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昙毗婆沙論 第五十三卷
關燈
小
中
大
。
先得何等信。
答曰。
得法即于苦法。
尊者瞿沙說曰。
信過患法于苦谛。
信功德法于滅谛。
若見集時。
先得何等信。
答曰。
得法即于集法。
尊者瞿沙說曰。
見過患法于集谛。
見功德法于滅谛。
若見滅時。
先得何等信。
答曰。
得法即于滅法。
問曰。
行者見三谛時。
得二種不壞淨。
謂信及戒。
何故但說信不說戒耶。
答曰。
應說而不說者。
當知此說有餘。
複次此中不問有得幾不壞淨。
但問有得緣何不壞淨戒。
是無緣法故。
是以不說。
若見道時。
先得何等信。
答曰。
得于佛法僧不壞信。
外國法師。
作如是說。
見道谛三刹那頃。
信根現在前時。
取其相應回轉法。
有四不壞淨。
彼信若緣佛身中無學法。
是名于佛不壞信。
若緣辟支佛身中三根菩薩二根。
名于法不壞信。
若緣聲聞身中學無學法。
是名于僧不壞信。
取其回轉戒。
名聖所愛戒。
不應如外國法師所說。
罽賓沙門。
作如是說。
彼信總緣于法。
無所分别。
名于法不壞信。
但信現在前時。
未來則有無量信修未來修信。
或有緣佛無學法者。
是名不共。
緣于佛不壞信。
或有緣辟支佛三根菩薩二根者。
是名不共。
緣于法不壞信。
或有緣聲聞身中學無學法者。
是名不共。
緣于僧不壞信。
或有緣佛身中無學法辟支佛身中三根菩薩身中二根。
或有緣佛身中無學法聲聞身中學無學法。
或有緣辟支佛身中三根菩薩身中二根聲聞身中學無學法。
或有緣佛身中無學法辟支佛身中三根菩薩身中二根聲聞身中學無學法。
如是等盡是共緣于法不壞信。
亦得回轉聖所愛戒。
如見道谛時三刹那頃。
道比智亦如是。
異者行人爾時見道谛三心頃。
不得修緣前三谛信。
是時頃修。
問曰。
如滅道體是淨處是淨處。
見時得不壞淨可爾。
苦集谛體非是淨。
非是淨處。
所以者何。
是煩惱惡行邪見颠倒法。
雲何見時得不壞淨耶。
答曰。
以二事故。
得不壞淨。
一是可信。
二是可求。
于滅道谛。
得不壞淨。
有二事。
以是可信。
亦是可求。
于苦集谛。
得不壞淨。
唯有一事。
是可信非是可求。
尊者瞿沙說曰。
若為苦集所逼。
則見滅道是勝。
如人為風暴所逼。
則見室宅為勝妙。
彼亦如是。
堅信人于堅信道。
以二事故。
得不壞淨。
一是可信。
二是可求。
于堅法道。
亦有二事。
堅法人于堅法道。
亦以二事。
一是可信。
二是可求。
于堅信道。
唯是可信。
非是可求。
信解脫道。
見到道。
時解脫道。
非時解脫道。
聲聞道。
辟支佛道。
佛道。
随相而說。
問曰。
若信舍利弗身中無學法。
為是于法不壞信。
為是于僧不壞信。
若是法者。
彼緣聲聞身中無學法。
若是僧者。
舍利弗一人非僧。
答曰。
應說是僧。
問曰。
若然者一人雲何是僧。
答曰。
若以法而言是僧。
若以人而言非僧 若依未至禅。
得未曾得。
于佛不壞淨現在前時。
現在二謂于佛及戒。
未來四若起曾得者現在前。
現在二未來無。
乃至依第四禅說亦如是。
若依無色定。
得未曾得。
于佛不壞淨現在前時。
現在一謂信佛。
未來四若起曾得者現在前。
現在一未來無 問曰。
雲何立不壞淨。
為以自體。
為以所緣。
若以自體者。
應有二種。
謂信及戒。
若以所緣者。
應有三種。
謂佛法僧。
所以者何。
戒無所緣故。
答曰。
應作是說。
以自體亦以所緣。
自體者是戒。
所緣者是信。
如自體所緣。
自體三寶。
自體三歸。
說亦如是。
此是不壞淨體性。
乃至廣說。
已說體性。
所以今當說。
何故名不壞。
不壞淨是何義。
答曰。
種種觀解種種籌量得故名不壞淨。
複次不可破故名不壞淨。
若沙門婆羅門。
若天若魔若梵。
及餘世間。
無有能如法破者。
故名不壞淨。
複次此信不可斷。
故名不壞淨。
無有沙門婆羅門能如法斷者。
廣說如上。
尊者瞿沙說曰。
若于佛法。
不種種觀解。
不種種籌量。
猶如水上不系之船。
輕躁易壞。
與上相違。
則不輕躁易壞。
故名不壞淨。
問曰。
世尊何故先說于佛不壞淨。
乃至後說戒不壞淨耶。
答曰。
若作是說。
則文義随順。
說者則易。
受者易解。
複次佛喻如醫。
法喻無病。
僧喻瞻病人。
戒喻良藥。
複次佛能說法故在初。
佛為說何法。
所以次信。
法為誰說。
法為僧說。
所以次信僧。
為以何事故名僧。
以戒故名僧。
所以次戒。
複次能示衆生道故先信佛。
能到涅槃城故次信法。
猶如善伴故次信僧。
如資糧故次戒。
複次信佛如船師。
信法如彼岸。
信僧如同載者。
信戒如船 佛經說此聖所愛戒。
不破不穿。
不雜穢惡。
智者所稱譽。
問曰。
聖所愛戒。
何故名不破不穿不雜穢惡。
