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達磨集異門足論 第六卷

關燈
行已立。

    所作已辦不受後有。

    是名無學漏盡智作證明。

    問此中何者是明。

    答知漏盡智。

    是名明。

    如世尊說 牟尼如宿住見善惡趣别 了生死已盡得究竟通慧 知心永解脫貪等一切漏 成就三明故名具三明者 集異門足論四法品第五之一 時舍利子。

    複告衆言。

    具壽當知。

    佛于四法自善通達現等覺已。

    為諸弟子宣說開示。

    我等今應和合結集。

    佛滅度後勿有乖诤。

    當令随順梵行法律久住利樂無量有情。

    哀愍世間諸天人衆。

    令獲殊勝義利安樂。

    四法雲何。

    此中有五嗢拖南頌初嗢拖南曰 初四法有十念斷神慮谛 想無量無色聖種果各四 有四念住。

    四正斷。

    四神足。

    四靜慮。

    四聖谛。

    四想。

    四無量。

    四無色。

    四聖種。

    四沙門果 四念住者。

    一身念住。

    二受念住。

    三心念住。

    四法念住。

    身念住雲何。

    答十有色處及法處所攝色。

    是名身念住。

    受念住雲何。

    答六受身。

    謂眼觸所生受。

    乃至意觸所生受。

    是名受念住。

    心念住雲何。

    答六識身。

    謂眼識乃至意識。

    是名心念住。

    法念住雲何。

    答受蘊所不攝無色法處。

    是名法念住。

    複次身增上所生諸善有漏及無漏道。

    是名身念住。

    受增上所生諸善有漏及無漏道。

    是名受念住。

    心增上所生諸善有漏及無漏道。

    是名心念住。

    法增上所生諸善有漏及無漏道。

    是名法念住。

    複次緣身慧名身念住。

    緣受慧名受念住。

    緣心慧名心念住。

    緣法慧名法念住 四正斷者。

    為令已生惡不善法斷故。

    起欲發勤精進策心持心。

    是名第一。

    為令未生惡不善法不生故。

    起欲發勤精進策心持心。

    是名第二。

    為令未生善法生故。

    起欲發勤精進策心持心。

    是名第三。

    為令已生善法堅住不忘修滿倍增廣大智作證故。

    起欲發勤精進策心持心。

    是名第四。

    為令已生惡不善法斷故。

    起欲發勤精進策心持心。

    正斷雲何。

    答為斷已生惡不善法。

    增上所起諸善有漏及無漏道。

    如是名為第一正斷。

    為令未生惡不善法不生故。

    起欲發勤精進策心持心。

    正斷雲何。

    答為遮未生惡不善法。

    增上所起諸善有漏及無漏道。

    如是名為第二正斷。

    為令未生善法生故。

    起欲發勤精進策心持心。

    正斷雲何。

    答為起未生善法增上所起諸善有漏及無漏道。

    如是名為第三正斷。

    為令已生善法堅住不忘修滿倍增廣大智作證故。

    起欲發勤精進策心持心。

    正斷雲何。

    答為增已生善法增上所起諸善有漏及無漏道。

    如是名為第四正斷 四神足者。

    一欲三摩地斷行成就神足。

    二勤三摩地斷行成就神足。

    三心三摩地斷行成就神足。

    四觀三摩地斷行成就神足。

    雲何欲三摩地斷行成就神足。

    答欲增上所生諸善有漏及無漏道。

    是名欲三摩地斷行成就神足。

    雲何勤三摩地斷行成就神足。

    答勤增上所生諸善有漏及無漏道。

    是名勤三摩地斷行成就神足。

    雲何心三摩地斷行成就神足。

    答心增上所生諸善有漏及無漏道。

    是名心三摩地斷行成就神足。

    雲何觀三摩地斷行成就神足。

    答觀增上所生諸善有漏及無漏道。

    是名觀三摩地斷行成就神足 四靜慮者。

    謂初靜慮。

    第二靜慮。

    第三靜慮。

    第四靜慮。

    雲何初靜慮。

    答初靜慮所攝善五蘊。

    是名初靜慮。

    雲何第二靜慮。

    答第二靜慮所攝善五蘊。

    是名第二靜慮。

    雲何第三靜慮。

    答第三靜慮所攝善五蘊。

    是名第三靜慮。

    雲何第四靜慮。

    答第四靜慮所攝善五蘊。

    是名第四靜慮 四聖谛者。

    一苦聖谛。

    二苦集聖谛。

    三苦滅聖谛。

    四趣苦滅道聖谛。

    雲何苦聖谛。

    答五取蘊。

    謂色取蘊。

    受取蘊。

    想取蘊。

    行取蘊。

    識取蘊。

    是名苦聖谛。

    雲何苦集聖谛。

    答諸有漏因。

    是名苦集聖谛。

    雲何苦滅聖谛。

    答擇滅無為。

    是名苦滅聖谛。

    雲何趣苦滅道聖谛。

    答諸學法無學法是名趣苦滅道聖谛 四想者。

    一小想二大想。

    三無量想。

    四無所有想。

    小想雲何。

    答作意思惟狹小諸色。

    謂或思惟青瘀。

    或思惟膿爛。

    或思惟破壞。

    或思惟膖脹。

    或思惟骸骨。

    或思惟骨鎖。

    或思惟地。

    或思惟水。

    或思惟火。

    或思惟風。

    或思惟青。

    或思惟黃。

    或思惟赤。

    或思惟白。

    或思惟諸欲過患。

    或思惟出離功德。

    與此俱行諸想等想。

    現前等想已想當想。

    是名小想。

    大想雲何。

    答作意思惟廣大諸色而非無邊。

    謂或思惟青瘀。

    廣說如前。

    是名大想。

    無量想雲何。

    答作意思惟廣大諸色其量無邊。

    謂或思惟青瘀。

    廣說如前。

    是名無量想。

    無所有想雲何。

    答此即顯示無所有處想 四無量者。

    一慈無量。

    二悲無量。

    三喜無量。

    四舍無量。

    慈無量雲何。

    答諸慈及慈相應受想行識。

    若彼等起身語業。

    若彼等起心不相應行。

    是名慈無量。

    悲無量雲何。

    答諸悲及悲相應受想行識。

    若彼等起身語業。

    若彼等起心不相應行。

    是名悲無量。

    喜無量雲何。

    答諸喜及喜相應受想行識。

    若彼等起身語業。

    若彼等起心不相應行。

    是名喜無量。

    舍無量雲何。

    答諸舍及舍相應受想行識。

    若彼等起身語業。

    若彼等起心不相應行。

    是名舍無量 四無色者。

    一空無邊處。

    二識無邊處。

    三無所有處。

    四非想非非想處。

    空無邊處雲何。

    答空無邊處略有二種。

    一定二生。

    若定若生所有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