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昙毗婆沙論 第五十四卷

關燈
阿毗昙毗婆沙論第五十四卷 迦旃延子造五百羅漢釋 北涼天竺沙門浮陀跋摩共道泰等譯 智揵度他心智品第二之六 ◎佛經說佛告比丘。

    若有衆生。

    能信樂汝所說者。

    汝等應以慈愍心為說。

    四不壞淨。

    令得安住修行此法。

    廣如契經說。

    問曰。

    世尊何故說此經耶。

    答曰。

    欲為說法者顯示應聽法緣故。

    說法者不知應為誰說。

    誰不應為說。

    心生怯弱。

    佛作是說。

    汝等不應輕有所說。

    若有衆生。

    能信樂汝所說者。

    乃可為說。

    複次欲說報恩法故。

    佛說此經。

    經說佛告比丘。

    若人于百年中。

    一肩負父。

    一肩負母。

    處處遊行。

    猶不名為報父母恩。

    佛告比丘。

    若父母不信教令立信。

    無戒為說善戒。

    悭吝教令布施無慧教令修慧。

    爾乃名為報父母恩。

    問曰。

    諸佛法中所有善法。

    盡應教人。

    何故獨說教四不壞淨耶。

    尊者波奢說曰。

    此中世尊說聖道名不壞淨。

    一切聖道。

    或是相應法。

    或是共有法。

    若說信則說相應法聖道。

    若說戒則說共有法聖道。

    複次此說現初門略要始入法一切佛法所有善法。

    或是色或非色。

    若說戒。

    當知已說色性善法。

    若說信。

    當知已說非色性善法。

    如色法非色法。

    相應不相應。

    有依無依。

    有行無行。

    有勢用無勢用。

    有緣無緣。

    當知亦如是。

    複次所有善法。

    或是根性。

    或非根性。

    若說信。

    當知已說根性善法。

    若說戒。

    當知已說非根性善法。

    複次依四不壞淨故。

    施設四沙門果。

    複次此四不壞淨。

    有二種相。

    一不壞相。

    二是淨相。

    不壞相者。

    無漏信不為非信所壞。

    無漏戒不為非戒所壞。

    信于心數法中是淨相。

    戒于四大法中是淨相。

    複次為示止惡道貧窮怖畏方便故。

    戒能止惡道怖畏。

    信能止貧窮怖畏。

    無漏信戒。

    雖無障非不因有漏信戒。

    複次欲引道依外道受化者令入佛法故。

    諸比丘。

    或有親屬。

    依外道受化。

    以親受故。

    贊歎佛法。

    毀訾外道法。

    令他嗔恚。

    轉遠佛法。

    佛于是說。

    汝等無力無畏。

    不知衆生諸根心行。

    汝于彼人。

    若有憐愍心者。

    當為說四不壞淨。

    若得四不壞淨。

    心不移動。

    所以者何。

    比丘當知。

    四大可令變異。

    若人得四不壞淨。

    無有變異。

    問曰。

    一切諸法。

    盡不變異。

    何以獨說四大不變異耶。

    答曰。

    以四法明四法故。

    複次行者先觀四大不變異相。

    然後于一切法。

    見不變異相。

    複次外道計四大是常。

    佛說四大非是常法。

    假令四大如外道所說是常者。

    是常法可令變異。

    若我弟子。

    成就四不壞淨有變異者。

    無有是處。

    複次四大能持展轉增長生死法 佛經說。

    信是大象手。

    問曰。

    何故佛說信是大象手。

    答曰。

    能有所取故。

    如象有手。

    能取衆生數非衆生數物。

    如是聖弟子。

    有信手者。

    能取善法 佛經說若聖弟子。

    成就于佛不壞淨。

    多住此法時。

    是時先成就于佛不壞淨。

    諸天心大歡喜。

    作如是言。

    如我等成就多住于佛不壞淨故。

    來生此間。

    諸聖弟子。

    亦成就于佛不壞淨。

    身壞命終。

    亦當生此間。

    與我等同處。

    成就于法不壞淨。

    于僧不壞淨。

    于戒不壞淨。

    亦如是。

    問曰。

    彼諸天先于此間。

    盡成就四不壞淨。

    何故諸天。

    或有贊歎于佛不壞淨者。

    或有乃至贊歎于戒不壞淨者耶。

    答曰。

    衆生或有為于佛不壞淨。

    勤修方便入于佛法。

    或有乃至為于戒不壞淨。

    勤修方便入于佛法。

    若為于佛不壞淨。

    諸天勤修方便入于佛法者。

    則贊歎于佛不壞淨。

    乃至為于戒不壞淨。

    諸天勤修方便入于佛法者。

    則贊歎于戒不壞淨。

    複次諸天或有樂觀于佛者。

    或有樂觀于戒者。

    若樂觀于佛者。

    贊歎于佛不壞淨。

    乃至若樂觀于戒者。

    贊歎于戒不壞淨 佛經說阿阇世王。

    成就無根信。

    問曰。

    一切有為法皆有根。

    何故說阿阇世王信無根耶。

    答曰。

    此信以無見道根故。

    如說不壞智相應信。

    以見道為根。

    彼無見道根故言無根。

    而有與見道相似信為根。

    複次無無漏智善根故言無根。

    無漏信以無漏智無漏善根為根。

    彼不得無漏智。

    亦不得無漏善根。

    而得與無漏相似信。

    複次阿阇世王。

    不久供養佛。

    亦不親近諸有德比丘。

    而得如是信。

    若于樓觀象馬之上。

    見佛世尊。

    即前向佛。

    以身投地。

    身無苦痛。

    是無根信力。

    亦是佛之威神。

    是故名無根信。

    複次此信無相似因。

    無有法與彼信作相似因者。

    如幹樹無根。

    彼信亦爾。

    故名無根。

    複次雖有此信。

    不免惡道。

    故名無根信 此四颠倒須陀洹。

    幾斷幾不斷。

    問曰。

    何故作此論。

    答曰。

    如毗婆阇婆提說。

    有十二颠倒。

    謂無常有常想颠倒心颠倒見颠倒。

    苦有樂想颠倒心颠倒見颠倒。

    無我我想颠倒心颠倒見颠倒。

    不淨淨想颠倒心颠倒見颠倒。

    八是見道斷。

    四是修道斷。

    八見道斷者。

    無常常想颠倒見颠倒。

    苦有樂想颠倒見颠倒。

    無我我想颠倒見颠倒不淨淨想颠倒見颠倒。

    四是修道斷者。

    無常計常心颠倒。

    苦計樂心颠倒。

    無我計我心颠倒。

    不淨計淨心颠倒。

    諸見道斷者。

    苦比忍現在前時畢竟斷。

    諸修道斷者。

    金剛喻定現在前時畢竟斷。

    問曰。

    彼何故作如是說。

    答曰。

    彼依佛經。

    佛經說佛告比丘。

    此四颠倒想颠倒心颠倒見颠倒。

    乃至廣說。

    依此經故。

    說十二颠倒。

    以二事止如是說者意。

    而作問答。

    若作是問。

    此四颠倒須陀洹。

    幾斷幾不斷。

    則止彼說十二者意。

    若作是答。

    須陀洹盡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