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比丘含注戒本上

關燈
出衣曬之。

    比丘問言。

    佛聽畜三衣。

    不得有長。

    此是誰衣。

    具答被诃。

    白佛竟因制此戒。

     若比丘衣已竟迦絺那衣已出 并是上解。

     三衣中 僧伽梨郁多羅僧安陀會衣者有十種也。

     離一一衣異處宿 不失衣者。

    僧伽藍裡有一界。

    失衣者。

    僧伽藍裡有若幹界。

    如是樹場車船村舍堂庫倉界别亦爾。

    此僧伽藍四種如上。

    樹者與人等量足蔭加坐。

    場者洽五谷處。

    車者若回轉處。

    船界亦爾。

    村者四種。

    堂者相多敞露。

    庫者積藏諸物。

    倉者儲積米谷。

    阿蘭若者無界。

    八樹中間間别七弓。

    弓長中肘四肘量也。

    伽藍界者。

    此伽藍界非彼伽藍界。

    非彼樹界乃至庫藏倉界。

    餘者作句亦如是。

    僧伽藍界者。

    在伽藍邊中人用石若磚擲所及處。

    是名衣界。

    乃至庫藏界亦爾。

    比丘置衣在伽藍中。

    乃至在樹下宿。

    明相未出。

    若舍衣若手捉衣。

    若至擲石所及處。

    若不舍衣若不手捉衣。

    若不至擲石所及處。

    明相出随所離衣。

    尼薩耆波逸提也。

     除僧羯磨 時比丘得幹痟病。

    糞掃僧伽梨極重。

    有因緣事人間遊行不堪持行。

    以事白佛。

    佛令三乞已白二離。

     尼薩耆波逸提 除三衣已若離餘衣吉羅。

    尼同僧犯。

    不犯者。

    僧作羯磨明相未出。

    若手捉衣若舍衣。

    若至擲石所及處。

    若奪想。

    若水陸道斷急難。

    若賊惡獸強者所執。

    或命梵難若不舍衣。

    及不至擲石及處。

    不犯也。

     三月望衣過限戒 佛在舍衛國。

    但三衣比丘有僧伽梨。

    故爛十日中間便不能辦。

    聽畜長衣。

    為滿足故。

    六群比丘取同衣不足者浣染點淨寄人遊行。

    比丘舉過。

    佛诃制戒。

     若比丘衣已竟迦絺那衣已出若比丘得非時衣 時者。

    無迦絺那衣自恣後一月。

    有迦絺那衣自恣後五月。

    非時者。

    謂過此限。

     欲須便受受已疾成若足者善 若十日中同衣足者。

    裁割如上。

    不者至十一日。

    随衣多少并犯舍堕。

     若不足者得畜一月為滿足故 若同衣不足者至十一日同衣足者。

    即十一日應如上作。

    違者至十二日随衣并犯。

    乃至二十九日亦爾。

    至三十日若足不足同衣不同即日并如上法。

     若過畜者尼薩耆波逸提 比丘尼同犯。

    不犯者。

    若十日内同衣足作。

    乃至三十日即日作衣。

    餘有緣同長衣戒。

     四取非親尼衣戒 佛在羅閱隻。

    蓮華色尼持食往山與諸上座。

    彼有比丘著弊故納。

    尼脫所著貴價換之。

    後著弊衣。

    為佛怪問。

    诃彼比丘因制此戒。

     若比丘從非親裡比丘尼 非親裡者。

    非父母親及非七世。

    反上是親。

    若非親裡亦不籌量可不。

    若是親裡則便籌量。

    知有無可取不可取若好若惡若新若故等也。

     取衣 衣有十種。

    尼著弊衣具白世尊。

    佛言。

    不應如是。

    聽畜五衣完堅者。

    餘衣随意淨施若與人。

    何以故。

    婦人著上衣服。

    猶尚不好。

    何況弊故也。

     除貿易 時二部僧得衣共分。

    二部錯得。

    佛言。

    聽互貿衣。

    言貿易者。

    以衣貿衣若非衣。

    或以非衣貿衣若針若筒若刀若線若小段物。

    乃至一丸藥貿衣者是。

     尼薩耆波逸提 比丘尼吉羅。

    不犯者。

    從親尼邊取衣。

    若貿易得。

    若為僧為佛圖取者不犯。

     五使非親尼浣故衣戒 佛在舍衛國。

    迦留陀夷及偷蘭難陀尼貌各端正。

    俱有系意。

    坐失不淨污安陀會。

    令尼浣之。

    比丘以過白佛。

    因诃而制。

     若比丘令非親裡 如上說。

