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昙毗婆沙論 第五十三卷
關燈
小
中
大
礙道。
明如解脫道。
複次喻如見道修道故。
通如見道。
明如修道。
複次喻如善有漏法無漏法有漏無漏無記法故。
二通是善有漏。
謂身通念前世智通。
一通是無漏。
謂漏盡智通。
一通是有漏無漏。
謂他心智通。
二通是不隐沒無記。
謂天眼天耳通。
複次次第降魔衆故。
曾聞菩薩修苦行。
知此非道。
便從彼起。
受難陀難陀婆羅門。
姊妹十六種乳糜。
令身有力。
從吉人邊受草。
詣菩提樹下。
躬自敷草。
猶如娑修迦龍王結身。
交趺而坐。
作是誓言。
我于此坐不盡漏終不起。
是時天地六種震動。
如大海中船。
亦動自在天宮。
如佉陀梨葉。
爾時魔王。
便作是念。
今此宮殿。
何故震動。
如此觀察。
乃知是菩薩在菩提樹結交趺坐立堅固誓。
即從自宮詣菩薩所作是言。
可起刹利。
今時濁惡衆生剛強。
汝不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正應居在轉輪王位。
我當獻汝七寶。
爾時菩薩。
語惡魔言。
汝今所說。
猶如小兒。
日月星宿。
可令堕落。
山林大地。
住在虛空。
欲令我于此坐不盡漏而起者。
無有是處。
爾時惡魔複語菩薩。
今我軟美之言。
而汝不用。
當現大怖畏事。
令汝見之。
是時惡魔作是語已。
便雨衆華。
還詣自宮。
遍告六欲諸天。
汝等皆應執持種種器仗鬥戰之具。
我今有怨在菩提樹下。
惡魔去後。
未久之間。
爾時菩薩。
即作是念。
若與常人。
有所诤競。
尚不可輕。
何況欲界中尊 爾時菩薩。
審谛觀察離欲之道。
速離欲界欲。
起初禅神足。
化作種種相對之類。
魔衆作鳥形來者。
化作狸貓像。
狸貓形來者。
化作狗犬像。
狗犬形來者。
化作豹像。
豹形來者。
化作虎像虎形來者。
化作師子像。
師子形來者。
化作刀劍。
火焰者作雨。
雨者作蓋。
自化其身。
在琉璃宮内以用障身。
不障其眼。
亦化此大地。
可令出聲。
化作如是相對法已。
複作是念。
我不曾為行道之人作留難耶。
便起念前世智。
見過去百千萬世。
不曾為行道之人而作留難。
乃以種種行道之具。
而饒益之。
複作是念我作何善業。
惡魔作何善業。
見于惡魔作一大無限施會如魔所作會。
我複倍是百千萬數。
惡魔布施福業。
尚不如我。
何況持戒修定福業 爾時菩薩。
以福德力故。
端正而坐。
是時惡魔。
将三十六億魔軍。
皆作種種惡貌形色。
詣菩提樹下。
爾時菩薩語惡魔言。
汝作一無限施會。
如汝所作無限施會。
我複倍汝百千萬數。
魔語菩薩。
我之施會。
以汝為證。
誰證汝耶。
爾時菩薩。
即以相好莊嚴之手。
按地出大音聲。
魔軍聞聲。
尋即破壞。
是時菩薩。
以業報天眼。
見一由旬色。
不聞其聲。
便起天耳通。
一由旬外。
雖聞其聲。
不見其色。
次起天眼通。
雖見色聞聲。
不知其心為何所念。
次起他心智通。
知帝釋眷屬心生歡喜。
魔王眷屬。
心生愁惱。
爾時菩薩。
複作是念。
惡魔為以何事。
發是惡心。
皆因五欲具。
貪着五欲。
皆由煩惱。
以是事故。
便起漏盡通。
