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比丘含注戒本上
關燈
小
中
大
尼犯吉羅。
不犯者。
僧聽及滿六年減六年舍故更作新。
若得已成者若無若他與作俱不犯。
十五不揲坐具戒 佛在舍衛。
遣人請食。
常法請後遍行諸房見。
故坐具處處狼藉無人收攝。
由諸比丘嫌其厚薄輕重更作新者。
乃制故者揲新。
六群違制。
比丘舉過。
佛制此戒。
若比丘作新坐具當取故者縱廣一磔手揲新者上以壞色故 彼作新坐具時。
若故者未壞未有穿孔。
當取浣染治之。
牽挽令舒裁。
取方一磔手揲著新者上。
若揲邊中央。
以壞色故也。
若作新坐具不取故者縱廣一磔手揲新者上用壞色者尼薩耆波逸提 自作教他為他成犯如上。
尼犯吉羅。
不犯者。
裁取故者揲新者上。
若彼自無更作新者。
若他為作。
若得成者。
若純故者。
并不犯。
十六持羊毛過限戒 佛在舍衛國。
時跋難陀得羊毛貫杖頭而行。
居士譏言販賣羊毛。
比丘舉過。
佛因制戒。
若比丘道路行得羊毛若無人持得自持乃至三由旬 若道行若住處得羊毛。
若須應取。
無人持自持至三由旬。
若有人者語言。
我有此物助我持乃至彼處。
比丘于此中間不得佐持者吉羅。
若令尼四衆持過三由旬吉羅。
除羊毛若持餘衣若麻等吉羅。
若擔餘物杖頭者吉羅。
若無人持自持過三由旬尼薩耆波逸提 比丘尼吉羅。
不犯者。
若持至三由旬若減三由旬。
有人語持中間不助。
使尼四衆齊三由旬。
若擔毳莊毳繩若擔頭上毛作帽巾者得。
十七使非親尼浣羊毛戒 佛在迦維羅衛。
六群比丘取羊毛使尼浣染擗之。
時姨母尼為染毛故污色在手。
住佛所禮足而立。
佛知故問诃而制戒。
若比丘使非親裡比丘尼浣染擗羊毛者尼薩耆波逸提 比丘尼吉羅。
成犯開通如浣故衣戒也。
十八畜錢寶戒 佛在羅閱城。
有一大臣。
為跋難陀留其食分。
兒以五錢取食。
跋難陀來取錢寄市肆上。
居士共嫌。
比丘诃責。
王共臣論。
佛廣說喻因诃制戒。
若比丘自手捉錢 上有文像。
若金銀若教人捉若置地受尼薩耆 是中舍者。
彼有信樂守園人若優婆塞當語言。
此是我所不應。
汝當知之。
若彼取還與比丘者。
當為彼人物故受敕淨人使掌之。
若得淨衣缽。
應持貿易受持之。
若彼優婆塞取已與比丘淨衣缽者。
應取持之。
波逸提 比丘尼同犯。
若不語彼人知是看是突吉羅。
不犯者。
若語言知是看是如上舍法。
若彼人不肯與衣者。
餘比丘當語言。
佛有教。
為淨故與汝。
應還他物。
若又不與。
自往語言。
佛教比丘作淨與汝。
汝應與僧塔和尚知識及本施主。
不欲令失彼信施故也。
十九貿錢寶戒 佛在羅閱隻。
時跋難陀往市肆上以錢易錢。
居士譏嫌言善能賣買。
比丘聞告。
佛诃制戒。
若比丘種種賣買者 若已成金未成金已成未成金。
銀亦三種。
錢唯一種。
交互相易。
錢者八種。
金銀銅鐵白镴鉛錫木錢胡膠八種錢也。
尼薩耆波逸提 比丘尼同犯。
餘舍法開通索寶方便并如前戒。
不犯者。
若以錢寶貿璎珞具。
以錢易錢。
為佛法僧者是。
二十販賣戒 佛在舍衛國。
時跋難陀往無住處村。
以生姜易食。
食已持去。
舍利弗後至乞食。
檀越以跋難陀事征之。
慚愧無言。
又共外道博衣悔而不得。
比丘舉過。
佛因制戒。
若比丘種種 以時藥易時非時七日盡形波利迦羅。
如是互易乃至以衣易衣。
販賣 謂價直一錢數數上下。
