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比丘含注戒本中

關燈
而制。

     若比丘若房 謂僧房若私房。

     若重閣上 謂立頭不至上。

     脫腳繩床若木床 脫腳者腳入梐。

     若坐若卧者 随脅著床随轉側也。

     波逸提 除脫腳床已。

    若在獨坐床或一闆床俗床。

    一切吉羅。

    不犯者。

    若坐旋腳直腳曲腳無腳床。

    若床支大若脫腳床安細腰。

    若重屋闆覆刻木作華覆。

    若厚覆若闆床坐。

    若脫床腳坐者并開。

     十九用蟲水戒 佛在拘睒毗。

    闡陀起屋。

    蟲水和泥教人和。

    長者見嫌無有正法害衆生命。

    比丘舉過。

    佛因制戒。

     若比丘知 不知不犯。

     水有蟲若澆泥若草若教人澆者 若以草土擲蟲水中。

    若蟲酪漿清酪漿。

    若酢以澆泥草。

    一切皆堕。

    教人亦同。

     波逸提 不犯者。

    不知有蟲作無蟲想。

    若蟲大以手動水令蟲去。

    若漉水灑地若教人漉者。

    一切無犯。

     二十覆屋過限戒 佛在拘睒毗。

    闡陀起房重覆不止屋便摧破。

    居士嫌言。

    檀越雖與受者應知足。

    比丘舉過。

    佛因制戒。

     若比丘作大房舍 多用财物。

     戶扉窗牖及餘莊飾具 刻镂彩畫。

     指授覆苫 有二種。

    縱覆橫覆也。

     齊二三節若過者 彼比丘指授三節未竟。

    當至不見聞處。

    若不至不見聞處三節竟堕。

     波逸提 若互舍見聞處吉羅。

    不犯者。

    如上指授離遠者開。

     二十一辄教授尼戒 佛在舍衛。

    大愛道尼來請教授。

    佛令差往。

    僧次般陀往彼說法。

    六群次往向說世論。

    愛道白佛。

    便羯磨差。

    而制戒也。

     若比丘僧 一說戒一羯磨。

     不差 不于僧中白二羯磨。

     教授 八不可違法律具出文。

     比丘尼者波逸提 若于說戒時。

    座上問答已若僧差。

    若随尼請彼比丘克時到。

    尼亦克時迎。

    若違俱犯吉羅。

    若聞來者當出半由旬迎供給所須。

    不者吉羅。

    若僧不差。

    非教授日與說八不違法吉羅。

    若不差與說法者堕。

    若僧病不和合衆不滿。

    應遣人禮拜問訊。

    尼衆病等亦遣禮拜問訊。

    若不吉羅。

    比丘尼等二衆吉羅。

    不犯者。

    比丘尼衆如上方便已。

    而為水陸道斷諸難不容禮拜問訊者并開。

     二十二為尼說法至暮戒 佛在舍衛。

    難陀僧差。

    教授尼已默然而住。

    愛道重請。

    說至日暮。

    尼出隻桓城塹中宿。

    為俗所譏。

    比丘白佛。

    佛便诃制。

     若比丘為僧差 一教授一羯磨。

     教授 衆僧中差白二羯磨。

     比丘尼乃至日暮者 彼為僧差教授尼。

    日未暮當還。

    除教授若受經若誦經若問若以餘事乃至日暮。

    除尼若為婦女餘人受經等至暮一切突吉羅也。

     波逸提 尼等吉羅。

    不犯者。

    教授尼至日未暮便休。

    除婦女已為餘人。

    若船濟處說法。

    尼自聽者若與估客夜說法。

    若尼寺中若因人請值說便聽者開。

     二十三譏诃教授者戒 佛在舍衛。

    尼聞教授師來出迎供給。

    六群生嫉雲。

    彼無實但為食故教授尼也。

    比丘以過白佛。

    因而制戒。

     若比丘語諸比丘作如是語諸比丘為飲食故教授比丘尼者波逸提 若說不了了吉羅。

    比丘尼等吉羅。

    不犯者。

    其事實爾。

    為飲食供養故教授。

    為飲食故教誦經受經。

    若問若戲若錯說者一切不犯。

     二十四與非親尼衣戒 佛在舍衛。

    乞食比丘威儀具足。

    尼見生善而數請。

    比丘不受。

    後僧分衣。

    便以衣與尼。

    尼辄受之。

    彼嫌責尼數數向人說。

    比丘以過白佛。

    诃制此戒。

     若比丘與非親裡 如上解。

     比丘尼衣 十種如上。

     除貿易 以衣易衣易非衣易針易刀。

    若縷線下至藥草一斤。

     波逸提 比丘尼等吉羅。

