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昙毗婆沙論 第四十九卷
關燈
小
中
大
意識相應有漏善慧。
彼是何耶。
答曰不淨覺相應。
乃至世俗正智。
多于四大海水。
及五識相應善慧。
彼是何耶。
善眼識相應。
乃至善身識相應者。
善眼識相應慧。
何者是耶。
答曰。
如見父母佛辟支佛聲聞及諸尊重處。
生善眼識善耳識相應慧。
何者是耶。
答曰。
如聞佛語及父母諸尊重處語。
生善耳識。
餘善三識。
非常人能起。
唯除觀抟食修行者。
能起三善識。
已說體性。
今當說同異相。
若是世俗正見。
亦是世俗正智耶。
答曰。
若是世俗正見。
亦是世俗正智。
頗是世俗正智。
非世俗正見耶。
答曰有。
五識相應善慧是也。
世俗正見攝世俗正智世俗正智攝世俗正見耶。
答曰。
世俗正智攝世俗正見。
非世俗正見攝世俗正智。
不攝何等。
謂五識相應善慧 若成就世俗正見。
亦成就世俗正智耶。
答曰。
如是。
若成就世俗正智。
亦成就世俗正見耶。
答曰。
如是。
誰成就世俗正見世俗正智耶。
答曰。
不斷善根者。
總而言之。
是不斷善根者。
然有多少。
或有但成就欲界善見智者。
但成就色界者。
或有但成就無色界者。
或有成就欲色界者。
或成就色無色界者。
或有成就欲色無色界見智者。
以是事故。
總而言之。
是不斷善根者。
然有多少 若斷世俗正見。
亦斷世俗正智耶。
答曰。
如是。
若斷世俗正智。
亦斷世俗正見耶。
答曰。
如是。
誰斷世俗正見正智耶。
答曰。
阿羅漢。
總而言之。
是阿羅漢。
餘人則有多少。
若離無所有處欲。
斷八地正見正智。
乃至離欲界欲。
未離初禅欲。
斷一地正見正智。
是故總而言之。
是阿羅漢。
餘人則有多少 問曰。
何故名世俗耶。
為以毀壞故言世俗耶。
為以是貪立足處言世俗耶。
若以毀壞言世俗者。
無漏道亦毀壞。
應是世俗。
若以是貪立足處言世俗者。
亦恚癡立足處。
答曰。
應作是說。
以毀壞言世俗。
問曰。
若然者。
無漏道亦毀壞。
應是世俗。
答曰。
若毀壞增長于有無漏道雖毀壞不增長。
于有令有損減。
複次毀壞能令有相續生老病死相續。
無漏道雖毀壞能斷有不令生老病死相續。
複次若毀壞是苦集道迹生老病死道迹。
無漏道雖毀壞是滅苦集道迹滅生老病死道迹。
複次若毀壞是身見。
愛使所緣處是貪恚癡立足處。
雜垢雜毒雜過雜滓堅在苦集性中者。
是世俗。
聖道與此相違。
不名世俗。
複次有說者。
是貪立足處言世俗。
問曰。
若然者亦是恚癡立足處。
答曰。
若說是貪立足處亦是恚癡立足處。
問曰。
若世俗是毀壞耶。
答曰。
或是世俗非毀壞。
乃至廣作四句。
是世俗非毀壞者。
過去未來二漏。
是毀壞非世俗者。
現在道谛。
是毀壞亦是世俗者。
現在二漏。
非毀壞亦非世俗者。
過去未來道谛。
一切無為法。
經說長老式蜜提往詣佛所而白佛言。
世尊。
所言世俗者是何耶。
佛告式蜜提。
以毀壞故言世俗。
複問。
何等是毀壞。
佛告式蜜提。
眼入是毀壞。
乃至意入是毀壞。
問曰。
世尊。
何故說入是世俗耶。
答曰。
為受化者故。
受化者應聞入是世俗乃得悟解故。
佛說入是世俗。
問曰。
毀壞有何差别耶。
答曰。
毀者是刹那頃無常。
壞是身壞時無常。
複次毀是細無常。
壞是粗無常。
複次毀是内法無常。
壞是外法無常。
複次毀是衆生數法。
壞是非衆生數法 雲何無漏見。
雲何無漏智。
問曰。
何故作此論。
答曰。
前論是此論所為根本。
前論作如是說。
雲何為見。
雲何為智。
雲何為慧。
而不作是說。
雲何無漏見。
雲何無漏智。
以前論是此論根本。
今欲廣分别故。
而作此論。
複次欲說近對治法故。
先說雲何世俗正見雲何世俗正智。
何法是其近對治。
謂無漏見智。
故作此論。
雲何無漏見。
答曰。
盡智無生智所不攝餘無漏慧。
彼是何耶。
見道中八忍學八智無學正見。
雲何無漏智。
答曰。
除見道中諸忍。
餘無漏慧。
彼是何耶。
學無學八智是也 已說體性。
今當說同異相。
諸無漏見。
是無漏智耶。
答曰。
或是無漏見非無漏智。
乃至廣作四句。
