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達磨集異門足論 第十三卷
關燈
小
中
大
答因故門故理趣故行相故說名為正。
盡苦慧者。
五取蘊名為苦。
此慧能令五取蘊盡。
等盡遍盡證永盡。
故名盡苦慧。
是名第五者。
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數為第五。
言勝支者。
謂由具慧增盛。
諸善男子或善女人。
後後轉勝故名勝支 五成熟解脫想者。
雲何為五。
一無常想。
二無常苦想。
三苦無我想。
四厭逆食想。
五死想。
無常想雲何。
答一切行皆無常。
于無常行由無常故。
如理思惟諸想等。
想現前而想已想當想現。
想是名無常想無常。
苦想雲何。
答一切行皆無常由。
無常故有是苦者。
于諸苦行由苦相故。
如理思惟諸想等想現前。
而想已想當想現想。
是名無常苦想。
苦無我想雲何。
答一切行皆無常。
無常故苦。
苦故無我。
于無我行由無我故。
如理思惟諸想等想現前。
而想已想當想現想。
是名苦無我想。
厭逆食想雲何。
答諸苾刍等應于段食。
發起厭逆俱行作意。
及起毀呰俱行作意。
以不淨想思惟段食。
其事雲何。
答于諸糜飯。
應起膖脹死屍勝解。
于粥羹臛。
應起人之稀糞勝解。
于生酥乳酪。
應起人之髓腦勝解。
于熟酥油沙糖及蜜。
應起人之肪膏勝解。
于麨應起骨屑勝解。
于餅應起人皮勝解。
于鹽應起碎齒勝解。
于蓮根莖生菜枝葉。
應起連發髑髅勝解。
于諸漿飲。
應起人之膿血勝解。
彼于段食發起如是厭逆毀呰俱行作意。
以不淨相思惟段食。
諸想等想現前。
而想已想當想現想。
是名厭逆食想。
死想雲何。
答于自身命極善作意。
思惟無常諸想等想現前。
而想已想當想現想。
是名死想。
如是五種名成熟解脫想。
問何緣此五名成熟解脫想耶。
答解脫有三種一心解脫。
二慧解脫。
三無為解脫。
由此五想有為解脫。
未生令生。
生已增長堅固廣大。
由斯速證無為解脫。
由此因緣名成熟解脫想◎ ◎五解脫處者雲何為五。
具壽當知若諸苾刍苾刍尼等。
或有大師為說法要。
或有随一尊重有智同梵行者為說法要如如大師。
或有随一尊重有智同梵行者為說法要。
如是如是于彼法要能正了知。
若法若義由正了知。
若法若義便發起欣。
欣故生喜。
心喜故身輕安。
身輕安故受樂。
受樂故心定。
心定故如實知見。
如實知見故生厭。
厭故能離。
離故得解脫。
是名第一解脫處。
是諸苾刍苾刍尼等。
安住此處念未住者能住正念。
心未定者能住正定。
漏未盡者能盡諸漏。
未得無上安隐涅槃者。
疾能證得。
複次具壽若諸苾刍苾刍尼等。
雖無大師或餘随一尊重有智同梵行者。
為說法要而能以大音聲讀誦。
随曾所聞究竟法要。
如如以大音聲讀誦。
随曾所聞究竟法要。
如是如是于彼法要能正了知。
若法若義由正了知。
若法若義便發起欣。
欣故生喜。
心喜故身輕安。
身輕安故受樂。
受樂故心定。
心定故如實知見。
如實知見故生厭。
厭故能離。
離故得解脫。
是名第二解脫處。
是諸苾刍苾刍尼等。
安住此處念未住者能住正念。
心未定者能住正定。
漏未盡者能盡諸漏。
未得無上安隐涅槃者疾能證得。
複次具壽若諸苾刍苾刍尼等。
雖無大師。
或餘随一尊重有智同梵行者。
為說法要亦不以大音聲讀誦。
随曾所聞究竟法要。
而能為他廣說開示。
随曾所聞究竟法要。
如如為他廣說開示。
随曾所聞究竟法要。
如是如是于彼法要能正了知。
若法若義由正了知。
若法若義便發起欣。
欣故生喜。
心喜故身輕安。
身輕安故受樂。
受樂故心定。
心定故如實知見。
如實知見故生厭。
厭故能離。
離故得解脫。
是名第三解脫處。
是諸苾刍苾刍尼等。
安住此處念未住者能住正念。
心未定者能住正定。
漏未盡者能盡諸漏。
未得無上安隐涅槃者疾能證得。
複次具壽若諸苾刍苾刍尼等。
雖無大師。
或餘随一尊重有智同梵行者。
為說法要亦不以大音聲讀誦。
随曾所聞究竟法要。
亦不為他廣說開示。
随曾所聞究竟法要。
而能獨處寂靜思惟籌量觀察。
随曾所聞究竟法要。
所有義趣如如獨處。
寂靜思惟籌量觀察。
随曾所聞究竟法要。
所有處趣如是如是。
于彼法要能正了知。
若法若義由正了知。
若法若義便發起欣。
欣故生喜。
心喜故身輕安。
身輕安故受樂。
受樂故心定。
心定故如實知見。
如實知見故生厭。
厭故能離。
離故得解脫。
是名第四解脫處。
是諸苾刍苾刍尼等。
安住此處念未住者能住正念。
心未定者能住正定。
