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達磨集異門足論 第六卷
關燈
小
中
大
想行識。
是名空無邊處。
識無邊處雲何。
答識無邊處略有二種。
一定二生。
若定若生所有受想行識。
是名識無邊處。
無所有處雲何。
答無所有處略有二種。
一定二生。
若定若生所有受想行識。
是名無所有處。
非想非非想處雲何。
答非想非非想處略有二種。
一定二生。
若定若生所有受想行識。
及有一類定所等起心不相應行。
即滅想受定。
是名非想非非想處 四聖種者。
一有苾刍。
随得衣服便生喜足。
贊歎喜足不為求覓衣服因緣。
令諸世間而生譏論。
若求不得終不懊歎。
引頸希望撫胸迷悶。
若求得已如法受用。
不生染着耽嗜迷悶藏護貯積。
于受用時能見過患。
正知出離。
彼由随得衣服喜足。
終不自舉[夌*欠]篾于他。
而能策勤正知系念。
是名安住古昔聖種。
二有苾刍。
随得飲食便生喜足。
廣說如前。
三有苾刍。
随得卧具便生喜足。
廣說如前。
四有苾刍。
愛斷樂斷精勤随學于斷愛樂。
愛修樂修精勤随學于修愛樂。
彼由如是斷修愛樂。
終不自舉[夌*欠]篾于他。
而能策勤正知系念。
是名安住古昔聖種。
随得衣服喜足聖種雲何。
答随得衣服喜足增上。
所生諸善有漏及無漏道。
是名随得衣服喜足聖種。
随得飲食喜足聖種雲何。
答随得飲食喜足增上。
所生諸善有漏及無漏道。
是名随得飲食喜足聖種。
随得卧具喜足聖種雲何。
答随得卧具喜足增上。
所生諸善有漏及無漏道。
是名随得卧具喜足聖種。
愛樂斷修聖種雲何。
答愛樂斷修增上所生諸善有漏及無漏道。
是名愛樂斷修聖種 四沙門果者。
一預流果。
二一來果。
三不還果。
四阿羅漢果。
預流果雲何。
答預流果有二種。
一有為二無為。
有為預流果者。
謂證預流果時所有學法。
或已得或今得或當得。
是名有為預流果。
無為預流果者。
謂證預流果時所有擇滅。
或已得或今得或當得。
是名無為預流果。
一來果不還果應知亦爾。
阿羅漢果雲何。
答阿羅漢果有二種。
一有為二無為。
有為阿羅漢果者。
謂證阿羅漢果時所有無學法。
或已得或今得或當得。
是名有為阿羅漢果。
無為阿羅漢果者。
謂證阿羅漢果時所有擇滅。
或已得或今得或當得。
是名無為阿羅漢果 第二嗢柁南曰 二四法有九謂支淨智力 處蘊依迹法各四智有二 有四預流支四證淨四智四力四處四蘊四依四法迹四應證法。
智有二門餘八各一 四預流支者。
一親近善士。
二聽聞正法。
三如理作意。
四法随法行。
雲何親近善士。
答善士者。
謂佛及弟子。
複次諸有補特伽羅具戒具德。
離諸瑕穢成調善法。
堪紹師位成就勝德。
知羞悔過善守好學。
具知具見樂思擇愛稱量喜觀察。
性聰敏具覺慧。
息追求有慧類。
離貪趣貪滅。
離嗔趣嗔滅。
離癡趣癡滅。
調順趣調順。
寂靜趣寂靜。
解脫趣解脫。
具如是等諸勝功德。
是名善士。
若能于此所說善士。
親近承事恭敬供養。
如是名為親近善士。
雲何聽聞正法。
答正法者謂前說善士未顯了處為正顯了。
未開悟處為正開悟。
以慧通達深妙句義。
方便為他宣說施設安立開示。
以無量門正為開示。
苦真是苦。
集真是集。
滅真是滅。
道真是道。
如是等名正法。
若能于此所說正法。
樂聽樂聞。
樂受持樂究竟。
樂解了樂觀察。
樂尋思樂推究。
樂通達樂觸樂證樂作證。
為聞法故不憚艱辛。
為受持故數以耳根。
對說法音發勝耳識。