廣說如雜揵度◎
先得何等信。
答曰。
得法即于苦法。
尊者瞿沙說曰。
信過患法于苦谛。
信功德法于滅谛。
若見集時。
先得何等信。
答曰。
得法即于集法。
尊者瞿沙說曰。
見過患法于集谛。
見功德法于滅谛。
若見滅時。
先得何等信。
答曰。
得法即于滅法。
問曰。
行者見三谛時。
得二種不壞淨。
謂信及戒。
何故但說信不說戒耶。
答曰。
應說而不說者。
當知此說有餘。
複次此中不問有得幾不壞淨。
但問有得緣何不壞淨戒。
是無緣法故。
是以不說。
若見道時。
先得何等信。
答曰。
得于佛法僧不壞信。
外國法師。
作如是說。
見道谛三刹那頃。
信根現在前時。
取其相應回轉法。
有四不壞淨。
彼信若緣佛身中無學法。
是名于佛不壞信。
若緣辟支佛身中三根菩薩二根。
名于法不壞信。
若緣聲聞身中學無學法。
是名于僧不壞信。
取其回轉戒。
名聖所愛戒。
不應如外國法師所說。
罽賓沙門。
作如是說。
彼信總緣于法。
無所分别。
名于法不壞信。
但信現在前時。
未來則有無量信修未來修信。
或有緣佛無學法者。
是名不共。
緣于佛不壞信。
或有緣辟支佛三根菩薩二根者。
是名不共。
緣于法不壞信。
或有緣聲聞身中學無學法者。
是名不共。
緣于僧不壞信。
或有緣佛身中無學法辟支佛身中三根菩薩身中二根。
或有緣佛身中無學法聲聞身中學無學法。
或有緣辟支佛身中三根菩薩身中二根聲聞身中學無學法。
或有緣佛身中無學法辟支佛身中三根菩薩身中二根聲聞身中學無學法。
如是等盡是共緣于法不壞信。
亦得回轉聖所愛戒。
如見道谛時三刹那頃。
道比智亦如是。
異者行人爾時見道谛三心頃。
不得修緣前三谛信。
是時頃修。
問曰。
如滅道體是淨處是淨處。
見時得不壞淨可爾。
苦集谛體非是淨。
非是淨處。
所以者何。
是煩惱惡行邪見颠倒法。
雲何見時得不壞淨耶。
答曰。
以二事故。
得不壞淨。
一是可信。
二是可求。
于滅道谛。
得不壞淨。
有二事。
以是可信。
亦是可求。
于苦集谛。
得不壞淨。
唯有一事。
是可信非是可求。
尊者瞿沙說曰。
若為苦集所逼。
則見滅道是勝。
如人為風暴所逼。
則見室宅為勝妙。
彼亦如是。
堅信人于堅信道。
以二事故。
得不壞淨。
一是可信。
二是可求。
于堅法道。
亦有二事。
堅法人于堅法道。
亦以二事。
一是可信。
二是可求。
于堅信道。
唯是可信。
非是可求。
信解脫道。
見到道。
時解脫道。
非時解脫道。
聲聞道。
辟支佛道。
佛道。
随相而說。
問曰。
若信舍利弗身中無學法。
為是于法不壞信。
為是于僧不壞信。
若是法者。
彼緣聲聞身中無學法。
若是僧者。
舍利弗一人非僧。
答曰。
應說是僧。
問曰。
若然者一人雲何是僧。
答曰。
若以法而言是僧。
若以人而言非僧 若依未至禅。
得未曾得。
于佛不壞淨現在前時。
現在二謂于佛及戒。
未來四若起曾得者現在前。
現在二未來無。
乃至依第四禅說亦如是。
若依無色定。
得未曾得。
于佛不壞淨現在前時。
現在一謂信佛。
未來四若起曾得者現在前。
現在一未來無 問曰。
雲何立不壞淨。
為以自體。
為以所緣。
若以自體者。
應有二種。
謂信及戒。
若以所緣者。
應有三種。
謂佛法僧。
所以者何。
戒無所緣故。
答曰。
應作是說。
以自體亦以所緣。
自體者是戒。
所緣者是信。
如自體所緣。
自體三寶。
自體三歸。
說亦如是。
此是不壞淨體性。
乃至廣說。
已說體性。
所以今當說。
何故名不壞。
不壞淨是何義。
答曰。
種種觀解種種籌量得故名不壞淨。
複次不可破故名不壞淨。
若沙門婆羅門。
若天若魔若梵。
及餘世間。
無有能如法破者。
故名不壞淨。
複次此信不可斷。
故名不壞淨。
無有沙門婆羅門能如法斷者。
廣說如上。
尊者瞿沙說曰。
若于佛法。
不種種觀解。
不種種籌量。
猶如水上不系之船。
輕躁易壞。
與上相違。
則不輕躁易壞。
故名不壞淨。
問曰。
世尊何故先說于佛不壞淨。
乃至後說戒不壞淨耶。
答曰。
若作是說。
則文義随順。
說者則易。
受者易解。
複次佛喻如醫。
法喻無病。
僧喻瞻病人。
戒喻良藥。
複次佛能說法故在初。
佛為說何法。
所以次信。
法為誰說。
法為僧說。
所以次信僧。
為以何事故名僧。
以戒故名僧。
所以次戒。
複次能示衆生道故先信佛。
能到涅槃城故次信法。
猶如善伴故次信僧。
如資糧故次戒。
複次信佛如船師。
信法如彼岸。
信僧如同載者。
信戒如船 佛經說此聖所愛戒。
不破不穿。
不雜穢惡。
智者所稱譽。
問曰。
聖所愛戒。
何故名不破不穿不雜穢惡。
廣說如雜揵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