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昙毗婆沙論 第四十八卷

關燈
法。

    有滿足不滿足。

    滿足出要法者。

    有根力覺道相者是也。

    與此相違名不滿足。

    若不滿足出要法。

    有覺支相無道支相者立覺支。

    如喜猗舍。

    若無覺支相有道支相者立道支。

    如正覺正語業命。

    若滿足出要法。

    有覺支道支相者。

    立覺支道支。

    如餘覺支道支是也。

    若不滿足出要法。

    無覺支道支相者。

    不立覺支道支。

    如信是也 問曰。

    何故不立心為助道法耶。

    答曰。

    無助道分故。

    複次心于煩惱出要法中。

    俱有勢用。

    助道法于出要法中。

    偏有勢用。

    複次心緣總相别相。

    助道法唯緣總相。

    複次如煩惱。

    是數法非心。

    彼對治法亦爾。

    是數法非心。

    若作是說。

    心定故名定者。

    即是助道法中定也 問曰。

    何故三根中。

    喜根立助道法。

    樂根舍根不立助道法耶。

    答曰。

    無助道相故不立助道分。

    複次助道法所行猛利。

    彼二根遲鈍。

    所行不猛利。

    複次樂根為猗樂所覆蔽。

    舍根為行舍所覆蔽。

    是故不立助道法 問曰。

    聖種何故不立助道法耶。

    答曰。

    亦有立者。

    如毗婆阇婆提說。

    有三十一助道法。

    問曰。

    我不問如是說者。

    答曰。

    助道法于在家出家人中。

    有二事勝。

    一期心勝。

    二受行勝。

    聖種于出家人中二事勝。

    一期心勝。

    二受行勝。

    于在家人中。

    有一事勝。

    謂期心勝非受行勝。

    如帝釋坐衆華座上。

    十二那由他婇女。

    而自圍繞有六萬作音樂者。

    名住聖種。

    但有期心而不受行。

    如頻婆娑羅王等。

    須達長者等。

    亦複如是。

    若作是說。

    樂斷是精進者。

    即是精進覺支。

    波伽羅那經說。

    雲何念覺支。

    答曰。

    聖弟子觀苦是苦。

    乃至觀道是道。

    與不壞智相應。

    為菩提念數數念次第念常不忘不失。

    是說未知欲知根。

    複次若聖弟子。

    見生死是過患。

    見涅槃是勝妙。

    為菩提念。

    乃至廣說。

    是說知根。

    阿羅漢觀解脫心念。

    是說知已根。

    乃至舍覺支。

    說亦如是。

    雲何正見。

    答曰。

    若聖弟子。

    觀苦是苦。

    乃至觀道是道。

    是觀察分别。

    能取其相。

    覺明見慧。

    是說未知欲知根。

    若聖弟子。

    見生死是過患。

    見涅槃是勝妙。

    是觀察分别。

    乃至廣說。

    是說知根。

    阿羅漢觀自心解脫。

    是觀察分别。

    乃至廣說。

    是說知已根。

    乃至正定說亦如是 問曰。

    何故覺支中說為菩提念。

    道支中不說耶。

    答曰。

    應說而不說者。

    當知此說有餘。

    複次欲現異文異說故。

    若以種種說莊嚴于文義則易解。

    複次欲現二門二略二初入法二影二俱通故。

    如覺支中說為菩提念。

    道支中說為菩提正見亦爾。

    如道支中不說為菩提正見。

    覺支中亦爾。

    複次先作是說。

    盡智無生智是菩提。

    修道中覺支勢用勝。

    修道近盡智無生智。

    是故覺支中說為菩提非道支。

    經說為寂滅為離欲為涅槃故修不淨觀俱念覺支。

    乃至舍覺支。

    問曰。

    不淨觀是有漏。

    覺支是無漏。

    雲何有漏無漏俱耶。

    尊者和須蜜說曰。

    先以不淨觀。

    令心随從調柔質直堪忍自在。

    次起覺支現在前。

    覺支後複起不淨觀。

    以覺支動不淨觀故。

    作如是說。

    而無有漏無漏俱者。

    佛經說。

    聖弟子一心攝耳聽法。

    能斷五蓋。

    具足修七覺支。

    問曰。

    如定心能斷結。

    非不定心。

    是意地非五識身。

    何故作如是說。

    一心攝耳聽法。

    乃至廣說。

    答曰。

    此說轉轉相生法。

    耳識次生善意識。

    善意識次生從聞生意。

    從聞生意次生從思生意。

    從思生意次生從修生意。

    以從修生意。

    而斷煩惱。

    複次此說相續法。

    善意識與善耳識相續故。

    能斷煩惱。

    而作是說。

    問曰。

    若無礙道。

    能斷煩惱。

    不能滿足修覺支。

    若解脫道。

    能滿足修覺支。

    不能斷煩惱。

    答曰。

    佛說相近法故。

    而作是說。

    諸法與念覺支相應。

    亦與擇法覺支相應耶。

    答曰。

    或與念覺支相應。

    不與擇法覺支相應。

    乃至廣作四句。

    與念覺支相應非擇法覺支者。

    是擇法覺支。

    所以者何。

    以三事故。

    自體不與自體相應。

    一以二慧不得并生。

    二以前後不俱。

    三以一切諸法除其自體與餘法作緣。

    與擇法覺支相應非念覺支者。

    是念覺支。

    所以者何。

    以求故自體不與自體相應。

    如先說。

    與念覺支擇法覺支相應者。

    諸法與念覺支擇法覺支相應者。

    彼是何耶。

    答曰。

    與念覺支擇法覺支俱聚中。

    俱除自體。

    諸餘與念覺支擇法覺支相應者。

    彼是何耶。

    謂八大地十善大地。

    若在有覺有觀地。

    則有覺觀及心非念覺支擇法覺支相應者。

    諸餘心心數法色無為心不相應行。

    此中多說無漏心。

    更無餘者。

    餘有有漏心心數法色無為心不相應行。

    作第四句。

    如念覺支。

    擇法覺支念覺支念精進猗定舍覺支正方便正定。

    說亦如是。

    諸法與念覺支相應。

    亦與喜覺支相應耶。

    乃至廣作四句。

    念覺支在一切地一切無漏心中。

    喜覺支在一切無漏心中。

    非在一切地。

    是故得作一中四句。

    與念覺支相應非喜覺支者。

    是喜覺支與念覺支相應聚中。

    喜覺支體。

    與念覺支相應。

    不與喜覺支相應。

    所以者何。

    以三事故。

    自體不與自體相應。

    如先說。

    餘不與喜覺支相應。

    與念覺支相應法。

    彼是何耶。

    答曰。

    未至禅中間禅第三第四禅三無色中。

    與念覺支相應法。

    彼法不與喜覺支相應。

    所以者何。

    彼諸地中無喜故。

    與喜覺支相應。

    非念覺支相應者◎