    不犯者。

    與親裡尼衣共相貿易。

    若與塔與佛與僧無犯。

     二十五為非親尼作衣戒 佛在舍衛。

    迦留陀夷為作大衣。

    便裁作淫像。

    成已付尼令在衆後著之。

    生俗譏笑。

    諸尼以過白佛。

    因制此戒。

     若比丘與非親裡比丘尼作衣者波逸提 彼比丘随刀截多少随一縫一針皆堕。

    若複披看牽挽熨治。

    以手摩扪若捉角頭挽。

    方正安揲若安緣。

    若索線若續線。

    一切吉羅。

    尼等吉羅。

    不犯者。

    與親裡尼作與僧作。

    若為塔若借著浣染治還主者一切開。

     二十六與尼坐戒 佛在舍衛。

    迦留陀夷與倫蘭難陀尼俱貌端正。

    各有欲意在門外坐。

    居士共嫌鴛鴦為喻。

    比丘聞告佛。

    因制戒。

     若比丘與比丘尼 一處者。

    一是比丘一是比丘尼。

     在屏 有二種。

    見屏處者。

    若塵霧煙雲黑闇不見也。

    聞屏處者。

    乃至不聞常語聲。

     障 若樹若牆若籬若衣。

    若複以餘物障。

     處坐者 若第三人盲而不聾聾而不盲。

    若立住者一切吉羅。

     波逸提 尼等吉羅。

    不犯者。

    若比丘有伴。

    若有知人有二不盲不聾不聾不盲。

    若行過倒地。

    若病若力勢所持。

    命梵等難者并開。

     二十七與尼同行戒 佛在舍衛。

    六群比丘與六群尼人間遊行。

    居士譏嫌。

    比丘舉過。

    佛便诃制。

     若比丘與比丘尼期 言共至某村城國土。

     同一道行 村間有分齊行處是。

     從一村乃至一村 随分齊衆多界一一堕。

    非村若空處行乃至十裡堕。

    若減一村減十裡多村間同一界行。

    及方便共期。

    一切突吉羅。

     除異時波逸提異時者與估客行若疑 疑有賊劫盜。

     畏怖 怖有賊劫盜。

     是謂異時 尼等吉羅。

    不犯者。

    不共期。

    大伴行疑恐怖處。

    若往彼得安隐。

    若力勢所持。

    命梵等難者并開。

     二十八與尼同乘舟戒 佛在舍衛。

    六群比丘與六群尼同乘船上水下水。

    居士共嫌。

    比丘舉過白佛。

    因制此戒。

     若比丘與比丘尼共期同乘一船上水下水 若入船裡堕。

    餘方便吉羅。

     除直渡波逸提 尼等吉羅。

    不犯者。

    不期若直渡彼岸。

    若入船船師失濟上水下水。

    若往彼岸不得安隐。

    或為力勢所持。

    命梵難緣無犯。

     二十九受尼贊食戒 佛在舍衛。

    有居士請舍利弗等露敷好座。

    倫蘭難陀尼見已妄言。

    所請并是下賤。

    我若請者則調達等龍中之龍。

    食還具說。

    佛因诃制此戒。

     若比丘知 不知不犯。

     比丘尼贊歎教化 謂阿練若乞食人乃至持三衣贊偈多聞法師持律坐禅也。

     因緣得食 從旦至中得食。

     食除檀越先有意者波逸提 謂咽咽結堕。

    除飲食得嚫身衣燈油吉羅。

    尼等吉羅。

    不犯者。

    若不知若檀越先有意。

    若無教化想。

    若尼自作。

    若檀越令尼經營。

    若不故教化。

    而乞食與者無犯也。

     三十與女人同行戒 佛在舍衛國。

    婦與姑诤還毗舍離。

    時阿那律欲往彼國此女為伴。

    夫便逐得打阿那律。

    幾斷命根。

    比丘以事白佛。

    便诃制此戒。

     若比丘與婦女 如上。

     共期同一道行乃至村間波逸提 若村裡一界行及尼等四衆一切吉羅。

    不犯者。

    先不知不共期。

    須往彼得安。

    若力勢諸難者開。

     三十一食處過受戒 佛在舍衛時。

    拘薩羅國有無住村。

    居士作住處常供一食。

    六群數受。

    居士言。

    我本周給一宿住者。

    比丘舉過白佛。

    因而制戒。

     若比丘施一處食 在中一宿也食者乃至時食。

     無病 病者離彼村增劇者。

     比丘應一食若過受者 咽咽結堕。

    除食已受餘[打-丁+親]身衣燈油盡突吉羅。

     波逸提 尼同犯。

    不犯者。

    宿受病過受食。

    若居士請住我為沙門釋子故設此食。