增賣者價直一錢言直三錢。
重增賣者價直一錢言直五錢。
買亦如是犯也。
尼薩耆波逸提 比丘尼同犯。
不犯者。
聽五衆出家人共易。
應自審定。
不相高下如市道法。
不得與餘人貿易。
令淨人貿。
若悔聽還。
若酥油相易者不犯。
二十一畜缽過限戒 佛在舍衛。
六群畜缽。
惡者置之常覓好缽。
畜之遂多。
居士遊觀便譏。
似陶師瓦肆無異。
比丘舉過。
佛便诃責而制此戒。
若比丘畜長缽 有六種。
鐵缽。
黑缽。
赤缽。
蘇摩國缽。
鳥伽羅國缽。
憂伽賒國缽。
大要有二。
鐵缽泥缽。
大者三鬥。
小者一鬥半。
此是缽量。
如是應持應淨施。
不淨施 淨施不淨施相對八門。
如長衣戒不異也。
齊十日 時阿難得貴價缽欲奉迦葉。
以常用故十日當還。
恐犯舍堕以事白佛。
便開制至于十日。
過者尼薩耆波逸提 尼同犯。
辨相開通如長衣戒。
二十二非分乞缽戒 佛在舍衛國。
跋難陀缽破。
求多缽畜。
居士計會乃知多受便譏嫌言。
受取無厭。
比丘以過白佛。
因诃制戒。
若比丘畜缽減五綴不漏 相去兩指間一綴也。
更求新缽為好故 若滿五綴不漏更求新者吉羅。
尼薩耆 是中舍者。
于此住處僧中舍缽。
已單白受忏便說罪名種相。
責心生厭離。
缽若好者應奪留置取最下不如者與之。
便作單白以缽次第向上座易之。
持上座缽與次座。
若與彼比丘。
如是展轉乃至下座也。
波逸提 比丘尼同犯。
彼比丘應往僧中舍展轉取最下缽與之令持乃至破應持此是時 僧以下缽白二與彼。
應守護。
不得著瓦石落處倚杖刀下。
著懸物下道中石上果樹下及不平地。
不得著戶牖内戶扉下若床下床角。
除暫著。
不得著兩床間。
及立蕩缽。
乃至足令破。
彼不應故壞故失。
非缽用者吉羅。
不犯者。
若五綴漏若減漏求新者。
若從親索。
若從出家人索。
若為他他為己不求而得。
若施次得。
若自有價買畜者皆不犯。
二十三乞縷使非親織師戒 佛在舍衛國。
跋難陀縫僧伽梨。
乞線。
遂多持線使織。
自作繀看織。
居士譏嫌。
比丘舉過。
诃制此戒。
若比丘自乞縷線 彼在處處乞縷線者。
十種衣縷。
使非親裡織師織作衣 若織師與線者俱親裡不犯。
與線者非親吉羅。
看織自織作繀吉羅也。
尼薩耆波逸提 比丘尼同犯。
不犯者。
二俱親裡若自織作缽囊革屣囊針氈禅帶腰帶帽襪攝熱巾裹革屣巾者得也。
二十四勸織師增縷戒 佛在舍衛國。
居士出線與織師。
為跋難陀作衣。
彼後至家擇取好線與織師織。
又許與價。
居士譏嫌。
比丘舉過。
佛因诃制。
若比丘居士居士婦使織師為比丘織作衣彼比丘先不受自恣請 若居士與比丘貴價衣。
聽少欲知足索不如者随意也。
便往織師所語言此衣為我作與我極好織令廣大堅緻我當多少與汝價是比丘與價乃至一食直若得衣者尼薩耆波逸提 若求衣不得突吉羅。
尼同犯。
不犯者。
減少求。
從親裡索。
出家人索。
他為己者是也。
二十五奪比丘衣戒 佛在舍衛國。
難陀弟子善能勸化。
跋難陀意欲共遊行。
便先與衣。
餘比丘言。
彼癡不知誦戒說戒布薩羯磨。
後去不随。
彼即奪衣。
比丘诃舉。
佛因制戒。
若比丘先與比丘衣後嗔恚若自奪若教人奪還我衣來不與汝 若嗔自奪及教人奪而藏者犯。
奪未藏者吉羅。
若著樹上架上床上及餘著處離處犯堕。
取不離處者吉羅。
彼若還衣若取衣者尼薩耆波逸提 尼同僧犯。
不犯者。
不嗔恚言。
我悔不與汝。
還我衣來。
彼知心悔可即還衣。
若餘人言。
