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比丘含注戒本上

關燈
想疑偷蘭。

    四衆犯相如上。

    不犯者。

    擲刀杖瓦石誤著而死。

    若營事作房誤堕木石而死。

    若扶将病人入房往反一切無害心而死者是。

     不共住。

     四大妄語戒 佛在毗舍離。

    時世谷貴。

    乞食難得。

    婆求河邊有安居者。

    便共稱歎。

    得上人法信心居士減分施之。

    後往佛所。

    因問诃責而制此戒。

     若比丘實無所知 謂實無知見法。

     自稱言我得上人法 自稱說。

    有信戒施聞智慧辯才過人。

    人法者。

    人陰人界人入也。

    上人法者。

    諸法能出要成就也。

     我已入聖智勝法 自言。

    有念在身。

    若正憶念。

    若堅持戒。

    若有欲。

    若不放逸。

    若精進。

    若得定。

    若正受。

    若有道。

    若有修。

    若有慧。

    若有見。

    若有得。

    若有果。

     我知是我見是 若言。

    天龍鬼神來供養我。

    若得不淨觀四禅四空定等。

     彼于異時若問若不問欲自清淨故作是說我實不知不見言知言見 意欲以後悔前用實轉虛。

    由口造業言了結重。

     除增上慢 比丘慢心自謂得道。

    後勤精進證增上果。

    生疑白佛。

    便言。

    增上慢人為不犯。

     是比丘波羅夷 若作是虛而向人說。

    前人知者波羅夷。

    不知者偷蘭。

    若遣手印若遣使若書若作知相。

    若知者其犯亦爾。

    若于不能變形畜生向說得突吉羅。

    下四衆如前說。

    不犯者。

    增上慢人若業報得。

    若不言我得。

    或戲笑說。

    疾說屏說。

    欲說此錯說彼是也。

     不共住。

     諸大德我已說四波羅夷法若比丘犯一一波羅夷法不得與諸比丘共住如前後亦如是是比丘得波羅夷不應共住今問諸大德是中清淨不 三說。

     諸大德是中清淨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諸大德是十三僧伽婆屍沙法半月半月說戒經中來。

