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達磨集異門足論 第二卷

關燈
不随心生長。

    彼于眼根能防能守。

    由斯故說能護眼根。

    以能護眼根貪嗔癡不起。

    耳鼻舌身意根亦爾。

    且說意根者。

    謂意了法已由意根故。

    不取其相不取随好。

    即于是處能護意根。

    由住能護不起世貪憂惡不善法。

    不随心生長。

    彼于意根能防能守。

    由斯故說能護意根。

    以能護意根貪嗔癡不起。

    彼由發起如理思擇。

    眼見諸色。

    耳聞諸聲。

    鼻嗅諸香。

    舌嘗諸味。

    身覺諸觸。

    意了諸法。

    于六根門能防能等防能遍防。

    能藏能覆能蔽能寂靜。

    能調伏能守護。

    是謂能護根門。

    于食知量雲何。

    答如世尊說。

    苾刍當知。

    諸多聞聖弟子能思擇而食。

    不為勇健不為傲逸。

    不為顔貌不為端嚴。

    而食所食但為此身。

    暫住存濟止息饑渴。

    攝受梵行而食所食。

    為斷故受不起新受。

    無罪存濟力樂安住而食所食。

    能思擇而食者。

    謂住如理所引。

    思擇而食所食。

    不為勇健食所食者。

    非如一類食所食時。

    起如是心我食此食。

    必使飽滿令身勇健。

    能作重業能荷重擔。

    資益壽量久住世間。

    能摧怨敵能越車乘。

    能遠跳擲能作種種世間掉戲。

    不為傲逸食所食者。

    非如一類食所食時。

    起如是心我食此食。

    必使飽滿令我傲逸。

    憍醉之心起等起生等生。

    相續引發[夌*欠]蔑一切。

    随情所樂作縱逸業。

    不為顔貌食所食者。

    非如一類食所食時。

    起如是心我食此食。

    必使飽滿當令我身。

    容貌光鮮膚體潤滑。

    不為端嚴食所食者。

    非如一類食所食時。

    起如是心我食此食。

    必使飽滿當令我身成就第一美妙形色衆所愛敬。

    但為此身暫住存濟。

    食所食者。

    謂身亦名身身根亦名身。

    五色根亦名身。

    四大種所造聚亦名身。

    于此義中說四大種所造聚身。

    諸聖弟子食所食時。

    但起是心我食此食。

    令四大種所造聚身。

    暫住等住近住安住故名暫住。

    諸聖弟子食所食時。

    但起是心我食此食。

    令四大種所造聚身存随存濟。

    随濟護随護轉随轉故名存濟。

    但為止息饑渴食所食者。

    此中饑渴所起苦受說名饑渴。

    諸聖弟子食所食時。

    但起是心我食此食。

    當令饑渴所起苦受。

    暫時止息不為惱害。

    但為攝受梵行食所食者。

    謂離淫欲亦名梵行。

    八支聖道亦名梵行。

    于此義中八支聖道說名梵行。

    諸聖弟子食所食時。

    但起是心我食此食。

    為欲攝受随順增益八支聖道。

    為斷故受不起新受食所食者。

    不食為緣所起苦受說名故受。

    飽食為緣所起苦受說名新受。

    諸聖弟子食所食時。

    但起是心我食此食。

    為斷故受不起新受。

    非為充悅為無罪。

    存濟而食所食者。

    存濟有二種。

    一有罪存濟。

    二無罪存濟。

    雲何有罪存濟。

    答如有一類矯妄詭詐現相激磨。

    以利求利而求飲食。

    如是方便得飲食已歡喜受用。

    貪愛迷悶耽着不舍。

    不見過患不知出離。

    如是名為有罪存濟。

    雲何無罪存濟。

    答非如一類矯妄詭詐現相激磨。

    以利求利而求飲食。

    如實方便得飲食已如法受用。

    不貪不愛不迷不悶不耽不着。

    能見過患善知出離。

    如是名為無罪存濟。

    諸聖弟子但為如是無罪存濟。

    而食所食為力樂故食所食者。

    謂聖弟子食所食時。

    但起是心我食此食。

    欲令身力得不衰退。

    心受喜樂能辦善事。

    為安住故食所食者。

    謂聖弟子食所食時。

    但起是心我食此食。

    欲令行立坐卧讀誦。

    修定等時身心安隐。

    諸有如是不重飲食。

    于諸飲食有平等性。

    有知量性有黠慧性。

    能了其相既了相已。

    能自裁量我今但應食爾所食。

    是謂于食知量。

    複有二法。

    謂匮戒匮見者。

    匮戒雲何。

    答斷生命不與取欲邪行。

    虛诳語離間語粗惡語雜穢語。

    複次若斷生命若不與取若非梵行。

    複次諸所有不善戒。

    諸所有非理所引戒。

    諸所有障礙定戒。

    是謂匮戒。

    問何故名匮戒。

    答此法自性不可愛。

    不可樂不可憙。

    不可意不安隐。

    不正直不可欣。

    不悅意違正理。

    複次此法能得不可愛果。

    不可樂果不可憙果。

    不可意果不安隐果。

    不正直果不可欣果。

    不悅意果違正理果。

    複次此法能感不可愛異熟。

    不可樂異熟不可憙異熟。

    不可意異熟不安隐異熟。

    不正直異熟不可欣異熟。

    不悅意異熟違正理異熟故名匮戒匮見雲何。

    答諸所有見無惠施。

    無親愛無祠祀。

    無妙行無惡行。

    無妙行惡行業果異熟。

    無此世無他世。

    無母無父無化生有情。

    無世間阿羅漢正至正行。

    謂于此世他世。

    自通達作證證知。

    我生已盡梵行已立。

    所作已辦不受後有。

    複次諸所有不善見。

    諸所有非理所引見。

    諸所有障礙定見。

    是謂匮見。

    問何故名匮見。

    答此法自性不可愛。

    乃至違正理。

    複次此法能得不可愛果。

    乃至違正理果。

    複次此法能感不可愛異熟。

    乃至違正理異熟故名匮見。

    如匮戒匮見。

    應知破戒破見亦爾 複有二法。

    謂具戒具見者。

    具戒雲何。

    答離斷生命離不與取。

    離欲邪行離虛诳語離離間語。

    離粗惡語離雜穢語。

    複次離斷生命離不與取離非梵行。

    複次諸所有學戒。

    諸所無學戒諸所有善非學非無學戒。

    是謂具戒。

    問何故名具戒。

    答此法自性可愛。

    可樂可憙可意安隐。

    正直可欣悅意随順正理。

    複次此法能得可愛果。

    可樂果可憙果。

    可意果安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