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昙毗婆沙論 第五十三卷

關燈
阿毗昙毗婆沙論第五十三卷 迦旃延子造五百羅漢釋 北涼天竺沙門浮陀跋摩共道泰等譯 智揵度他心智品第二之五 ◎問曰。

    此六通。

    幾是明非示現。

    幾是示現非明。

    幾是明亦是示現。

    幾非是明亦非示現耶。

    答曰。

    二是明非示現者。

    謂念前世智生死智。

    二是示現非明者。

    謂身通他心智通是。

    明亦示現者。

    謂漏盡通。

    非明非示現者。

    謂天耳通。

    問曰。

    此六通何故。

    三是示現。

    三非示現。

    答曰。

    令他信樂生希有想。

    入于法者。

    名為示現。

    三通不爾。

    若作是說。

    我天耳聞聲。

    天眼見色。

    能知過去無數生事。

    人皆生疑。

    此事或虛或實。

    曾聞有一居士。

    請尼揵陀若提子及弟子衆。

    于其家食。

    時尼揵陀若提子既入其家。

    而便微笑。

    居士問言。

    大師已離種種調戲。

    今何故笑。

    師答之言。

    今我法中所有妙法。

    汝可悉得聞耶。

    是時居士殷勤重問。

    而便答言。

    南拔提河側。

    有二猕猴。

    共鬥不已。

    忽然堕河。

    為水所漂。

    是以我笑。

    是時居士。

    而作是言。

    大師天眼。

    甚為希有。

    明淨乃爾。

    時諸尼揵。

    各坐其床。

    次第下食。

    以飯覆羹。

    而上其師。

    餘諸尼揵。

    以羹在上。

    諸餘尼揵。

    應時皆食。

    其師而獨不食。

    居士問言。

    大師。

    今者何故不食。

    師答之言。

    此飯無羹。

    是以不食。

    是時居士。

    便語師言。

    天眼明淨。

    希有乃爾。

    見南拔提河側猕猴堕河。

    而不見飯底羹耶。

    以是事故。

    三通非示現。

    不能令他信樂生希有想。

    入于佛法。

    若以身通。

    令一身為多。

    多還為一。

    種種變化。

    上至梵世。

    令多衆生生希有想。

    若有知他心所念法者。

    語他人言。

    汝有如是念。

    作如是思惟。

    悉如其心。

    而不相違。

    令多衆生。

    于佛法中。

    生希有想。

    若為他說法。

    使遠塵離垢。

    得法眼淨者。

    亦令多衆生。

    于佛法中。

    生希有想。

    以是事故。

    三通令他信樂生希有想。

    入于佛法 問曰。

    何等人應為現神變。

    何等人不應為現神變耶。

    答曰。

    若一向信。

    若一向不信者。

    不應為現神變。

    若在中不定信不定不信者。

    應為現神變。

    令入佛法。

    何以知之。

    經說。

    佛住那迦揵陀城波婆利迦庵羅林。

    時有居士子。

    名翅跋多。

    往詣佛所。

    頭面禮足。

    卻坐一面。

    而白佛言。

    世尊。

    此那迦乾陀城。

    豐樂熾盛。

    人民衆多。

    加信敬佛法僧。

    唯願世尊。

    可聽一沙門于此國土諸人衆前。

    現上人法種種神變。

    使那迦揵陀人于佛法僧倍生信敬。

    佛告居士子。

    我不為諸弟子作如是說。

    汝等來往之處。

    于諸人前。

    現上人法種種神變。

    我為諸弟子。

    而作是說。

    汝等應覆藏善法發露惡法。

    爾時居士子。

    複白佛言。

    世尊。

    見何過患。

    不令諸弟子現神變。

    而作是說。

    覆藏善法發露惡法耶。

    佛告居士子。

    示現有三種。

    一神足示現。

    二知他心示現。

    三說法示現。

    雲何名神足示現。

    居士子。

    若沙門婆羅門。

    示現種種神變。

    一身為多身。

    多身為一身。

    乃至梵世身得自在。

    有信者見向不信者說。

    而作是言。

    我見沙門婆羅門示現種種神變。

    一身為多身。

    多身為一身。

    乃至梵世身得自在。

    時不信者。

    語信者言。

    汝見此事。

    有何奇異。

    有咒名揵陀羅。

    有人受持讀誦。

    亦能示現種種神變。

    居士子。

    于意雲何。

    如是不信者。

    豈非嫌責諸信者耶。

    居士子白佛言。

    世尊。

    實生嫌責。

    複次居士子。

    若沙門婆羅門。

    說他人心所念。

    汝有如是念如是思惟。

    悉如其言。

    而無虛者。

    有信者聞向不信者說。

    而作是言。

    我見沙門婆羅門知他心所念法。

    乃至廣說。

    時不信者言。

    汝見此事。

    有何奇異。

    有咒名刹尼迦若有受持讀誦之者能知他人心所念法。

    乃至廣說。

    居士子。

    當知我以如是過患故。

    不聽諸弟子示現種種神變。

    而作是說。

    汝等當覆藏善法發露惡法。

    以是事故。

    一向信一向不信。

    不應為示現種種神變。

    若在中不定信不定不信者。

    應為現神變令入佛法。

    問曰。

    何故名示現。

    答曰。

    如守門者法。

    故名為示現。

    如守門人。

    示現内法。

    令外人知。

    示現外法。

    令内人知。

    示現内法令外人知者。

    如說王今在内。

    澡浴飲食。

    觀種種珍寶。

    示現外法。

    令内人知者。

    如說今某國某村。

    持如是信物。

    今在門外。

    以是事故。

    如守門者法。

    故名為示現◎ ◎佛經說菩薩于夜初分。

    起通起明。

    于夜中分。

    起通起明。

    于夜後分。

    起通起明。

    問曰。

    菩薩何故初中後夜起通明耶。

    答曰。

    是恒河沙等諸菩薩。

    次第行法。

    複次初中後夜起通明者。

    欲令此身成法器故。

    複次欲令所作了了分明故。

    複次欲安足故起通。

    欲遠照故起明。

    複次喻如無礙解脫道故起通明。

    通如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