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達磨集異門足論 第十八卷
關燈
小
中
大
阿毗達磨集異門足論第十八卷
尊者舍利子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诏譯
八法品第九之一
時舍利子複告衆言。
具壽當知。
佛于八法自善通達現等覺已。
為諸弟子宣說開示。
我等今應和合結集。
佛滅度後勿有乖诤。
當令随順梵行法律。
久住利樂無量有情。
哀愍世間諸天人衆。
令獲殊勝義利安樂。
八法雲何。
嗢柁南曰 道支數取施懈怠精進福 衆世法解脫勝處各八種 有八道支。
八補特伽羅。
八種施。
八懈怠事。
八精進事。
八福生。
八種衆。
八世法。
八解脫。
八勝處 八道支者。
雲何為八。
答一正見二正思惟三正語四正業五正命六正勤七正念八正定。
此八道支如前廣說 八補特伽羅者。
雲何為八。
答一證預流果向。
二證預流果。
三證一來果向。
四證一來果。
五證不還果向。
六證不還果。
七證阿羅漢果向。
八證阿羅漢果。
如是八種補特伽羅。
如法蘊論廣說其相 八種施者。
雲何為八。
答一随至施。
二怖畏施。
三報恩施。
四求報施。
五習先施。
六要名施。
七希天施。
八為莊嚴心為資助心。
為資瑜伽為得通慧。
菩提涅槃上義故施。
雲何随至施。
答如有一類施鄰近者。
施親近者。
施現至者。
謂作是念。
雲何乞者現來至此而不施耶。
是名随至施。
雲何怖畏施。
答如有一類有怖故施有畏故施。
由怖畏纏而行惠施。
彼作是念若不行施。
勿有如是如是衰損。
是名怖畏施。
雲何報恩施。
答如有一類作是念言。
彼既曾施我如是如是物。
我亦應施彼如是如是物。
豈得彼恩而不酬報。
是名報恩施。
雲何求報施。
答如有一類作是念言。
我今若施彼如是如是物。
彼亦當施我如是如是物。
期他反報而行惠施。
是名求報施。
雲何習先施。
答如有一類作是念言。
我之父祖常行惠施。
我家長夜惠施無斷。
我今生在信家施家。
我家本來常樂布施。
我若不施便斷種族。
為護種族而行惠施。
是名習先施。
雲何要名施。
答如有一類為得廣大妙善稱譽聲頌美名。
遍諸方域而行惠施。
是名要名施。
雲何希天施。
答如有一類希求生天勝異熟果。
而行惠施。
謂我命終當生天上。
由今布施受天妙樂。
是名希天施。
雲何為莊嚴心為資助心為資瑜伽為得通慧菩提涅槃上義故施。
答如有一類作是念言。
我心長夜為貪嗔癡之所雜染。
心雜染故有情雜染。
心清淨故有情清淨。
若行惠施便發起欣。
欣故生喜心喜故身輕安。
身輕安故受樂。
受樂故心定。
心定故如實知見。
如實知見故生厭。
厭故能離。
離故得解脫。
解脫故證涅槃。
如是布施漸次增長諸勝妙法。
展轉證得菩提涅槃微妙上義。
世尊于此說伽他言 于衆相圓滿所舍離悭貪 施質直應時必獲于大果 智者善淨心施可祠可愛 以心清淨故遂證得于欣 即從此欣心複發生勝喜 由此心喜故又起身輕安 從此身輕安智者心受樂 由心受樂故定心一境轉 依如是勝定心淨無染濁 調順有堪能發如實知見 由如實知見便厭患于身 既厭患于身智者正能離 以能遠離故解脫貪嗔癡 智者自應知梵行立生盡 如是大利益應知由布施 若緣此修行必證得常樂 八懈怠事者雲何為八。
具壽當知如有一類。
依止城邑或聚落住。
于日初分着衣持缽。
入城邑等巡行乞食。
彼乞食時作如是念。
願得美妙衆多飲食。
若不遂心便作是念。
我食既少身力羸劣。
不能進修所修勝行。
且應偃卧以自将息。
作是念已遂不精勤。
求得未得求至未至求證未證。
是名第一懈怠事。
複次具壽如有一類。
依止城邑或聚落住。
于日初分着衣持缽。
入城邑等巡行乞食。
彼乞食時作如是念。
願得美妙衆多飲食。
若得遂心便作是念。
我食既多身飽悶重。
不能進修所修勝行。
且應偃卧以自将息。
作是念已遂不精勤。
求得未得求至未至求證未證。
是名第二懈怠事。
複次具壽如有一類。
晝營事業作如是念。
我于晝時既營事業身力勞倦。
今于夜分不能進修行修勝行。
且應偃卧以自将息。
作是念已遂不精勤。
求得未得求至未至求證未證。
是名第三懈怠事。
複次具壽如有一類。
期至明日作諸事業。
便作是念。
我既明日當作事業。
不應進修所修勝行。
且應偃卧長養身力。
作是念已遂不精勤。
求得未得求至未至求證未證。
是名第四懈怠事。
複次具壽如有一類。
晝行道路作如是念。
我于晝時既行道路身力勞倦。
今于夜分不能進修所修勝行。
且應偃卧以自将息。
作是念已遂不精勤。
求得未得求至未至求證未證。
是名第五懈怠事。
複次具壽如有一類。
期至明日當行道路。
便作是念。
我既明日當行道路。
不應進修所修勝行。
且應偃卧長養身力。
作是念已遂不精勤。
求得未得求至未至求證未證。
