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昙毗婆沙論 第四十九卷
關燈
小
中
大
耶。
複次慚愧是法。
無慚愧是非法。
三善根是法。
三不善根是非法。
四念處是法。
四颠倒是非法。
五根是法。
五蓋是非法。
六念是法。
六愛身是非法。
七覺支是法。
七使是非法。
八道支是法。
八邪支是非法。
九次第定是法。
九結是非法。
十善業道是法。
十不善業道是非法。
如是等法尚應斷。
何況非法◎ ◎ 阿毗昙毗婆沙論智犍度他心智品第二 雲何他人心智。
雲何念前世智。
如是章及解章義。
此中應廣說優波提舍。
問曰。
彼尊者迦旃延子。
何故依二智而作論。
答曰。
彼尊者有如是欲如是意。
随其欲意而作論。
亦不違法相。
彼意欲因二智而作論。
即論二智。
謂他心智。
念前世智。
意欲論二智故。
餘處亦因二智而作論。
如根揵度中論法智比智。
餘處亦因二智而作論。
如定揵度論盡智無生智。
餘處意欲論四智。
即因四智而作論。
如根犍度論苦集滅道智。
如說。
若苦智是苦無漏智耶。
乃至若道智是道無漏智耶。
餘處意欲論八智。
即因八智而作論。
如使犍度定犍度智犍度所說。
餘處意欲論十智。
即因十智而作論。
如說。
眼根以幾智知。
猶如善巧陶師。
先調柔泥團。
安置輪上。
随其欲意。
作種種器。
彼尊者亦爾。
以聞思慧。
觀察法相。
斷緣中愚故。
随其欲意造論。
亦不違法相。
複次此二智。
以離欲得方便得體是修慧亦是通體是四支五支禅果故。
複次此二智體。
是智性見性。
複次以此二智各緣一世。
他心智緣現在世。
念前世智緣過去世。
若作是說。
念前世智是有漏無漏者。
應作是說。
以此二智是有漏無漏故 雲何他心智。
答曰。
若智是修是修果從修生得不失。
是修者。
體是修。
是修果者。
是四支五支禅果。
從修生者。
修習故。
得不失者。
得不舍。
問曰。
何故不說已得當得者。
但說今得耶。
答曰。
應說而不說者。
當知此說有餘。
複次若得此智。
名得道者。
名知他心者。
是中說之。
非已得當得者。
以失故。
以此智知他心所覺所觀所行。
所覺者是欲界初禅。
所觀者。
是中間禅。
所行者。
是上三禅。
複有說者。
所覺是欲界初禅。
所觀者從欲界乃至中間禅。
所行者從欲界乃至第四禅。
問曰。
他人心覺觀緣色時他心智。
亦知他心所緣色耶。
答曰。
外國法師經文作如是說。
若智知欲色界現前他人心心數法及無漏心。
是名他心智。
問曰。
罽賓沙門。
何故不作如是說耶。
答曰。
亦應作如是說。
而不說者。
有何意耶。
答曰。
言所覺所觀所行者。
說其體。
不說所緣處心心數法。
如實知之。
心者是心數。
法者是數法。
如實知之者。
是說知境界。
應說一。
知他心智。
謂知他心智通。
應說二。
謂知有漏無漏及縛解系不系。
應說三。
謂上中下。
應說四。
謂四禅果。
應說六。
謂有漏上中下無漏上中下。
應說八。
謂四禅有漏無漏。
應說九。
謂下下乃至上上。
應說十二。
謂四禅中各有三種。
謂上中下。
應說十八。
謂有漏有九無漏有九。
應說二十四。
初禅有漏有三無漏有三。
乃至第四禅亦爾。
應說三十六。
謂初禅有九種。
乃至第四禅有九種。
應說七十二。
初禅有漏有九種。
無漏有九種。
乃至第四禅亦爾。
若以在身。
若在刹那。
則有無量無邊他心智。
此中總說一種他心智而作論 問曰。
他心智體是何耶。
答曰。
體是慧已說體性。
所以今當說。
何故名知他心智。
答曰。
知他心故名知他心智。
問曰。
亦知數法。
何故但名知他心耶。
答曰。
以期心故。
行者期心。
勤修方便。
欲知他心。
不期數法。
亦知數法故名知他心智。
如人求見于王。
不求見眷屬。
若見王時。
亦見眷屬。
彼亦如是。
複次諸法立名。
各有所以。
或以自體。
或以對治。
或以方便。
或以相應。
或以所依。
或以所行。
或以所緣。
或以行以緣。
以自體者。
如五陰四谛等智是也。
餘解廣說如上 界者。
有漏是色界系。
無漏是不系。
問曰。
何故無色界無他心智耶。
答曰。
非其田故。
乃至廣說。
複次他心智因色故生。