此比丘欲悔還他衣。
若借他衣著。
無道理還奪不犯。
恐失恐壞。
若彼人破戒破見破威儀。
若被舉滅擯應擯。
若為此事命梵難。
一切奪取不藏舉者皆不犯。
二十六畜七日藥過限戒 佛在舍衛。
比丘秋月風病動形枯生瘡。
佛言。
有酥油生酥蜜脂。
聽有病緣時非時服。
佛在羅閱隻。
畢陵伽徒衆大畜流漫。
道俗譏責。
白佛诃制。
若比丘有病 謂醫教服爾所種藥。
殘藥酥油生酥蜜石蜜齊七日得服 八門句義如前衣戒。
若過七日服者尼薩耆 此應舍樂與僧已。
白治罪竟還彼藥。
法至第七日舍與比丘。
彼應取食。
若過七日酥油塗戶向。
蜜石蜜與守園人。
減七日者白二還之。
比丘當取塗腳然燈用。
波逸提 比丘尼同犯。
不犯者。
如上舍用等差别也。
二十七過前求雨衣過前用戒 佛在舍衛。
毗舍佉母請佛及僧。
婢白時到。
見諸比丘裸浴。
因發八願。
為佛所贊。
六群常求。
比丘舉過。
佛因制戒。
若比丘春殘一月在當求雨浴衣 雨衣者。
比丘用雨中浴衣有十種。
彼應三月十六日求也。
半月應用浴 四月一日應用。
若比丘過一月前求雨浴衣 三月十六日前求雨衣。
過半月前用浴 謂四月一日前用也。
尼薩耆波逸提 比丘尼吉羅。
不犯者。
若舍作餘用。
若著而浴。
若浣若舉者是不犯。
二十八過前受急施衣過後畜戒 佛在毗蘭若。
聽受夏衣。
六群常乞衣常受衣。
跋難陀異處安居異處受衣。
佛在舍衛。
安居中大臣為安居施。
佛因開而制戒。
若比丘十日未竟夏三月 謂七月六日已後十五日已前是也。
諸比丘得急施衣 若受便得不受便失。
故名急也。
衣者有十種。
比丘知是急施衣當受受已乃至衣時應畜 衣時者。
自恣竟不受迦絺那衣。
一月受衣五月。
若自恣十日在。
得急施衣。
受已至一月五月畜。
乃至明日自恣應受。
一月五月外更增九日也。
若過畜者尼薩耆波逸提 謂急施衣若過前若過後并犯堕。
比丘尼同犯。
不犯者。
不過前不過後不犯。
若奪衣失衣過前取不犯。
若寄衣比丘遠行。
水陸道斷過後不犯。
二十九蘭若有疑離衣過限戒 佛在舍衛。
比丘蘭若處為賊所打。
并奪什物。
佛令留一一衣置村舍内。
六群寄衣遊行。
同徒舉過。
佛困制戒。
若比丘夏三月竟後迦提一月滿 謂八月半後。
在阿蘭若 去村五百弓。
遮摩羅國弓長四肘。
用中肘量也。
若有疑 疑有賊盜。
恐懼處 中有恐怖賊盜。
比丘在如是處住三衣中欲留一一衣置村舍内 村者聚也。
諸比丘有因緣離衣宿乃至六夜 若彼有緣離衣宿第七夜。
明相未出前。
若舍若捉衣。
若至擲石所及處。
反上成犯。
若過者尼薩耆波逸提 開緣如前離衣戒。
三十回僧物戒 佛在舍衛。
居士飯僧施衣。
跋難陀聞語言。
施僧者多。
今可施我。
居士後見長老比丘威儀具足便即悔歎。
比丘舉過。
佛因制戒。
若比丘知 不知非犯。
是僧物 有三種。
僧物者。
已許僧。
為僧者。
為僧故作未許僧。
已與僧者。
已許僧已舍與。
僧物者。
下至飲水器也。
自求入己者 若許僧轉與塔。
若許四方僧轉與現在僧。
若僧尼若異處。
若反上交互若疑想。
并突吉羅。
尼薩耆波逸提 不犯者。
若不知若作不許想。
若許少勸令多。
許少人勸與多人勸與好物。
若言戲若錯說者并不犯。
諸大德我已說三十尼薩耆波逸提法今問諸大德是中清淨不 三說。
諸大德是中清淨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四分律比丘含注戒本(上)