漏未盡者能盡諸漏未得無上安隐涅槃者疾能證得◎
盡苦慧者。
五取蘊名為苦。
此慧能令五取蘊盡。
等盡遍盡證永盡。
故名盡苦慧。
是名第五者。
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數為第五。
言勝支者。
謂由具慧增盛。
諸善男子或善女人。
後後轉勝故名勝支 五成熟解脫想者。
雲何為五。
一無常想。
二無常苦想。
三苦無我想。
四厭逆食想。
五死想。
無常想雲何。
答一切行皆無常。
于無常行由無常故。
如理思惟諸想等。
想現前而想已想當想現。
想是名無常想無常。
苦想雲何。
答一切行皆無常由。
無常故有是苦者。
于諸苦行由苦相故。
如理思惟諸想等想現前。
而想已想當想現想。
是名無常苦想。
苦無我想雲何。
答一切行皆無常。
無常故苦。
苦故無我。
于無我行由無我故。
如理思惟諸想等想現前。
而想已想當想現想。
是名苦無我想。
厭逆食想雲何。
答諸苾刍等應于段食。
發起厭逆俱行作意。
及起毀呰俱行作意。
以不淨想思惟段食。
其事雲何。
答于諸糜飯。
應起膖脹死屍勝解。
于粥羹臛。
應起人之稀糞勝解。
于生酥乳酪。
應起人之髓腦勝解。
于熟酥油沙糖及蜜。
應起人之肪膏勝解。
于麨應起骨屑勝解。
于餅應起人皮勝解。
于鹽應起碎齒勝解。
于蓮根莖生菜枝葉。
應起連發髑髅勝解。
于諸漿飲。
應起人之膿血勝解。
彼于段食發起如是厭逆毀呰俱行作意。
以不淨相思惟段食。
諸想等想現前。
而想已想當想現想。
是名厭逆食想。
死想雲何。
答于自身命極善作意。
思惟無常諸想等想現前。
而想已想當想現想。
是名死想。
如是五種名成熟解脫想。
問何緣此五名成熟解脫想耶。
答解脫有三種一心解脫。
二慧解脫。
三無為解脫。
由此五想有為解脫。
未生令生。
生已增長堅固廣大。
由斯速證無為解脫。
由此因緣名成熟解脫想◎ ◎五解脫處者雲何為五。
具壽當知若諸苾刍苾刍尼等。
或有大師為說法要。
或有随一尊重有智同梵行者為說法要如如大師。
或有随一尊重有智同梵行者為說法要。
如是如是于彼法要能正了知。
若法若義由正了知。
若法若義便發起欣。
欣故生喜。
心喜故身輕安。
身輕安故受樂。
受樂故心定。
心定故如實知見。
如實知見故生厭。
厭故能離。
離故得解脫。
是名第一解脫處。
是諸苾刍苾刍尼等。
安住此處念未住者能住正念。
心未定者能住正定。
漏未盡者能盡諸漏。
未得無上安隐涅槃者。
疾能證得。
複次具壽若諸苾刍苾刍尼等。
雖無大師或餘随一尊重有智同梵行者。
為說法要而能以大音聲讀誦。
随曾所聞究竟法要。
如如以大音聲讀誦。
随曾所聞究竟法要。
如是如是于彼法要能正了知。
若法若義由正了知。
若法若義便發起欣。
欣故生喜。
心喜故身輕安。
身輕安故受樂。
受樂故心定。
心定故如實知見。
如實知見故生厭。
厭故能離。
離故得解脫。
是名第二解脫處。
是諸苾刍苾刍尼等。
安住此處念未住者能住正念。
心未定者能住正定。
漏未盡者能盡諸漏。
未得無上安隐涅槃者疾能證得。
複次具壽若諸苾刍苾刍尼等。
雖無大師。
或餘随一尊重有智同梵行者。
為說法要亦不以大音聲讀誦。
随曾所聞究竟法要。
而能為他廣說開示。
随曾所聞究竟法要。
如如為他廣說開示。
随曾所聞究竟法要。
如是如是于彼法要能正了知。
若法若義由正了知。
若法若義便發起欣。
欣故生喜。
心喜故身輕安。
身輕安故受樂。
受樂故心定。
心定故如實知見。
如實知見故生厭。
厭故能離。
離故得解脫。
是名第三解脫處。
是諸苾刍苾刍尼等。
安住此處念未住者能住正念。
心未定者能住正定。
漏未盡者能盡諸漏。
未得無上安隐涅槃者疾能證得。
複次具壽若諸苾刍苾刍尼等。
雖無大師。
或餘随一尊重有智同梵行者。
為說法要亦不以大音聲讀誦。
随曾所聞究竟法要。
亦不為他廣說開示。
随曾所聞究竟法要。
而能獨處寂靜思惟籌量觀察。
随曾所聞究竟法要。
所有義趣如如獨處。
寂靜思惟籌量觀察。
随曾所聞究竟法要。
所有處趣如是如是。
于彼法要能正了知。
若法若義由正了知。
若法若義便發起欣。
欣故生喜。
心喜故身輕安。
身輕安故受樂。
受樂故心定。
心定故如實知見。
如實知見故生厭。
厭故能離。
離故得解脫。
是名第四解脫處。
是諸苾刍苾刍尼等。
安住此處念未住者能住正念。
心未定者能住正定。
漏未盡者能盡諸漏未得無上安隐涅槃者疾能證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