無色界無色。
地者。
是四根本禅地。
不在諸邊無色地。
問曰。
諸邊中何故無知他心智耶。
答曰。
此是通若有三昧。
能生通果。
則有此智。
諸邊中無此定故。
問曰。
中間禅心。
以何知他心智知耶。
答曰。
或有說者。
以初禅地者知。
複有說者。
以二禅地者知。
評曰。
應作是說。
以初禅地者知。
所以者何。
是一地法故。
所依者依欲色界。
身行者無漏者行道等四行。
有漏者不行行緣者。
初禅地者。
緣欲界初禅二禅地者。
緣欲界乃至第二禅第三禅地者。
緣欲界乃至第三禅第四禅地者。
緣欲界乃至第四禅。
他心智不知無色界。
問曰。
何故他心智不知無色界。
答曰。
他心智不知上地法。
初禅他心智。
不知第二禅心。
乃至第三禅他心智。
不知第四禅心。
問曰。
生欲色界。
起無色定現在前。
他心智能知彼心心數法不耶。
答曰。
不知。
所以者何。
如果時不知。
因時亦爾。
念處者是三念處。
除身念處。
智者是四智。
謂法智比智道智等智。
三昧者無漏者與道無願相應。
有漏者不與相應。
根者總與三根相應。
謂樂喜舍根。
世者在三世。
緣三世者。
過去者緣過去。
現在者緣現在。
未來不生者緣三世。
必生者緣未來。
善不善無記者。
是善緣。
善不善無記者緣三種。
三界系及不系者。
有漏是色界系。
無漏是不系。
緣三界系及不系者。
緣欲色界及不系。
是學無學非學非無學者。
是三種。
緣學無學非學非無學者。
盡緣三種。
見道斷修道斷不斷者。
有漏者是修道斷。
無漏者是不斷。
緣見道修道不斷者。
盡緣三種。
緣名緣義者是緣義。
緣自身他身及非。
身者緣他身。
是方便得。
離欲得者。
是方便亦是離欲。
初禅者離欲界欲得。
乃至第四禅離三禅欲得。
方便者以方便現在前。
佛不以方便現在前。
辟支佛以下方便。
聲聞或以中。
或以上方便。
問曰。
他心智方便雲何。
答曰。
如施設經說。
初行者先取自身相。
若身有如是色。
則有如是心。
若有如是心。
則身有如是色。
取自身相已。
亦取他人身相。
若他身有如是色。
則有如是心。
若有如是心。
則身有如是色。
取如是
複次慚愧是法。
無慚愧是非法。
三善根是法。
三不善根是非法。
四念處是法。
四颠倒是非法。
五根是法。
五蓋是非法。
六念是法。
六愛身是非法。
七覺支是法。
七使是非法。
八道支是法。
八邪支是非法。
九次第定是法。
九結是非法。
十善業道是法。
十不善業道是非法。
如是等法尚應斷。
何況非法◎ ◎ 阿毗昙毗婆沙論智犍度他心智品第二 雲何他人心智。
雲何念前世智。
如是章及解章義。
此中應廣說優波提舍。
問曰。
彼尊者迦旃延子。
何故依二智而作論。
答曰。
彼尊者有如是欲如是意。
随其欲意而作論。
亦不違法相。
彼意欲因二智而作論。
即論二智。
謂他心智。
念前世智。
意欲論二智故。
餘處亦因二智而作論。
如根揵度中論法智比智。
餘處亦因二智而作論。
如定揵度論盡智無生智。
餘處意欲論四智。
即因四智而作論。
如根犍度論苦集滅道智。
如說。
若苦智是苦無漏智耶。
乃至若道智是道無漏智耶。
餘處意欲論八智。
即因八智而作論。
如使犍度定犍度智犍度所說。
餘處意欲論十智。
即因十智而作論。
如說。
眼根以幾智知。
猶如善巧陶師。
先調柔泥團。
安置輪上。
随其欲意。
作種種器。
彼尊者亦爾。
以聞思慧。
觀察法相。
斷緣中愚故。
随其欲意造論。
亦不違法相。
複次此二智。
以離欲得方便得體是修慧亦是通體是四支五支禅果故。
複次此二智體。
是智性見性。
複次以此二智各緣一世。
他心智緣現在世。
念前世智緣過去世。
若作是說。
念前世智是有漏無漏者。
應作是說。
以此二智是有漏無漏故 雲何他心智。
答曰。
若智是修是修果從修生得不失。
是修者。
體是修。
是修果者。
是四支五支禅果。
從修生者。
修習故。
得不失者。
得不舍。
問曰。
何故不說已得當得者。
但說今得耶。
答曰。
應說而不說者。
當知此說有餘。
複次若得此智。
名得道者。
名知他心者。
是中說之。
非已得當得者。
以失故。
以此智知他心所覺所觀所行。
所覺者是欲界初禅。
所觀者。
是中間禅。
所行者。
