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昙毗婆沙論 第四十九卷

關燈
心。

    佛一一次第知。

    所以者何。

    辟支佛聲聞。

    以方便現在前。

    佛不以方便現在前。

    行者入見道作方便。

    聲聞入為法智分他心智作方便。

    行者已入見道。

    聲聞起法智分他心智現在前。

    能知行者二心。

    謂苦法忍苦法智。

    行者入比智分。

    聲聞人為比智分他心智作方便。

    行者已入比智分。

    聲聞人起比智分他心智現在前。

    欲知苦比忍乃知道比智。

    行者為見道作方便。

    辟支佛為法智分他心智作方便。

    行者已入見道。

    辟支佛起法智分他心智現在前。

    知行者二心。

    謂苦法忍苦法智。

    行者入比智分。

    辟支佛為比智分他心智作方便。

    行者已入比智分。

    辟支佛起比智分他心智現在前。

    欲知苦比忍乃知滅比忍滅比智。

    佛不以方便一切功德現在前。

    如行者一一次第起見道現在前。

    世尊以他心智。

    一一次第而知 佛于三種道。

    以總相知。

    亦以别相知。

    辟支佛亦知三種道。

    于聲聞辟支佛道。

    以總相别相知。

    于佛道以總相知。

    不以别相。

    聲聞亦知三種道。

    于聲聞道。

    以總相别相知。

    于辟支佛道。

    以總相知。

    不以别相。

    問曰。

    聲聞見道谛時。

    為見辟支佛佛道不。

    若見者。

    他心智何故不知。

    若不見者。

    雲何得緣彼不壞信耶。

    答曰。

    應作是說見。

    問曰。

    若然者。

    他心智何故不知耶。

    答曰。

    以總相智見。

    他心智是别相知故。

    一衆生所有他心智。

    知一切衆生心心數法。

    知時為知受體。

    為知受諸刹那耶。

    若但知受體者。

    諸餘受不被知者。

    雲何知耶。

    若知受諸刹那者。

    雲何自身非衆多耶。

    自身衆多者。

    我他心智。

    體有二十一種。

    知一衆生一刹那受。

    如一刹那受。

    餘一切刹那受亦爾。

    如受刹那。

    餘心心數法刹那亦爾。

    如一衆生心心數法。

    餘衆生心心數法亦爾。

    我他心智俱心心數法則多。

    一切衆生。

    如我心心數法多。

    所依身亦應多。

    答曰。

    應作是說。

    知受體。

    問曰。

    若然者。

    餘所不知受。

    雲何知耶。

    答曰。

    若知餘受。

    無有是處。

    知時唯知所知者。

    複有說者。

    知受諸刹那。

    問曰。

    若然者。

    雲何自身非衆多耶。

    答曰。

    多有何過。

    所以者何。

    如我他心智體。

    有二十一種。

    知一切衆生心心數法。

    一切衆生他心智體。

    亦有二十一種。

    知我心心數法。

    是故無過。

    問曰。

    他心智。

    為緣過去緣未來緣現在耶。

    答曰。

    緣現在。

    問曰。

    若然者經本所說雲何通。

    如說。

    過去未來法九智知。

    答曰。

    經本應作是說。

    過去未來法八智知。

    除滅智他心智。

    而不說者。

    有何意耶。

    随緣故說。

    過去者緣過去。

    未來者緣未來。

    若如所說。

    他心智知三刹那。

    謂知現在刹那。

    次前滅者。

    次當生者。

    經本應作是說 問曰。

    他心智為緣一法。

    為緣多法耶。

    若緣一法。

    經所說雲何通。

    如說。

    有欲心如實知有欲心。

    若一時知欲亦知心者。

    豈非知多法耶。

    餘經所說複雲何通。

    如說。

    當世尊憶念時。

    遍知衆僧心之所念。

    若緣多法者。

    雲何體是三念處耶。

    答曰。

    應作是說。

    緣于一法。

    問曰。

    若然者。

    佛經雲何通。

    如說。

