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達磨集異門足論 第十七卷

關燈
阿毗達磨集異門足論第十七卷 尊者舍利子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诏譯 七法品第八之二 七非妙法者雲何為七。

    答一不信。

    二無慚。

    三無愧。

    四懈怠。

    五失念。

    六不定。

    七惡慧。

    雲何不信。

    答諸不信不信性。

    不現前信性。

    不随順不印可。

    不已忍樂。

    不當忍樂。

    不現忍樂心不清淨。

    是名不信。

    雲何無慚。

    答諸無慚乃至廣說是名無慚。

    雲何無愧。

    答諸無愧乃至廣說是名無愧。

    雲何懈怠。

    答諸下精進性。

    劣精進性。

    怯精進性。

    懼精進性。

    廣說乃至心懈怠懈怠性。

    心不勇悍不勇悍性。

    是名懈怠。

    雲何失念。

    答諸空念性虛念性失念性心外念性。

    是名失念。

    雲何不定。

    答心散亂性。

    雲何心散亂性。

    答諸心散性。

    若心亂性心躁擾性。

    心流蕩性不一境性。

    不安住性。

    是名心散亂性。

    雲何惡慧。

    答于不如理所引簡擇。

    執為如理所引。

    于如理所引簡擇。

    執為不如理所引。

    是名惡慧。

    如是七種名非妙法。

    問何緣是七名非妙法。

    答非妙謂非善士。

    此是彼法名非妙法。

    謂此諸法非善士邊可獲可得。

    此是彼士所有現有故。

    說是七名非妙法 七妙法者雲何為七。

    答一信二慚三愧四精進五念六定七慧。

    雲何信。

    答諸信信性。

    現前信性随順印可。

    已忍樂。

    當忍樂。

    現忍樂心清淨。

    是名信。

    雲何慚。

    答諸慚慚性。

    乃至廣說是名慚。

    雲何愧。

    答諸愧愧性。

    乃至廣說是名愧。

    雲何精進。

    答諸非下精進性。

    乃至廣說是名精進。

    雲何念。

    答諸念随念廣說乃至。

    心明記性是名念。

    雲何定。

    答諸心住廣說乃至心一境性。

    是名定。

    雲何慧。

    答于如理所引簡擇覺。

    為如理所引。

    于不如理所引簡擇覺。

    為不如理所引。

    是名慧。

    如是七種名為妙法。

    問何緣是七名為妙法。

    答妙謂善士。

    此是彼法故名妙法。

    謂此諸法唯善士邊可獲可得。

    此是彼士所有現有故。

    說是七名為妙法 複有七非妙法者雲何為七。

    答一不知法。

    二不知義。

    三不知時。

    四不知量。

    五不自知。

    六不知衆。

    七不知補特伽羅有勝有劣。

    不知法者。

    謂不了知如來教法。

    謂契經應誦記說伽他自說因緣譬喻本事本生方廣希法論議。

    是名不知法。

    不知義者。

    謂不了知彼彼語義。

    謂如是如是語。

    有如是如是義。

    是名不知義。

    不知時者。

    謂不了知是時非時。

    謂此時應修止相。

    此時應修舉相。

    此時應修舍相等。

    是名不知時。

    不知量者。

    謂不了知種種分量。

    謂所飲所食所嘗所啖。

    若行若住若坐若卧。

    若睡若覺若語若默。

    若解勞悶等所有分量。

    是名不知量。

    不自知者。

    謂不了知自德多少。

    謂自所有若信若戒。

    若聞若舍若慧若教。

    若證若念若族姓若辯才等。

    是名不自知。

    不知衆者。

    謂不了知衆會勝劣。

    謂此是刹帝利衆。

    此是婆羅門衆。

    此是長者衆。

    此是居士衆。

    此是沙門衆。

    此是外道衆。

    我于此中應如是行。

    應如是住。

    應如是坐。

    應如是語。

    應如是默等。

    是名不知衆。

    不知補特伽羅有勝有劣者。

    謂不了知補特伽羅德行勝劣。

    謂如是如是補特伽羅。

    有如是如是德行或勝或劣。

    是名不知補特伽羅有勝有劣。

    如是七種名非妙法。

    問何緣是七名非妙法。

    答非妙謂非善士。

    此是彼法名非妙法。

    謂此諸法非善士邊可獲可得。

    此是彼士所有現有故。

    說是七名非妙法。

    複有七妙法者。

    雲何為七。

    答一知法。

    二知義。

    三知時。

    四知量。

    五自知。

    六知衆。

    七知補特伽羅有勝有劣。

    知法者。

    謂正了知如來教法。

    謂契經應誦記說伽他自說因緣譬喻本事本生方廣希法論議。

    是名知法。

    知義者。

    謂正了知彼彼語義。

    謂如是如是語。

    有如是如是義。

    是名知義。

    知時者。

    謂正了知是時非時。

    謂此時應修止相。

    此時應修舉相。

    此時應修舍相等。

    是名知時。

    知量者。

    謂正了知種種分量。

    謂所飲所食所嘗所啖。

    若行若住若坐若卧。

    若睡若覺若語若默。

    若解勞悶等所有分量是名知量。

    自知者。

    謂正了知自德多少。

    謂自所有若信若戒若聞若舍。

    若慧若教若證若念。

    若族姓若辯才等。

    是名自知。

    知衆者。

    謂正了知衆會勝劣。

    謂此是刹帝利衆。

    此是婆羅門衆。

    此是長者衆。

    此是居士衆。

    此是沙門衆。

    此是外道衆。

    我于此中應如是行。

    應如是住。

    應如是坐。

    應如是語。

    應如是默等。

    是名知衆。

    知補特伽羅有勝有劣者。

    謂正了知補特伽羅德行勝劣。

    謂如是如是補特伽羅。

    有如是如是德行或勝或劣。

    是名知補特伽羅有勝有劣。

    如是七種名為妙法。

    問何緣是七名為妙法。

    答妙謂善士。

    此是彼法故名妙法。

    謂此諸法唯善士邊可獲可得。

    此是彼士所有現有。

    故名妙法。

    七識住者。

    雲何為七。

    答有色有情種種身種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