不犯者。
僧聽及滿六年減六年舍故更作新。
若得已成者若無若他與作俱不犯。
十五不揲坐具戒 佛在舍衛。
遣人請食。
常法請後遍行諸房見。
故坐具處處狼藉無人收攝。
由諸比丘嫌其厚薄輕重更作新者。
乃制故者揲新。
六群違制。
比丘舉過。
佛制此戒。
若比丘作新坐具當取故者縱廣一磔手揲新者上以壞色故 彼作新坐具時。
若故者未壞未有穿孔。
當取浣染治之。
牽挽令舒裁。
取方一磔手揲著新者上。
若揲邊中央。
以壞色故也。
若作新坐具不取故者縱廣一磔手揲新者上用壞色者尼薩耆波逸提 自作教他為他成犯如上。
尼犯吉羅。
不犯者。
裁取故者揲新者上。
若彼自無更作新者。
若他為作。
若得成者。
若純故者。
并不犯。
十六持羊毛過限戒 佛在舍衛國。
時跋難陀得羊毛貫杖頭而行。
居士譏言販賣羊毛。
比丘舉過。
佛因制戒。
若比丘道路行得羊毛若無人持得自持乃至三由旬 若道行若住處得羊毛。
若須應取。
無人持自持至三由旬。
若有人者語言。
我有此物助我持乃至彼處。
比丘于此中間不得佐持者吉羅。
若令尼四衆持過三由旬吉羅。
除羊毛若持餘衣若麻等吉羅。
若擔餘物杖頭者吉羅。
若無人持自持過三由旬尼薩耆波逸提 比丘尼吉羅。
不犯者。
若持至三由旬若減三由旬。
有人語持中間不助。
使尼四衆齊三由旬。
若擔毳莊毳繩若擔頭上毛作帽巾者得。
十七使非親尼浣羊毛戒 佛在迦維羅衛。
六群比丘取羊毛使尼浣染擗之。
時姨母尼為染毛故污色在手。
住佛所禮足而立。
佛知故問诃而制戒。
若比丘使非親裡比丘尼浣染擗羊毛者尼薩耆波逸提 比丘尼吉羅。
成犯開通如浣故衣戒也。
十八畜錢寶戒 佛在羅閱城。
有一大臣。
為跋難陀留其食分。
兒以五錢取食。
跋難陀來取錢寄市肆上。
居士共嫌。
比丘诃責。
王共臣論。
佛廣說喻因诃制戒。
若比丘自手捉錢 上有文像。
若金銀若教人捉若置地受尼薩耆 是中舍者。
彼有信樂守園人若優婆塞當語言。
此是我所不應。
汝當知之。
若彼取還與比丘者。
當為彼人物故受敕淨人使掌之。
若得淨衣缽。
應持貿易受持之。
若彼優婆塞取已與比丘淨衣缽者。
應取持之。
波逸提 比丘尼同犯。
若不語彼人知是看是突吉羅。
不犯者。
若語言知是看是如上舍法。
若彼人不肯與衣者。
餘比丘當語言。
佛有教。
為淨故與汝。
應還他物。
若又不與。
自往語言。
佛教比丘作淨與汝。
汝應與僧塔和尚知識及本施主。
不欲令失彼信施故也。
十九貿錢寶戒 佛在羅閱隻。
時跋難陀往市肆上以錢易錢。
居士譏嫌言善能賣買。
比丘聞告。
佛诃制戒。
若比丘種種賣買者 若已成金未成金已成未成金。
銀亦三種。
錢唯一種。
交互相易。
錢者八種。
金銀銅鐵白镴鉛錫木錢胡膠八種錢也。
尼薩耆波逸提 比丘尼同犯。
餘舍法開通索寶方便并如前戒。
不犯者。
若以錢寶貿璎珞具。
以錢易錢。
為佛法僧者是。
二十販賣戒 佛在舍衛國。
時跋難陀往無住處村。
以生姜易食。
食已持去。
舍利弗後至乞食。
檀越以跋難陀事征之。
慚愧無言。
又共外道博衣悔而不得。
比丘舉過。
佛因制戒。
若比丘種種 以時藥易時非時七日盡形波利迦羅。
如是互易乃至以衣易衣。
販賣 謂價直一錢數數上下。
增賣者價直一錢言直三錢。
重增賣者價直一錢言直五錢。
買亦如是犯也。
尼薩耆波逸提 比丘尼同犯。
不犯者。
聽五衆出家人共易。
