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達磨集異門足論 第十四卷
關燈
小
中
大
阿毗達磨集異門足論第十四卷
尊者舍利子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诏譯
五法品第六之四
◎複次具壽若諸苾刍苾刍尼等。
雖無大師。
或餘随一尊重有智同梵行者。
為說法要亦不以大音聲讀誦。
随曾所聞究竟法要。
亦不為他廣說開示。
随曾所聞究竟法要。
亦不獨處寂靜思惟籌量觀察。
随曾所聞究竟法要。
所有義趣而能善取随一定相。
于彼定相能善思惟。
又善了知複善通達。
如如善取随一定相。
于彼定相能善思惟。
又善了知複善通達。
如是如是于彼法要能正了知。
若法若義由正了知。
若法若義便發起欣。
欣故心喜。
生喜故身輕安。
身輕安故受樂。
受樂故心定。
心定故如實知見。
如實知見故生厭。
厭故能離。
離故得解脫。
是名第五解脫處。
是諸苾刍苾刍尼等。
安住此處念未住者能住正念。
心未定者能住正定。
漏未盡者能盡諸漏。
未得最上安隐涅槃者疾能證得。
此中大師或有随一尊重有智同梵行者。
為說法要者。
問大師雲何。
答即諸如來應正等覺說名大師。
問尊重有智同梵行者雲何。
答解憍陳那馬勝賢勝霧氣大名那舍圓滿無垢妙臂牛主舍利子大采菽氏大迦葉波大劫庀那大營構氏大迦多衍那大執藏大善見大路随順無滅欲樂金毗羅等。
皆名尊重有智同梵行者。
問法雲何。
答名身句身文身是名為法。
即前大師尊重有智同梵行者。
以諸名身句身文身。
為彼宣說施設建立。
開顯分别明了開示。
由此故言為說法要。
如如大師或有随一尊重有智同梵行者。
為說法要如是如是。
彼于法要能正了知。
若法若義者問能正了知。
若法雲何。
答名身句身文身是名為法。
彼于此法等了近了明了。
通達品類差别。
獲得無二無退轉智故。
名能正了知若法。
問能正了知若義雲何。
答名身句身文身。
所顯所了所說所遍說。
所示所等示。
所開名義彼于此義。
等了近了明了通達品類差别。
獲得無二無退轉智。
是名能正了知。
若義由正了知若法若義便發起欣者。
最初所發喜名為欣。
彼于此欣起等起。
生等生。
轉現轉。
聚集出現。
由斯故說便發起欣。
欣故生喜者。
謂上品欣轉名為喜。
彼于此喜。
起等起。
生等生。
轉現轉。
聚集出現。
由斯故說欣故生喜。
心喜故身輕安者。
謂彼從欣生心喜故。
于現法中身重性斷。
心重性斷。
身有堪能。
心有堪能身細滑。
心細滑。
身輕軟心輕。
軟身離蓋。
心離蓋。
身無懶惰心無懶惰。
身無疲倦心無疲倦。
由斯故說心喜故身輕安。
身輕安故受樂者。
謂由身有堪能心有堪能。
廣說乃至身無疲倦心無疲惓故。
身便有樂心受妙喜。
由斯故說身輕安故受樂。
受樂故心定者。
謂受樂故遠離勞倦。
無勞倦法平等行故。
心住等住近住一趣得三摩地。
由斯故說受樂故心定。
心定故如實知見者。
謂彼若時心住等住無二無轉。
爾時于苦如實知見苦。
于集滅道如實知見集滅道。
由斯故說心定故如實知見。
如實知見故生厭者。
謂彼若時于苦如實知見苦。
于集滅道如實知見集滅道。
爾時于五取蘊便生厭毀違逆而住。
由斯故說如實知見故生厭。
厭故能離者。
謂彼若時于五取蘊能生厭毀違逆而住。
爾時便于貪嗔癡三不善根。
能損能薄令漸缺減。
如人以水浸漬黃衣置日光中染色速脫。
如是若時于五取蘊。
能生厭毀違逆而住。
爾時便于三不善根能損能薄令漸缺減。
由斯故說厭故能離。
離故得解脫者。
謂彼若時能損能薄能漸缺減三不善根。
爾時便于貪嗔癡等心得解脫。
由斯故說離故得解脫。
是名第一者。
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數為第一。
解脫處者。
此中何謂解脫處耶。
答此中七法名解脫處。
一者正了知法。
二者正了知義。
三者欣。
四者喜。
五者輕安。
六者樂。
七者定。
是諸苾刍苾刍尼等者。
謂若能引學無間道。
于此義中說為苾刍苾刍尼等。
安住此處者。
謂住此處等住近住。
是故說為安住此處。
念未住者能住正念者。
謂能住四念住。
心未定者能住正定者。
謂能住四靜慮。
漏未盡者能盡諸漏者。
問諸漏雲何。
答有三漏。
謂欲漏有漏無明漏。
彼于此三漏能盡等盡遍盡現盡當盡速盡。
由斯故說漏未盡者能盡諸漏。
未得無上安隐涅槃者能疾證得者。
謂諸愛盡離滅涅槃。
說為無上安隐涅槃。
彼速于此能得随得能觸能證。
由斯故說未得無上安隐涅槃者。
能疾證得而能以大音聲讀誦随曾所聞究竟法要者。
謂以廣大音聲讀誦。
如先所聞究竟法要。
而能為他廣說開示。
随曾所聞究竟法要者。
謂彼而能為他宣說施設建立。