是無漏見非無漏智者。
見道中諸忍是也。
所以者何。
彼有見相無有智相。
是無漏智非無漏見者。
盡智無生智是也。
所以者何。
彼是智相無有見相。
是無漏見亦是無漏智者。
除見道中諸忍盡智。
無生智餘無漏慧是也。
彼是何耶。
學八智無學正見是也。
所以者何。
彼是見相亦是智相。
非無漏見非無漏智者。
除上爾所事。
若法已立名已稱已說者除之。
餘未立名未稱未說者。
作第四句。
彼是何耶。
行陰作此四句。
一切無漏慧。
作三句。
有見相智相者。
餘有相應不相應行陰四陰及無為法。
作第四句。
是名除上爾所事。
攝亦如是。
若成就無漏見。
亦成就無漏智耶。
答曰。
若成就無漏智。
亦成就無漏見。
頗成就無漏見。
非無漏智耶。
答曰。
有住苦法忍時 問定理攝成就不說斷。
問曰。
何故不說斷耶。
答曰。
若說于文不煩。
彼尊者迦旃延子。
乃至不舍一刹那。
而作文分别。
若所說于文煩者。
如四大海水。
文義盡略說之。
複次以垢故斷。
無漏法無垢故不斷。
問曰。
若無漏法不斷者。
佛經雲何通。
如說。
比丘汝若解筏喻法者。
法尚應斷。
何況非法。
答曰。
斷二種。
一除愛斷。
二舍斷。
此中說舍斷。
無漏法雖無除愛斷。
而有舍斷。
以舍斷故。
而作是說。
諸比丘。
舍聖道盡漏。
以念恩故。
複數數起聖道現在前。
而受種種身苦。
謂頭痛等苦。
是故佛作是說。
比丘當知。
聖道所應作者。
皆已作之。
應舍此道入于涅槃。
如人依筏渡河。
以念恩故。
猶頂戴肩負。
他人語言。
汝男子筏所應作皆已作之。
汝今應舍随意而去。
彼亦如是 雲何是法雲何非法耶。
答曰。
内道言說是法。
外道言說是非法。
内道法随順空。
随順無我。
随順涅槃。
法尚應舍。
何況外道言說。
令有相續令生老病死相續者耶。
複次善受持名句味身者是法。
不善受持者是非法。
善受持名句味身者尚舍。
何況不善受持名句味身者。
尊者瞿沙說曰。
善受持阿含經者名法。
不善受持者名非法。
以增長生死故應舍。
何況非法。
尊者波奢說曰。
正觀是法。
不正觀是非法。
正觀法尚應舍。
何況不正觀法
彼是何耶。
答曰不淨覺相應。
乃至世俗正智。
多于四大海水。
及五識相應善慧。
彼是何耶。
善眼識相應。
乃至善身識相應者。
善眼識相應慧。
何者是耶。
答曰。
如見父母佛辟支佛聲聞及諸尊重處。
生善眼識善耳識相應慧。
何者是耶。
答曰。
如聞佛語及父母諸尊重處語。
生善耳識。
餘善三識。
非常人能起。
唯除觀抟食修行者。
能起三善識。
已說體性。
今當說同異相。
若是世俗正見。
亦是世俗正智耶。
答曰。
若是世俗正見。
亦是世俗正智。
頗是世俗正智。
非世俗正見耶。
答曰有。
五識相應善慧是也。
世俗正見攝世俗正智世俗正智攝世俗正見耶。
答曰。
世俗正智攝世俗正見。
非世俗正見攝世俗正智。
不攝何等。
謂五識相應善慧 若成就世俗正見。
亦成就世俗正智耶。
答曰。
如是。
若成就世俗正智。
亦成就世俗正見耶。
答曰。
如是。
誰成就世俗正見世俗正智耶。
答曰。
不斷善根者。
總而言之。
是不斷善根者。
然有多少。
或有但成就欲界善見智者。
但成就色界者。
或有但成就無色界者。
或有成就欲色界者。
或成就色無色界者。
或有成就欲色無色界見智者。
以是事故。
總而言之。
是不斷善根者。
然有多少 若斷世俗正見。
亦斷世俗正智耶。
答曰。
如是。
若斷世俗正智。
亦斷世俗正見耶。
答曰。
如是。
誰斷世俗正見正智耶。
答曰。
阿羅漢。
總而言之。
是阿羅漢。
餘人則有多少。
若離無所有處欲。
斷八地正見正智。
乃至離欲界欲。
未離初禅欲。
斷一地正見正智。
是故總而言之。
是阿羅漢。
餘人則有多少 問曰。
何故名世俗耶。
為以毀壞故言世俗耶。
為以是貪立足處言世俗耶。
若以毀壞言世俗者。
無漏道亦毀壞。
應是世俗。
若以是貪立足處言世俗者。
亦恚癡立足處。
答曰。
應作是說。
以毀壞言世俗。
問曰。
若然者。
無漏道亦毀壞。
應是世俗。
答曰。
若毀壞增長于有無漏道雖毀壞不增長。
于有令有損減。
複次毀壞能令有相續生老病死相續。
無漏道雖毀壞能斷有不令生老病死相續。
