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昙毗婆沙論 第五十七卷
關燈
小
中
大
生故是無生智。
集智滅智說亦如是。
法智道智非盡智無生智他心智二。
若是盡智無生智他心智三。
體性是一。
以事故異。
以對治故是法智。
以行故是道智。
以所作竟故是盡智。
從因生故是無生智。
以方便故是他心智。
比智亦如是。
他心智等智如先說。
苦智現在前時。
幾智現在前。
答曰。
或二或三。
苦智法智非盡智無生智二若是盡智無生智三。
苦智比智非盡智無生智二。
若是盡智無生智三。
體性是一。
以事故異。
以行故是苦智。
以對治故是法智。
以所作竟故是盡智。
從因生故是無生智。
如苦智。
集滅智亦如是。
道智現在前時。
幾智現在前。
答曰。
或二或三。
道智法智非盡智無生智他心智二。
若是盡智無生智他心智三。
道智比智非盡智無生智他心智二。
若是盡智無生智他心智三。
體性是一。
以事故異。
廣說如上。
如慧解脫。
俱解脫亦如是。
問曰。
何故不說盡智無生智攝他心智耶。
答曰。
他心智。
以對治故。
是法智比智。
以方便故是他心智。
他心智但緣他心。
盡智無生智。
緣自身他身及非身法。
複次他心智緣現在。
彼二智緣三世及無為。
複次他心智緣心心數法。
彼二智緣四陰五陰及無為法。
複次他心智是見。
彼二智非見。
堅信人。
于此三三昧。
幾成就。
幾不成就。
答曰。
滅法忍未生成就二。
謂空無願。
滅法忍生成就三。
增無相。
如堅信人。
堅法人亦如是。
信解脫人盡成就。
如信解脫。
見到身證慧解脫俱解脫亦如是。
堅信人。
于此三三昧。
幾過去成就。
幾未來成就。
幾現在成就。
答曰。
若依空三昧得正決定者。
苦法忍無過去。
二未來成就。
謂空無願。
一現在成就。
謂空。
餘廣說如經本。
依無願三昧得正決定。
說亦如是。
問曰。
何等人依空三昧得正決定。
何等人依無願耶。
答曰。
或有見行者。
或有愛行者。
若見行者。
依空三昧。
得正決定。
若愛行者。
依無願。
唯除菩薩。
是愛行人。
依空三昧。
得正決定。
見行者有二種。
一着我見。
二着我所見。
愛行者。
亦有二種。
一行我慢。
二多[悚*頁]堕。
着我見者。
行無我行。
着我所見者。
行空行。
行我慢者。
行無常行。
多[悚*頁]堕者。
行苦行。
複次若利根者。
依空三昧。
得正決定。
若鈍根者。
依無願。
如利鈍。
乃至聞即能解。
廣分别亦如是。
若依無願得正決定者。
或依無願無相。
離三界欲。
此身中不離起空三昧現在前。
堅信人。
空三昧現在前時。
幾智現在前。
答曰。
或二或無。
苦智法智二。
苦智比智二。
忍中無。
餘廣說如經本。
乃至如慧解脫。
俱解脫亦如是。
問曰。
何故盡智無生智。
不與空三昧相應耶。
答曰。
所行異故。
若行是空三昧。
所行非盡智無生智。
若行是盡智無生智。
所行非空三昧。
複次空三昧與見相應。
彼二智性非見。
複次空三昧體。
是第一義。
所行亦是第一義。
彼二智體。
雖是第一義。
而所行是世谛 堅信人。
未知欲知根現在前時。
幾智現在前。
答曰。
或二或無。
苦智法智二。
苦智比智二。
乃至道智法智二。
忍中無。
如未知欲知根。
七覺八道支亦如是。
如堅信堅法亦如是。
餘廣說如經本。
若如此所說。
則明慧解脫阿羅漢。
能起根本禅現在前。
問曰。
若慧解脫阿羅漢。
能起根本禅現在前者。
佛經雲何通。
如說。
蘇屍摩問諸比丘。
雲何起諸禅現在前。
諸比丘答蘇屍摩。
當知我等是慧解脫人。
答曰。
慧解脫有二種。
一是少分。
二是滿分。
少分慧解脫者。
能起一禅二禅三禅現在前。
滿分者。
乃至不能起一禅現在前。
此中說少分慧解脫。
經中說滿分慧解脫。
是故二俱善通 若法與法智相應。
亦與比智相應耶。
諸法以三事故共合。
或以攝故合。
或以相應故合。
或以攝以相應故合。
以攝合者。
如智于智。
以相應合者。
如智于定。
以攝以相應合者。
如智于根覺支道支。
若法與法智相應。
亦與比智相應耶。
答曰。
若法與法智相應不與比智相應。
所以者何。
非一心故。
若有法智。
則無比智。
而與他心智相應耶。
答曰。
或法與法智相應。
不與他心智相應。
乃至廣作四句。
與法智相應不與他心智相應者。
他心智所不攝法智相應法。
彼是何耶。
答曰。
苦集滅法智他心智所不攝道法智相應法。
與他心智相應非法智者。
法智所不攝他心智相應法。
彼是何耶。
答曰。
比智他心智世俗他心智。
與法智相應亦與他心智相應者。
法智所攝他心智相應法。
彼是何耶。
答曰。
法智他心智相應法。
謂九大地。
十善大地。
及以心覺觀随地。
不與法智相應亦不與他心智相應者。
法智他心智。
