲笑者波逸提 不犯者。

    若知彼物相體而舉。

    若在露地風雨漂漬舉之。

    若物主慢藏衣物狼藉為誡敕故藏之。

    若借他衣而彼不收攝。

    恐失故舉之。

    或以此衣缽諸物故有命梵等難故藏。

    一切無犯也。

     五十九真淨施主不知辄取衣戒 佛在舍衛。

    六群真施親厚比丘衣。

    已後不語主取著。

    比丘以過白佛。

    因诃制戒。

     若比丘與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衣後不語主還取著波逸提 不犯者。

    真實施語主取。

    展轉施者随意取之。

     六十著衣戒 佛在舍衛。

    六群著白色衣行。

    居士譏嫌無有正法如王大臣。

    比丘以過白佛。

    因制此戒。

     若比丘得新衣 若體是新衣。

    若初從人得者。

     應作三種壞色一一色中随意壞若青若黑若木蘭 律注雲。

    此言淨者。

    若染作色言淨。

    若已成色淨衣應以餘物異色趣牒一處作标識。

    故言淨。

    自下若衣非衣是不用物盡應點标識淨畜。

    言重者。

    [毯-炎+瞿]氀毾[毯-炎+登]。

    謂是衣中之重者。

     若比丘不以三種壞色若青若黑若木蘭著餘新衣者波逸提 彼不作三種色便著者堕。

    若重輕衣不作點淨而著者吉羅。

    若非衣缽囊革屣囊針線囊禅帶腰帶帽襪攝熱巾裹革屣巾不作淨畜者吉羅。

    若以未染衣寄白衣家吉羅。

    不犯者。

    得白衣染作三種色。

    餘輕重乃至巾作淨畜也。

     六十一故殺畜生戒 佛在舍衛。

    迦留陀夷不喜見烏。

    竹弓射殺遂成大[卄/積]。

    居士禮拜見共嫌之。

    比丘舉過。

    佛因制戒也。

     若比丘故 時諸比丘坐起行來多殺細小諸蟲。

    或有作波逸提忏者。

    或有畏慎者。

    佛言。

    不知不犯。

     殺 若自手斷若教他斷。

     畜生 不能變化者是。

     命者波逸提 比丘尼同犯也。

    開緣如殺人戒。

     六十二飲蟲水戒 佛在舍衛。

    六群取雜蟲水而飲用。

    居士譏嫌。

    比丘舉過白佛。

    诃而制戒。

     若比丘知 不知有蟲不犯。

     水 除水已雜蟲漿苦酒清酪漿漬麥汁飲用同犯之。

     有蟲飲用波逸提 尼同犯。

    不犯者。

    先不知。

    若無蟲想。

    若蟲粗觸水使去。

    若漉水飲用者無犯。

     六十三疑惱比丘戒 佛在舍衛。

    十七群語六群言。

    雲何入初禅。

    乃至雲何得羅漢果。

    報言。

    汝說者便已犯波羅夷。

    彼往餘比丘問之。

    便诃責已佛因制戒。

     若比丘故 時衆多比丘集一處共論法律。

    有一比丘退去。

    心疑諸比丘與我作疑。

    佛言。

    不故作者不犯。

     惱他比丘 疑惱者。

    若為生年歲若受戒。

    若為羯磨。

    若為犯若為法也。

     令須臾間不樂波逸提 尼同犯。

    不犯者。

    其事實爾。

    不故作。

    彼非爾許時生。

    恐後疑悔無故受他利養受大比丘禮敬。

    便語言。

    汝非爾許時生如餘人生。

    知汝非爾許時生。

    其事實爾。

    彼無爾許歲。

    恐後疑悔受他利養敬奉。

    語言。

    汝無爾許歲如餘比丘。

    知汝未爾許歲。

    其事實爾。

    若年不滿二十。

    界内别衆。

    恐後疑悔受利養禮敬。

    語彼令知。

    還本處更受戒故。

    其事實爾。

    白不成羯磨不成。

    非法别衆。

    恐後疑悔受利養禮敬。

    語彼令知。

    還本處更受戒故。

    其事實爾。

    犯波羅夷乃至惡說。

    恐後疑悔受人利養受持戒比丘禮敬。

    欲令知如法忏悔故。

    語知犯乃至惡說。

    又為性粗疏不知言語便言。

    汝所說者自稱上人法。

    若錯若戲笑者無犯。

     六十四覆藏比丘罪戒 佛在舍衛。

    跋難陀與比丘親友。

    數犯向說。

    不語人知。

    後跋難陀共鬥便言。

    犯罪不忍便說。

    比丘舉過白佛。

    便诃而制。

     若比丘知 若不知無犯。

     他比丘犯粗罪 四波羅夷僧伽婆屍沙。

     覆藏者 若知他犯粗罪。

    小食知食後說。

    食後知至初夜說。

    初夜知至中夜說。

    一切吉羅。

    若中夜知至後夜欲說而未說明相出波逸提。

    除粗罪覆餘罪。

    自覆罪除比丘尼覆餘人罪者。

    一切吉羅。

     波逸提 尼同犯。

    不犯者。

    先不知不粗罪想。

    若向人說無人向說。

    若發心向說明相已出。

    若命梵二難者無犯。

     六十五度減年受具戒 佛在羅閱城。

    有十七群童子。

    大者年十七。

    小者十一。

    以信出家。

    比丘即度受大戒。

    不堪一食夜啼。

    佛覺問知夜過集僧便立法制戒。

     年滿二十應受大戒 佛言。

    若年未滿二十不堪寒熱饑渴風雨蚊虻毒蟲及以惡言。

    若身苦痛不能堪忍。