複次若毀壞是苦集道迹生老病死道迹。
無漏道雖毀壞是滅苦集道迹滅生老病死道迹。
複次若毀壞是身見。
愛使所緣處是貪恚癡立足處。
雜垢雜毒雜過雜滓堅在苦集性中者。
是世俗。
聖道與此相違。
不名世俗。
複次有說者。
是貪立足處言世俗。
問曰。
若然者亦是恚癡立足處。
答曰。
若說是貪立足處亦是恚癡立足處。
問曰。
若世俗是毀壞耶。
答曰。
或是世俗非毀壞。
乃至廣作四句。
是世俗非毀壞者。
過去未來二漏。
是毀壞非世俗者。
現在道谛。
是毀壞亦是世俗者。
現在二漏。
非毀壞亦非世俗者。
過去未來道谛。
一切無為法。
經說長老式蜜提往詣佛所而白佛言。
世尊。
所言世俗者是何耶。
佛告式蜜提。
以毀壞故言世俗。
複問。
何等是毀壞。
佛告式蜜提。
眼入是毀壞。
乃至意入是毀壞。
問曰。
世尊。
何故說入是世俗耶。
答曰。
為受化者故。
受化者應聞入是世俗乃得悟解故。
佛說入是世俗。
問曰。
毀壞有何差别耶。
答曰。
毀者是刹那頃無常。
壞是身壞時無常。
複次毀是細無常。
壞是粗無常。
複次毀是内法無常。
壞是外法無常。
複次毀是衆生數法。
壞是非衆生數法 雲何無漏見。
雲何無漏智。
問曰。
何故作此論。
答曰。
前論是此論所為根本。
前論作如是說。
雲何為見。
雲何為智。
雲何為慧。
而不作是說。
雲何無漏見。
雲何無漏智。
以前論是此論根本。
今欲廣分别故。
而作此論。
複次欲說近對治法故。
先說雲何世俗正見雲何世俗正智。
何法是其近對治。
謂無漏見智。
故作此論。
雲何無漏見。
答曰。
盡智無生智所不攝餘無漏慧。
彼是何耶。
見道中八忍學八智無學正見。
雲何無漏智。
答曰。
除見道中諸忍。
餘無漏慧。
彼是何耶。
學無學八智是也 已說體性。
今當說同異相。
諸無漏見。
是無漏智耶。
答曰。
或是無漏見非無漏智。
乃至廣作四句。
是無漏見非無漏智者。
見道中諸忍是也。
所以者何。
彼有見相無有智相。
是無漏智非無漏見者。
盡智無生智是也。
所以者何。
彼是智相無有見相。
是無漏見亦是無漏智者。
除見道中諸忍盡智。
無生智餘無漏慧是也。
彼是何耶。
學八智無學正見是也。
所以者何。
彼是見相亦是智相。
非無漏見非無漏智者。
除上爾所事。
若法已立名已稱已說者除之。
餘未立名未稱未說者。
作第四句。
彼是何耶。
行陰作此四句。
一切無漏慧。
作三句。
有見相智相者。
餘有相應不相應行陰四陰及無為法。
作第四句。
是名除上爾所事。
攝亦如是。
若成就無漏見。
亦成就無漏智耶。
答曰。
若成就無漏智。
亦成就無漏見。
頗成就無漏見。
非無漏智耶。
答曰。
有住苦法忍時 問定理攝成就不說斷。
問曰。
何故不說斷耶。
答曰。
若說于文不煩。
彼尊者迦旃延子。
乃至不舍一刹那。
而作文分别。
若所說于文煩者。
如四大海水。
文義盡略說之。
複次以垢故斷。
無漏法無垢故不斷。
問曰。
若無漏法不斷者。
佛經雲何通。
如說。
比丘汝若解筏喻法者。
法尚應斷。
何況非法。
答曰。
斷二種。
一除愛斷。
二舍斷。
此中說舍斷。
無漏法雖無除愛斷。
而有舍斷。
以舍斷故。
而作是說。
諸比丘。
舍聖道盡漏。
以念恩故。
複數數起聖道現在前。
而受種種身苦。
謂頭痛等苦。
是故佛作是說。
比丘當知。
聖道所應作者。
皆已作之。
應舍此道入于涅槃。
如人依筏渡河。
以念恩故。
猶頂戴肩負。
他人語言。
汝男子筏所應作皆已作之。
汝今應舍随意而去。
彼亦如是 雲何是法雲何非法耶。
答曰。
内道言說是法。
外道言說是非法。
内道法随順空。
随順無我。
随順涅槃。
法尚應舍。
何況外道言說。
令有相續令生老病死相續者耶。
複次善受持名句味身者是法。
不善受持者是非法。
善受持名句味身者尚舍。
何況不善受持名句味身者。
尊者瞿沙說曰。
善受持阿含經者名法。
不善受持者名非法。
以增長生死故應舍。
何況非法。
尊者波奢說曰。
正觀是法。
不正觀是非法。
正觀法尚應舍。
何況不正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