     比丘尼 若非親式叉尼沙彌尼浣染打故衣突吉羅。

     浣故衣 故衣者。

    下至一經身著。

    新衣浣染打者突吉羅。

     若染若打是尼薩耆波逸提 若語使浣染打。

    若俱為者三尼薩耆波逸提。

    互不為者随有吉羅。

    不犯者。

    若病時使浣染打。

    若為僧佛圖若借他衣浣染打者不犯。

     六從非親俗人乞衣戒 佛在舍衛國。

    時跋難陀為人說法。

    從索所著衣。

    俯仰與已單衣入城。

    便雲。

    隻桓中被賊。

    諸俗譏嫌。

    比丘舉過。

    佛便制戒。

     若比丘從非親裡居士若居士婦乞衣 解文如上。

     除餘時尼薩耆波逸提 比丘尼同犯。

     餘時者若奪衣 時比丘被賊剝衣。

    裸形而行。

    佛言。

    不爾。

    得突吉羅。

    若有此者。

    當以軟草樹葉覆形。

    應往寺邊若取長。

    若知友邊取。

    若無者僧中問取可分衣。

    若無者問取僧衣卧具。

    若不與者自開庫看。

    若褥敷氈被摘解取裁作衣。

    出外乞衣。

    若得衣已還浣染縫治安著本處。

    若不還本處如法治。

     失衣燒衣漂衣 緣同上也。

     是謂餘時 不犯者。

    若奪失等緣從非親乞。

    若從親乞。

    若從出家人乞。

    或為他乞。

    他為己乞。

    或不求而得。

    并不名犯。

     七過分取衣戒 佛在舍衛國。

    多比丘遇賊失衣。

    來到隻桓。

    有信聞之多送衣與。

    比丘言。

    止便為供養。

    已有三衣。

    故不須也。

    六群令取持以與我。

    遂更受之。

    比丘舉過。

    佛因制戒。

     若比丘失衣奪衣燒衣漂衣 若失一衣不應取。

    若失二衣。

    餘二衣二重三重四重者。

    應摘作僧伽梨若郁多羅僧若安多會。

     若非親裡居士居士婦 并如上解。

     自恣請多與衣 若自恣多與衣者。

    若細若薄若不牢。

    應取作二重三重四重。

    當安緣作。

    當肩上揲垢膩處。

    應安鈎紐。

    若有餘殘。

    語居上言。

    此餘殘衣裁作何等。

    若檀越言。

    我不以失衣故與。

    我曹自與大德耳。

    若欲受者便應受之。

     是比丘當知足受衣 若三衣都失。

    彼應知足受衣。

    知足有二種。

    在家人知足者。

    随白衣所與衣受之。

    出家人知足者。

    三衣也。

     若過者 謂失一受一。

    都失受三之例。

     尼薩耆波逸提 比丘尼同犯。

    不犯者。

    若知足取衣。

    若減知足取。

    若多與衣。

    若細薄不牢若二三重作。

    有餘如上語知。

    不犯。

     八勸居士增衣價戒 佛在舍衛國。

    居士夫婦共議雲。

    跋難陀是我知舊。

    持是衣價買衣與之。

    乞食比丘聞已告知。

    後往彼家勸令當須廣大新好堅緻。

    俗人譏嫌。

    比丘舉過。

    佛便制戒。

     若比丘居士居士婦 如上說。

     為比丘辦衣價 謂以若錢若金銀真珠琉璃。

    若玉石若璎珞生像乃至十種衣。

     具如是衣價與某甲比丘是比丘先不受自恣請 若自恣問須何等衣。

    佛聽比丘少欲知足索不如者。

     到居士家作如是說善哉居士為我買如是衣與我為好故 求有二種。

    言求價者。

    檀越與作大價衣。

    乃至求增一錢十六分之一分。

    言求衣者。

    語居士言作廣長衣。

    乃至增一線者。

     若得衣者尼薩耆波逸提 比丘尼同犯。

    不犯者。

    先受自恣請而往求索知足。

    于求中減少作。

    從親裡求。

    從出家人求。

    或為他求。

    他為己求。

    若不求自得者。

     九勸二家增衣價戒 佛在舍衛國。

    有二居士。

    夫婦共議欲與跋難陀買衣。

    乞食比丘聞已具告。

    彼到二家語令共作。

    居士譏嫌。

    比丘舉過。

    佛因诃制戒。

     若比丘二居士居士婦與比丘辦衣價買如是衣與某甲比丘是比丘先不受自恣請到二居士家作如是言善哉居士辦如是衣價與我共作一衣為好故若得衣者尼薩耆波逸提 戒相成犯開通并如前戒。