故作是說。
欲次第降魔故。
初中後夜。
起通明現在前 若見苦時先得何等不壞淨。
見集滅道時。
先得何等不壞淨。
問曰。
何故作此論。
答曰。
或有說。
一時見谛。
無次第見谛。
如毗婆阇婆提。
問曰。
彼何故作如是說耶。
答曰。
彼依佛經。
佛經說若于苦無疑。
亦于集滅道無疑。
若說于苦無疑亦于集滅道無疑者。
豈非一時見谛非次第耶。
為止如是說者意亦明次第見谛。
若一時見谛非次第者。
則違佛經。
如說須達多居士。
往詣佛所。
作如是問。
世尊為一時見谛。
為次第見谛耶。
佛告居士。
次第見谛。
非一時見谛。
譬如登四桄梯法。
問曰。
若次第見谛非一時者。
毗婆阇婆提所引經雲何通耶。
答曰。
彼經文應如是說。
若于道無疑。
亦于苦集滅無疑應作是說。
而不說者。
有何意耶。
答曰。
佛說得果人。
若一人得果。
于四谛無疑。
複次此經說不行疑人。
若人見苦。
畢竟不行于疑。
故作是說。
尊者佛陀提婆。
作如是說。
行者始入見道。
義名于一切處信。
問曰。
彼尊者說次第見谛。
不說一時見谛。
何故作是說耶。
答曰。
應解彼所說。
以彼作是說。
行者在苦法忍時。
更無住時。
必得一切信。
如持泥器于三重屋上投之于地。
未至之頃。
義已名破。
彼亦如是。
是故欲止他義。
欲顯己義。
亦欲說法相。
相應義故。
而作此論 佛身中無學法。
是名佛緣彼無漏信。
名于佛不壞信。
辟支佛身中所有三根。
菩薩身中所有二根三谛名法。
若緣彼無漏信。
名于法不壞信。
聲聞身中所有學法無學法。
若緣彼無漏信。
是名于僧不壞信。
無漏戒是聖所愛戒。
若見苦時
明如解脫道。
複次喻如見道修道故。
通如見道。
明如修道。
複次喻如善有漏法無漏法有漏無漏無記法故。
二通是善有漏。
謂身通念前世智通。
一通是無漏。
謂漏盡智通。
一通是有漏無漏。
謂他心智通。
二通是不隐沒無記。
謂天眼天耳通。
複次次第降魔衆故。
曾聞菩薩修苦行。
知此非道。
便從彼起。
受難陀難陀婆羅門。
姊妹十六種乳糜。
令身有力。
從吉人邊受草。
詣菩提樹下。
躬自敷草。
猶如娑修迦龍王結身。
交趺而坐。
作是誓言。
我于此坐不盡漏終不起。
是時天地六種震動。
如大海中船。
亦動自在天宮。
如佉陀梨葉。
爾時魔王。
便作是念。
今此宮殿。
何故震動。
如此觀察。
乃知是菩薩在菩提樹結交趺坐立堅固誓。
即從自宮詣菩薩所作是言。
可起刹利。
今時濁惡衆生剛強。
汝不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正應居在轉輪王位。
我當獻汝七寶。
爾時菩薩。
語惡魔言。
汝今所說。
猶如小兒。
日月星宿。
可令堕落。
山林大地。
住在虛空。
欲令我于此坐不盡漏而起者。
無有是處。
爾時惡魔複語菩薩。
今我軟美之言。
而汝不用。
當現大怖畏事。
令汝見之。
是時惡魔作是語已。
便雨衆華。
還詣自宮。
遍告六欲諸天。
汝等皆應執持種種器仗鬥戰之具。
我今有怨在菩提樹下。
惡魔去後。
未久之間。
爾時菩薩。
即作是念。
若與常人。
有所诤競。
尚不可輕。
何況欲界中尊 爾時菩薩。
審谛觀察離欲之道。
速離欲界欲。
