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達磨集異門足論 第五卷

關燈
業。

    彼由此業與諸他化自在天。

    雖同一類身同一趣同一生同一進趣。

    而有高下勝劣差别。

    諸下劣天子化作種種色聲香味觸諸妙欲境。

    令高勝天子于中受用。

    彼于他化諸妙欲境富貴自在轉者。

    謂他化自在天造作增長如是類業。

    彼由此業随所愛樂。

    令他下劣天子化作種種色聲香味觸諸妙欲境。

    彼高勝天子于此欲境有勢力得自在随意受用。

    譬如梵天雖同類同一趣同一生同一進趣。

    而有高下勝劣差别。

    謂梵衆天下劣梵輔天高勝。

    梵輔天下劣大梵天高勝。

    他化自在天亦複如是。

    造作增長如是類業。

    彼由此業。

    廣說如前。

    謂他化自在天者。

    顯一切他化自在天。

    是第三者。

    謂随算數漸次順次相續次第。

    此居第三。

    欲生者。

    謂此于欲界生 三樂生者有諸有情。

    即如是身離生喜樂之所滋潤遍滋潤。

    适悅遍适悅。

    充滿遍充滿。

    滋潤乃至遍充滿已安樂而住。

    謂梵衆天是第一樂生。

    有諸有情。

    即如是身定生喜樂之所滋潤遍滋潤。

    适悅遍适悅。

    充滿遍充滿。

    滋潤乃至遍充滿已安樂而住。

    謂極光淨天是第二樂生。

    有諸有情。

    即如是身離喜之樂之所滋潤遍滋潤。

    适悅遍适悅。

    充滿遍充滿滋潤乃至遍充滿已安樂而住。

    謂遍淨天是第三樂生。

    此中有諸有情者。

    謂諸有情谛義勝義。

    不可得不可近得非有非現有。

    但于諸蘊界處。

    由想等想假言說轉。

    謂為有情那羅意生儒童命者生者養者士夫補特伽羅。

    由斯故說有諸有情。

    即如是身者。

    身名為身。

    身業亦名身。

    身根亦名身。

    五有色根亦名身。

    四大種聚亦名身。

    今此義中意說四大種聚身。

    故說即如是身。

    離生喜樂者。

    謂初靜慮中所可得樂平等受受所攝。

    是名離生喜樂之所滋潤遍滋潤适悅遍适悅。

    充滿遍充滿者。

    謂梵衆天于此離生喜樂随欲而得。

    無艱無難即此離生喜樂。

    起等起。

    生等生。

    聚集出現。

    能令如是四大種聚身。

    滋潤遍滋潤。

    适悅遍适悅。

    充滿遍充滿。

    滋潤乃至遍充滿已安樂住者。

    謂彼爾時由離生喜樂。

    身心無苦惱安樂而住。

    如世尊于分别生記經中說。

    苾刍當知。

    如修定者從此處沒生梵衆天。

    數現受離生喜樂。

    彼先住此入初靜慮。

    亦數現受離生喜樂。

    彼先後所受離生喜樂無異無差别。

    依定等故。

    謂先此間于初靜慮。

    若習若修若多所作。

    後方生彼梵衆天故。

    二所受離生喜樂品類相似。

    謂梵衆天者顯初靜慮。

    梵衆等天是第一者。

    謂随算數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此居第一。

    樂生者。

    謂此生處長時受安隐樂。

    離苦樂樂受樂故名樂生。

    複次有諸有情者。

    謂諸有情谛義勝義不可得廣說如前。

    即如是身者。

    身名為身。

    乃至廣說。

    定生喜樂者。

    謂第二靜慮中所可得樂平等受受所攝。

    是名定生喜樂之所滋潤遍滋潤。

    适悅遍适悅。

    充滿遍充滿者。

    謂極光淨天于此定生喜樂随欲而得。

    無艱無難即此定生喜樂起等起。

    生等生。

    聚集出現。

    能令如是四大種聚身。

    滋潤遍滋潤。

    适悅遍适悅。

    充滿遍充滿。

    滋潤乃至遍充滿已安樂住者。

    謂彼爾時由定生喜樂。

    身心無苦惱安樂而住。

    如世尊于分别生記經中說。

    苾刍當知。

    如修定者。

    從此處沒生極光淨天。

    數數現受定生喜樂。

    彼先住此入第二靜慮。

    亦數現受定生喜樂。

    彼先後所受定生喜樂。

    無異無差别。

    依定等故。

    謂先此間于第二靜慮。

    若習若修若多所作。

    後方生彼極光淨天故。

    二所受定生喜樂品類相似。

    謂極光淨天者。

    顯第二靜慮極光淨等天。

    是第二者謂随算數漸次順次相續次第。

    此居第二。

    樂生者。

    謂此生處長時受安隐樂。

    離苦樂樂受樂故名樂生。

    複次有諸有情者。

    謂諸有情谛義勝義不可得。

    廣說如前。

    即如是身者。

    身名為身乃至廣說。

    離喜之樂者謂第三靜慮中所可得樂平等受受所攝。

    是名離喜之樂之所滋潤遍滋潤。

    适悅遍适悅。

    充滿遍充滿者。

    謂遍淨天于此離喜之樂随欲而得。

    無艱無難即此離喜之樂。

    起等起。

    生等生。

    聚集出現。

    能令如是四大種聚身。

    滋潤遍滋潤。

    适悅遍适悅。

    充滿遍充滿。

    滋潤乃至遍充滿已安樂住者。

    謂彼爾時由離喜之樂。

    身心無苦惱安樂而住。

    如世尊于分别生記經中說。

    苾刍當知。

    如修定者。

    從此處沒生遍淨天。

    數數現受離喜之樂。

    彼先住此入第三靜慮。

    亦數現受離喜之樂。

    彼先後所受離喜之樂。

    無異無差别。

    依定等故。

    謂先此間于第三靜慮。

    若習若修若多所作。

    後方生彼遍淨天故。

    二所受離喜之樂品類相似。

    謂遍淨天者。

    顯第三靜慮遍淨等天。

    是第二者。

    謂随算數漸次順次相續次第。

    此居第三。

    樂生者。

    謂此生處長時受安隐樂。

    離苦樂樂受樂故名樂生 初三慧者。

    一聞所成慧。

    二思所成慧。

    三修所成慧。

    聞所成慧雲何。

    答因聞依聞由聞建立。

    于彼彼處有勢力得自在正遍通達。

    其事如何。

    如有苾刍。

    或受持素呾纜。

    或受持毗奈耶。

    或受持阿毗達磨。

    或聞親教師說。

    或聞軌範師說。

    或聞展轉傳授藏說。

    或聞随一如理者說。

    是名為聞。

    因此聞依此聞由此聞建立故。

    于彼彼處有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