    又不堪持戒及以一食。

    若滿二十堪忍如上衆苦事。

     若比丘知 若不知不犯也。

     年不滿二十受大戒者此人不得戒彼比丘可诃癡故波逸提 其受戒人知年不滿。

    和尚及僧亦知。

    然衆中問汝年滿不。

    報言。

    或滿或不滿。

    若疑若不知。

    或默然或僧不問。

    是中四種若知若疑。

    和尚波逸提。

    衆僧突吉羅。

    若謂不知俱不犯。

    若受三羯磨竟和尚犯堕。

    若中間若白未竟。

    若為作方便。

    若剃發若集僧。

    和尚一切吉羅。

    衆僧亦爾。

    比丘尼波逸提。

    不犯者。

    先不知信受人語。

    若傍人證若信父母語。

    若受戒已疑者。

    佛言。

    當數胎中年月數閏月。

    若數一切十四日說戒。

    以為年數。

    滿者開。

     六十六發四诤戒 佛在舍衛。

    六群鬥诤如法滅已後更發起。

    比丘舉過白佛。

    故制此戒。

     若比丘知 若不知如法滅者不犯。

     诤事 有四種。

    言诤覓诤犯诤事诤也。

     如法忏悔已 如法。

    如律如佛所教。

     後更發起者波逸提 說不了了突吉羅。

    除此诤若餘鬥罵發者。

    若發已诤。

    除二衆若餘人诤而發起者。

    一切吉羅尼同犯。

    不犯者。

    若先不知若觀作不觀想。

    若事實爾語言不善觀等。

    若戲若錯者不犯。

     六十七與賊期行戒 佛在舍衛。

    衆多比丘至毗舍離。

    賈客私度關不輸王稅。

    與比丘為伴。

    為守關人所捉将去王所。

    罪應至死。

    王俗譏诃。

    比丘舉過白佛。

    因制此戒。

     若比丘知 若不知不結要者并不犯。

     賊伴 若作賊還若方欲去。

     結要共同道行 結要者。

    共要至城若至村。

    道者。

    村間處處道。

     乃至一村間波逸提 若行至村間處處道。

    行至一道犯。

    無村空曠無界處共行十裡者犯。

    若共行村間半道。

    若減十裡若村内若方便共要。

    若不去。

    一切吉羅。

    尼同犯。

    不犯者。

    若逐行安隐有所至。

    若命梵力勢并不犯。

     六十八說欲不障道違僧谏戒 佛在舍衛阿梨吒惡見生言。

    我知佛說行淫欲不障道。

    比丘谏喻而猶不舍。

    白佛問自言已令僧白四谏之。

    便诃而制戒。

     若比丘作如是語我知佛所說法行淫欲非障道法彼比丘谏此比丘言大德莫作是語莫謗世尊謗世尊者不善世尊不作是語世尊無數方便說犯淫欲是障道法彼比丘谏此比丘時堅持不舍彼比丘乃至三谏舍此事故若再三谏舍者善不舍者波逸提 尼犯同僧。

    餘如谏戒唯罪名優降。

     六十九随舉比丘戒 佛在舍衛。

    梨吒惡見生僧谏不舍。

    佛令白四舉之。

    六群供給所須共同羯磨。

    比丘舉過。

    佛因诃責故制此戒。

     若比丘知 若初不知後不犯也。

     如是語人 作如是言。

    我聞世尊說法行淫欲者非障道法故。

     未作法 若被舉未為解。

     如是邪見 作如是見。

    知世尊所說法非障道法。

     而不舍 衆僧诃谏而不舍惡見。

     供給所須 有二種。

    若法若财。

    法者教修習增上戒意智學問誦經。

    财者供給衣服飲食床褥醫藥。

     共同羯磨 同說戒等。

     止宿 屋有四壁。

    一切覆障。

    或一切覆不一切障。

    或一切障不一切覆。

    或不盡覆不盡障。

     言語者 若比丘先入屋。

    彼人後入。

    若彼人先來。

    若俱入。

    随脅著地一一堕。

     波逸提 尼同犯。

    不犯者。

    若不知。

    若屋一切覆無四障。

    或半障或少障或一切障。

    無覆半覆少覆。

    或半覆障少覆障露地。

    若病被系者命梵難無犯。

     七十随擯沙彌戒 佛在舍衛。

    跋難陀二沙彌共行不淨。

    自謂。

    從佛聞法。

    行淫欲非障道。

    比丘舉過。

    佛令白四設谏。

    不舍滅擯。

    六群誘将畜養。

    比丘舉過。

    佛诃因制戒。

     若比丘知沙彌作如是語。

    我從佛聞如是法。

    若行淫欲非障道法。

    彼比丘谏此沙彌如是言。

    汝莫诽謗世尊。

    诽謗世尊者不善。

    世尊不作是語。

    沙彌。

    世尊無數方便說淫欲是障道法。

    彼比丘谏此沙彌時堅持不舍。

    彼比丘應至再三谏令舍此事故。

    乃至三谏而舍者善。

    不舍者彼比丘應語此沙彌言。

    汝自今已去不得言佛是我世尊。

    不得随逐餘比丘如諸沙彌得與比丘二三宿。

    汝今無是事。

    汝出去滅去不應住此若比丘知 不知者不犯也。

     如是衆中被擯沙彌 擯者。

    僧作滅擯白四羯磨。

     而誘将畜養 若自畜若與人畜。

    誘者若自若教他。

     共止宿者 如上解也。

     波逸提 尼同犯。

    開緣并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