是上三禅。
複有說者。
所覺是欲界初禅。
所觀者從欲界乃至中間禅。
所行者從欲界乃至第四禅。
問曰。
他人心覺觀緣色時他心智。
亦知他心所緣色耶。
答曰。
外國法師經文作如是說。
若智知欲色界現前他人心心數法及無漏心。
是名他心智。
問曰。
罽賓沙門。
何故不作如是說耶。
答曰。
亦應作如是說。
而不說者。
有何意耶。
答曰。
言所覺所觀所行者。
說其體。
不說所緣處心心數法。
如實知之。
心者是心數。
法者是數法。
如實知之者。
是說知境界。
應說一。
知他心智。
謂知他心智通。
應說二。
謂知有漏無漏及縛解系不系。
應說三。
謂上中下。
應說四。
謂四禅果。
應說六。
謂有漏上中下無漏上中下。
應說八。
謂四禅有漏無漏。
應說九。
謂下下乃至上上。
應說十二。
謂四禅中各有三種。
謂上中下。
應說十八。
謂有漏有九無漏有九。
應說二十四。
初禅有漏有三無漏有三。
乃至第四禅亦爾。
應說三十六。
謂初禅有九種。
乃至第四禅有九種。
應說七十二。
初禅有漏有九種。
無漏有九種。
乃至第四禅亦爾。
若以在身。
若在刹那。
則有無量無邊他心智。
此中總說一種他心智而作論 問曰。
他心智體是何耶。
答曰。
體是慧已說體性。
所以今當說。
何故名知他心智。
答曰。
知他心故名知他心智。
問曰。
亦知數法。
何故但名知他心耶。
答曰。
以期心故。
行者期心。
勤修方便。
欲知他心。
不期數法。
亦知數法故名知他心智。
如人求見于王。
不求見眷屬。
若見王時。
亦見眷屬。
彼亦如是。
複次諸法立名。
各有所以。
或以自體。
或以對治。
或以方便。
或以相應。
或以所依。
或以所行。
或以所緣。
或以行以緣。
以自體者。
如五陰四谛等智是也。
餘解廣說如上 界者。
有漏是色界系。
無漏是不系。
問曰。
何故無色界無他心智耶。
答曰。
非其田故。
乃至廣說。
複次他心智因色故生。
無色界無色。
地者。
是四根本禅地。
不在諸邊無色地。
問曰。
諸邊中何故無知他心智耶。
答曰。
此是通若有三昧。
能生通果。
則有此智。
諸邊中無此定故。
問曰。
中間禅心。
以何知他心智知耶。
答曰。
或有說者。
以初禅地者知。
複有說者。
以二禅地者知。
評曰。
應作是說。
以初禅地者知。
所以者何。
是一地法故。
所依者依欲色界。
身行者無漏者行道等四行。
有漏者不行行緣者。
初禅地者。
緣欲界初禅二禅地者。
緣欲界乃至第二禅第三禅地者。
緣欲界乃至第三禅第四禅地者。
緣欲界乃至第四禅。
他心智不知無色界。
問曰。
何故他心智不知無色界。
答曰。
他心智不知上地法。
初禅他心智。
不知第二禅心。
乃至第三禅他心智。
不知第四禅心。
問曰。
生欲色界。
起無色定現在前。
他心智能知彼心心數法不耶。
答曰。
不知。
所以者何。
如果時不知。
因時亦爾。
念處者是三念處。
除身念處。
智者是四智。
謂法智比智道智等智。
三昧者無漏者與道無願相應。
有漏者不與相應。
根者總與三根相應。
謂樂喜舍根。
世者在三世。
緣三世者。
過去者緣過去。
現在者緣現在。
未來不生者緣三世。
必生者緣未來。
善不善無記者。
是善緣。
善不善無記者緣三種。
三界系及不系者。
有漏是色界系。
無漏是不系。
緣三界系及不系者。
緣欲色界及不系。
是學無學非學非無學者。
是三種。
緣學無學非學非無學者。
盡緣三種。
見道斷修道斷不斷者。
有漏者是修道斷。
無漏者是不斷。
緣見道修道不斷者。
盡緣三種。
緣名緣義者是緣義。
緣自身他身及非。
身者緣他身。
是方便得。
離欲得者。
是方便亦是離欲。
初禅者離欲界欲得。
乃至第四禅離三禅欲得。
方便者以方便現在前。
佛不以方便現在前。
辟支佛以下方便。
聲聞或以中。
或以上方便。
問曰。
他心智方便雲何。
答曰。
如施設經說。
初行者先取自身相。
若身有如是色。
則有如是心。
若有如是心。
則身有如是色。
取自身相已。
亦取他人身相。
若他身有如是色。
則有如是心。
若有如是心。
則身有如是色。
取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