應自審定。
不相高下如市道法。
不得與餘人貿易。
令淨人貿。
若悔聽還。
若酥油相易者不犯。
二十一畜缽過限戒 佛在舍衛。
六群畜缽。
惡者置之常覓好缽。
畜之遂多。
居士遊觀便譏。
似陶師瓦肆無異。
比丘舉過。
佛便诃責而制此戒。
若比丘畜長缽 有六種。
鐵缽。
黑缽。
赤缽。
蘇摩國缽。
鳥伽羅國缽。
憂伽賒國缽。
大要有二。
鐵缽泥缽。
大者三鬥。
小者一鬥半。
此是缽量。
如是應持應淨施。
不淨施 淨施不淨施相對八門。
如長衣戒不異也。
齊十日 時阿難得貴價缽欲奉迦葉。
以常用故十日當還。
恐犯舍堕以事白佛。
便開制至于十日。
過者尼薩耆波逸提 尼同犯。
辨相開通如長衣戒。
二十二非分乞缽戒 佛在舍衛國。
跋難陀缽破。
求多缽畜。
居士計會乃知多受便譏嫌言。
受取無厭。
比丘以過白佛。
因诃制戒。
若比丘畜缽減五綴不漏 相去兩指間一綴也。
更求新缽為好故 若滿五綴不漏更求新者吉羅。
尼薩耆 是中舍者。
于此住處僧中舍缽。
已單白受忏便說罪名種相。
責心生厭離。
缽若好者應奪留置取最下不如者與之。
便作單白以缽次第向上座易之。
持上座缽與次座。
若與彼比丘。
如是展轉乃至下座也。
波逸提 比丘尼同犯。
彼比丘應往僧中舍展轉取最下缽與之令持乃至破應持此是時 僧以下缽白二與彼。
應守護。
不得著瓦石落處倚杖刀下。
著懸物下道中石上果樹下及不平地。
不得著戶牖内戶扉下若床下床角。
除暫著。
不得著兩床間。
及立蕩缽。
乃至足令破。
彼不應故壞故失。
非缽用者吉羅。
不犯者。
若五綴漏若減漏求新者。
若從親索。
若從出家人索。
若為他他為己不求而得。
若施次得。
若自有價買畜者皆不犯。
二十三乞縷使非親織師戒 佛在舍衛國。
跋難陀縫僧伽梨。
乞線。
遂多持線使織。
自作繀看織。
居士譏嫌。
比丘舉過。
诃制此戒。
若比丘自乞縷線 彼在處處乞縷線者。
十種衣縷。
使非親裡織師織作衣 若織師與線者俱親裡不犯。
與線者非親吉羅。
看織自織作繀吉羅也。
尼薩耆波逸提 比丘尼同犯。
不犯者。
二俱親裡若自織作缽囊革屣囊針氈禅帶腰帶帽襪攝熱巾裹革屣巾者得也。
二十四勸織師增縷戒 佛在舍衛國。
居士出線與織師。
為跋難陀作衣。
彼後至家擇取好線與織師織。
又許與價。
居士譏嫌。
比丘舉過。
佛因诃制。
若比丘居士居士婦使織師為比丘織作衣彼比丘先不受自恣請 若居士與比丘貴價衣。
聽少欲知足索不如者随意也。
便往織師所語言此衣為我作與我極好織令廣大堅緻我當多少與汝價是比丘與價乃至一食直若得衣者尼薩耆波逸提 若求衣不得突吉羅。
尼同犯。
不犯者。
減少求。
從親裡索。
出家人索。
他為己者是也。
二十五奪比丘衣戒 佛在舍衛國。
難陀弟子善能勸化。
跋難陀意欲共遊行。
便先與衣。
餘比丘言。
彼癡不知誦戒說戒布薩羯磨。
後去不随。
彼即奪衣。
比丘诃舉。
佛因制戒。
若比丘先與比丘衣後嗔恚若自奪若教人奪還我衣來不與汝 若嗔自奪及教人奪而藏者犯。
奪未藏者吉羅。
若著樹上架上床上及餘著處離處犯堕。
取不離處者吉羅。
彼若還衣若取衣者尼薩耆波逸提 尼同僧犯。
不犯者。
不嗔恚言。
我悔不與汝。
還我衣來。
彼知心悔可即還衣。
若餘人言。
此比丘欲悔還他衣。
若借他衣著。
無道理還奪不犯。
恐失恐壞。
若彼人破戒破見破威儀。
若被舉滅擯應擯。
若為此事命梵難。