如是名為聽聞正法。
雲何如理作意。
答于耳所聞耳識所了無倒法義。
耳識所引令心專注。
随攝等攝作意發意。
審正思惟心警覺性。
如是名為如理作意。
雲何法随法行。
答如理作意所引出離。
遠離所生諸勝善法。
修習堅住無間精勤。
如是名為法随法行 四證淨者。
如契經說。
成就四法說名預流。
何等為四。
一佛證淨。
二法證淨。
三僧證淨。
四聖所愛戒。
雲何佛證淨。
答如世尊說。
苾刍當知。
此聖弟子以如是相随念諸佛。
謂此世尊是如來。
阿羅漢正等覺明行圓滿善逝世間解無上丈夫調禦士天人師佛薄伽梵。
彼以此相随念諸佛。
見為根本證智相應諸信信性。
現前信性随順印可。
愛慕愛慕性心澄心淨。
是名佛證淨。
雲何法證淨。
答如世尊說。
苾刍當知。
此聖弟子以如是相随念正法。
謂佛正法善說現見無熱應時。
引導近觀智者内證。
彼以此相随念正法。
見為根本證智。
相應諸信信性。
現前信性随順印可。
愛慕愛慕性心澄心淨。
是名法證淨。
雲何僧證淨。
答如世尊說。
苾刍當知。
此聖弟子以如是相随念于僧。
謂佛弟子具足妙行質直行。
如理行法随法行和敬行。
随法行。
于此僧中有預流向有預流果。
有一來向有一來果。
有不還向有不還果。
有阿羅漢向有阿羅漢果。
如是總有四雙八隻補特伽羅佛弟子衆。
戒具足。
定具足。
慧具足。
解脫具足。
解脫智見具足。
應請應屈應恭敬無上福田。
世所應供。
彼以此相随念于僧。
見為根本證智相應諸信信性。
現前信性随順印可。
愛慕愛慕性心澄心淨。
是名僧證淨。
雲何聖所愛戒。
答無漏身律儀語律儀命清淨。
是名聖所愛戒。
問何故名為聖所愛戒。
答聖謂諸佛及佛弟子。
彼于此戒愛慕欣喜忍順不逆。
是故名為聖所愛戒。
諸預流者成就此四
是名空無邊處。
識無邊處雲何。
答識無邊處略有二種。
一定二生。
若定若生所有受想行識。
是名識無邊處。
無所有處雲何。
答無所有處略有二種。
一定二生。
若定若生所有受想行識。
是名無所有處。
非想非非想處雲何。
答非想非非想處略有二種。
一定二生。
若定若生所有受想行識。
及有一類定所等起心不相應行。
即滅想受定。
是名非想非非想處 四聖種者。
一有苾刍。
随得衣服便生喜足。
贊歎喜足不為求覓衣服因緣。
令諸世間而生譏論。
若求不得終不懊歎。
引頸希望撫胸迷悶。
若求得已如法受用。
不生染着耽嗜迷悶藏護貯積。
于受用時能見過患。
正知出離。
彼由随得衣服喜足。
終不自舉[夌*欠]篾于他。
而能策勤正知系念。
是名安住古昔聖種。
二有苾刍。
随得飲食便生喜足。
廣說如前。
三有苾刍。
随得卧具便生喜足。
廣說如前。
四有苾刍。
愛斷樂斷精勤随學于斷愛樂。
愛修樂修精勤随學于修愛樂。
彼由如是斷修愛樂。
終不自舉[夌*欠]篾于他。
而能策勤正知系念。
是名安住古昔聖種。
随得衣服喜足聖種雲何。
答随得衣服喜足增上。
所生諸善有漏及無漏道。
是名随得衣服喜足聖種。
随得飲食喜足聖種雲何。
答随得飲食喜足增上。
所生諸善有漏及無漏道。
是名随得飲食喜足聖種。
随得卧具喜足聖種雲何。
答随得卧具喜足增上。
所生諸善有漏及無漏道。
是名随得卧具喜足聖種。
愛樂斷修聖種雲何。
答愛樂斷修增上所生諸善有漏及無漏道。
是名愛樂斷修聖種 四沙門果者。
一預流果。
二一來果。
三不還果。
四阿羅漢果。
預流果雲何。
答預流果有二種。
一有為二無為。
有為預流果者。
謂證預流果時所有學法。