     初故出不淨戒 佛遊舍衛城。

    迦留陀夷欲意熾盛身色瘦悴。

    獨處一房好床蓐被地施敷具。

    飯食豐足随念弄失。

    諸根悅豫顔色光澤。

    諸比丘舉過白佛。

    佛無數诃責已而制此戒。

     若比丘故弄陰失精 實心故作出不淨意。

    前境有六。

    若于内色外色内外色若水若風若空。

    随作方便。

    若出即犯。

     除夢中 佛言。

    亂意睡眠有五過失。

    一者惡夢。

    二者諸天不護。

    三者心不入法。

    四者不思惟明相。

    五者于夢中失精。

    善意睡眠有五功德。

    即反上句也。

     僧伽婆屍沙 若方便弄不失偷蘭。

    比丘自相教若失犯偷蘭。

    不失突吉羅。

    尼波逸提下三衆吉羅。

    不犯者。

    一切不作出精意。

     二觸女人戒 佛在舍衛國。

    迦留比丘以佛前制便在門外。

    伺諸婦女将至房中手捉扪摸。

    樂者便笑。

    有不樂嗔恚罵辱。

    諸比丘舉過白佛。

    便集僧制戒。

     若比丘淫欲意 愛染污心。

     與女人 謂境有四。

    覺睡新死及少分壞。

     身 從發至足。

     相觸 若捉摩重摩。

    或牽或推。

    逆摩順摩。

    或舉或下。

    或捉或捺。

    若餘觸方便。

     若捉手若發若觸一一身分僧伽婆屍沙 若觸四女著便僧殘。

    女觸比丘動身同犯。

    若不動身但犯吉羅。

    先有染心偷蘭。

    互觸有衣偷蘭。

    俱有衣者吉羅。

    若與二形相觸偷蘭。

    若以欲心觸男子身或衣坐具。

    乃至自觸及以畜生一切突吉羅。

    尼波羅夷下三衆吉羅。

    不犯者。

    有所取與戲笑相觸是也。

     三與人女粗語戒 佛在舍衛國。

    迦留陀夷聞佛已制前二戒。

    故便于女前欲心向彼說粗語。

    比丘舉過佛因制戒。

     若比丘淫欲意與女人 女人有智命根不斷。

     粗惡淫欲語 粗惡者非梵行也。

    淫欲語者。

    稱二道好惡也。

    若求若教他求。

    若問若答。

    若解若說。

    若教若罵。

    所言求者。

    與我二道作如是事。

    若複作餘語。

    如是解者是也。

     随說粗惡淫欲語者僧伽婆屍沙 若一反粗語僧殘。

    随語多少說而了了者一一僧殘。

    不了了偷蘭。

    若與書印遣使作相令彼女知僧殘。

    不知偷蘭。

    除大小道說餘處偷蘭。

    與非女人黃門二形粗語。

    知者偷蘭。

    畜生不能變形。

    若向男子粗語一切吉羅。

    尼偷蘭。

    下三衆吉羅。

    乃至下戒亦爾。

    不犯者。

    為說不淨觀。

    若說毗尼。

    受經問答無欲意故。

     四歎身向人女索欲供養戒 佛在舍衛國。

    因迦留陀夷聞佛已制前三戒故。

    伺諸婦女将入房中自贊歎身。

    汝可持欲以供養我。

    諸女诃怪。

    比丘舉過佛因制戒。

     若比丘淫欲意于女人前 女人如上。

     自歎身 歎身端正好顔色。

    我是刹帝利長者居士婆羅門大姓種。

     言大姝我修梵行 勤修離穢濁也。

     持戒精進 不缺不穿漏無染污。

     修善法 樂閑靜處。

    時到乞食。

    著糞掃衣。

    作餘食法不食。

    一坐食一揣食。

    冢間坐樹下坐。

    常坐随坐。

    持三衣。

    呗匿多聞能說法。

    持毗尼坐禅是也。

     可持是淫欲法供養我如是供養第一最僧伽婆屍沙 若作如上譽已供養我來。

    不說淫欲者偷蘭。

    餘境雜犯如前戒說。

    不犯者。

    若比丘語女人言。

    此處妙尊最上。

    此比丘精進持戒修善法。

    汝等應以身口意業等供養于彼。

    若女意謂。

    為我歎身。

    若說毗尼。

    言次及此彼謂歎身。

    若錯說者并不犯。

     五媒人戒 佛在羅閱隻。

    迦羅比丘本是大臣善知俗法。

    城中嫁娶盡往咨問。

    時婚娶者逢對好惡。

    便願迦羅受于苦樂。

    居士譏诃。

    比丘舉過佛因制戒。

     若比丘往來彼此媒嫁 使所應可和合者是也。

     持男意語女持女意語男 女人有二十種。

    母護父護父母護。

    兄護姊護兄姊護。

    自護法護姓護。

    宗親護。

    自樂為婢與衣婢。

    與财婢同業婢。

    水所漂婢不輸稅婢。

    放去婢客作婢。

    他護婢邊方得婢。

    是也。

    男子亦有二十種。

    并同上列。

     若為成婦事若為私通乃至須臾頃僧伽婆屍沙 若初受語吉羅。

    往說不報偷蘭。

    若還報者僧殘。

    若遣使若書指印現相。

    随媒多少說而了了。

    随其往反一一僧殘。

    若不了者偷蘭。

    除二道說餘身支節而媒嫁者偷蘭。

    若媒非人黃門二根者偷蘭。

    若媒畜生及人男者吉羅。

    若持他書往而不看。

    若為白衣作餘使者吉羅。

    比丘尼同犯。

    不犯者。

    若男女先通後離還合。

    若為父母疾患系閉看書持往。

    信心精進俗人亦爾。

    若為佛法比丘使亦同。

     六無主不處分過量房戒 佛在羅閱隻。

    聽諸比丘作私房室。

    曠野比丘便作大房乞求煩多。

    惱亂居士乞既難得。

    遂斫神樹。

    神及比丘以事白佛。

    因往曠野诃責。

    引喻便制此戒。

     若比丘自求 彼處處乞索也。