所以者何。
自體不應自體
集智滅智說亦如是。
法智道智非盡智無生智他心智二。
若是盡智無生智他心智三。
體性是一。
以事故異。
以對治故是法智。
以行故是道智。
以所作竟故是盡智。
從因生故是無生智。
以方便故是他心智。
比智亦如是。
他心智等智如先說。
苦智現在前時。
幾智現在前。
答曰。
或二或三。
苦智法智非盡智無生智二若是盡智無生智三。
苦智比智非盡智無生智二。
若是盡智無生智三。
體性是一。
以事故異。
以行故是苦智。
以對治故是法智。
以所作竟故是盡智。
從因生故是無生智。
如苦智。
集滅智亦如是。
道智現在前時。
幾智現在前。
答曰。
或二或三。
道智法智非盡智無生智他心智二。
若是盡智無生智他心智三。
道智比智非盡智無生智他心智二。
若是盡智無生智他心智三。
體性是一。
以事故異。
廣說如上。
如慧解脫。
俱解脫亦如是。
問曰。
何故不說盡智無生智攝他心智耶。
答曰。
他心智。
以對治故。
是法智比智。
以方便故是他心智。
他心智但緣他心。
盡智無生智。
緣自身他身及非身法。
複次他心智緣現在。
彼二智緣三世及無為。
複次他心智緣心心數法。
彼二智緣四陰五陰及無為法。
複次他心智是見。
彼二智非見。
堅信人。
于此三三昧。
幾成就。
幾不成就。
答曰。
滅法忍未生成就二。
謂空無願。
滅法忍生成就三。
增無相。
如堅信人。
堅法人亦如是。
信解脫人盡成就。
如信解脫。
見到身證慧解脫俱解脫亦如是。
堅信人。
于此三三昧。
幾過去成就。
幾未來成就。
幾現在成就。
答曰。
若依空三昧得正決定者。
苦法忍無過去。
二未來成就。
謂空無願。
一現在成就。
謂空。
餘廣說如經本。
依無願三昧得正決定。
說亦如是。
問曰。
何等人依空三昧得正決定。
何等人依無願耶。
答曰。
或有見行者。
或有愛行者。
若見行者。
依空三昧。
得正決定。
若愛行者。
依無願。
唯除菩薩。
是愛行人。
依空三昧。
得正決定。
見行者有二種。
一着我見。
二着我所見。
愛行者。
亦有二種。
一行我慢。
二多[悚*頁]堕。
着我見者。
行無我行。
着我所見者。
行空行。
行我慢者。
行無常行。
多[悚*頁]堕者。
行苦行。
複次若利根者。
依空三昧。
得正決定。
若鈍根者。
依無願。
如利鈍。
乃至聞即能解。
廣分别亦如是。
若依無願得正決定者。
或依無願無相。
離三界欲。
此身中不離起空三昧現在前。
堅信人。
空三昧現在前時。
幾智現在前。
答曰。
或二或無。
苦智法智二。
苦智比智二。
忍中無。
餘廣說如經本。
乃至如慧解脫。
俱解脫亦如是。
問曰。
何故盡智無生智。
不與空三昧相應耶。
答曰。
所行異故。
若行是空三昧。
所行非盡智無生智。
若行是盡智無生智。
所行非空三昧。
複次空三昧與見相應。
彼二智性非見。
複次空三昧體。
是第一義。
所行亦是第一義。
彼二智體。
雖是第一義。
而所行是世谛 堅信人。
未知欲知根現在前時。
幾智現在前。
答曰。
或二或無。
苦智法智二。
苦智比智二。
乃至道智法智二。
忍中無。
如未知欲知根。
七覺八道支亦如是。
如堅信堅法亦如是。
餘廣說如經本。
若如此所說。
則明慧解脫阿羅漢。
能起根本禅現在前。
問曰。
若慧解脫阿羅漢。
能起根本禅現在前者。
佛經雲何通。
如說。
蘇屍摩問諸比丘。
雲何起諸禅現在前。
諸比丘答蘇屍摩。
當知我等是慧解脫人。
答曰。
慧解脫有二種。
一是少分。
二是滿分。
少分慧解脫者。
能起一禅二禅三禅現在前。
滿分者。
乃至不能起一禅現在前。
此中說少分慧解脫。
經中說滿分慧解脫。
是故二俱善通 若法與法智相應。
亦與比智相應耶。
諸法以三事故共合。
或以攝故合。
或以相應故合。
或以攝以相應故合。
以攝合者。
如智于智。
以相應合者。
如智于定。
以攝以相應合者。
如智于根覺支道支。
若法與法智相應。
亦與比智相應耶。
答曰。
若法與法智相應不與比智相應。
所以者何。
非一心故。
若有法智。
則無比智。
而與他心智相應耶。
答曰。
或法與法智相應。
不與他心智相應。
乃至廣作四句。
與法智相應不與他心智相應者。
他心智所不攝法智相應法。
彼是何耶。
答曰。
苦集滅法智他心智所不攝道法智相應法。
與他心智相應非法智者。
法智所不攝他心智相應法。
彼是何耶。
答曰。
比智他心智世俗他心智。
與法智相應亦與他心智相應者。
法智所攝他心智相應法。
彼是何耶。
答曰。
法智他心智相應法。
謂九大地。
十善大地。
及以心覺觀随地。
不與法智相應亦不與他心智相應者。
法智他心智。
所以者何。
自體不應自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