或已得或今得或當得。
是名有為預流果。
無為預流果者。
謂證預流果時所有擇滅。
或已得或今得或當得。
是名無為預流果。
一來果不還果應知亦爾。
阿羅漢果雲何。
答阿羅漢果有二種。
一有為二無為。
有為阿羅漢果者。
謂證阿羅漢果時所有無學法。
或已得或今得或當得。
是名有為阿羅漢果。
無為阿羅漢果者。
謂證阿羅漢果時所有擇滅。
或已得或今得或當得。
是名無為阿羅漢果 第二嗢柁南曰 二四法有九謂支淨智力 處蘊依迹法各四智有二 有四預流支四證淨四智四力四處四蘊四依四法迹四應證法。
智有二門餘八各一 四預流支者。
一親近善士。
二聽聞正法。
三如理作意。
四法随法行。
雲何親近善士。
答善士者。
謂佛及弟子。
複次諸有補特伽羅具戒具德。
離諸瑕穢成調善法。
堪紹師位成就勝德。
知羞悔過善守好學。
具知具見樂思擇愛稱量喜觀察。
性聰敏具覺慧。
息追求有慧類。
離貪趣貪滅。
離嗔趣嗔滅。
離癡趣癡滅。
調順趣調順。
寂靜趣寂靜。
解脫趣解脫。
具如是等諸勝功德。
是名善士。
若能于此所說善士。
親近承事恭敬供養。
如是名為親近善士。
雲何聽聞正法。
答正法者謂前說善士未顯了處為正顯了。
未開悟處為正開悟。
以慧通達深妙句義。
方便為他宣說施設安立開示。
以無量門正為開示。
苦真是苦。
集真是集。
滅真是滅。
道真是道。
如是等名正法。
若能于此所說正法。
樂聽樂聞。
樂受持樂究竟。
樂解了樂觀察。
樂尋思樂推究。
樂通達樂觸樂證樂作證。
為聞法故不憚艱辛。
為受持故數以耳根。
對說法音發勝耳識。
如是名為聽聞正法。
雲何如理作意。
答于耳所聞耳識所了無倒法義。
耳識所引令心專注。
随攝等攝作意發意。
審正思惟心警覺性。
如是名為如理作意。
雲何法随法行。
答如理作意所引出離。
遠離所生諸勝善法。
修習堅住無間精勤。
如是名為法随法行 四證淨者。
如契經說。
成就四法說名預流。
何等為四。
一佛證淨。
二法證淨。
三僧證淨。
四聖所愛戒。
雲何佛證淨。
答如世尊說。
苾刍當知。
此聖弟子以如是相随念諸佛。
謂此世尊是如來。
阿羅漢正等覺明行圓滿善逝世間解無上丈夫調禦士天人師佛薄伽梵。
彼以此相随念諸佛。
見為根本證智相應諸信信性。
現前信性随順印可。
愛慕愛慕性心澄心淨。
是名佛證淨。
雲何法證淨。
答如世尊說。
苾刍當知。
此聖弟子以如是相随念正法。
謂佛正法善說現見無熱應時。
引導近觀智者内證。
彼以此相随念正法。
見為根本證智。
相應諸信信性。
現前信性随順印可。
愛慕愛慕性心澄心淨。
是名法證淨。
雲何僧證淨。
答如世尊說。
苾刍當知。
此聖弟子以如是相随念于僧。
謂佛弟子具足妙行質直行。
如理行法随法行和敬行。
随法行。
于此僧中有預流向有預流果。
有一來向有一來果。
有不還向有不還果。
有阿羅漢向有阿羅漢果。
如是總有四雙八隻補特伽羅佛弟子衆。
戒具足。
定具足。
慧具足。
解脫具足。
解脫智見具足。
應請應屈應恭敬無上福田。
世所應供。
彼以此相随念于僧。
見為根本證智相應諸信信性。
現前信性随順印可。
愛慕愛慕性心澄心淨。
是名僧證淨。
雲何聖所愛戒。
答無漏身律儀語律儀命清淨。
是名聖所愛戒。
問何故名為聖所愛戒。
答聖謂諸佛及佛弟子。
彼于此戒愛慕欣喜忍順不逆。
是故名為聖所愛戒。
諸預流者成就此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