起初禅神足。
化作種種相對之類。
魔衆作鳥形來者。
化作狸貓像。
狸貓形來者。
化作狗犬像。
狗犬形來者。
化作豹像。
豹形來者。
化作虎像虎形來者。
化作師子像。
師子形來者。
化作刀劍。
火焰者作雨。
雨者作蓋。
自化其身。
在琉璃宮内以用障身。
不障其眼。
亦化此大地。
可令出聲。
化作如是相對法已。
複作是念。
我不曾為行道之人作留難耶。
便起念前世智。
見過去百千萬世。
不曾為行道之人而作留難。
乃以種種行道之具。
而饒益之。
複作是念我作何善業。
惡魔作何善業。
見于惡魔作一大無限施會如魔所作會。
我複倍是百千萬數。
惡魔布施福業。
尚不如我。
何況持戒修定福業 爾時菩薩。
以福德力故。
端正而坐。
是時惡魔。
将三十六億魔軍。
皆作種種惡貌形色。
詣菩提樹下。
爾時菩薩語惡魔言。
汝作一無限施會。
如汝所作無限施會。
我複倍汝百千萬數。
魔語菩薩。
我之施會。
以汝為證。
誰證汝耶。
爾時菩薩。
即以相好莊嚴之手。
按地出大音聲。
魔軍聞聲。
尋即破壞。
是時菩薩。
以業報天眼。
見一由旬色。
不聞其聲。
便起天耳通。
一由旬外。
雖聞其聲。
不見其色。
次起天眼通。
雖見色聞聲。
不知其心為何所念。
次起他心智通。
知帝釋眷屬心生歡喜。
魔王眷屬。
心生愁惱。
爾時菩薩。
複作是念。
惡魔為以何事。
發是惡心。
皆因五欲具。
貪着五欲。
皆由煩惱。
以是事故。
便起漏盡通。
故作是說。
欲次第降魔故。
初中後夜。
起通明現在前 若見苦時先得何等不壞淨。
見集滅道時。
先得何等不壞淨。
問曰。
何故作此論。
答曰。
或有說。
一時見谛。
無次第見谛。
如毗婆阇婆提。
問曰。
彼何故作如是說耶。
答曰。
彼依佛經。
佛經說若于苦無疑。
亦于集滅道無疑。
若說于苦無疑亦于集滅道無疑者。
豈非一時見谛非次第耶。
為止如是說者意亦明次第見谛。
若一時見谛非次第者。
則違佛經。
如說須達多居士。
往詣佛所。
作如是問。
世尊為一時見谛。
為次第見谛耶。
佛告居士。
次第見谛。
非一時見谛。
譬如登四桄梯法。
問曰。
若次第見谛非一時者。
毗婆阇婆提所引經雲何通耶。
答曰。
彼經文應如是說。
若于道無疑。
亦于苦集滅無疑應作是說。
而不說者。
有何意耶。
答曰。
佛說得果人。
若一人得果。
于四谛無疑。
複次此經說不行疑人。
若人見苦。
畢竟不行于疑。
故作是說。
尊者佛陀提婆。
作如是說。
行者始入見道。
義名于一切處信。
問曰。
彼尊者說次第見谛。
不說一時見谛。
何故作是說耶。
答曰。
應解彼所說。
以彼作是說。
行者在苦法忍時。
更無住時。
必得一切信。
如持泥器于三重屋上投之于地。
未至之頃。
義已名破。
彼亦如是。
是故欲止他義。
欲顯己義。
亦欲說法相。
相應義故。
而作此論 佛身中無學法。
是名佛緣彼無漏信。
名于佛不壞信。
辟支佛身中所有三根。
菩薩身中所有二根三谛名法。
若緣彼無漏信。
名于法不壞信。
聲聞身中所有學法無學法。
若緣彼無漏信。
是名于僧不壞信。
無漏戒是聖所愛戒。
若見苦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