     十過限急索衣戒 佛在舍衛羅閱城。

    大臣與跋難陀親厚往來。

    遣送衣價。

    彼将衣價付淨主已。

    因事急索緻令被罰。

    諸俗譏嫌。

    比丘舉過。

    佛因制戒。

     若比丘若王 得自在無所屬。

     若大臣 在王左右。

     若婆羅門 有生婆羅門。

     若居士 除王大臣婆羅門諸在家者是。

     居士婦 在家婦人。

     遣使為比丘送衣價 如上說。

     持如是衣價與某甲比丘彼使至比丘所語比丘言。

    大德。

    今為汝故送是衣價受取。

    是比丘語彼使如是言。

    我不應受此衣價。

    我若須衣合時清淨當受。

    彼使語比丘言。

    大德。

    有執事人不。

    比丘應語言。

    有若僧伽藍民若優婆塞。

    此是比丘執事人。

    常為諸比丘執事。

    時彼使往執事人所與衣價已。

    還到比丘所。

    如是言。

    大德。

    所示某甲執事人我已與衣價。

    大德知時往彼當得衣須衣比丘當往執事人所。

    若二反三反為作憶念應語言我須衣 憶念者。

    若執事人若在家若在市肆若在作處。

    應至彼處一反二反三反語言。

    我今須衣與我作者是也。

     若二反三反為作憶念得衣者善若不得衣四反五反六反在前默然立 彼執事人若在家在市作處。

    到彼前默然立。

    執事人問。

    何緣此立。

    比丘報言。

    汝自知之。

    若彼人言今我不知。

    餘人知者比丘當語。

    彼人知之。

    是默然相也。

     若四反五反六反在前默然住得衣者善 若作一反語破二反默然。

    乃至三反語破六反默然也。

     若不得衣過是求得衣者尼薩耆波逸提 比丘尼同僧犯。

     若不得衣從所得衣價處若自往若遣使往語言汝先遣使持衣價與某甲比丘是比丘竟不得衣汝還取莫使失此是時 不犯者。

    若遣使告知。

    若彼言我今不須即相布施。

    是比丘以時軟語方便索衣。

    若為作波利迦羅故。

    與以時軟語索。

    若方便索得者。

     十一綿作卧具戒 佛在曠野國。

    六群比丘至養蠶家。

    索未成綿及已成綿并雜野蠶綿以作卧具。

    又看暴繭。

    居士譏嫌言害生命無有正法。

    比丘舉過。

    佛因制戒。

     若比丘雜 若毳若劫貝若衣及餘縷雜也。

     野蠶綿作新卧具尼薩耆 是中舍者。

    若斧若斤剉斬。

    和泥以塗壁也。

     波逸提 自作教他成者俱犯。

    不成者吉羅。

    為他作成者吉羅。

    尼突吉羅。

    不犯者。

    若得已成者斧斬和泥以塗埵也。

     十二黑毛卧具戒 佛在毗舍離。

    諸梨車子多行邪行。

    作黑毛氈披體夜行。

    使人不見。

    六群比丘見便故作之。

    梨車譏嫌。

    比丘舉過。

    佛因制戒。

     若比丘以新純黑 若生黑或染黑。

     羺羊毛作新卧具者尼薩耆波逸提 自作教他為他犯相并如前戒。

    尼突吉羅。

    不犯者。

    若得已成者。

    若割裁壞。

    若細薄疊作兩重。

    若小坐具。

    若作褥若作帽作袾作攝熱巾。

    或作裹革屣巾。

    一切不犯。

     十三白毛卧具戒 佛在舍衛國。

    六群比丘純以白毛作新卧具。

    居士譏嫌如王大臣。

    比丘舉過。

    佛因诃制。

     若比丘作新卧具應用二分純黑羊毛三分白或生白或染白。

     四分尨 頭上毛耳上毛。

    若腳上毛若餘尨色毛也。

    欲作四十缽羅卧具者。

    二十缽羅黑。

    十缽羅白。

    十缽羅尨。

    乃至作二十缽羅卧具準上可知也。

     若比丘不用二分黑三分白四分尨作新卧具者尼薩耆波逸提 自作教他若為他作并同上也。

    尼突吉羅。

    不犯者。

    若應量作。

    若得已成者。

    餘同前戒。

     十四減六年卧具戒 佛在舍衛國。

    六群比丘嫌故卧具或重或輕或厚或薄。

    不舍故者而更作新。

    常營求藏積衆多。

    比丘舉過。

    佛诃制戒。

     若比丘作新卧具持至六年若減六年不舍故而更作新 若自作教他為他并同前戒。

     除僧羯磨 有比丘得幹痟病。

    糞掃卧具重不堪持行。

    佛言。

    從僧三乞更作新者。

    當白二與之也。

     尼薩耆波逸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