    若檀越次第請食。

    若兒女妹婦次第請。

    或今日受此人食。

    明日受彼人食。

    若道斷等難者。

     三十二背請戒 佛從羅閱隻人間遊行。

    至阿那頻陀國。

    因沙[少/(兔-、)]施粥便開食粥。

    因食濃粥。

    又因節會檀越送食。

    又後受請。

    俗譏道诃。

    佛因制戒。

     若比丘展轉 謂是請也。

    有二種。

    若僧次請别請。

     食 飯麨幹飯等。

     除餘時波逸提餘時者病時 不能一坐食好食令足。

     施衣時 自恣竟無迦絺那衣一月有衣五月。

    若複有餘施食及衣也。

     是謂時 若不舍前請受後請咽咽堕。

    若不舍後請受前請咽咽吉羅。

    不犯者。

    病時施衣時。

    若一日之中有多請。

    自受一請餘者當施與人言。

    長老我應往彼。

    今布施汝。

    若與非食。

    或不足。

    或無請食者。

    或食已更得食。

    或一處有前食後食皆開。

     三十三别衆食戒 佛在羅閱隻。

    提婆達多教人害佛。

    複教阿阇世殺父。

    惡名流布利養斷絕。

    與五比丘乞食。

    比丘以過白佛。

    便诃己制戒。

     若比丘别衆 若四人若過四人也。

     食 飯麨幹飯等也。

     除餘時波逸提餘時者病時 下至腳跟劈也。

     作衣時 自恣竟無迦絺那衣一月有衣五月。

    乃至衣上作馬齒一縫。

     施衣時 同前戒也。

     道行時 下至半由旬内有來有去。

     乘船時 下至半由旬内乘船上下者。

     大衆集時 食足四人長一人為患。

    五人十人乃至百人長一人為患也。

     沙門施食時 在此沙門釋子外諸出家者。

    及從外道出家者是。

     此是時 若無别衆食緣當起白言。

    我于此别衆食中無因緣。

    欲求出。

    若餘人無緣亦聽使出。

    若二人三人随意食。

    四人若過。

    應分作二部更互入食。

    若有别衆因緣欲入尋起白言。

    我有别衆食因緣欲求入。

    佛言。

    當随上座次入。

    有緣不說吉。

    随别衆食咽咽結堕。

    尼同犯。

    不犯者。

    如上具列開緣。

    若二人三人更互食。

    若說有因緣去者開。

     三十四取歸婦估客食過限戒 佛在舍衛。

    婦人将還夫家。

    以其辦食頻施比丘。

    經時不反。

    夫還别取婦。

    又有商客食分數施。

    遂為賊劫。

    比丘以過白佛。

    因制戒。

     若比丘至白衣家 有男有女。

     請比丘與[麩-夫+并]麨飯若比丘須者當二三缽受還至僧伽藍中應分與餘比丘食 若不持食還者告諸比丘。

    某家有歸婦食。

    有賈客道路糧。

    若食者食已應出。

    持還者齊二三缽。

    若持一缽二缽來者一一示告語。

    乃至已持三缽來慎勿持還。

     若比丘無病 謂不能一處坐食好食竟。

     過兩三缽受持還僧伽藍中 出彼門犯堕。

    方便悔者吉羅。

     不分與餘比丘食者 而獨食者吉羅。

     波逸提 若不問歸婦賈客路食。

    若不語餘比丘吉羅。

    不犯者。

    兩三缽受。

    若病過受。

    問已共分使知村處。

    若自送尼寺中得受。

    若送尼寺中得受無犯。

     三十五足食戒 佛在舍衛說一食法。

    五種食中令飽足。

    後猶憔悴。

    佛言聽瞻病者又食病人殘食。

    又開作餘食法。

    有貪餮者不知食法。

    因制此戒。

     若比丘食竟或時受請 食者。

    五種之中。

    若食一一食。

    若飯麨幹飯等食飽足者。

     不作餘食法 彼持食還作法言。

    大德我足食。

    已知是看是。

    作餘食法。

    彼應取少許食已當語彼言。

    我止。

    汝取食之。

    彼不作者。

     而食者波逸提 是中行住坐卧各作句數犯足。

    如律法阇尼食有根枝葉華果油胡麻黑石蜜磨細末食。

    彼比丘足已不作餘食法得而食之咽咽堕。

    若食已為他作。

    若知他足食已作。

    自手捉食作。

    持食置地作。

    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