是名第六懈怠事。
複次具壽如有一類。
正為病苦之所嬰纏作如是念。
我正病苦之所嬰纏。
身力羸劣不任進修所修勝行。
且應偃
具壽當知。
佛于八法自善通達現等覺已。
為諸弟子宣說開示。
我等今應和合結集。
佛滅度後勿有乖诤。
當令随順梵行法律。
久住利樂無量有情。
哀愍世間諸天人衆。
令獲殊勝義利安樂。
八法雲何。
嗢柁南曰 道支數取施懈怠精進福 衆世法解脫勝處各八種 有八道支。
八補特伽羅。
八種施。
八懈怠事。
八精進事。
八福生。
八種衆。
八世法。
八解脫。
八勝處 八道支者。
雲何為八。
答一正見二正思惟三正語四正業五正命六正勤七正念八正定。
此八道支如前廣說 八補特伽羅者。
雲何為八。
答一證預流果向。
二證預流果。
三證一來果向。
四證一來果。
五證不還果向。
六證不還果。
七證阿羅漢果向。
八證阿羅漢果。
如是八種補特伽羅。
如法蘊論廣說其相 八種施者。
雲何為八。
答一随至施。
二怖畏施。
三報恩施。
四求報施。
五習先施。
六要名施。
七希天施。
八為莊嚴心為資助心。
為資瑜伽為得通慧。
菩提涅槃上義故施。
雲何随至施。
答如有一類施鄰近者。
施親近者。
施現至者。
謂作是念。
雲何乞者現來至此而不施耶。
是名随至施。
雲何怖畏施。
答如有一類有怖故施有畏故施。
由怖畏纏而行惠施。
彼作是念若不行施。
勿有如是如是衰損。
是名怖畏施。
雲何報恩施。
答如有一類作是念言。
彼既曾施我如是如是物。
我亦應施彼如是如是物。
豈得彼恩而不酬報。
是名報恩施。
雲何求報施。
答如有一類作是念言。
我今若施彼如是如是物。
彼亦當施我如是如是物。
期他反報而行惠施。
是名求報施。
雲何習先施。
答如有一類作是念言。
我之父祖常行惠施。
我家長夜惠施無斷。
我今生在信家施家。
我家本來常樂布施。
我若不施便斷種族。
為護種族而行惠施。
是名習先施。
雲何要名施。
答如有一類為得廣大妙善稱譽聲頌美名。
遍諸方域而行惠施。
是名要名施。
雲何希天施。
答如有一類希求生天勝異熟果。
而行惠施。
謂我命終當生天上。
由今布施受天妙樂。
是名希天施。
雲何為莊嚴心為資助心為資瑜伽為得通慧菩提涅槃上義故施。
答如有一類作是念言。
我心長夜為貪嗔癡之所雜染。
心雜染故有情雜染。
心清淨故有情清淨。
若行惠施便發起欣。
欣故生喜心喜故身輕安。
身輕安故受樂。
受樂故心定。
心定故如實知見。
如實知見故生厭。
厭故能離。
離故得解脫。
解脫故證涅槃。
如是布施漸次增長諸勝妙法。
展轉證得菩提涅槃微妙上義。
世尊于此說伽他言 于衆相圓滿所舍離悭貪 施質直應時必獲于大果 智者善淨心施可祠可愛 以心清淨故遂證得于欣 即從此欣心複發生勝喜 由此心喜故又起身輕安 從此身輕安智者心受樂 由心受樂故定心一境轉 依如是勝定心淨無染濁 調順有堪能發如實知見 由如實知見便厭患于身 既厭患于身智者正能離 以能遠離故解脫貪嗔癡 智者自應知梵行立生盡 如是大利益應知由布施 若緣此修行必證得常樂 八懈怠事者雲何為八。
具壽當知如有一類。
依止城邑或聚落住。
于日初分着衣持缽。
入城邑等巡行乞食。
彼乞食時作如是念。
願得美妙衆多飲食。
若不遂心便作是念。
我食既少身力羸劣。
不能進修所修勝行。
且應偃卧以自将息。
作是念已遂不精勤。
求得未得求至未至求證未證。
是名第一懈怠事。
複次具壽如有一類。
依止城邑或聚落住。
于日初分着衣持缽。
入城邑等巡行乞食。
彼乞食時作如是念。
願得美妙衆多飲食。
若得遂心便作是念。
我食既多身飽悶重。
不能進修所修勝行。
且應偃卧以自将息。
作是念已遂不精勤。
求得未得求至未至求證未證。
是名第二懈怠事。
複次具壽如有一類。
晝營事業作如是念。
我于晝時既營事業身力勞倦。
今于夜分不能進修行修勝行。
且應偃卧以自将息。
作是念已遂不精勤。
求得未得求至未至求證未證。
是名第三懈怠事。
複次具壽如有一類。
期至明日作諸事業。
便作是念。
我既明日當作事業。
不應進修所修勝行。
且應偃卧長養身力。
作是念已遂不精勤。
求得未得求至未至求證未證。
是名第四懈怠事。
複次具壽如有一類。
晝行道路作如是念。
我于晝時既行道路身力勞倦。
今于夜分不能進修所修勝行。
且應偃卧以自将息。
作是念已遂不精勤。
求得未得求至未至求證未證。
是名第五懈怠事。
複次具壽如有一類。
期至明日當行道路。
便作是念。
我既明日當行道路。
不應進修所修勝行。
且應偃卧長養身力。
作是念已遂不精勤。
求得未得求至未至求證未證。
是名第六懈怠事。
複次具壽如有一類。
正為病苦之所嬰纏作如是念。
我正病苦之所嬰纏。
身力羸劣不任進修所修勝行。
且應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