     作屋 屋者房也。

     無主 彼無有主。

    若一若二若衆多也。

     自為己 不為他作。

     當應量作是中量者長十二佛磔手内廣七磔手當将諸比丘指授處所 彼比丘看無難無妨處已。

    到僧中脫革屣。

    偏露右肩禮上座足。

    右膝著地合掌白言。

    大德僧聽。

    某甲比丘自乞作屋。

    無主自為己。

    我今從衆僧乞。

    知無難處無妨處。

    如是再三也。

     彼比丘當指示處所 爾時衆僧觀此比丘。

    若可信者即聽使作。

    若不可信者衆僧往看。

    若僧不去應遣僧中可信者看。

    若有妨難不應處分。

    無者應與。

    衆中應差堪能作羯磨者。

    若上座若次座若誦律若不誦律。

    應作白言。

    大德僧聽。

    某甲比丘自乞作屋。

    無主自為己。

    今從僧乞處分無難無妨處。

    若僧時到僧忍聽。

    當與某甲比丘處分無難無妨處。

    白如是。

    大德僧聽。

    某甲比丘自求作屋。

    無主自為己。

    從僧乞處分無難無妨處。

    僧今與某甲比丘處分無難無妨處。

    誰諸長老忍僧與某甲比丘處分無難無妨處者默然。

    誰不忍者說。

    僧已忍。

    與某甲比丘處分無難無妨處竟。

    僧忍默然故。

    是事如是持。

    彼作房者。

    應知初安石。

    及土塹泥團。

    乃至最後泥治訖者是也。

     無難處 有虎狼師子諸獸者下至蟻子。

    若不為此諸蟲獸所惱。

    應治平地。

    若有石樹株杌荊棘。

    使人掘出。

    若有坑溝渠陂池。

    當使填滿。

    若畏水淹漬。

    當豫設堤防。

    若地為人所認。

    當共斷。

    當無使他有語。

    是謂難處也。

     無妨處 謂通草車回轉往來者。

     若比丘有難處妨處自求作屋無主自為己不将諸比丘指示處所若過量作者僧伽婆屍沙 若彼作房于妨難二處者二突吉羅。

    不處分過量二僧殘。

    互相有無者随其所犯。

    若使他作成犯亦爾。

    為他作成者二偷蘭二吉羅。

    若以繩絣地。

    作受教者過量作者犯殘。

    不還報又不問彼。

    并犯吉羅。

    比丘尼偷蘭。

    不犯者。

    如量作。

    減量作。

    僧處分無難處無妨處如法絣作。

    若為僧為佛圖講堂。

    草庵葉庵小容身屋。

    若作多人住屋如法者是。

     七有主為已不處分造房戒 佛在拘睒彌國。

    時憂填王為闡陀造屋。

    便斫路中神樹。

    路人诃已。

    比丘舉過佛诃責已。

    若斫神樹吉羅。

    便制此戒。

     若比丘欲作大房 大房者多用财物也。

     有主 反上無主是也。

     為己作當将餘比丘往指授處所 彼比丘如上知已。

    應至僧中禮上座足。

    等從僧三乞。

    文同于上。

    以有主為異。

     彼比丘應指授處所 僧應觀察。

    若有信者有智慧。

    即信彼而與白二。

    若不信者如上進止。

     無難處 謂師子罴熊等獸也。

    若不為彼而所娆者。

    應如上平治。

    乃至畏識認。

    應先斷了。

     無妨處 中間容草車回轉者。

     若比丘有難處有妨處作大房有主為己作不将餘比丘往指授處所者僧伽婆屍沙 辨相開通如前房戒。

    唯無過量為異也。

     八無根波羅夷謗戒 佛在羅閱隻。

    尊者沓婆得羅漢已。

    手出火光為僧知事。

    佛贊第一。

    慈地衆中次得惡房又得惡食。

    便令姝尼對僧重謗。

    問取自言。

    比丘舉過。

    因制此戒。

     若比丘嗔恚所覆故 有十惡法因緣故嗔。

    随十事中以二事而生嗔也。

     非波羅夷比丘以無根波羅夷法謗 謂根有三。

    見聞疑也。

    見根者。

    見犯梵行。

    見偷五錢。

    見斷人命。

    若他見從彼聞。

    是謂見根。

    聞犯梵行。

    聞偷五錢。

    聞斷人命。

    聞自言得上人法。

    若彼說從彼聞。

    是謂聞根。

    疑根二種。

    從見生者。

    見與婦女入林出林。

    無衣裸形。

    不淨污身。

    捉刀血污。

    惡人為伴是也。

    從聞生者。

    若在闇地聞動床聲。

    聞轉側聲若身動聲若共語聲。

    若聞我犯非梵行聲。

    乃至若聞我得上人法聲。

    除此三根更以餘法謗者是無根也。

     欲壞彼清淨行 謂言衆僧滅擯此人我得安樂住。

     若于異時若問若不問 佛敕比丘問能謗者。

    此事實不。

    若以無根謗他。

    獲大重罪也。

     知此事無根說 彼比丘言。

    沓婆清淨人無如是事。

     我嗔恚故作是說 由前次得惡房惡食。

    懷嗔恨故便謗彼耳。

     若比丘作是語者僧伽婆屍沙 若以無根四事加謗說而了了僧殘。

    不了偷蘭。

    若指印書使知相了與不了其犯亦爾。

    十三難事謗者同犯。

    除此非比丘法更以餘無根法謗。

    随前所犯。

    若謗比丘尼亦同前犯。

    謗下衆者突吉羅。

    尼犯僧殘。

    不犯者。

    三根說實。

    戲笑說。

    若疾說獨說。

    靜處及錯說等。

     九假根波羅夷謗戒 佛在羅閱隻。

    慈地比丘見羊行淫。

    便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