開顯分别明了顯示。
如先所聞究竟法要而能獨處。
寂靜思惟籌量觀察。
随曾所聞究竟法要所有義趣者。
謂能獨處寂靜。
尋思
雖無大師。
或餘随一尊重有智同梵行者。
為說法要亦不以大音聲讀誦。
随曾所聞究竟法要。
亦不為他廣說開示。
随曾所聞究竟法要。
亦不獨處寂靜思惟籌量觀察。
随曾所聞究竟法要。
所有義趣而能善取随一定相。
于彼定相能善思惟。
又善了知複善通達。
如如善取随一定相。
于彼定相能善思惟。
又善了知複善通達。
如是如是于彼法要能正了知。
若法若義由正了知。
若法若義便發起欣。
欣故心喜。
生喜故身輕安。
身輕安故受樂。
受樂故心定。
心定故如實知見。
如實知見故生厭。
厭故能離。
離故得解脫。
是名第五解脫處。
是諸苾刍苾刍尼等。
安住此處念未住者能住正念。
心未定者能住正定。
漏未盡者能盡諸漏。
未得最上安隐涅槃者疾能證得。
此中大師或有随一尊重有智同梵行者。
為說法要者。
問大師雲何。
答即諸如來應正等覺說名大師。
問尊重有智同梵行者雲何。
答解憍陳那馬勝賢勝霧氣大名那舍圓滿無垢妙臂牛主舍利子大采菽氏大迦葉波大劫庀那大營構氏大迦多衍那大執藏大善見大路随順無滅欲樂金毗羅等。
皆名尊重有智同梵行者。
問法雲何。
答名身句身文身是名為法。
即前大師尊重有智同梵行者。
以諸名身句身文身。
為彼宣說施設建立。
開顯分别明了開示。
由此故言為說法要。
如如大師或有随一尊重有智同梵行者。
為說法要如是如是。
彼于法要能正了知。
若法若義者問能正了知。
若法雲何。
答名身句身文身是名為法。
彼于此法等了近了明了。
通達品類差别。
獲得無二無退轉智故。
名能正了知若法。
問能正了知若義雲何。
答名身句身文身。
所顯所了所說所遍說。
所示所等示。
所開名義彼于此義。
等了近了明了通達品類差别。
獲得無二無退轉智。
是名能正了知。
若義由正了知若法若義便發起欣者。
最初所發喜名為欣。
彼于此欣起等起。
生等生。
轉現轉。
聚集出現。
由斯故說便發起欣。
欣故生喜者。
謂上品欣轉名為喜。
彼于此喜。
起等起。
生等生。
轉現轉。
聚集出現。
由斯故說欣故生喜。
心喜故身輕安者。
謂彼從欣生心喜故。
于現法中身重性斷。
心重性斷。
身有堪能。
心有堪能身細滑。
心細滑。
身輕軟心輕。
軟身離蓋。
心離蓋。
身無懶惰心無懶惰。
身無疲倦心無疲倦。
由斯故說心喜故身輕安。
身輕安故受樂者。
謂由身有堪能心有堪能。
廣說乃至身無疲倦心無疲惓故。
身便有樂心受妙喜。
由斯故說身輕安故受樂。
受樂故心定者。
謂受樂故遠離勞倦。
無勞倦法平等行故。
心住等住近住一趣得三摩地。
由斯故說受樂故心定。
心定故如實知見者。
謂彼若時心住等住無二無轉。
爾時于苦如實知見苦。
于集滅道如實知見集滅道。
由斯故說心定故如實知見。
如實知見故生厭者。
謂彼若時于苦如實知見苦。
于集滅道如實知見集滅道。
爾時于五取蘊便生厭毀違逆而住。
由斯故說如實知見故生厭。
厭故能離者。
謂彼若時于五取蘊能生厭毀違逆而住。
爾時便于貪嗔癡三不善根。
能損能薄令漸缺減。
如人以水浸漬黃衣置日光中染色速脫。
如是若時于五取蘊。
能生厭毀違逆而住。
爾時便于三不善根能損能薄令漸缺減。
由斯故說厭故能離。
離故得解脫者。
謂彼若時能損能薄能漸缺減三不善根。
爾時便于貪嗔癡等心得解脫。
由斯故說離故得解脫。
是名第一者。
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數為第一。
解脫處者。
此中何謂解脫處耶。
答此中七法名解脫處。
一者正了知法。
二者正了知義。
三者欣。
四者喜。
五者輕安。
六者樂。
七者定。
是諸苾刍苾刍尼等者。
謂若能引學無間道。
于此義中說為苾刍苾刍尼等。
安住此處者。
謂住此處等住近住。
是故說為安住此處。
念未住者能住正念者。
謂能住四念住。
心未定者能住正定者。
謂能住四靜慮。
漏未盡者能盡諸漏者。
問諸漏雲何。
答有三漏。
謂欲漏有漏無明漏。
彼于此三漏能盡等盡遍盡現盡當盡速盡。
由斯故說漏未盡者能盡諸漏。
未得無上安隐涅槃者能疾證得者。
謂諸愛盡離滅涅槃。
說為無上安隐涅槃。
彼速于此能得随得能觸能證。
由斯故說未得無上安隐涅槃者。
能疾證得而能以大音聲讀誦随曾所聞究竟法要者。
謂以廣大音聲讀誦。
如先所聞究竟法要。
而能為他廣說開示。
随曾所聞究竟法要者。
謂彼而能為他宣說施設建立。
開顯分别明了顯示。
如先所聞究竟法要而能獨處。
寂靜思惟籌量觀察。
随曾所聞究竟法要所有義趣者。
謂能獨處寂靜。
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