一切奪取不藏舉者皆不犯。
二十六畜七日藥過限戒 佛在舍衛。
比丘秋月風病動形枯生瘡。
佛言。
有酥油生酥蜜脂。
聽有病緣時非時服。
佛在羅閱隻。
畢陵伽徒衆大畜流漫。
道俗譏責。
白佛诃制。
若比丘有病 謂醫教服爾所種藥。
殘藥酥油生酥蜜石蜜齊七日得服 八門句義如前衣戒。
若過七日服者尼薩耆 此應舍樂與僧已。
白治罪竟還彼藥。
法至第七日舍與比丘。
彼應取食。
若過七日酥油塗戶向。
蜜石蜜與守園人。
減七日者白二還之。
比丘當取塗腳然燈用。
波逸提 比丘尼同犯。
不犯者。
如上舍用等差别也。
二十七過前求雨衣過前用戒 佛在舍衛。
毗舍佉母請佛及僧。
婢白時到。
見諸比丘裸浴。
因發八願。
為佛所贊。
六群常求。
比丘舉過。
佛因制戒。
若比丘春殘一月在當求雨浴衣 雨衣者。
比丘用雨中浴衣有十種。
彼應三月十六日求也。
半月應用浴 四月一日應用。
若比丘過一月前求雨浴衣 三月十六日前求雨衣。
過半月前用浴 謂四月一日前用也。
尼薩耆波逸提 比丘尼吉羅。
不犯者。
若舍作餘用。
若著而浴。
若浣若舉者是不犯。
二十八過前受急施衣過後畜戒 佛在毗蘭若。
聽受夏衣。
六群常乞衣常受衣。
跋難陀異處安居異處受衣。
佛在舍衛。
安居中大臣為安居施。
佛因開而制戒。
若比丘十日未竟夏三月 謂七月六日已後十五日已前是也。
諸比丘得急施衣 若受便得不受便失。
故名急也。
衣者有十種。
比丘知是急施衣當受受已乃至衣時應畜 衣時者。
自恣竟不受迦絺那衣。
一月受衣五月。
若自恣十日在。
得急施衣。
受已至一月五月畜。
乃至明日自恣應受。
一月五月外更增九日也。
若過畜者尼薩耆波逸提 謂急施衣若過前若過後并犯堕。
比丘尼同犯。
不犯者。
不過前不過後不犯。
若奪衣失衣過前取不犯。
若寄衣比丘遠行。
水陸道斷過後不犯。
二十九蘭若有疑離衣過限戒 佛在舍衛。
比丘蘭若處為賊所打。
并奪什物。
佛令留一一衣置村舍内。
六群寄衣遊行。
同徒舉過。
佛困制戒。
若比丘夏三月竟後迦提一月滿 謂八月半後。
在阿蘭若 去村五百弓。
遮摩羅國弓長四肘。
用中肘量也。
若有疑 疑有賊盜。
恐懼處 中有恐怖賊盜。
比丘在如是處住三衣中欲留一一衣置村舍内 村者聚也。
諸比丘有因緣離衣宿乃至六夜 若彼有緣離衣宿第七夜。
明相未出前。
若舍若捉衣。
若至擲石所及處。
反上成犯。
若過者尼薩耆波逸提 開緣如前離衣戒。
三十回僧物戒 佛在舍衛。
居士飯僧施衣。
跋難陀聞語言。
施僧者多。
今可施我。
居士後見長老比丘威儀具足便即悔歎。
比丘舉過。
佛因制戒。
若比丘知 不知非犯。
是僧物 有三種。
僧物者。
已許僧。
為僧者。
為僧故作未許僧。
已與僧者。
已許僧已舍與。
僧物者。
下至飲水器也。
自求入己者 若許僧轉與塔。
若許四方僧轉與現在僧。
若僧尼若異處。
若反上交互若疑想。
并突吉羅。
尼薩耆波逸提 不犯者。
若不知若作不許想。
若許少勸令多。
許少人勸與多人勸與好物。
若言戲若錯說者并不犯。
諸大德我已說三十尼薩耆波逸提法今問諸大德是中清淨不 三說。
諸大德是中清淨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四分律比丘含注戒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