    如實知有欲心。

    答曰。

    心與欲相應故。

    名有欲心。

    若知欲不知心。

    若知心不知欲。

    如觀垢衣。

    若觀垢則不觀衣。

    若觀衣則不觀垢。

    彼亦如是。

    餘經複雲何通。

    如說。

    世尊當憶念時遍知衆僧心之所念。

    答曰。

    以比相知。

    非以他心智。

    世尊以他心智。

    觀一比丘心住寂靜道。

    次以比相智知諸比丘心亦爾。

    複有說者。

    世尊不以他心智知。

    亦不以比相智知。

    乃以願智知。

    複有說者。

    世尊不以他心智比相智願智知。

    世尊得盡智時。

    得未曾得欲界不隐沒無記心心數法。

    亦不入禅。

    亦不起通現在前。

    當憶念時遍知諸比丘僧心。

    複有說者。

    知多法。

    問曰。

    若然者。

    雲何體是三念處耶。

    答曰。

    初方便時是三念處通。

    若滿足是總緣法念處。

    評曰。

    應作是說。

    一切他心智緣一法。

    是别相觀。

    緣現在緣他緣心心數法。

    見道中無。

    在修道中。

    不與空無相三昧相應。

    不攝盡智無生智。

    無礙道中無他心智。

    法應如是。

    雲何念前世智。

    答曰。

    若智是修是修果。

    從修生得不失。

    以此智憶念過去無數生。

    如是相貌。

    是名念前世智。

    是中問答。

    廣說如他心智。

    雲何如是相如是貌。

    答曰。

    如是相者是前時有。

    如是貌者是中有。

    複有說者。

    如是相是中有。

    如是貌是前時有。

    所以者何。

    前時有可示此是刹利婆羅門毗舍首陀差别貌。

    如經說 佛告阿難。

    若有如是相如是貌施設者。

    名色身。

    若無如是相如是貌可施設。

    有對觸不。

    答言。

    不也。

    彼經說。

    内入是相外入是貌。

    複有說者。

    彼經說。

    内入是貌外入是相。

    所以者何。

    以内入故。

    說諸識相差别。

    如說除上爾所事。

    是中無如是相貌。

    是以除之。

    如說。

    若以如是相如是貌入初禅。

    如是相者是方便。

    如是貌者是所緣。

    如偈說 若成就八智十六行相貌 如閻浮檀金無能說其過 是中說慧名相貌。

    過去無數生者。

    是說念前世智境界。

    應說一。

    念前世智。

    得念前世智通念前世明念前世力。

    應說二。

    謂已曾得未曾得。

    應說三。

    謂上中下。

    應說四。

    謂初禅果乃至第四禅果。

    應說六。

    已曾得有三種。

    未曾得有三種。

    謂上中下。

    應說八。

    初禅地有二種。

    謂已曾得未曾得。

    乃至第四禅地亦如是。

    應說九。

    謂下下乃至上上。

    應說十二。

    初禅有三種。

    謂上中下。

    乃至第四禅亦如是。

    應說十八。

    謂已曾得有九種。

    未曾得有九種。

    應說二十四。

    初禅有六種。

    謂已曾得有三種。

    未曾得有三種。

    乃至第四禅亦如是。

    應說三十六。

    初禅有九種。

    乃至第四禅亦如是。

    應說七十二。

    初禅已曾得有九種。

    未曾得有九種。

    乃至第四禅亦如是。

    若以在身若在刹那。

    則有無量無邊念前世智。

    此中因總說一念前世智而作論。

    問曰。

    念前世智體性是何。

    答曰。

    體性是慧。

    以念力多故名念前世智。

    如念處體性是慧。

    以念力多故名念處。

    如阿那波那念體性是慧。

    以念力多故名阿那波那念。

    憶前生念體性是慧。

    以念力多故名憶前生念。

    除色想體性是慧。

    以想力多故。

    名除色想。

    如是念前世智體性是慧。

    以念力多故名念。

    前世智。

    此是念前世智體性。

    乃至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